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曾子墨 墨迹_2-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简介

  :
  曾子墨,生于北京,高三时以北京市模拟考试前三名的成绩保送到人民大学金融系,一年后出国留学,以托福660的高分被“常青藤盟”达特茅斯大学录取,并于1996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华尔街的摩根斯坦利从事投资银行,在担任分析员两年中的出色表现使曾子墨成为该公司的最耀眼的明星员工,并参与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交易。1998年回到香港,加入摩根斯坦利亚洲分公司,一年后升任经理。2000年,毫无新闻采访经验的她,加入凤凰卫视资讯台担任财经节目主播,发挥其事业判断透析全球经济形势及第一手金融行情。主持的栏目包括《财经点对点》、《财经今日谈》和《凤凰正点播报》。2001年采访于香港举行的《财富全球论坛》,三天内总共采访了八位大企业和财团的领袖,并参与制作专题节目《复关入世十五年》。2002年她采访了《亚洲开发银行35届理事会年会》和〃两会〃。由她参与拍摄的纪录片《我们在朝鲜的日子》更获得观众一致好评。现担任《社会能见度》以及《世纪大讲堂》的主持人。

  图书内容

  :
  该书为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的自传,首次见证了曾子墨从北京市优秀学生到留学美国名校、从美国华尔街到凤凰卫视的经历,让人清楚地感受到一个女孩脚踏实地与自己的理想接轨的奋斗轨迹。
  书中清晰地回溯了她在华尔街从事投资银行的巨大成功,进入全球顶级企业并被认定:“不惜代价,一定要雇用”、“因为子墨,我们乐于接受中国女孩。”书中不无幽默地展现着一个中国女孩的智慧和努力,参与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交易,操盘新浪上市。然而在金融事业的巅峰之时,曾子墨毅然决定放弃令无数人羡慕的高薪工作,加入了自己一无所知的电视媒体行业,几年后,曾子墨在凤凰卫视独树一帜,她的感悟深刻而令人震撼。
  另外,书中还收录了自己以及同事的趣事、新浪上市的幕后故事以及新浪高管的生活趣闻等。

  目 录

  1.真话的魅力
  2.让“老美”热泪盈眶的作文
  3.“超一流”推荐信
  4.“不相信你能得到奖学金!”
  5.万里之外的援助
  6.头顶光环的投资银行
  7.“借”一身套装去面试
  8.把羞怯、谦逊抛到九霄云外
  9.军训经历,征服投行副总裁
  10.与“恶人”斗法
  11.“不惜代价,一定要雇佣!”
  12.渴望忙碌
  13.写在脸上的:Enthusiastic(热切)
  14.决心说No!
  15.难以抗拒的超级明星小组
  16.疯狂的Bullpen生活
  17.被“铁人”妈妈折磨
  18.邻座神秘人物
  19.显赫小人物
  20.新浪争夺战
  21.吾友志东
  22.龙凤呈祥一家人
  23.“浪一浪,叫新一浪。”
  24.不可思议的选择
  25.走进凤凰
  26.刘老板——时尚弄潮儿
  27.李小琳
  28.年轻老头——曹景行
  29.一对活宝——梁东、嘉耀
  30.名字


  《墨迹》 第一部分

  真话的魅力

  连载(一)
  中国人习惯于高考定乾坤,但美国大学的录取方式却截然不同。
  没有统一的高考,也没有各大学自定的入学考试,学生们只需要在中学毕业前参加一个名为SAT的标准考试,分数作为录取参照之一。此外,就全看中学成绩、申请作文、推荐信和课余工作的履历了。
  是否具备领袖潜质成为美国大学最强调的录取标准之一。每所大学都要求申请人在填表时,把自己作为“领导者”的经历完整记录下来。
  中学时,我一直担任学习委员,小学时,又是“三道杠”的大队长,回答这个问题,我并不缺少素材。
  然而,另一个问题却让我为难了。那就是,Haveyoudoneanymunityservice?Ifso,pleasedescribethem。(你是否从事过社区服务?如果是,请详细描述。)
  munityService?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我跑去咨询在人大留学的美国学生Nancy,到底什么是munityService?
  “什么?你竟然不懂munityService?”Nancy瞪着大大的蓝眼睛,眉毛高高地快挑到天上去了。
  “真的,我从来没听说过社区服务!”
  Nancy这才恍然大悟,说:“也难怪,你们的学校只教学生考试,学生根本不和社会接触!我们在美国,从小就做义工!”
  经过Nancy解释,我才明白munityService最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义工”。美国社会强调社区自治,无论小孩子还是成年人,都认为做义工天经地义。从孤儿院到医院,从流浪者救济中心到社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义工的身影无处不在。
  对义工了解得越来越多,申请表里的问题也让我越来越困惑。我是应该迎合美国人的传统,胡编乱造,写得天花乱坠?还是干脆说中国没有“义工文化”,所以我没有做义工的经历?
  犹豫再三,最终,我选择了真实。
  “我曾经去幼儿园教英语,还曾经在荒山上植树,但在我看来,这远远达不到义工的标准。做义工可以培养高尚的品德,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然而在中国的学校,高高的围墙给了学生一片世外桃源,却也让学生与世隔绝。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学校没有鼓励大家做义工,为什么中国社会缺失义工文化,但我相信,中国人是最有爱心的,也是最愿意帮助他人的。总有一天,义工会遍布中国。”
  当我坦诚并且毫无修饰地写下这段话时,我并没有想到,正是这寥寥数语,帮助我走进了美国的大学。
  一年以后,当我出现在达特茅斯为国际学生举办的迎新派对上,一位胖胖的美国老太太在嘈杂的人群中找到了我。
  “我叫Judith。你是子墨吗?从中国来的?”Judith讲话的速度飞快,一口气说下来,没有任何停顿,洋溢着热情笑容的脸上,好像有一种迫不及待。
  “是啊……”
  我的话音刚落,Judith就张开双臂,给了我一个热烈得有些夸张的拥抱。然后,她笑容可掬地高声说:“欢迎!欢迎你来达特茅斯!我在录取办公室工作,读过你的申请。虽然你没有真正做过义工,但是我们都欣赏你的诚实,也喜欢你的思考!在达特茅斯,你会有很多做义工的机会!”
  Judith的话是一份意外的惊喜。作为录取官员,每年她要审阅上万份申请材料。我不曾想过,我的坦诚居然会给她如此深刻的印象。可见说真话,自有说。

  让“老美”热泪盈眶的作文

  连载(二)
  录取过程中,Judith记住的不仅是我的坦诚,还有我的作文。欢迎新生那天,Judith还告诉我,读了我的作文,她热泪盈眶。
  申请美国的大学,作文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达特茅斯的作文题也处处体现着美式教育思想,其中第一个题目就是“描述一位对你影响最大的人”。
  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就想到了我妈妈。
  我妈出生在一个国民党高官的家庭。尽管连年战乱也曾经让儿时的她颠沛流离,但毕竟在1949年以前,更多的时候,她是人人羡慕的“赵家二小姐”。七、八岁的年纪,她就跟随大人,坐着军用专机,在不同城市间飞来飞去。刚过10岁,长辈的副官就手把手地教她自己开着吉普车,在城里四处转悠。
  然而,对腐败官僚的痛恨,还有对新中国的美好向往,却让年轻的她抛弃家庭,远离亲人,成为了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
  于是,和50年代所有热血沸腾的青年人一样,我妈也轰轰烈烈地投入到新中国热火朝天的建设中。
  “文革”期间,我妈最终没有幸免于难。那时,她已经在人大教书。作为有着海外关系的国民党后代,她理所当然、不由分说地被打成了“里通外国”的“反革命”。
  在那段颠倒黑白的岁月里,即便红卫兵把10个毛主席像章硬生生地用别针穿透皮肤、别在她的10个手指上,扎得双手鲜血淋漓,她也不愿意承认,她背叛了国家。
  那十年的不堪回首,我妈很少提及,即使说起了,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但是,艰难岁月中的亲情、爱情,她却一再提起。
  我曾经问她,那些没有光明、没有希望的日子,她怎么度过?
  她淡然一笑,说:“还有你爸爸,还有你姐姐和哥哥,为了他们,我也得活下来。”
  我妈不止一次地告诉我,即使是在众叛亲离,甚至连她的家人也劝我爸和她离婚、划清界限时,我爸对她也始终不离不弃。我妈被隔离审查时,我爸专门托人送进去一瓶她最爱吃的辣椒油,瓶底隐藏着一张纸条,叠得小心翼翼,上面有我爸亲手写的10个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看到那些熟悉的字迹,我妈泪流满面。她把字条藏在贴近心口的内衣口袋里,每当夜深人静,就会一次次拿出带着她体温的字条,在冷冷的月光下看得出神。
  重新站上讲台后,她依然是最好的老师。那时,她和我爸说得最多的就是:“十年,耽误了太多时间,现在一定要把荒废的光阴都补回来!”
  多年后,我问过我妈,她是否曾经后悔,后悔没有去台湾,去享受“赵家二小姐”的荣华富贵?每每此时,我妈总是一笑而过:“我要去了台湾,遇不到你爸,怎么还会有你啊?”
  这就是我妈妈的故事,也是我在申请达特茅斯时所写的命题作文。作文里,我的英文远远算不上流畅,但我想,一定是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打动了Judith,也打动了其他的录取官员。
  后来到了美国,在一次中国学生的聚会上,谈起申请作文,一个女孩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我说:“你还不如说张艺谋是对你影响最大的人呢!你的作文,他的电影,都只会描写‘文革’,描写中国人的苦难,来换取老美的同情和眼泪!”
  我没有反驳,也没有争执,但我心里却最明白:这绝不是换取同情和眼泪!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却实实在在地在我们身边发生了。记录它,描写它,是为了永远地记住它,也是为了永远地远离它。

  “超一流”推荐信

  连载(三)
  印象中,推荐信从来都是上级推荐下级,老师推荐学生,目的只有一个:以权威而中肯的评价让你申请的大学对你增进了解和信任。但是,看到达特茅斯对推荐信的要求时,我却愣住了:除了两封来自老师的,居然还要一封来自朋友的!这也算是推荐信吗?
  接受了十几年中国式教育的我却无暇也无法领会这样一封特殊的推荐信意义何在。我只是一味惦记着,不知道朋友们会把我写成什么样。
  几天后,四五个好友聚在宿舍里。小卫因为英语最好而当选了执笔人。在七嘴八舌的喧闹声中,他清了清嗓子,故作领导姿态地说:“曾子墨同学是个好同志,因此,在她的推荐信里,我们决定全部采用褒义形容词,让老美看到刘胡兰秋瑾一般伟大的中国女性。”
  子墨外表文弱秀气,惹人怜爱,却时常透露出巾帼英雄般的气概,令男同学既敬佩不已,又自叹不如。
  高中时,大家经常一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