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父子艺术家--汤晓丹、汤沐黎、汤沐海 作者:汤晓丹、蓝为洁_2-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英国学校有条规定,学生在毕业前要自己去找工作。那一部分学生因为经过努力、奔忙,未找到合适单位,心里不愉快,所以拒不出席,以示对抗。

  皇家美术学院毕业活动中还有项重要活动,就是在学院巨大画厅内举办作品展览。沐黎曾在那里多次举办过个人画展,影响很大。去看画、买画的有艺术家、企业家、政府官员和富翁。沐黎的画不仅销售一空,还预订出去不少。

  毕业作品展于5月17日下午6时开始。全体研究生都有作品参加,大都是设计图。沐黎选了三幅油画参展。

  油画一:《孙中山伦敦蒙难》

  这幅画的创作过程很有意思。他的英国导师建议他能绘一幅反映中英友好的画。沐黎回顾了近百年历史: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上海租界……很难找到“友好”的题材。好不容易才想到伦敦英政府在1906年为营救孙中山先生而表现出了友好姿态。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孙中山组织革命力量推翻清朝统治时,不幸在伦敦被清朝驻英使馆秘密拘捕,使馆准备用大木箱把他偷运回国处以极刑。一位英籍清洁工人被孙中山的凛然正气所感动,帮他悄悄送张条子给英国朋友康德利医生。那正是星期六晚上,星期天不办公。康医生使不上劲,只好私人花钱雇了保镖秘密围堵中国驻英大使馆,以防偷运成功。星期一早上,英政府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中国外交官员,让其交出孙中山。

  这件事,引起极大轰动。孙中山获得自由后,有近半年时间在大英帝国博物馆读书,写了《三民主义》。在那里读过书的还有马克思、列宁等伟大人物。而今他们坐过的位子都原样保存,供人参观。

  为画《孙中山伦敦蒙难》,沐黎拜访了康德利医生的后代,了解康医生的生活、品德。

  那幅画构思独特,内涵深邃。它以大英帝国博物馆的阅览室为背景。孙中山在中心位置,占一席不大的地方埋头读书。从他的书本上冒出烟雾,越升越高,直至球形尖顶,又逐渐显现出中国的万里长城。长城上有孙中山各个革命活动时期的头像。画面右下角有许许多多民众,隐喻我们国歌中唱的“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沐黎对采访他的记者说:

  “任何革命的成功,除了杰出的领袖外,还需要有敢于献身的民众。如果少了民众的投入,革命和变革都会遭到失败。”

  沐黎的毕业作品《孙中山伦敦蒙难》巨幅油画,算是比较恰当地表现了中英人民的友谊。新闻媒体高度赞赏,画当场被“英国莱斯特州政府”买走。注明“长期陈列”。

  油画二:《和谐——巴罗士夫妇》

  这是一幅反映普通英国家庭温馨生活的油画。无论是人物情绪,还是环境气氛,都让人感到宁静,充满爱意和生机。参观者非常喜欢沐黎这幅表现家庭生活的画。该画也是当场被买走。

  油画三:《希腊风景》

  这是沐黎去希腊考察时的即兴之作。沐黎十分喜爱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希腊,尤其喜爱其首都雅典。那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沐黎早在读中学时,就非常向往希腊。后来真的到了那里,特别激动,于是画了这幅画。此画也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当场被著名的“英国理工学院”购走,长期挂展。

  在展览会上,所有参赛者及参赛者的朋友都非常关心展品的“销售情况”。沐黎的三幅油画,卖得最快。

  皇家美术学院还有一条规定:“所有毕业生必须献给学院一幅纪念品,长期保留。”

  汰黎留下的是他为《ATLAS OF CHINA》一书画的关于“中国农民起义”的钢笔画插图。那本书不仅让英国读者喜欢,而且加深了英国读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进步的了解。

  毕业后,汤沐黎又申请延长一年,准备周游世界作更细致的考察。

  
  






父子艺术家——汤晓丹、汤沐黎、汤沐海周游世界






周游世界

  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对汤沐黎十分厚爱。除了为他的创作和画展提供便利外,他的导师还为他筹集一笔旅游经费,动员他去世界各地考察。要当世界级画家,必须了解世界。

                 西班牙

  早在中学读世界地理的时候,沐黎就知道西班牙地处欧、非两大洲的中介位置,形成自己交融发展的文化。所以他对西班牙之行,特别感兴趣。在首都马德里、工业城巴塞罗那、古都塞维利亚……都花时间作了比较细心的考察。

  他去西班牙南方古城柯德巴考察时,看见那里有座很有名的教堂,非常特别。沐黎在教堂里,仔细观察了各个角落,他发现历史的进程在教堂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原来,西班牙最早是罗马帝国的一个外部省。在建筑那座教堂时,就受当时罗马帝国文化的影响。教堂宏伟,是一座由巨大的长方形石柱、石梁建成的三角形宫殿。

  罗马帝国是多神论的,所以教堂里还有许多神的雕塑:海神、天神、美神……

  在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兴起。因此,那座教堂神殿里巨大的长方形石柱便改成“长短一样,交叉的方十字形”。但是,石柱底座依然留着,至今还看得出。

  罗马帝国垮台,异教徒入侵,那座大教堂又采用异教徒的标志,重建了某些部分。不久,基督教势力重返,再把异教徒重建部分削去。

  后来,阿拉伯人跨过直布罗陀海峡,成立了辉煌一时的摩尔帝国,又把教堂里长方形的柱子改成马蹄形、半圆形。

  不管怎么改,都残留着遗迹。沐黎仔细观察、研究,但印象最深、最惊奇的是在罗马建筑风格的石柱上装有阿拉伯人的头像,而且,墙壁上镶嵌的也全是穆斯林的经文,没有人物形象。

  最后,西班牙人摧毁了摩尔帝国,赶走了阿拉伯人,于是大教堂又被改回原样。教堂顶被截,造了基督教塔。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建筑形状。

  细心的汤沐黎,熟悉世界历史的汤沐黎,居然从大教堂的变化遗迹,清清楚楚地看出它的变革经过。沐黎说,那座教堂,外形上有点不伦不类。其实,它是历史演变的见证人,不同历史阶段艺术的汇总。

  参观那座大教堂的人不少。西班牙导游面对一批一批参观者用英语讲解。沐黎自己研究完了大教堂演变过程后,也去听导游介绍。导游说得津津有味,越说越有劲。当他讲完大教堂被几番折腾的经历后,风趣地说:

  “说不定哪天,中国人也会来这里,在这座大教堂内加上一座中国城楼……”

  听众哄然大笑。

  导游强调说:

  “你们别以为不可能,现在中国人正在开展乒乓外交。”

  导游信口开河,根本想不到中国的汤沐黎就站在他的身后。但是,沐黎认为:“世界是属于世界人民的。中国人有责任、有能力走向世界,认识世界,为世界创造财富,为人类的美好生活出力。中国城楼不需要加在大教堂之上,我画的天安门、长城、敦煌、丝绸之路、苏州园林……就挂在外国朋友的客厅里,他们天天都能对着中国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露出友好的微笑。”

  大儿子一心为中国和世界的美好生活而努力,作为母亲,我感到无比自豪。

  去年4月,加拿大为一年一度的慈善募捐活动举行盛大晚宴。汤沐黎作为特邀贵宾,捐了一幅油画。油画拍卖很成功,影响很大。这就是在为世界作贡献。据我所知,过去,海外华人以来自港台的或当地华裔为主。现在,中国大陆去的中国人已经成为西方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股力量中,我的两个儿子汤沐黎、汤沐海属佼佼者。沐黎说:

  “现在,加拿大人买房子,常常喜欢找大陆华人经纪人,因为他们最可靠。”

                 挪威

  挪威位于北欧,已越过北极圈,那里冬长夏短,所以工作时间也作了特殊调整:冬天是10—12小时;夏天最多4小时,有的单位甚至不安排工作,让大家能到外地游玩,尽情享受阳光。人们生活得特别开心。

  这正是吸引沐黎去的原因。

  挪威的第二大城市卑尔根景色迷人,还有许多造型奇特的木头房子,沐黎说“很有点苏联建筑的味道”,在细雨霏霏中更富诗意。

  卑尔根的商店和展览馆,都是下午4点就关门。晚上11点天还亮着,中间7个钟头,就是让市民们自由活动的。沐黎坐着出租车,全城兜圈子,饱览市容。车费约合三个英镑,并不太贵。

  他下榻的皇家旅馆附近有精心设计的老式楼房和老式船只,供旅客享用。从远处望去,仿佛一幅宁静的风景画。沐黎特别喜欢。他在澳大利亚旅游时,看到黄金海岸布里斯班郊区许多高级别墅都配有现代游艇时就说:

  “任何别具匠心的设计,不管是古老的,还是现代的,目的只有一个,美化生活。

  我想,这就是画家眼中的现实。

  画家希望人们生活在美中,画家也尽全力把美呈送给人们。

  当晚,沐黎给好朋友秋笛挂电话,告诉秋笛将在首都奥斯陆停留3天,然后往北,进入北极圈,领略没有黑夜的感觉。

  第二天清晨,大雨倾盆。沐黎按原定计划上火车,经过8小时行程,准点到达奥斯陆。它是挪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大海港。挪威进口货物50%以上经过奥斯陆。资料介绍,它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一半。所有去挪威的旅游者,必定去那里,看看那座气魄宏伟的大城市。

  沐黎把行李放在秋笛开来的车上,先看市容,又去参观皇宫建筑,犹如走马看花。

  停留时间最多的是维吉朗雕塑公园。里面有大雕塑家维吉朗的几千件作品,构思新颖,形象生动,技艺超群。沐黎说,维吉朗的雕塑可与法国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媲美。所以,在欧洲,人们自豪地称维吉朗是“北方的罗丹”。

  维吉朗雕塑公园兴建于19世纪。园内到处有造型生动的人体雕塑。沐黎特别喜欢公园内耸人云霄的“人生百态石柱”。它由100多个呈睡、坐、站等各种姿势的人体组成,游人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它,由远而近,石柱由小而大。石柱建立在石阶顶上,沿石阶布满一组一组的雕塑群,美不胜收。从这些雕塑作品可以看出维吉朗为之付出的智慧和心血超常惊人。

  附近博物馆介绍维吉朗的生平。他年轻时生活贫穷。有一次,在公园的长凳上睡,早上醒来,十分饥饿。身边只有一本书是用皮包的。他像卓别林在电影里一样,吃书皮。他不畏贫困,刻苦奋斗,终于成了流芳百世的大艺术家。

  不过沐黎看过记载,裸体雕塑当年不太被人重视,也不被人接受。近年也出现过不应该发生的“涂红”事件。维吉朗的雕塑全为灰色裸体石雕。有些年轻人曾经用红漆把石雕的“乳房”、“阴部”涂成红色,不伦不类,破坏了艺术作品的美感,他们的无知实在让人痛心。

  奥斯陆的蒙克美术馆,陈列着蒙克毕生所绘极有代表性的作品。蒙克生于186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一年才去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