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煌督挡懿伲环馕鞔竞睢2懿俅钪罱环种缫梗癖厍艿铰沓S谑锹沓死矸Γの鞫ァ
  马腾和韩遂,是结拜兄弟。马超称韩遂为叔父,却终久信不过他。可见离间的作用,对于互信不足的人,经常十分有效。马超年轻气盛,倚仗勇武,常有欺凌韩遂的表现。以致韩遂的部属,都认为就算共同战胜曹操,也将受马超的气。不如暗投曹操,必然封侯。
  曹操的智谋,孔明也称赞他没有人比得上。打不过就用计谋,这一点马超应该想得到。但是,父亲辈的交情,究竟和自己的关系,难以相提并论。若是不重视伦理,那就更容易产生怀疑。导致大好情势,转眼便毁坏。
  14。许褚为什么裸衣斗马超?结果如何?
  许褚字仲康,容貌雄杀,勇猛有力,用手拉着牛尾,可以让牛倒退百步。曹操出巡时,许褚率众来投。曹操大喜,说:“真是我的樊哙!”立刻任为都尉。
  官渡之战,有随从人员想刺杀曹操,刚好为许褚发现。从此曹操对他愈加信任,出入不离左右。这次马超兴兵,把曹操打得割胡须、丢战枪,要不是许褚救他上船,恐怕已为马超所擒,一命呜呼了。韩遂提醒马超,许褚勇猛过人,大家都称他做“虎痴”。下次再遇到,要特别小心。马超也说:已久闻其名。曹操逃回寨中,下令构筑土城。马超赶来挑战,大声问虎侯安在?许褚提刀而出,威风抖擞。马超不敢动,勒马而回。两方军士看得目瞪口呆,曹操大喜,说仲康果然是虎侯。
  许褚下战书,单挑马超来日决战。马超大怒,誓杀虎痴。两人见面,曹操说马超不灭当年吕布之勇,要许褚小心。斗了一百回合,胜负不分。换马再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许褚干脆缺下盔甲,赤体提刀,再来决战。曹操恐许褚有失,令夏侯渊、曹洪齐出来攻。马超的是大哥庞德、马岱也来助阵。许褚臂中两箭,曹兵折伤大半。曹操下令坚守不出。马超向韩遂说:许褚真虎痴也!
  一个人力大如虎,做人又凝,当然被大家称为虎痴。马超问侯时,客气地说为虎侯。曹操趁此高抬,大家也改称他为虎侯。吕布、马超、许褚武功都十分了得,结果却皆不相同。要不是曹操用离间计,使马超与韩遂翻脸。许褚和马超,不知道胜负如何?恐怕很难料想。
  15。益州刘璋为什么害怕张鲁来攻?后果如何?
  益州牧刘璋,曾杀汉宁太守张鲁的母亲及弟弟,结下深仇大恨。曹操南下受阻,打算改取汉中。张鲁与北张衡,商议趁机攻占益州。消息传来,刘璋大为恐慌。他的则骂从事张松,认为刘备是曹操的真正敌人。不如把他请来,让他去攻打张鲁。汉中一破,益州的力量增强,就不必害怕曹操。刘璋大喜,派张松为代表,欢迎刘备入蜀。张松收拾金珠锦绮,先赴许都一探虚实。
  张松来到许都,求见曹操。不料曹操自破马超以后,十分得意。每日除饮宴外,无事少出。张松等了三天,还要贿赂左右近侍,这才得见。开口便问为什么这几年都未见近贡?张松回说路途艰难,又有贼寇。曹操拂袖而起,转入后堂。主薄杨修和张松舌辩半天,你来我往,更加增强张松的信心,必须舍曹操而请刘备。
  刘备因曹操南下而获得荆州,现在又将因曹操有意而来,而得到进入四川的机会。曹操最害怕刘备开拓势力,却阴错阳差,给了刘备很大的助益。岂不是恩生于害,而害生于恩呢?曹操若是知道这样的后果,会不会改变主意?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够决定。
  世间事原本就率一发而动全身,率这一发,由人决定。全身要怎么动,则由那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做主。到底是天从人愿,还是事与愿违?那就要看这个主要人物的品德修养。张松可投刘备,也可投曹操。他所想的,不过是下一桩功劳。最后舍曹操而就刘备,则是两人的品德,所造成的结果。孰高孰下,实在十分清楚。
16。张松和法正,为什么同心协助刘备?
  张松离开许都,望荆州而来。孔明早已得到讯息,指派赵云前往迎接。军士跪奉酒食,与曹操左右强索贿赂,形成强烈的对比。刘备一见面,便说久闻大夫高名。与曹操马上打官腔,也显然不同。刘备与曹操声势不一样,表现自然不相同。但是张松自己的感受,才是决定他要怎么做的主要因素。为什么要礼贤下士,以大事小?从张松的反应,可以找到十分清楚的答案。
  庞统这时候也在旁边敲边鼓,大叹“堂堂汉朝皇叔,反而不能占据州郡。那些汉贼,却都强占土地,实在令人不平”。张松见刘备谦虚推辞,不敢答应入川,内心更加钦敬。回到益州,先见友人法正。大骂曹操轻贤傲士,只可同忧,不可同乐。大谈刘备,又说已将益州许给刘备。法正当下表示,早有相同的心,不必见疑。
  大凡高明的领导人士,都明白“自己做好人,让干部当坏人”的道理。刘备自己表示何德何能,不敢接受。由孔明和庞统,一唱一和,更加凸显刘备的仁义和谦虚美德。有人会说刘备这样表现,根本就是假仁假义,存心骗取益州。我们认为动机如何?只有刘备自己知道。我们的看法,是持久性比较重要。就算是假的,如果能够持久,假一辈子,也变成真的。原本是真的,若是不能持久。一时真诚,不久便变心,又有何用?至少在当时三位主要人物身上,刘备表现出来的仁义,远比其他两位为深厚。而且终其一生,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仁不义。站在不要的立场来要,只要合理,并不违背仁义。
  17。刘璋请刘备入川,却又怀疑刘备,这是为什么?
  刘璋懦弱无能,遇事难决。张松和法正,力主迎刘备入川支援。主簿黄权、从事官王累则极力劝阻,认为一国不容二主,刘备必然不肯优低做小。主张先杀张松,后绝刘备。刘璋远时候害怕张鲁,当然偏向于迎刘备入川。相信刘备既为同宗,必定不肯夺我基业。于是派法正为特使,专诚赴荆州,面请刘备。法正开门见山,指出刘璋不能用贤,此业不久必属他人。今日自己交付给刘备,千万不可错失良机。刘备还是推辞,口称尚容商议。经过庞统的分析与建议,终于决定留孔明与关羽、张飞、赵云守荆州,自己则率领庞统、黄忠、魏延前往西川。
  黄权见大事已定,叩首流血苦谏。不久张松长史广汉太守,发现张松与刘备同谋,谷得西川,即刻禀告刘璋。于是下令捉拿张松全家,尽斩于市。并接受黄权建议,差人到各处关隘,添兵把守,不放荆州一人一骑入关。加以刘备一路上号令严明、厚树恩德、争取民心,刘璋更为生疑。这一转变,对刘备有利有弊。利的是正好借口攻打西川,获得益州。弊的是兵力不足,不得不率动孔明,率领张飞,赵云等荆州基本部队,入川增援。使荆州安危,增加很大的变数。天下事有利必有弊,难得十全十美。刘璋若是不生疑心,刘备逐渐在西川生根发展。孔明仍在荆州,双方都不致顾此失彼,当然最好。刘璋生疑,刘备进退都难,只好要求孔明前来支援。一得一失之间,并不是人力所能够完全掌握的。那一只看不见的手,我们称之为天数,不能忽视。
  18。张松与法正,都是刘璋的叛逆,为什么结果不同?
  张松字永年,知道广博,熟知益州情况。他身长不满五尺,说话的声音都有如洪钟。最先代表刘璋与刘备接触,并且暗中攘带西川的地理图本,提供刘备入川之用。不但建议刘备早日拿下益州,以免今日不敢,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而且表示愿与心腹契友,法正和孟达,做为内应。使刘备和孔明,感激不已!
  法正字孝直,董卓作乱时,因闹饥荒而避居蜀地。由于出身书香门第,才学和能力都很高强。可惜为了追逐富贵功名,和张松同流合污,并无志节可言。
  张松和法正,对刘璋而言,都是不折不扣的叛逆份子。但是张松被盼见张肃检举,全家人都斩首示众。法正却甚受刘备重用,从此飞黄腾达。两人的遭遇,完全不同。因为刘璋杀了张松之后,法正已投入刘备阵营。由于孔明远在荆州,而不久庞统又中箭身亡。法正很快就成为刘备的重要参谋,所以刘璋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人世间有阴就有阳,张松如果是阴,法正便是阳。
  但是法正在官场上固然十分得意,在生活上则相当例行逆施。刘备也发现他有才无德,却由于他的工作表现而心存感激。孔明竟然也因此而不予制止,大概是顾虑刘备未必同意的缘故。不过,法正还是活得不长,四十五岁那一年,便告死亡。刘备为他流泪多日,还特别谥为翼侯。对刘备来说,这个有才无德的青年才俊,毕竟忠心狄狄,做出许多重大的贡献。凡事换一个角度,似乎观感很不一样。然而有才无德,终久是很大的缺陷。
  19。孙夫人为什么带阿斗回江东?赵云做了些什么?
  孙权心心念念,都不忘荆州这件事情。听说刘备入川,马上想要兴兵攻打荆、襄。吴国太顾虑女儿的安危,坚决反对。张昭献计以国太病危为借口,将孙夫人骗回江东。把刘备的独生子阿斗,也带来当做人质。不怕刘备不用荆州来换阿斗,那时候开战,就没有妨碍了。
  孙夫人听说母亲病重,去迟恐不得相见。十分慌乱,便将七步孩儿阿斗,戴在车上。随行带三十余人,各跨刀剑上马离开荆州城,准备搭江东来船返回东吴。
  赵云留在荆州,主要的的任务便是照顾孙夫人和阿斗。听到消息时,大吃一惊。带着四、五骑,旋风船沿江赶来。船上军士拿出兵器,一字排开,大叫:何人敢当主母?赵云高喊:任从夫人去,只要留下阿斗。孙夫人出面,赵云也不答应。说若不留下小主人,纵然万死,也不敢放夫人去。孙夫人大怒,骂他敢管家务事?赵云还是拼着一死,夺了阿斗,抱出船头上。刚好张飞前来救应,抱了阿斗回营,任凭孙夫人回到江东。
  家务事很不好管,刘备把它交给赵云。让他吃力不讨好,却又不升他的官,也不加薪。是不是赵云自己来投,身价不高?或者平日对事不计较,吃亏也无所谓,因而有意无意地加以欺负?还是三番两次说率直的话,使刘备很不痛快。这才伺机报复,给他小鞋子穿?好像特别听孔明的话,也使刘备故意给他一些刺激。好人难做,从赵云身上,可以找到很多例证。但是赵云依然故我,并不因此而有所抱怨。和庞统相比,果然不一样。
  20。曹操为什么隐诛荀彧?有什么后果?
  荀彧字文若,原本在袁绍处。后依曹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甚加倚重。曹操奉迎献帝,建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便是荀彧所主谋。当时各地诸侯,并不热衷于迎天子。因为事事都要请命,反而十分不方便。曹操迎天子,未必存好心。那时他四面受敌,和献帝走投无路。荀彧的建议,正好促成这件事。因而延长汉朝的寿命,长达数十年,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荀彧果真“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为人公正,存心扶危济倾,有志匡复汉室。却又欣赏曹操的才智,希望尽力改变曹操的心意,辅助他成为汉室的治臣。曹操领冀州牧的时候,有人劝他恢复古代九州的样子。荀彧认为这是假公济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