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法与人生+净空法师主讲-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教跟我们中国固有文化,实实在在是融合成一体的。刚才讲了,儒跟佛教育的理念,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都不能够比拟的。我们的老祖宗,对于后代实在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文字里面充满了智慧。中国的文字是个符号,这符号正如同佛法表法的意趣非常浓厚,这个‘孝’字可以说代表整个佛法,也代表了整个的教育。实在讲现代人,真正受到教育的不多了。教育是什么?生命、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这是教育的重点。我们今天把教学的重点丧失掉了,所教的仅是技术,那是皮毛的教育,不是根本。今天社会动乱的根源,根烂掉了,腐掉了,这不得了。所以我说教育的大根大本在‘小学’,不在中学、大学,中学、大学,那是花果、是枝叶,根是在小学。小学的教育重视在‘孝道’,从小把这个观念养成。这‘孝’字,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现在外国人讲的是父子有代沟;在外国真的有‘代沟’。我们中国没有代沟,不但父子是一体,父亲父亲还有上面,追到无始;儿子儿子再往下,追到无终;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一个整体。外国人没有这观念,所以外国人问中国人为什么祭祖先?几千年前的祖先,你认识?你知道?你们为什么要祭他?他永远无法理解。但是儒与佛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社会和睦、四海一家、天下太平。

 

今天每个人都希望世界和平,和平要从那里做起?要从这基础上做起。离开这个基础,和平只是口号,绝对不能成为事实。儒、佛的教育都是致力于孝道的发扬光大。横的一面是兄弟、朋友、朋友的朋友,如是推展。所以佛法里面讲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确是一个整体。佛法讲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缘是条件,慈悲是没有条件的。为什么没有条件?你懂得孝道,就没有条件。所以这个讲‘大爱’,超过了宗教,宗教还没有这么大的度量,这是完全无条件的。对于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这是讲时间。空间,讲十方,四方、四维、上下,无尽的时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自己。在佛法里,我们称‘如来’,如来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称‘本性’,就是宇宙人生的本体,在我们中国,就用‘孝’这个符号来代表。在净土宗里面,这一个‘本体’就以‘阿弥陀佛’来代表。名称尽管不相同,意思实在是一个。

 

儒家的教育是五伦五常,‘伦’是‘伦理’。夫妇,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最小的一个圈。‘室’,指同住一个房间。室外面是家,家有父子,有兄弟。家外面是社会,社会有君臣,有朋友。所以现在我们讲‘团结’,从前‘团结’这两个字,在中国用不上的,因为五伦就是团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一个整体,还喊什么团结呢?这是真实的。人与人之间,有名份,有义务,所以五伦就有十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他有他本分的责任,他有他应尽的义务。五常是基本的道德理念,就是仁、义、礼、智、信。

 

我们中国人所谓的人格,做人的资格,就是伦常。伦常没有了,人与禽兽相差就无几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就是有伦常,有基本的道德观念。修学功夫要从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这跟佛法所说的完全相同。佛法讲要修学,从那修学起?那里下手?从发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话,翻做‘觉悟’。要先从觉悟的‘心’做起,觉心就是我们儒家讲的诚意、正心,这就是‘觉心’。所以著重在‘真诚’。那么诚的标准在那里?前清曾国藩在读书笔记上,对‘诚’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下得很好,他说‘一念不生谓之诚’。我心里还有妄念、还有杂念,这就不诚了,动一念就不诚了。一念不生的时候,这是‘诚’。他的说法和佛家说法相同。六祖在坛经里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就是‘诚意’;绝对没有一个妄念,这叫做‘诚心’。可是一般人妄念很多,怎样把妄念去掉?那是功夫;真正的功夫,是要把妄念去掉。儒家讲‘格物致知’,所以它的修学,是从格物致知下手,儒家的小学就特别著重这两句。‘格物’,物是物欲,欲望,格是跟它格斗。如何离开一切欲望?跟我们佛法里说要从断烦恼下手一样;格物就是断烦恼,致知就是求智慧。所以要从这个地方做起。

 

格物是功夫,致知是学问,这个基础是在小学里奠定的。但是民国以来,学校废弃了中国两千年所行的制度,采取西方的教学法。今天中国动乱的根源,要是追根究底,原因就在,中国过去的小学,已经注重训练学生定慧,童子七岁就接受老师的教导。我们读礼记,汉朝时候,就这样做起。七岁的时候,离开父母跟著老师,只有在节日的时候,才可以回家去看看父母。跟著老师学什么呢?学洒扫应对。换一句话说,他所学的是生活教育。他在学期里面能够侍奉老师,能够侍奉学长,他回家去就会孝顺父母,就会尊敬兄弟姊妹,这是伦理道德的教育。除此之外,就是背诵重要的经典。老师选出来教他读,督促他背诵,一遍一遍去背,一天要背一百遍、背两百遍。诸位想想这目的何在?是不让学生打妄想。小孩不给他事情做,他会胡思乱想,用这种方法训练他的清净心,妄念少了就会开智慧。所以用这个方法来修定。整个小学从七岁到十二岁,根本什么都不讲解的,就是叫他背诵,背得滚瓜烂熟,他心里没有妄想,只记诵许多圣哲的智慧结晶,虽然现前他并不明了。

 

中国从前没有中学,只有小学、大学。十三岁入太学,太学授课就是讲解研讨。以前读书是人生一大乐事,太学里的老师教学,不一定是在讲堂里面,摆著书本坐在讲台上授课,那时候学生也少,一个老师大概只带十几、二十个学生,这样小班,老师也都是专家、专科的,对于经典他一生专攻某一经论,精通某一部门,他专讲授这个科目,所以学生来亲近老师,老师往往带著学生游山玩水,旅行授课,真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的山川,风景优美的地方。旅游归来,他的课程也讲授完毕。为什么呢?课程典籍老师背得很熟,学生也背得很熟,讲课不需要带课本,讲到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大家都知道。你要讲中国不科学,中国过去的书本,每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没有空格;不管那个地方刻书,都是这个规矩。所以不论那一种刻本,你说第几行、第几页、第几个字,统统一样,全国统一的。你说科不科学?相当科学。不像现在的书本,版本不同,行数就不一样。从前古书都是一样的,所以上课不要带书,老师带著学生去玩,带著酒、带著菜,学生替老师拉车,服侍老师,教学是那么自在快乐,所以读书乐啊!现在读书太苦了!从前读书,所有要修学的课程都在小学完成背诵,以后就不要再用书本了。现在在台湾,大概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还受过那个教育。我们这个年龄刚刚脱节,比我们大五岁以上的人,都受过这个教育。所以台中李老师,他到九十多岁写文章,引经据典,随手拈来,他不要查书,到九十多岁还能记得,都是小时候,小学的时候背的。他这个方法是求根本智。根本智心地清净,我们佛法讲‘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真正到无知的时候,一接触外面境界,就无所不知。所以佛法的修学,最初是学无知,是修清净心,心真的清净了,一接触外面,的确是无所不知。你所看的、所体会的,非常深刻,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够相比的。

 

从前儒、佛教育理念相同,方法也相同,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中国朝野那么热烈的欢迎,是有道理的,的的确确对中国文化二千年的影响非常大。儒与佛这么一结合,儒家所讲的是纲领,因为他的典籍少,佛法讲的是细目,讲得非常详细。这就是说你只要有妄念,只要有烦恼,有贪、嗔、痴、慢,你这个心就不诚。心不诚,心的作用就不正。这个‘正’是讲心的作用,就是你的思想、你的见解,都非常正确,没有错误,没有偏差。但是正确的思想、见解是要从‘真诚心’里面生出来的。所以这个两条是修心,心清净了,身就修了,身就清净了。所以我常常告诉我们一般学佛的同修们,学佛,学什么呢?学清净心。心清净了,身清净,这个人不会害病。你去看看害病的人,害病的人思想一定很乱,为什么呢?‘心’先生病,心病了,身才会生病。我们现在讲‘心理健康’,心要没有病,身怎么可能会生病。所以真正一个学佛之人,他要生了病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决定不可能生病。不但不可能生病,真正修得好的,告诉诸位,他绝对不会死的。他如果会死掉,这个人学佛没学得好,他是不会死。因为他晓得他什么时候走,知道要到那里去,这个就不算死。他清楚明白!你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不晓得到那里去,那就死定了。这都是从清净心的功夫得来的,一点都不稀奇。这不是神话,不是玄学,是实实在在的。所以你就晓得清净心是多么重要。所以学佛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身心清净,这是修身。自己身心清净,一家和睦。一家和睦,是‘家齐’。每一个家庭都一样,国家就大治了,我们今天所祈求的康和乐利,才能真正得到。最终是‘天下平’,‘平’是‘平等’。天下平等就能达到世界和平。不会有战争。所有一切争论,不平它就鸣,不平它就争。这要靠教育,把儒家教育与佛家一配合。

 

我们看这第二篇的第二段‘八德交感’。这也是我们中国基本的道德观念: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台北市的马路还有这四条道路。那么我们走到这四条道路,有没有想到我对国家、对社会,要能尽忠;对父母、对一切众生,要能尽孝。把孝顺父母的心,扩大为孝顺一切众生,那么这四条大道才是真正康和乐利的大道。在我们佛门里面,是以四大菩萨作为代表。你应当晓得这四位菩萨不是神,他是表法的。地藏菩萨代表‘孝’,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称为佛门的‘孝经’,地藏经里面主要是讲‘孝亲尊师’。所以师道在佛门里面非常重视,儒家也非常重视。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是一样的。你看从古礼‘称名’上就能够看得出来,中国古代,满清以前都是这样,民国初年以前还是这样的。我们一般人见面不能称‘名’,称名是对人不尊敬,是侮辱人,如果带姓,那就更不礼貌了,那有连名带姓称呼的。称名只限小孩没有成年;男子十九岁没有成年,叫他的名,女子没有满十六岁叫她的名,那叫‘童子’、‘童女’,没有成年。女子十六岁梳头了,代表她成年了。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戴帽子,他成年了。成年的时候,朋友送一个‘字’给他,就是‘别号’,从这一天起,大家要称他的‘字’,不能称他‘名’,称他的名是对他非常的不尊敬。那么从这天起,世界上那一个人有资格称他的名呢?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