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依缘而有,则遮断边。无自性成就之真实业果,虽或名有情,或名意生,或名能作者,但安立假名,皆无自性,而无可缘。然黑白业之异熟果,是有能受果之有情,自性虽无,缘起有故(依缘起有,则非实有非自能自立之有),造作何业,受何种果,决定无违。无自性与业果,不惟不相违,且为助伴,了知此即彼,此理趣甚奥妙。大德觉勒格西说:「了达空性後,於业果愈生忍信。」故择师学法修空性,当以此为量。视其於业果不殷重,而自谓已证空性者,不堕常见,即堕断见,即非中道。修行应以业果差别为宝鉴,而照自己,须心与善法相合。 

  【第七二则】 

  问:有谓佛证不他求,谓自心清净即是佛;或说:「我修无上胜慧,不思善不思恶,但观本来面目,烦恼自灭,加物沉水,如水自澄清」等语。以业不作不得,作已不失之理趣观之,应如何理解? 
  答:「自心清净即是佛」,这句话基本上是正确的。但讲得太过简略,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如果有人误解为任何亦不修就可成佛,则可问他被等业力习气,究安置於何处?抑安置於佛心上乎?五无间粗显业,杀父母、杀阿罗汉摄人身业,破和合僧摄入语业,以恶意出佛身血属意业。仅为不杀,即成无记,应於不杀作断离业,乃成为善。赞十善为依处如地基。若遇不善知识,教他任何亦不修,只求清净本心,则无暇修善,空过此大义人生,深为可惜!当知不思善,不思恶,但观本来面目,彼等住昏昧中,一善未作(杀之恶未思,不杀之善业未思)。孰不知不思善恶亦不能今昔所积业习亡失,而昔业仍如影随形,若遇因缘聚会时,果报还当彼自受(不思善恶亦不能不受),虽以不受後有之阿罗汉,亦须偿清旧债(恶业)。 

  【第七三则】 

  问:如上知业决定增长、不作不得、作已不失等理,当先於业果之理如何生起决定,而佗作舍? 
  答:当知於一切善不善业,摄粗显为十(因不仅为十)。於粗显重罪,世尊摄其要者,说「十黑业道」。若断除彼十,大义之要,亦摄为十,故说为「十白业道」。应思杀生等罪性,依戒分五支,此间为四支:即事、发起、加行、究竟。应次第思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贪、瞋、邪见(每种详如明灯颂自释业果法门中)。不知则易犯,知则易遮止,尤以轻重差别,应细思维,方於取舍,有所抉择。知此则作善择其重者,於重罪则加意防护。知此则作善皆回向无上菩提(想),作善虽费事费力而不厌倦(加行),修行应无间断(即五,常时作业,力较大故)。地藏经说:「以此十善业道,当得成佛。若人乃至存活以来,下至一善业道,亦不护持,犹云我是大乘,我是求无上菩提者,此补特伽罗,最为诡诈,说大妄语。於一切佛前欺诳世间而说断灭。如其愚蒙,自作其死,必颠倒堕落。」言颠倒应知即一切恶趣之异名。 

  【第七四则】 

  问:十黑业道中之邪见,不外断常二见,然断常二见,共有多门,应如何差别其轻重? 
  答:外道执神我、自性大自在天、自然无因,以杀业祠祀等断常见,不摄为粗显重罪,只有执能断善根之邪见,才摄为粗显重罪(十黑业特摄粗显者)。藏中大德於此再再叮咛说:「现时断见正炽,谤无因果,与印度外道及支那堪布之见,相似甚多。一般世俗科学家、哲学家皆拨无因果,此断善根,为地狱因。如谓本觉固有,本有自性清净之心,一切法如梦如幻事皆虚无,即堕断见。」此种玄妙之论,颇似佛法,应善抉择,坏善业之根,即在邪见。 

  【第七五则】 

  问:於具力之四种业门,何以应有认识? 
  答:具力四业门:一、四门力大:於三宝上师、父母等,作善恶业,皆具大力,对境力大也。二、意乐门力大:如以猛利怨或瞋而作则力大。言猛利之善不善意乐,皆具大力。故应发猛利意乐——为利有情愿成佛。三、物门力大:此言财法一一种供施中,以法供施力大。以依教奉行(修行)供养力为最大。四、依门力大:此以有戒之有情,任作善不善,皆具大力。 
  应有以上认识者,若遇机缘时(修行时),於作及积聚之际限,步步防止恶业,於善积极做到「作而积聚」。一、作而积聚最重,以作恶言,作而不忏悔,不对治者是。二、积而未作次之,如常念欲杀某人之心,而竟未杀,是为积而未作。三、作而不积又次之,忏悔、发露、防护未来,皆作而未积。四、不作不积最轻,如挤牛乳过量,以致牛死者是。前二则定受,後二则不定受。意之三业,无「积而未作」,故现法受。谓即从此生起受报,不定若干生受完。以修善言,如已受戒者(依门),但修一座六加行,对境乃上师三宝(田门),意乐乃发菩提心(意乐门),又具足修行供养(物门),如是具足四门,故其力最大。如於黑白业果已有认识,并知轻重,具力业门,定不定受等差别,则知取舍,更生决定,虽微小十善当奉行,微小十恶亦勿染。 

  【第七六则】 

  问:何以宗喀巴大师甚赞具八种殊胜功德之异热身? 
  答:宗喀佛说:「若具有一德相完全之身,则修道之进程,非馀能比。」以成佛之道甚广,非一二三生所能成(若非依生圆二次第得金刚大持位),则须生生世世依次得此殊胜八德异熟身。所谓异熟人德者,长寿、妙颜、胜族、自在、语尊、权称、男身、具力等八德。然此非无因生,故当於能得八种异熟之因,如说努力,再发四愿、具三缘。具四愿者:一、愿与法相遇,生於有佛法处;二、遇正士值善知识;三、能闻思修;四、愿积福。三清净缘者:一、心清净:自善回向无上菩提,於他善除嫉,而生随喜;二、行清净:对自己应长时无间猛利所作,对他未正受行者今受,已受法者赞美;三、田清净:此言上说心行二种清净,能获多美果,等同福田。如是修八因、发四愿、具三缘,当得殊胜异熟无疑。多世皆得殊胜异熟身,以修佛道,则可说为不远佛位。 

  【第七七则】 

  问:对於黑白业果,若有如上种种认识,则於忏净,及防止以後复作,更加注意。然忏悔有多门,以何种为最圆满? 
  答:佛为初发心学人,虽说多种忏悔法门,然对治最为圆满者,仍以四力为善。所谓四力者:一、依止力:此言皈依三宝修菩提心也。二、能破力:此言直破罪性,消灭罪性,直攻罪性之根,於罪性所感异熟得救护力量。能破力须作如毒入腹,深生追悔。修时可依金光明忏及三十五佛忏法而作。三、对治现行力:依甚深经、依胜解空性、依百字明、依形像力、依供养力、依名号力。此第三对治力,属实修正行,尤当励力。四、遮止力:此言正防护十不善业,须如覆舟之起追悔,勿徒托空言。要在防护未来,后不更作之防护心,极为重要!然此心之生,又当从能破力,多起追悔,而始成功。若依此四力,罪净之规:当生恶趣大苦之因,转生小苦因,或虽生恶趣,竟不受苦,或但於现身稍患头痛等即成清净。须长期受苦之罪,或成短促,或竟不受。此亦视忏者力有强弱(具戒不具戒者),及四力对治全与不全,以为等差。经中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此对诸不修四力对治者而言。八千颂说:「若以四力如说而忏,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此指定受业,即谤法等粗重罪性,若具四力如法忏除,亦能清净。若其异熟已究竟成熟,虽对治不能改转,将未熟时,尚可改转。如人七岁将瞎眼,十四岁将断足。已满七岁眼已瞎,不能复明,深生忏悔,则十四岁时,可不断脚。 

  【第七八则】 

  问:由修下士共道法门,心初生起之量为何种?於如是法门,虽作闻思修,未入其要为何因? 
  答:修下士共道法门,心初生起之量:为往昔自己心中,总以求现世利乐为主,以求後世义利为兼之意乐,一变而为以求後世义利为主,而以求现世义利为兼(世间圆满受用福报,亦所当求,不可以求为过患。主要耽着方为过患。不然,则人身亦当舍弃)。 
  往昔生中,正法熏习,薄弱之故,於今生中,虽作开思修,未入其要,主因为心从法中而滑过,为害极大!大德侠窝宗巴说:「若不作深刻内思,多闻口头法语,视同等闲,愈趋愈下,闻多修少,心滑之因。」又昔诸大德说:「内未生功用,仅口头部份知识,为害甚大!以较过去未作开思修者,其过患尤大!」此如西藏谚语说:「生革搽油易揉制,油透滑革无法揉。」以此宗喀佛说:「由闻而知义,以(思)所闻之义,作符合其功用之修,此为极要!」 

  【第七九则】 

  问:对於下士共道及中士共道之加行与正行,应如何理解? 
  答:如念无常、怖恶趣、希乐趣,乃刺激麻木之心,属於加行,以粗分出离心劝受心要。正行在修皈依,知业果取舍。然属暂时,现时善趣果。此为下士所希求欲乐,乃趣中上士道者,所应共学。 
  中士思维流转生死等苦,明集是苦因,刺激其忘求解脱之心,属於加行。以细分出离心劝受心要(求解脱之道)。正行在修三学,所得为解脱果位(如阿罗汉)。乃趣上士道者,所应共学。 

  【第八○则】 

  问:苦集是所舍,灭这是所取,然集是因,苦是果,何故颠倒而说,先果(苦)后因(集)呢? 
  「此是苦圣谛……乃至此是道圣谛。」使知四圣谛之体性。此是苦谛之「此」字,谓情器世间;此是集谛之「此」,谓烦恼业力;此是灭谛之「此」,谓惑业及苦皆灭;此是道谛之「此」,谓趣此方便(为戒定慧三学)。四圣谛言苦圣谛者:谓凡俗有情见为安乐,然谛实、圣者所见苦之自性,真实是苦。凡俗为愚痴无明所覆,於苦自性颠倒境,反以为乐。故佛世尊先说苦谛,令生厌离,欲求解脱。若於世间未生厌离,则虽所学为出世法,或为闻思修,皆成集谛。集谛为流转轮迥之因,若如处牢狱,生起猛利求解脱之心,则任何所作,皆不为轮迥因所牵引。然若欲生厌离,则须思苦谛。 

  【第八一则】 

  问:当如何明集谛? 
  答:外道无不欲脱苦,然皆不知苦因,故应明(苦因)——集谛。苦因生业惑,由业惑生八万四千烦恼,不能一一断之,须认识其根,根乃我执。由执境而生我执,应知无我,则断我执。我执既断,烦恼不生,而有漏业亦不起,即不得苦,而证灭谛。真实减谛,为入圣道断我执,通达空性。以通达不生,能断此我执,即断其根矣。故明集已,亦见我执能断,即誓於灭苦之灭谛而现证,故次说灭谛。 

  【第八二则】 

  问:知苦谛已,生起求解脱之心,何以不於苦谛后,即说灭谛? 
  答:此当知尔时虽有欲得减谛,而求解脱之心,然尚未认识苦因——集谛。若未见苦因能断,即思当得现证灭谛之解脱,为不顺理故不取。主要在见苦因能断,即思现证灭谛之解脱。然正解脱困,道之扼要,在出离心、菩提心、清净正见(能断我执)。应解脱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