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有三:一,撮甲精进:菩提道次第说:『菩萨於精进加行之前,其心勇悍为先导,而援音乐之甲。以千百俱胝倍三无数大劫,为除一有情之苦,乃至唯住地狱而能成佛,亦勇悍而为,为以圆满菩提故,而行精进。如是住於精进,犹且不舍,况於短时小苦,则何待言哉。如此念已,而着意乐之铠甲。』二,摄善法精进:菩提道次第说:「为修六度故,於彼应行。」修六度之修,有入义,如於一座修菩提心,则其摄善法精进,及饶益有情精进。三,饶益有情精进:亦为修六度故,於彼应行。 
  无著摄说法论所说精进有五种:(一)样甲;(二)未入行时精进,谓之加行精进;(三)正入行时,若谓自不能,即与不倦怠精进相违;(四)稍行即退,即违不退转精进;(五)得少为足,即违无厌足精进。 

  【第一九O则】 

  问:精进於身心生起之法? 
  答:有四:一,思精进之胜利。经庄严论说:『善法聚中精进胜,由依此故彼随得,以精进後住胜乐,世出世所摄成就,精进当得世受用,精进能具极清净(谓十不善业清净,指下士道),精进超胜萨迦耶(得无我慧解脱生死,指中士道),精进成佛胜菩提(成就菩提心,指上士道)。』明灯颂自释中引颇公生起精进之教授说:若思如上所说之无数劫,不能如是长久精进,当思如菩提道次第所说,由精进励力善修自他相换菩提心者,远离十不善因,所得之果,身不生苦(今戒清净如下士道所说胜利)。更进而善巧通达诸法性空义(指中士道解脱生死),心无烦恼,当然无苦。如是身心二者,喜乐俱增,以乐除苦,无可畏境,故虽久住世间,亦无畏怠。此如入行论所说:『御菩提心良马,由法乐而趣无苦之乐——圆满菩提。』如是有情,谁复怠情(已无畏怠,长劫精进)。复次善修行者,尤能以所修诸善,回向为利诸有情,得利益与安乐。以此如前所说回向一洲,徉一洲之福报,回向一切有情,当得一切有情所有福德(成佛资粮)。於此基础上,更增以诸佛菩萨不可思议加持力,更能增长无量无边福德,而速圆满福慧二资粮。以是已无情之言。以此精进力於深度诸善法,身心完全能受持,而能安住於善道,得证无上菩提圆满佛位果(指上士道)。 
  二,思不勤发之过患。念住经说:『唯一烦恼本,何有如懈怠,谁有一懈怠,彼是无诸法。』月称菩萨说:『一切功德皆以精进为母(视精进为转移),有一懈怠,即无一切功德法。不能解脱及通达者,皆以懈怠故。』 

  昔释迦与吾等同是众生,固其心力强,故速得成佛。即较弥勒亦心力强精进尤大,故先之成佛。懈怠摧毁对三宝业果之信仰。无信则解不生,无解则无行证。从依止善知识起,至六度,每一法门,皆说其胜利与过患,令生决定信,然後能生起精进。 
  三,应知生精进之达缘有二。摄菩提道次第要义略说:(一)虽见能修善法而不行,由念有暇而作推缓,或为庸常事等所映蔽。此之对治:当思已得人身速当坏灭,式堕恶趣,後难得此妙善之身(修此详如前);贪着庸常事之对治:应思正法,是出生现後无边喜乐之因,无义戏论及掉举等诸散乱事,是能失坏现世之大利,及引发後世无义众苦之所依,应断灭之。第二达缘:念我何能修彼之怯弱心理。对果而言,佛之功德无边故,念我不能得。此之对治:念昔诸佛,亦非最初即得甚高之道,亦唯如我於道渐次上进而成佛。佛亦说:诸较我极为下劣者,亦当成佛。我若不舍精进,何故不得成佛。对因而言,以方便须舍手足等无量难行故,念我不能行。此之对治:须知施身命等,彼时如身见尚炽,即不应施舍,若至舍身如舍菜叶(此对具大悲证空性菩萨而言),无所困难时,始可舍也。对时而言,彼以佛须经无边生死,而念於尔时,我被生死苦所损恼而生怯弱。此之对治:念以菩萨断罪故,则苦不生。以坚固通达生死无有自性如幻故,则於心无苦。以身心增广安乐,虽住世间,无所厌事。如是思已,而断怯弱(以上为菩提道次第所说精进达缘)。 
  四,精进所依之顺缘有四:(一)胜解力:乃於应行应止生起意乐,为精进之基。(二)坚固力:又称我慢力,三慢乃尊自爱心,似我慢借用慢名。1。业慢(亦称事慢),谓自修之道全不依赖他人,自独立为之。如布施当行虽他人能助,而愿一己担当,故不为外境所挠夺。有此担当,故非做到究竟不止。2。功能慢,乃於凡俗,有慢生起悲悯,而激起舍我其谁之雄心,非为彼劣我胜。3。烦恼慢,谓於一切时中,我不为烦恼所役,而烦恼为我所役。若不具此三慢,如行布施,中途微怠,拟请他人代作(事慢对治此),凡事中辍,感等流果,皆不得究竟(养成中辍之习,影响後世,遇事中辍)。(三)欢喜力:菩提道次第说:『如婴儿戏,无辍无厌,而行精进。』应思惟此因,决定得善果,无过染为殊胜安乐果之因。(四)舍力:菩提道次第说:『以勤精进,身心疲劳,疲劳苏息,仍无间而行也。』舍力乃行精进之方便,疲劳须苏息,然不可断缺。其进锐者其退速,为防此弊,应如骆驼行沙漠中,不急不徐。 

  【第一九一则】 

  问:何者为静虑自性? 
  答:菩提道次第说:『於随於一妙善所缘,心一境性,心正安住。』 

  【第一九二则】 

  问:静虑差别? 
  答:菩提道次第说:『从自性门,有世出世间之二;从品类门,有止与观,及止观双运之三品;以作用之差别,奇令现法身心安乐而住,及现证功德,与饶益有情之静虑。』世间定谓三界所属(凡),出世间定谓安住无我所缘(圣)。观虽以慧为体,然从定生,故列於静虑之品类行列中。就自性言,静虑不外世出世二种,此义决定;就品类言,则不决定,摄不尽故。 

  【第一九三则】 

  问:於身心如何生起静处之法? 
  答:应思惟修静虑之胜利,及不修之过患等。於後第三章详说。 

  【第一九四则】 

  问:何者为智慧之自性? 
  答:菩提道次第说:『总言慧者,於所观境,事物或法,能其拣择。此通五明处善巧之慧也。』 

  【第一九五则】 

  问:智慧之差别? 
  答:菩提道次第说:『有通达胜义(无我慧)、通达世俗(五明处)及通达有情义利之三慧(了解有情现後义利、修行之理,於有情有大义利,则所种福称因大,得果亦大)。』此处乃观待菩萨学处而说智慧差别,亦就所对之境而言。一切智慧.皆摄於胜义、世俗二种,今何故特为开示菩萨学处?以菩萨以利益有情为重,故别开令其明显(一切智慧非笼统而说差别,应有多种差别)。 

  【第一九六则】 

  问:智意於身心如何生起之法? 
  答:一,思惟智慧发生之胜利。龙树般若百颂说:『见不见功德,慧是其根本,由修此二故,当摄持智慧。』现见指现世,不见指後世。又不现见指隐功德,属於比量;现见指显功德,谓现量所得。胜利有二:(一)前五度净。前五度之所以称波罗密多者,皆由有慧。如说:『菩萨修诸度,皆由有慧故,由此得明眼,得到彼岸名。』(二),知见清净。菩提次道第说:『显现相达之二事,以具慧故成不达者。如菩萨若为四洲之转轮圣王,而不为增上欲尘所转者,是具足慧臣之力。』兹说以通达世俗慧为主,通达胜义慧,於後详说。 
  二,恩惟智慧不生之过患。若离智慧,则施等五度及见,不成清争。 
  摄度论说:『若无智慧而求果,布施自性不成净。』又说:『不以明慧而除暗,彼不能具清净戒。』又说:『由邪慧过扰其心,不信解住忍功德,分别美恶持不善,如无功德王名称。』(如狐称狮王)又说:『於慧无勤心若执,彼见不成褊清净。』 

  【第一九七则】 

  问:何者为生活潜意正因? 
  答:彼须於清净经典(简外道),与心之能力相称者而为听闻,乃生净慧正因。非药物记问等。与心相称者,指与上中下三根之心量相称而言。上者於广大经访求多闻,而能融解深思,依闻思以修;下者虽菩提道次第亦不能受持,始有玛澈,及拙著明灯颂及自释,并问答三百六十则等方便,令心变化纯熟,然後进而听受精研菩提道次第广略两论,再参考经论中与之相关者,融合贯通。应知以心分别而观察取舍,谓之法门。此非多闻不为功,由闻所成慧,练磨深思,而後有思所成慧(拙著问答三百六十则,即为引发此思慧而作),由此决定起行,而後有修所成慧。故弥勒经庄严论说:『由闻而後思,由思方生净修之功德。』即具慧者,阅读广大经论,虽能知其理趣,然亦难知其关要,及如何下手与修习次第。故须听闻师传教授,作研磨深思,然後依闻思所抉择之义而精修。此三慧生起之梗概也。若将所闻之法搁置一边,而别观心之本来面目,是为忘法执心,则於修学,无有裨益。此甘丹诸德所言也。 

  【第一九八则】 

  问:何以菩萨成熟他有情,次应学行四摄? 
  答:大乘有三大:即大心、大离、大证。发心入大乘,不论为得涅盘佛果,或为圆满三大,其总要都在利益有情。故唯发心尚为不足,必须学行经教。又欲成熟他有情,自若尚未成熟,如何可能,故当先学六度(成熟自佛法),次如诸菩萨学行四摄,方能圆满利他事。四摄:根据弥勒经庄严论说:『施同(谓布施)示彼(谓爱语)令受持(谓利行),自亦随行谓同事。』此为四摄之总体相。一,布施:如前说施波罗密多学处时所说,兹从略。但当知布施关要,为令听者成为法器;二,爱语:於所化机,宣说诸波罗密多。爱语关要,为令听者,深生信解;三,利行:於如是宣说诸义,令其起行,或令正受,利行关要,为令受善,令已生信解者受持,把握坚固;四,同事:欲安立所化於何义利,自亦住於彼,与彼相顺修学也。同事关要,令其永久受持,不稍退转(详明灯颂自释四摄法门中)。 

  【第一九九则】 

  问:菩萨万行,皆可以六度、四摄摄之。从初发心,乃至未得『无学位』前,皆须勤行六度。试略言由此而经道位概况。 
  答:受菩萨戒有情,若是初发菩提心者,谓之初业有情。菩萨从此初发心,勤行六度,而以智度之胜观为主,即资粮道;再时常以空性为修习对境,由勤修胜观故,已有所证,即加行道;证入空性後,於修未修时,均真实见得空性,即见道位;真实见到空性後,继续修习,随时断所应断,即修道位;此後於六度等已圆满,故不须再学,即无学究竟住。此但略言梗概,详如菩萨地所说。 

  【第二OO则】 

  问:止观乃内外道所共,而菩萨於六度,应修学之止观,为何种止观? 
  答:止摄於定度,观摄於慧度,然不说一切止皆摄於定度,一切观皆摄於慧度。固止观乃内外道所共。菩萨所修之止观,特别是指大乘不共功德之止观。应从下士道起,直至已受持菩提心之後,而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