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西莫夫逸闻趣事 作者:怀特-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成功,于是促使他极力劝说杂志出版人创办一份新杂志,以迎合读者对某种形式故事的兴趣,他称这种形式故事为“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埃德加·爱伦·坡式的故事——兼有科学事实、先知预见、引人入胜的浪漫故事”。①

  ①罗伯特·斯格尔斯与爱瑞克·拉伯金:《科幻小说》第37页,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

  这份新杂志定名为《惊奇》,它可能是20世纪30年代唯—一份重要的流行科幻杂志。这本杂志第一期上发表的作品尚忠实于杰恩斯伯格对科幻小说下的定义(“科幻小说”一词的发明应归功于杰恩斯伯格,他最先使用“科学化”这个不幸的词,后历经沧桑演化成“科幻小说”)。《惊奇》上陆续登出了威尔斯的30多篇作品,凡尔纳的9篇作品,爱伦·坡的5则短篇及杰恩斯伯格自己的一些零碎之作。但不久,杰恩斯伯格便意识到,必须培养一批新作者,因为那些描写虚拟智能(pseudo-intellecture)的作品已经过时,读者需要的是富有刺激性的机器时代的作品。

  在《惊奇》杂志故事之外的现实世界中,技术与社会的发展极为迅速。为保持杂志在竞争中的领先地位,科幻小说作者们不敢轻易尝试创作有关近年来的作品,也不敢将社会学与科学兼容进自己的作品。到本世纪20年代中期,科学家们已经发射了火箭,并公开表明太空旅行是可行的。1926年,伦敦的一名外科医生做了第一例心脏手术,英国广播公司向全球近一亿人报道了这一新闻。在10年前还被视为是可笑的幻想的一些重大成就,纷纷都成为了科学现实。在阿西莫夫的童年时代,技术就已有了迅猛的发展,科幻小说作家与编辑们也开始进一步探索遥远的未来。

  当阿面莫夫在布鲁克林一天天长大,在后屋偷看《惊奇》杂志时,杰恩斯伯格的计划也正在一步步壮大。一年之内,他几乎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培养出了一批青年作家,他们有着与老派作家威尔斯、凡尔纳及其他人完全不同的新观念。杰恩斯伯格创立的将科学奇迹与泛银河历险相结合的写作模式在当时特别受欢迎。

  1929年,股市风波使杰恩斯伯格遭受了一次暂时的挫折。之后,他又创办了其他的杂志以满足读者对科幻故事不断扩大的需求,其中有《奇异故事与科学奇异故事》,发行几期后,刊名缩短为《奇异故事》。1930年,杰恩斯伯格又创办了《惊诧》杂志。此后数年内,《惊奇》与《惊诧》为争取读者,展开了绵延不断的商战,而许多读者总是想方设法凑足钱同时购买这两份杂志。

  建立了科幻小说流行杂志市场后,杰恩斯伯格对科幻小说的第二大贡献,恐怕就要数他发现了E.E.史密斯。史密斯对后来几代作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阿西莫夫。他最重要的作品无疑是《水晶体人》系列。这部作品在1934年至1937年期间,以连载形式刊登在《惊奇》杂志上,后来又整理成系列小说出版。《水晶体人》是第一部以银河系为背景的系列小说,不仅篇幅大,故事情节也十分精彩。作者对星际距离、银河文明、战争及极度冒险的描写,令人瞠目结舌,这就是最初的“太空剧”丛书。自那时起,类似的作品一时充斥了整个科幻小说界。

  今天,人们认为史密斯的作品是极其幼稚的,塑造的人物毫无生气,故事情节简直是写给小孩子看的,但《水晶体人系列》还是有其独特的勉力。毕竟,这些作品是于本世纪30年代创作的,那时飞越大西洋还仅仅是一种可能。

  毫无疑问,史密斯忽视了作品的个性与敏锐性,只顾一味地追求冒险和刺激,但这种莽汉式的冒险与近乎幻觉的背景创造,正是他兴趣之所在,也是他所擅长的,而且恰是令读者、包括少年阿西莫夫在内为之倾倒之处。

  史密斯对阿酉莫夫作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基地》系列远比《水晶体人》系列含蓄、精致,但史密斯的冒险故事使阿酉莫夫认识到可以围绕一个宏大的主题展开故事,这样作者不用搜肠刮肚便可以编造出不可想象的距离。时间及各种不可能的想法。阿西莫夫所做的,不过是将史密斯的银河构想与自己创作时代巨大的科学、文学成就有机地结合起来罢了。

  在杰恩斯伯格、E.E.史密斯的同一时期,科幻文坛出现了另一位作家,不仅对阿西莫夫的事业,甚至对整个科幻小说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就是约翰·W·坎贝尔。有趣的是,给阿西莫夫及该领域其他人带来如此重大影响的并非是坎贝尔的作品,而是他作为一名编辑所拥有的无人能及的才华。布莱恩·艾尔迪斯及许多现代评论家均认为,是坎贝尔真正将科幻小说推人了现代。

  1930年1月,坎贝尔首次在《惊诧》杂志上发表作品,那是篇名为《当原子失利时》的小故事。他很快成为史密斯的潜在对手。同时,他又化名唐·斯图尔特在《惊诧》杂志上发表作品,尝试一种新的科幻小说创作模式,一种更为低调、情绪化的作品。虽然冒险情节很少,但与史密斯作品单调的刺激性情节与粗糙的文字相比,却更耐人寻味、更吸引人。

  许多读者,包括阿西莫夫在内,一开始都认为斯图尔特的作品晦涩难懂。据阿西莫夫称,它们远远不是一个十几岁少年所能看明白的,直到多年以后,他才看得懂坎贝尔以斯图尔特为笔名发表的作品。

  作为一名科幻小说作家,坎贝尔获得了成功,于是他产生了当主编的念头。1938年春,27岁的坎贝尔成了《惊奇》杂志的主编。该杂志的前任主编是奥林·特瑞门思,坎贝尔继任时,杂志已经出版了5期。特瑞门思是个好主编,只是更喜欢杰恩斯伯格式的科幻小说。坎贝尔上任不久,《惊奇》杂志及整个科幻小说便红极一时。许多文章都记载坎贝尔在《惊奇》当编辑的这段时光,许多人都认为他为众多伟大的科幻小说家创造了就业机会,许多科幻小说迷将坎贝尔在《惊奇》担任主编的头10年称为“黄金时代”。

  坎贝尔是当之无愧的出版早期科幻作品最重要的协调者。在任编辑时期,他成功地培养了一批有影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一直深深感激坎贝尔曾给予他的帮助与鼓励,视其为唯一曾对他早期写作生涯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坎贝尔是名严格的编辑,他一心想从自己手下的作家中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他天生知道如何让作者们尝尽甜头。如何煽起他们的虚荣心,哄人的技术堪称一流。他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声色俱厉。艾尔迪斯曾在其《一兆年的狂欢》这篇科幻小说的概览中写道:

    在30年代,为流行杂志写文章一定是件痛苦

  的事。你必须循规蹈矩地按模式写,否则只能滚

  蛋。没有文化惯例可供查询,低酬金造就了大多

  的劣质作品。是坎贝尔一扫当时文坛的这种习

  气,以一种富有逻辑、成熟的观点来看待科幻小说

  创作。他想要培养一批科幻小说写作的核心力

  量,使科幻小说摆脱史密斯那种幼稚的创作模式

  的影响。重新为它设定一种令人信服、连贯一致

  的框架。

  阿西莫夫并非唯一受益于坎贝尔智慧的人。罗伯特·亨纳恩、范·沃科特、西奥多·斯特金与哈利·哈里森,这四位名噪一时的科幻小说家最早都是由坎贝尔介绍给读者的。他们中都是在他的指导下走向成熟,每一位在成为国际知名的科幻小说家之前都从他的杂志写作中获取了经验。

  阿西莫夫与坎贝尔的关系并非总是波澜不惊。当阿西莫夫羽翼渐丰,从流行杂志中脱颖而出后,他与坎贝尔有过许多争执。在许多问题上,包括政治在内,他们都存在着分歧,但这并不影响他俩的友谊,直到1971年坎贝尔去世。坎贝尔喜欢那种既有实在内容又有刺激情节的科幻小说。他对史密斯式的平庸肤浅、极度冒险的作品不很热心,但喜欢他气势宏大的宇宙主题。他非常重视人类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强调以人类为中心,并深信人类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形式。在他自己及其麾下作者的作品中,他喜欢将外星人塑造为人类或人类的朋友,或者是被人类所统治的某种生物。阿酉莫夫难以接受坎贝尔的这些观点,但为了得到《惊奇》的工作,他还是很快学会了将这些观念揉进自己的作品中。

  1938年春,坎贝尔在任《惊奇》杂志社主编前,阿西莫夫还只是一名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但他已经在《惊奇》上发表了一封信,当时特瑞门思尚在职。数月之后,坎贝尔才注意到艾萨克·阿西莫夫这个名字,两人这才真正见了一面。而在当时,阿西莫夫更关心的是如何拯救自己岌岌可危的大学生涯,根本顾不上要成为著名作家的美梦。当阿西莫夫与坎贝尔终于见面时,这次见面犹如一剂催化剂,对阿西莫夫开创自己的写作生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阿西莫夫逸闻趣事第三章 大学与坎贝尔






第三章 大学与坎贝尔

  1935年春,艾萨克·阿西莫夫还是个脸上长着雀斑、迟迟的少年。他不善言辞,见过他的人大多数都认为他毫无灵气可言,谁也没料到,7年之后他却脱胎换骨,由一名笨拙的少年转变成为一名自信、直率的成年人,并在科幻小说领域里确立了自己的重要地位。

  15岁时,艾萨克已发育成熟,身高为5.9英尺,开始换声,并将由高中升人大学。父母决定让他上医学院,将来当名医生。在那个时代,医生被犹太移民视为最体面的职业。在此方面,艾萨克没有选择的余地,况且他也没有别的想法。如果他能考上医学院,是进人医学界的第一步,至少这块牌对谋求职业有帮助。要进人大学却不是容易之事,对犹太移民的孩子来说就更难了,所以选好大学很关键。最方便的就是附近的市立大学,它招收的大部分学生是犹太人,但有资料表明,进入这所大学,对于那些想进医学院的学生来说,无疑是走进了一条死胡同。相比之下,塞斯罗学院比较不错,尽管人学较难,但从这里毕业则意味著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塞斯罗学院附属于哥伦比亚学院,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部分。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优秀的大学,那些因种种原因而未能进入该校学习的学生,始终将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它的学生主要来自移民家庭,都是些最聪明的孩子,不光有犹太人,还有意大利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

  艾萨克的面试不是很成功。当时他有些不知所措,给人的印象极为内向,毫无个性,他离开考场时,他觉得自己命中注定只能进入市立大学,想要从医的希望已经破灭,因此在中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乃至毕业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他都忧心忡忡,觉得大祸将至,甚至不愿意将这个消息告诉父母。

  出乎意料的是,过了几周,他突然得到通知,被塞斯罗学院录取了。他的父母明白塞斯罗学院无法和哥伦比亚学院相比,但也深知种族因素在大学招生中的影响,因此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尽管如此,在整个大学期间,艾萨克却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个二流的学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