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释迦牟尼佛拿了一朵花,在那么多人当中,为什么只有大迦叶一个人微笑?他领会了,他了解释迦牟尼佛的意思,而那许多沉默的大众,并没有领会,可见「言无言言」,程度不够,是不容易了解的,所以,这也是种无言之教,以心印心的方法。
  当大迦叶会意地微笑以后,释迦牟尼佛才讲: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一段,说明佛有一个正法眼藏,就是他的心要,佛法的宝藏,也就是真心,这真心或是称为实相,或者叫真如、大圆镜智。。。。。。名称太多了,它是无相,没有相状的,而且这种法门非常的微妙,任凭你说得舌敝唇焦,也说不清,你用文字来表达,也是难以达意,那是不立文字,是教外别传的,在言教之外,把它传给下一代。这一种心法,只有大迦叶微笑,他领会了我的意思,能够接受我的付托,传承衣钵。
  这是以心传心,用通俗的话说,是心灵的默契,心与心的交接,大迦叶能够了解释迦牟尼佛的心意,所以,他能够把衣钵传下去。
  我曾经听过林清玄的录音带,讲到这件事,还加了一个问号,他认为释迦牟尼佛当时拿这一朵花,在座的弟子,假如连大迦叶都没有笑,怎么办呢?大家都沉默着,岂不是让释迦牟尼佛好失望?反过来说,要是释迦牟尼佛拿着这一朵花,全场弟子都哄起,大家都笑了,又怎么办呢?
  事实上,只有大迦叶一人领会了,在那一种庄严肃穆的场合当中,没有那一种程度,是没有办法体会的。
  「修无修修」,我们修持,念佛也好,持咒,或者诵经、拜佛也好,必须无功用道,无所谓修的。
  过去有一位祖师,他每天用功修持,看大藏经,大家都称赞他好用功喔,可是他认为自己没有在用功,看藏经,只是遮遮眼睛,不然眼睛要多看东西,而不去修行的。
  另有一位祖师,他用功的时候,看到一只苍蝇在窗子里飞不出去,心中有所感触,写了〈咏苍蝇〉四句: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空门不肯出」:这个门很大很大的,你不要飞出去。「投窗也太痴」,古时候,中国的窗户都是用纸糊的,苍蝇看到亮光,就不停地向那儿闯,把头都闯昏了,也没有办法出去,未免太愚痴了。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你一百年都在窗口那儿钻,都没有办法钻出去,你那一天才能出头呢?
  这位祖师的意思,是说我们一天到晚,就是在书本、藏经里面钻,钻,钻,最后也钻不出来,修行要是这样有所为而修的话,那是没有用的,因此,修无修修,修行不要执着!
  佛教为什么讲「空」呢?就是叫你不要执着。因此,这个地方,佛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是: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
  「会者近尔,迷者远乎」,你能够领会、觉悟,不执着于念、行、言、修的话,很快地,在一反掌之间,就能够契入真理了。你要是执迷不悟,对道理一点都不了解,糊里糊涂的,那离开真理就太远了。
  「言语道断,非物所拘」,《仁王般若经》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本来圣道,不是用言语所讲得清楚的,也不是思想所能想得透的,我们修行,证真如、佛性,用语言讲,这个管道,这条路断了,是没有办法通的,完全在于我们的力行、体会,因为我们的真如本性,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束缚它,把它拘束的。
  「差之毫厘,失之须臾」,修行下功夫,应该非常慎重啊!有时,所相差的分量,只有一毫一厘那么一点点,时间的差别,也只是须臾,一瞬之间而已,情况可就不一样了,因此,我们修行,不要太执着,必须放下,一切不要去计较。
  释迦牟尼佛讲经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教徒,拿了花来供养佛。当他走到释迦牟尼佛的跟前,佛说:
  「放下!」
  婆罗门教徒赶快把左手的花放下来。
  「放下!」释迦牟尼佛又说。
  婆罗门教徒想到右手还拿着花,于是,又放了下来。
  「再放下!」
  婆罗门教徒听了,看看两手空空的,佛怎么又叫他再放下呢?他感到非常莫名其妙。
  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有好多的放不下,释迦牟尼佛教我们放下,不仅是有形的要放下,连无形的「放下」这个观念,都不要去执着它,才是真正的放下。因为念、行、言、修,都是当体本空的,没有什么言语可以说明,也不是用我们的思想可以想象的,唯有修行到了家,自然水到渠成,可以体会到了。希望诸位善友,在这一方面也能够多下功夫。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以上这段经文,就是对世间的一切假相,以及就着我们的真如本体,真假两方面同时加以观察。
  「佛言」,就是释迦牟尼佛说:「观天地,念非常」,观察天地,依一般凡夫的眼光看,天地,在头顶所覆盖我们的是天,在下面运载着我们的是地。依佛学说,天是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共有二十八天,因此天包括了三界。至于地,我们这个世界,称为南阎浮提,即南瞻部洲,整个的地,应该是四大部洲,天地涵盖了整个虚空、宇宙。
  依常情来说,世间所有的东西,都是无常的。「非常」,是不长久,无常的意思。但一般人都认为天和地是常住不会坏的,所谓「地久天长」,地也好,天也好,是永远存在的。事实上,依现象界来说,大地并不是亘古不变的,以气候来说吧,一年四季,气温都有差别,尤其是冬天,在中国北方,天寒地冻,到处雪花飘飘,一片白茫茫的。而在夏天,却是非常炎热,也是叫人受不了的,正如《千字文》所说的「寒来暑往」,气象是变化无常的。
  依今日科学研究,太空所有的星球,也不是永远存在的,经过一段时间,也是会坏的。有时候天空降落陨石,就是太阳系里的星球坏了,爆裂而掉下来的岩石。同时,也有好多新星球诞生了。佛教也讲到「成、住、坏、空」,不论是宇宙的气象,或者地理、物理等各方面,都是无常变迁的,好象菲律滨所发生的火山爆发,就是地底下的火山蠢动,把地层弄松了,再加上热气薰烤,地层溶化成为岩浆而喷出表层,因此,火山爆发,给居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证明地球不是永恒的。
  有句成语,叫「沧海桑田」,有的时候,我们看到一片汪洋大海,但是,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以后,却变成陆地(桑田)了。桑田,过了一个时候,也会变成大海。好象伦礼沓,本来我们可以看日落的那个海边,现在已经成为一片很大的土地,虽然是人工造成的,但是天然的也未尝不是这个现象。从「沧海桑田」,可以表明我们这个地球不是永远不变的。
  总而言之,天地有成、住、坏、空,形成以后,住了一段时期,就坏了,到最后一段时期,便归于空,这是慢慢循环的。成、住、坏、空和生、住、异、灭,正说明了宇宙一切都是无常的,因此佛教导我们「观天地,念非常」,我们对天地要加以观察,虽说天地比生物的寿命较为长久,但到头来也是无常的。
  「观世界,念非常」,世界,分开来讲,世,在佛学上的定义,是迁流的意思,是从时间方面来讲的。时间不停地在变动,因此,孔子看见流水,有所感触地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的消失,好象水日夜不断地流着。世,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到;所谓现在,当我说「现在」的这个时候,又成为过去了,所以,过、现、未三时,表示时间的无常性。
  界,指方位:东、西、南、北、四维(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称为十方,以方位来说明,是就空间方面而说的。
  讲到世界,不论就时间或空间来说,都是无常的,不会永远存在的。时间不停地在迁流,方位,也不断地更改,没有固定的位置。为什么说方位也是无常的呢?譬如说现在我站在讲堂这个地方,是在诸位的西边,然而就佛象、黑板来说,我又在东方了,所以,方位要看从那一个角度来说明,它是没有固定的,也可以说是无常的假相。
  「观灵觉,即菩提」,灵觉,就是灵明的觉性,即是我们的本体心灵,佛经中称为真如、佛性、法性、本觉等等,名称虽然很多,都是指我们本来的觉性。菩提,译为道或觉,也就是佛陀当初成道所证得的正觉妙果。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的,是先天的佛性,这个佛性,现在因为被无明烦恼所覆盖着,没有办法显现出来,经过了修持以后,慢慢会证悟到我们的觉性──菩提,菩提是真心,是永远存在的,无论佛出世,或佛不出世,都是常住的,这是真实的。
  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是就假的一方面来说的。观灵觉,即菩提,是就真的(真如佛性)这一方面来说的。
  「如是知识,得道疾矣」,假如我们能够这样的了解、认识世界、天地,或者世间的万物都是虚幻不实在的,只有我们的真如佛性,是永远不变的,同时依着佛陀所教导的方法去确实修持,对圣道很快地就可以证悟了。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前章说明,外在的世界是虚幻无常的,本章接着再推究,连我们的身体,也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存在,本来就是空的、无常的。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应该常常忆念,记得:我们的身体,完全是由四种元素和合所组成的。
  这四种元素,就是地、水、火、风,称为四大。它们的性质都不一样,地的性质是坚固的,属于固体方面的。例如我们的毛发、齿爪、骨骼等坚固的东西,就是地大。水的性质是潮湿的,属于液体方面的,我们的血液、津唾、眼泪、汗水,甚至大小便等,许多含有水分的分泌物,就是水大。火的性质是暖性的,好象我们的体温,平常以摄氏三十七度为标准,要是超过了,升高到三十九、四十度,就会发高烧,生病了,这是火大。风的性质是流动的,属于气体方面的。我们的呼吸,也是流动的,就是风大。要是感冒了,鼻塞不通,就会觉得呼吸很困难,就是风大不调。当我们一口气转不过来,没有办法把空气吸进体内,缺少了氧气,就会翘辫子。可以说,四大的调和,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
  我们身体上的四大,佛学上称为内四大,这点比较少人注意到,不过,在《圆觉经》中,对它有详细的说明,大家如果有兴趣研究,不访可以找来参考。
  另外还有外四大,是指山河大地等,一切外界的现象而说的,大家在生活中都接触到、感受得到的,我们这里就不再多讨论了。
  四大和我们的身体息息相关,因此,佛讲「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我们应当记住,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元素和合构成的,而且各有各的名称。
  「都无我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