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丘无嵩岳荣」,丘,是一个小小的土堆,那里能够跟宏伟峥嵘的嵩山──中国五岳之一的中岳相比呢? 
  「法云垂世界,法雨润群萌」,现在佛法传到中国来,是法云如甘露一般遍满世界,所有的群萌,这许多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它的滋润。 
  「神通稀有事」,现在我显了神通,这是世间稀有,难得的事。 
  「处处化群生」,说实在,我并没有要显神通,我也不要跟你们斗,这是不得已的,为了要度化你们,为了指引你们一条更光明的大道,我才这样方便地做了。 
  迦叶摩腾大师在虚空显神通变化,那末,竺法兰大师呢?他在坛场中为大家演说妙法: 
  「你们要回头啊!要信佛、皈依三宝。皈依三宝,将来可以离苦得乐,最后必定能够得大自在,证得圣果。」 
  竺法兰大师,以无碍的辩才,感化了好多人来信佛。 
  当时在场的朝廷大官,有个太傅(官名)叫张衍的,领导着大众欢呼,并且很不客气地对道士说: 
  「你们的法术一点也不灵验,现在应该要改信佛教才好!我真是为你们难过,再这样下去,是没有前途的!」 
  道士首领费叔才,不禁万分感慨,当场倒下去,就这样悲愤地死了。 
  而许许多多的大臣、宫娥彩女以及老百姓们,在赞叹声中,都皈依了三宝,甚至出家为僧,成为佛陀座下的忠实弟子。根据历史记载,当时共有一千四百六十多人出家,他们是: 
  司空刘峻等二百六十人; 
  京师士庶张子尚等三百九十人; 
  后宫阴夫人、王婕妤、宫人等一百九十人; 
  五岳道士吕惠通等六百二十人。 
  这些人,都是汉明帝亲自批准出家的,他们出了家,住在哪里呢?朝廷建了十座大寺庙,七座在城外给男众安住,三座在城里给女众安住。这是在历史上记载得清清楚楚的事实,我们身为佛教徒,必须要知道的。 
  后代有一位皇帝──唐太宗,曾撰了一首名为〈题焚经台〉的诗,追念这一件事: 
  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 
  青牛漫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 
  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 
  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 
  唐太宗常常到焚经台去凭吊,他说:「门径萧萧长绿苔」,当他登上焚经台的时候,进了门,走上这一条路,萧萧,就是很凄凉的样子,长绿苔,因为时间久了,从汉朝到唐朝经过了九百多年那么悠久的时间,已经变得很荒凉,所有的地方,都长了好多青苔。 
  「一回登此一徘徊」,我每次登上这个焚经台来,走来走去的,难免不想起当年佛道斗争焚经的这一回事,心中实在有无限的感慨。 
  「青牛漫说函关去」,平常我们所看到的牛不是青色的;青牛,是仙家所骑的。道教的祖师是老子。你们看道教的图画,老子骑了一头牛,就是青牛。青牛漫说函关去,就是说你不要以为老子骑了青牛,已经从函谷关出去了,这是什么意思呢?老子是和孔子同一时代的人,他主张无为,与世无争,这种思想在当时是行不通的,于是他说:算了吧!我还是去修炼我的功夫。所以,他就骑着青牛,过函谷关走他的路了。 
  「白马亲从印土来」,佛经流传到中国,是由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来的,这是史实。 
  「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当年道教跟佛教的较量,谁是谁非,究竟怎样分辨呢?凭烈焰,凭着一把火来决定,所以,为了分清谁是真的,谁是假的,当初才筑了这座焚经台。 
  「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春风本来是无情的,在这个地方,唐太宗却认为它也是有情的,也了解当年的事情实在是很尴尬的,的确是一把火把所有的道经都烧光了,因此春风也不忍心看到那种狼狈不堪的场面,就把道教经典所化成的灰烬都吹光了。假如不被吹光,留到今天也是很难堪的事啊! 
  唐太宗这首诗写得非常好,使人读了感觉到当年佛道斗法的情景,依然历历分明。 
  为了让大家对佛教传到中国来有个深刻的印象,我不惮其烦地从佛教的《高僧传》、中国[二十五史]的《汉书》里面,找了这些材料来介绍给大家,希望诸位把它牢牢地记住。 
解释经文
经 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骄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这一段,是本经的序文。 
  本来,佛住世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经本的流布;佛圆寂以后,经过他的弟子们把所讲的佛法结集起来,才有经典的流通。 
  一切的经典,都可以分为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这是中国东晋时代的道安法师所分判的。 
  道安法师把每一部佛经分判为三分,后人都认为他有特殊的见解,因而称誉他:「弥天高判,千古同遵」,成为佛门的佳话。弥天是道安法师的别号,这个尊称的来源是: 
  在跟道安法师同一个时代,有位学者名叫习凿齿,听到了法师的大名,特地去拜访他。道安法师虽然知道他是谁,仍然很有礼貌地向他请教: 
  「请问你的尊姓大名?」 
  习凿齿趾高气扬地说:「你不认识我吗?我的名字,四海之内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我叫『四海习凿齿』!」 
  接着,又傲慢地反过来问道: 
  「你这位大师的上下如何称呼?」 
  道安法师见他那么骄慢,随即毫不客气地答道: 
  「你问我嘛?我是普天之下,每个人都知道的:『弥天释道安』。」 
  从此以后,佛教界就尊称道安法师为弥天大师。 
  每部佛经的三分法,就是这位道安弥天大师所订的。「千古同遵」,从晋朝到现在,没有一位法师讲经不采用道安法师这样的分判。 
  以下,我再把三分稍微说明: 
  一、序分:是一部经的缘起,等于一般著作的绪论,以人来譬喻,它好象是人的头部。 
  二、正宗分:是一部经整个的中心思想,最重要的部份,都是在正宗分发挥,等于人的身体一样。 
  三、流通分:希望把这部经永远流传于后世,就象人的脚,能够走到天下各地去。 
  再说,序分通常又分为通序和别序两种。所谓通序,就是所有的佛经共同有的形式,也称为证信序。别序,是每一部经与其他的经典不一样的发起因缘,因此又称为发起序。 
  通序为什么又称证信序?有了这个序,可以证明这一部经是真实的,让所有的人能够相信。因此,证信序一般具足了信、闻、时、主、处、众这六个条件。这六个条件,称为六成就,也就是在每部经一开始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地方等,「如是」叫信;闻,就是「我闻」;时:指说法的时间(一时);主,就是佛;处,就是处所,讲经的地点;众,是出席法会的听众。这是每一部经都具备的六个条件。 
  说得明白一点,这好象现代开会,首先要记录开会的时间、地点、主席、出席人数,以及种种的提案,才能使人家相信,的确曾经召开过这一场会议。佛经,为了证明它的真实性,有地点、时间和听众等等,所以证信序这六成就是很重要的。 
  本经一开始的这一段经文,就是序分。它跟一般经典的形式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由于本经是第一部传到中国来的经典,翻译的方式还没有定型,为了适应中国当时读者听众的根机,使他们能够容易接受,因此顺着中国的文体形式结构。不过,我们如果详细加以研究的话,这一段文字,有时间、地点和主伴,依然具备了这些重要的条件。 
  我讲解这段经文,想把每个名相都解释一下,要知道,一般人认为佛经太难懂、太深奥,那只是对这些名词术语不了解,如果把每一个名词的定义都明了了,然后把经文的意思贯通起来,那就明白了,而且其他的经典也都一样会了解的。 
  「世尊成道已」:世尊,梵语叫「薄伽梵」,这是每一尊佛十种通号中的一种,好象我们诵〈忏悔文〉,一上来有「如来、应供、正 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佛的十个通号,如来是佛,应供也是佛,乃至于佛、世尊,都是对佛尊敬的称呼,而且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德号,都是一样的,不过,这个地方所称的世尊,是指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叫世尊,世尊是什么意思呢?世,是迁流的意思,可以从时间和空间加以解释。平常所谓十方三世佛,三世,是从时间来讲:过去、现在、未来称为三世。就空间来说,有器世间、情世间、觉世间三类。器世间的器,就是器具;器世间,涵盖了外界的山河大地,乃至桌子,所有世间给我们受用的东西(无机物),都是无情的,称为器世间。情世间,就是跟外面物质世界相对待的,有情感的,好象人类,以至于胎、卵、湿、化四生,所有的有情感生物(有机体的),都称为情世间。觉世间:觉,是觉悟,对正道已经觉悟了,包括阿罗汉、菩萨、佛,凡是大觉大悟,或者刚刚开始觉悟的,都称为觉世间。 
  尊,是尊敬、尊重。世尊:在十方三世中,佛的道德、人格、智慧、慈悲,都是最圆满的,世出世间没有不崇敬、尊重他的,所以称为世尊。 
  再说,什么叫做「成道」?成,就是成就、成功;道,指佛道。换句话说,对修学佛法这一条路,已经走到最圆满、最究竟、最成功的地步,──成佛了。世尊是那一天成道的呢?就是所谓腊八(十二月初八)那一天黎明时分,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成正觉,那个时候他成道,大觉大悟了,证得了无上的佛果。 
  当时,他说:「真是奇怪、太奇怪了!我今天才知道,天底下所有的一切生物,每个人本来就具备了佛性,我今天才正式觉悟了。」 
  在座诸位,也是同样有这个佛性,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觉悟、成道了,而我们却糊里糊涂的,不知不觉呢?那是因为我们妄想纷飞,太执着了,才不能证到佛性。 
  「世尊成道已」,就是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树下已经成了正觉。已:是正式成佛了。成佛以后怎么样呢? 
  「作是思惟」,他就作这一种的思考。思惟,很沉静在考虑、思索、入定(不是睡觉,而是在那儿用功)。中国的大圣人孔夫子曾经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就是什么都没有,殆,是很危险的意思。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每天在学习,学了、听过就从这个耳朵进去,又从另一只耳朵跑出来,一点都不经过脑筋去思索,这样的学习是徒然的,白费功夫。另一方面,假如你没有学,一天到晚只是胡思乱想,「思而不学则殆」,这样走火入魔,是很危险的。因此,思与学必须并进,不可偏废。我们做世间的学问如此,学习佛法更要思虑,思惟与学习融合为一,才能受用。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