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般若之旅-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莫:你如何知道有一个未知领域? 
    克:你无法知道它。在那种境界里,我们的心是不辨真假的。所有已知的活动都停止了。 
    阿:那种境界和思辨及经验的过程有何不同? 
    普:两者的性质有何不同? 
    克:在那种状态里,所有的脑细胞和有机体仿佛都死去,然后就焕然一新完全不同了。 
    普: 让我用另一种不同的讲法。你说当时所有的思辨过程都停止了,但那仍是一种活着的状态,那么在那种状态下有没有存在感? 
    克:“存在”这两个字不太贴切。 
    阿:那种状态和深睡有什么两样? 
    克:你所谓的“深睡”是什么意思? 
    阿:在深睡中思辨和记录的活动也是停止的。 
    克:两种状态截然不同。 
    普:那么在那种不可思议的境界里,感官又处在什么状态呢? 
    克:感官暂停。 
    普:它们难道不运作了吗? 
    克:在那种状态,如果苍蝇飞到我的手上,我还是会抓一抓手,但这个动作却不影响那种状态。 
    莫:是不是还是知道自己在抓手? 
    克:当然。让我们慢慢讨论。任何已知的活动,包括意识范围内的经验、需求、渴望,甚至包括渴望解脱在内全都停止了,然后截然不同的境界才会出现。前者有动机,后者没有动机。通过动机是无法进入那种状态的。因为所有的动机都是已知的。因此我们能不能告诉自己:“探索宇宙的源头是徒劳无益的,我只知道如何断除无明。无明就是意识的一部分,无明就是想要获取更多经验的需求。”当这种需求停止了,是看清楚以后自然停止的,而不是通过动机、意志力和别人的指导而停止的,那么截然不同的境界才会出现。 
    莫:就算此刻你还是处于那种境界,你自己知道吗? 
    克:当然知道,我照样看得到你穿的衬衫,甚至能很清楚地看到它的颜色。五官还是照常运作,而认知的能力也相当正常。那种境界同时和这一切共存,并没有主客的对立。 
    莫:知识包不包括在内? 
    克:不包括。我必须很仔细地表达。我知道你们想要捕捉的是什么,我想使它尽量简化。 
    阿:即使这种解脱的本身也会阻碍我们捕捉到它,因为我们立刻就落入了主客的对立。 
    克:阿秋吉,你到底想捕捉什么? 
    阿: 我正在指出沟通所产生的困难。我认为那种境界是无法沟通的。我正试着去了解和我说话的这个人的心智状态,他是以什么作为根据来告诉我那个境界的? 
    克:那个根据就是:当所有的认知活动都停止了,所有从经验中得到的东西和动机全都断除时,这个人就从已知中解脱了。 
    莫:也就是没有认知的纯然觉性。 
    克:你所说的是另外一种状态。现在只是暂时脱离那种状态而已。 
    莫:你指的是暂时脱离那种不可思议的境界。那么时间这个要素呢?难道另外还有一种时间存在吗? 
    克:让我们从头开始。脑子是在已知领域中活动的,也就是认知的活动。但是当你的脑子、你的心完全寂静时,你并不知道自己的心处在寂静中。如果你知道就不是真的寂静,因为那样就有一个观察者在那里对自己说“我知道”。我们所说的“寂静”是无法以分辨心来认识的,也超越已知经验范围之外。现在出现一个人,他企图通过语言来告诉你这不可思议的境界。当他一开口表达时,他就从寂静中出来了。那种寂静的境界其实一直在人们心中,然而只有那些彻底洞悉已知事物的人才有能力见到这种寂静。那种境界一直都在,从来没有离开过。处在那种境界的人仍然可以表达自己,但是却不离那种境界。 
    莫:你为什么要用“表达”这两个字? 
    克:本来就是在表达啊! 
    莫:是谁在表达?现在还是有一个人在对我说话啊! 
    克: 因为脑细胞已经有了语言知识,因此现在是脑细胞在表达一切。 
    莫:脑子有自己的观察者。 
    克:脑子本身就是观察者,也是操作者。 
    莫:那种境界和你现在的状态有何关系? 
    克:我先假设它们之间没有关系。事实是这样:脑细胞保住了那些已知的事物,当脑子完全寂静安宁下来时,就没有任何语言或妄念。那么这种脑子和不可思议的境界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莫:脑子和那种境界是通过什么力量衔接上的?你是如何办到这点的? 
    克:如果我说我不知道,你会做何答复? 
    莫:那么你不是天生带来的能力,就是别人赋予你的。 
    克:让我们再从头开始。这整个过程是意外或例外的吗?我们要讨论的重点就在此。如果这是个奇迹,那它会不会发生在你的身上?如果它不是奇迹,不是从天而降的,那么我们就要问:为什么这种事只在这个人身上发生,而不在别人身上发生? 
    莫:我们能做什么? 
    克:我的回答是你什么都不能做—当然并不是“一事不做”的意思。 
    莫:这两种“不做”有何不同? 
    克:它们的不同在于:“一事不做”是虽然想达到那种境界,却不采取行动。“什么都不能做”则意味着只是如实观照每一个起心动念,而不空谈理论。 
    莫:你是说“什么都不能做,只是观照而已。” 
    克:如果你要这么说也可以。 
    莫:这就把空想体悟落实下来变成了修行。 
    克:你必须非常非常安详地观照自己,无论行、住、坐、卧都是如此。这样你的感官就会变得很轻柔,日子过得就会很轻松。每分每秒都进入一个更深的境界。我有没有回答你们的问题? 
    普:你没有非常确切地回答我们。 
克:让我们换一种完全不同的说法:我们暂时称那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为“无限的能量”,而一般人的能量却总是处在冲突和奋力中。当冲突完全没有了,处在那种无限能量里就可以随时更新自己。大部分人所知道的都是会消失的能量,而融入无限能量的情况却鲜有人知。
第3节 心灵的探索能有多深
    
    普:先生,心灵的探索能有多深? 
    克:我们能不能这么问?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很肤浅,我们有没有可能既活在很深的境界里,又能在生活中肤浅地运作?问这个问题的人可能很少,因为大家已经很满意这种肤浅的生活。 
    普:我们都不满意,但是我们也都不知道该如何深入? 
    克:因此大部分人能忍就忍了。然而心灵深处又要如何去穿透呢?我们所探讨的深度是不是经过测量的?一说到深度就牵涉到测量。因此我要先声明,我们不能用测量和时间的语汇来讨论这个问题,我们用的语言必须深刻一点。刚才所提出的问题是,有没有可能既活在很深的境界里,又过着肤浅的生活?我的回答是,我们必须增强能量,培养精进心。 
    普:我对于那不可思议的次元一无所知。我只知道要增强能量,那么要如何能增强能量?这个问题有没有问错? 
    克:让我们暂时忘掉“能量”这回事。我虽然过着非常肤浅的生活,但是我向往那种美好而深刻的生活。于是我问自己要如何才能达到那种境界?让我们不要离开这个主题。我们要讨论的是通过思想能否洞悉人心?思想是不是深不可测的?先生,请你们好好听着。我清楚地看到,任何可以测量的深度都还在十分狭小的范围内。我也看到,所有企图深入心灵的探索都牵涉到时间,也许要花上多少年才能看清楚,而且必须通过大脑的理智思考才能达到。我知道那深不可测的境界是超越时间、超越度量,是无法以概念和言语来表达的,那么通过思想能否达到那种境界? 
    莫:你是在问我们?还是要我们问自己? 
    克:我是在问自己,也同时要求你们问自己。既然思想是我唯一的工具,那么通过思想能否达到那种境界? 
    发问者:在这种情形下,我就无法使用思想这个工具了。 
    拉:要如何不用这个工具而达到那种境界? 
    克:思想是有限的,思想就是时间,思想也是过去经验的反映。我们这个肤浅的世界就是思想创造出来的,我也是思想的产物。如果不通过思想这个工具,我能否达到那深不可测的境界?不仅是灵光乍现,而是永远活在那种状态里。我的心告诉自己必须去发现那无法言传的东西。 
    普:我们要透视和探究的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 
    克:要是我就不这么问。 
    普:不,先生。思想本来就是测量的工具。我们必须从中挣脱出来。 
    克:不,不。简化一点。 
    普:你能探究思想吗? 
    克: 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思想就是时间,思想也就是有限的知识、经验、历史以及记忆的反映。这样的思想永远是肤浅的。 
    普:你刚才所说的到最后都成了抽象的东西。 
    克:不。 
    普:确实如此,先生。 
    克: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事实,但是思想到底是什么? 
    普:你说过“思想就是时间”。你把思想变得抽象化了。 
    克:通过思想无法达到那种境界,就这么简单。 
    普: 既然是这个工具在那里度量一切,那么你能不能透视这个工具? 
    克:不,我关心的是那深不可测境界的本身,而不是这个度量工具。我不需要再去探究这个已经很明显的度量工具了。 
    普: 如果你这么说,我就要问了,我们要探究的到底是哪一个次元? 
    克:不必考虑探究的问题。 
    普:那我们要考虑什么? 
    发问者:我们现在仍然被这个有限的工具束缚住了,它不可能揭露 
            那深不可测的境界。语言这个工具太脆弱,我们必须有一 
            个更好的工具来沟通。 
    普:那个更好的工具是什么? 
    克: 我们到底该关心语言的沟通,还是如何达到那深不可测的境界? 
    发问者:如果我知道自己有时可以达到那种状态,我要如何才能让你明白呢? 
    普:你说过不能用“思想”这个现有的工具。 
    拉:我想克里希那吉已经指出二者的不同。他不是指偶尔出现一下那种境界,而是永远活在那种状态中。 
    克: 你一吃东西就产生了食欲。人类永远过着受欲望支配的生活。于是我问自己有没有一种境界是深不可测、浩瀚而又美好的。有的话,我该怎么办?当思想停止运作之后,另外那种境界又如何运作?我们的心能不能维持在没有度量的状态? 
    普: 下面的问题是:我们的心如果停止度量,那种境界就会产生吗? 
    克: 你一直都活在度量中,现在我就问你:你的心能不能不再度量? 
    普:如果我问你“如何”做到,你一定会回答我“没有方法”。那么现在只剩下一条路,就是去观照自己那个正在度量的心。 
    克:你真的这么做了吗? 
    普:是的。 
    克:在比较、度量全都停止之后会怎么样? 
    普:就剩下寂静了。 
    克:你说所有的度量活动都停止了,是真的吗? 
    普:只是目前这一刻而已。 
    克: 还不够好。“够好”意味着我这一生都永远活在没有度量的状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