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三位属于悉达多太子父系的亲戚,另有两位,是他母系的亲戚,就是: 
  四、骄陈如:中译是火器,或者译为初解,意思就是胜解,他本来是印度拜火教外道。本经说「骄陈如等五人」,在五人当中,他是代表者,说起来,他是有来历的── 
  在《金刚经》里面,提到过去有位忍辱仙人,在深山修忍辱行。当时的国王是歌利王,一天,歌利王带了好多的宫娥彩女,到山中去打猎。过了一会儿,国王停下来休息,竟不知不觉睡着了。宫女就到处游荡,一看到忍辱仙人,就好奇地到他跟前,听他讲佛法。 
  歌利王一醒,看不见大家,心想:这班人到那儿去了?一找,唉呀!竟然包围着一个出家人,这还得了!这出家人大概是不怀好意,歌利王这时难免不生起了怒火,于是把忍辱仙人「割截身体」,不但把他身上的肉割了下来,连他的耳朵、鼻子也割掉,接着割截四肢。这个忍辱仙人尽管遭受到如此残酷的凌虐,但因为他是修忍辱行的,却毫无反应。 
  歌利王问他:「我这样对待你,你恨我吗?」 
  「我不会恨你。」忍辱仙人回答,接着又说: 
  「我不但不恨你,将来我成道了,第一个还要先度你。」 
  忍辱仙人是多么的伟大呀! 
  当时,他更进一步向歌利王说: 
  「我还可以证明,我绝对没有恨你,假如我真正没有怨恨你的心,我的身体可以立刻复元。」 
  果然,不可思议的事出现了,忍辱仙人的身体随时复元了! 
  要知道,忍辱仙人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骄陈如就是过去的歌利王。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第一个要度他的。在五比丘中,他虽然是属于佛陀母系方面的人,但是五个代表中,却以他为首,就是这一个原因。 
  五、十力迦叶:中译为起气。 
  净饭王派这五位随从去追回悉达多太子,他们既然决心留下,追随着太子出家修行,不是一直侍候在太子左右嘛,为什么太子成佛以后,要去鹿野苑度化他们呢?原来太子在成道之前,在苦行林修了六年苦行,吃了好多的苦头,后来,感觉到修行,如果光是吃苦──用火熏身体,或者把身体吊起来,或是跳山崖。。。。。。种种苦行,都不是真正的解脱法门。因此,他改变了主意,放弃修苦行。先到尼连禅河去洗了个澡,接受了牧女的乳糜供养,吃饱以后,让体力恢复过来。 
  跟随他出家的五个人,看见这情况,非常不顺眼,于是共同商议: 
  「太子已经退却了道心,他本来是要出家修行的,可是,经过了六年的苦行,竟然再也挨不下去,改变了初衷。不行!我们再跟随着他,实在没有意思,我们自己去修行吧!」 
  这五个人就这样离开了悉达多太子,到鹿野苑去,继续修他们的苦行。 
  修苦行,在当时印度外道,是非常盛行的。在我们大殿木雕的佛传中,有一幅显现释迦太子骨瘦如柴,筋骨都暴露出来的图象,就是他那个时候修苦行的形相。当他发觉这样做不是修学解脱的正道,才改变了修持的方法。后来,他觉悟以后,感觉得这五个人曾经照顾过他,和他们不但有亲戚关系,也有一分道谊,应该去度化他们。 
  这五位侍者曾经约好:悉达多太子要是再回来,我们决定不要理睬他。但是当佛陀从远方渐渐走近的时候,他身上所散发的慈悲和威德,使这五人心中自然生起了虔诚、恭敬和羡慕之情,迫不及待的向佛问讯、服侍。 
  「度骄陈如等五人」,就是指以上所说的事。五人,就是普通身份的人。他们真正出家,受了戒,才称为比丘。在佛教里面,最早出家的,就是这五位,合称「五比丘」。 
  「而证道果」,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三转四谛法轮,他们当中,根机利的,聪明的,先证果了;根机差一点的,比较慢一点证,总而言之,这五个人最后都证了圣果,他们证到什么道果呢?证得了阿罗汉果。 
  「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比丘,是梵语的音译,具备了乞士、怖魔、破恶三个意思。由于「多含不翻」,它的意思太多了,如果只翻为乞士,其他两个意思就没有包含在里面,因此,古德翻译的时候,索性保持了它印度的原音。 
  一、乞士:依佛制,出家人好象乞丐一样,以乞食为生,象今日的南传佛教,泰国、缅甸,或者斯里兰卡等地,出家人天一亮,就去托钵,因此那里的出家人都是吃荤的,并不是出家人喜欢吃荤,那是为了施主煮什么,供养什么,出家人就随喜受食,这和我们中国出家人,都是自炊素食的情形不一样。
 
  乞士,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上乞佛法,以长慧命;下乞饮食,以资色身。就是出家人要乞求佛法,在道业上求进步,以长养法身慧命;另一方面,要乞求饮食,来维持色身。 
  这两个定义,大家必须弄清楚,不然,王彬街那些乞丐也叫比丘了!要记住,单单乞食讨钱的,不能叫比丘。比丘,主要的是探求佛法,滋养法身慧命。 
  二、怖魔:魔就是魔王、魔鬼。要知道,一个人出了家,精勤持戒、修行,将来成就了佛道,天魔就少了一个魔子魔孙,因此,他看到出家人就非常害怕、恐怖,所以,比丘称为怖魔。 
  三、破恶:破,就是破除;恶,就是人生贪、 、痴、慢、疑,种种的烦恼和恶习,把这许多坏习惯与无明烦恼全部铲除掉,得到的心境是很清净的,这个时候,才能够入于正道。 
  比丘的三个定义,希望大家必须牢牢记住,不单在本经中了解它的意思,在其他的经典中,看到比丘两个字,也同样明了了它的意义。我们研究佛法,是一步一步的,能够把每个名相都搞清楚,任何佛经也都可以看通了。 
  「复有比丘」,除了五位最初随佛出家修行的比丘之外,还有好多比丘,他们是谁呢?就是佛经一开始在序分中所说的「一千二百五十人」。我们诵《佛说阿弥陀经》,一上来就提到「千二百五十人俱」,或者《金刚经》。。。。。。所有的经典,都提到他们,他们是由三个集团而来的: 
  一、耶舍等五十人:耶舍是小宗教集团的领袖,有五十个弟子跟随着他学习。 
  二、三迦叶等一千人:三迦叶,就是迦叶三兄弟──优楼频楼迦叶等五百人、伽耶迦叶和那提迦叶,各有二百五十人,三兄弟的徒众合起来有一千人。
 
  三、舍利弗与目犍连等二百人。 
  三个集团合起来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他们都跟随释迦牟尼佛出家,而且是常随众,释迦牟尼佛无论到什么地方教化,他们都是跟随在佛陀左右的。 
  一千二百五十人,在本经中就用「复有比丘」四个字来概括他们。 
  「所说诸疑,求佛进止」,要知道,佛住世的时候,弟子要是有什么问题,就请教师父,释迦牟尼佛都一一为他们解答,所以,求佛进止,进止是「可否」的意思。「喔!我这样讲对吗?」「对!」或者「不对!」释迦牟尼佛对于这些常随众,他们所有的疑问,所有不能解决的问题,都为他们印证、开示。 
  进止,也可以当作取舍的意思,也就是进取正道,舍弃诸邪。譬如说,善法、正道,我们就把它取得来,依着去修行;那些邪恶的事,就要停止,把它舍弃。释迦牟尼佛的开示,所有的比丘都应当依教奉行。 
  「世尊教敕,一一开悟」,世尊,指释迦牟尼佛,他所教诲的,所有的比丘听了以后,都开悟了。 
  「合掌敬诺,而顺尊敕」,听过佛的开示以后,大家都恭恭敬敬地把双掌合起来,依着佛陀的教导而做。敕,过去皇帝的圣旨(命令)大家一定要遵守的,称为敕。释迦牟尼佛的言教,当然更是伟大了,所以这许多的比丘,照着佛陀的教导去修行,即使在现实的人生当中,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受用。 
  讲到这个地方,我顺便把合掌解释一下,让大家了解掌究竟该怎么样合的?有几种合法?合掌,又称为合十,就是把十个指头相合在一起,集中心思,而恭敬礼拜的意思。 
  合掌,本来是古时候印度人最通行的礼节,后来佛教也采用了,并且成为佛教徒见面时的礼仪。你们要是到泰国去,乘坐泰国的飞机,航空小姐看到客人,既不是握手,也不是点头致意,而是合掌,这是佛教徒最起码的礼节。 
  玄奘大师到印度,曾经写了一部在世界上很有名的巨着《大唐西域记》,书中卷二,介绍了印度的礼法共计有九种,合掌是其中的第四种,我附带把它说明: 
  一、发言慰问:用温和的语言,向人家慰问,譬如说这次军变,你打个电话来,他打个电话去:「喂!你好吗?」「你有没有受惊?」彼此互相慰问,就是一种礼节。 
  二、俯首示敬:俯首,就是低头。日本人见到人,也都是很有礼貌地低头致敬,尤其是过去日本女性的头,好象永远抬不起来的;不过,现在头已经抬起来了。俯首,见到人家,表示很谦虚,很有礼貌。中国人一向都是昂昂乎,把头仰到天上,眼睛彷佛长到头顶上。假如有时能够俯首,那该多好! 
  三、举手高揖:把手高高地举起来作揖。例如:国家元首、总统,或者大官出来,阅兵时高举起手向两旁欢迎的人挥动,也是种礼节。 
  四、合掌平拱:两手相合,平衡地当胸拱起来。印度人这个礼节比较慎重,掌要合得好,表示最大的敬礼。 
  五、曲膝:膝是膝盖,把膝盖弯下来。假如看见人家要下跪,真是不简单喔!例如:「我要求你一件事,你答不答应?不答应我要跪下去了!」这一招是很厉害的。有的人,你就是把他的头砍下来,他也不会向人家叩头的,所以,曲膝表示有虚心。 
  六、长跪:跪还不算什么,长跪更严重,好象说:「你答不答应,不答应我就不起来了。」跪着的时间比较长久,称为长跪。 
  七、手膝具屈:手和膝盖都弯曲下去。 
  八、五轮具屈:五轮和五体的意思差不多,头、双手、双脚称为五轮,又叫五体。就是以头、手、脚弯着,表示恭敬而慎重的礼节。 
  九、五体投地:这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成语,就是用来譬喻对人家心悦诚服,钦佩极了。而在印度,把头、双手、双脚着地,作大礼拜,是种最尊重,最尊贵的礼节。 
  关于合掌的意义,一般的说法,右手代表智慧,左手代表禅定;也有说右手是佛、左手是众生的象征,因此,两手相合,象征了定慧不二、生佛相应。
 
  密宗对于合掌,有十二种形式,在《大日经疏》中,有很详细的说明,由于时间的关系,我简单地介绍一下它的名称: 坚实心合掌; 虚心合掌; 未开莲合掌; 初割莲合掌; 显露合掌; 持水合掌; 归命合掌; 反叉合掌; 反脊(背)合掌; 横柱指合掌; 覆手向下合掌; 覆手合掌。 
  合掌虽然有这么多形式,但我对诸位只要求坚实心合掌,而且必须注意合好。我们出门,尤其到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把掌合得好,人家看见了,说:「这是谁的徒弟?教得这么好!」如果合不好,人家会批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