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砚霓小集-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般般样样的“作料”(这两个字本该写作“芍药”),味各不同,他像魔
术家一样,东放一点这个,西加一点那个。。最后他把菜肴从锅里倾入盘碗,
那却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与未下锅时的各物品、各“作料”都不同的)美味。
这就是,必须有一种对事物的认识作为指导思想,才能够发挥这种妙用。

我以为,中国烹饪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

《易经》鼎卦《疏》说:

“鼎者,器之名也。自火化(谓远古人知道用火)之后,铸金(指铜)
而为此器,以供烹饪之用,谓之鼎。烹饪成熟,能成新法。杂卦曰:‘革’
去故而‘鼎’取新,明其烹饪者有成新之用。”

所以,在书信或别的文辞中颂祝人,至今还有“事业鼎新”这句话。好
的政治家、治国者,为何也与“鼎”发生了关系?原因正在一个综合调济的
措施并用以达到除旧布新这个目的上。

中国烹饪三字诀:一火,二调,三新。这是我的理解。

如此,我这篇文章的题目和内容,就不是胡乱拉扯了吧?


什刹海之谜

地名是一门大学问。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努力编纂“地名志”,这确实是
一件大好事,是一项文化建设。地名的起源与沿革变化,其间就“包藏”着
一部历史,有时竞是可歌可泣的古史经历,大地名如此,小地名也不一定“无
所谓”,至少也有一段好听的“故事”藏在地名的“背后”。比如“燕京”
“燕都”,怎么来的?字写作燕子的燕,读时却念的是“烟”“胭”“焉”
的音,其故缘何?如此等等,要是写起来,就是一大篇文章,也会引人入胜,
特别是对住在北京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燕京且按下慢表,单说如今北京有一处“什刹海”。这个奇特的地名与
这个“今名”所代表的“故实”,都是怎样的?说来惭愧,在京住了几十年
了,若“考”我这个题目,答卷就未必能够“及格”。

一般的或公认的说法是,什刹海之得名是由于明代在海子岸边建了一处
寺庙,名叫什刹海寺,因此这里的海子就随之而称为什刹海了。这听来全然
是顺理成章,名正言顺,似无可疑。什刹海寺,据记载(也有过绘图),位
于龙华寺(簪儿胡同)以西,建于明末万历年间,门东向,对着稻田,方五
十亩,筑舍三十多间,鳞次如号舍的样子,佛殿只占其一舍,不另立大殿,
格局别致。

可是,那个“顺理成章”的说法,细一琢磨,便又生出许多问号来,乃
觉理未必顺,章未必成。今略说如下。

第一,“什刹”(亦作十刹)之解,并不一致。因为另有“九庵一庙”,
共为十刹之说。

第二,对“刹”字也有不同的理解。如我举过,谢锡勋的诗,称为“汊
海”,注曰“十汊海”。张之洞的诗,又称之为“石汊海”。牐,即闸,石
牐是指前海西口建有响闸,“西海”积水潭之水,来自西北方,东南折而注
入前海处也。可见“汊”“闸”“刹”三音,还在那里“混搅”,到底谁是
谁非?看来还待研究。

第三,土著居民口中的实际读音,与文人墨客又不一样,他们称呼的,
完全不是外地人的“本本主义”上看来的“学生腔”那样清清楚楚地念作“什
刹海”,而是说作十“ji”或“jie”海的、那音又像“界”,又像“籍”,
因是“十”字重读,“j”轻读,所以听起来是介乎二者之间。但无论如何,
真正老北京没有念成“刹”的。

第四,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大意说这片大水面是明代豪富沈万三窖藏银
子的地方,沈万三被“整”了,他的银窖被掘发了,才形成的这一大片“坑”,
云云。那么,传说的人自然有意强调说:“这原叫十窖海,不是什么十刹海!”

这就表明:从老百姓到文化人士,各层各界,实际上都不“承认”那个
“刹”,包括写法和读法。那么,到底是真从万历年盖了个“什刹海”才出
现的这个给海再强按在头上的新名字吗?可就令人满腹生疑了。

现在的“外三海”,即积水潭、后海、前海,原本也没有分称,只叫积
水潭,或泛称海子。积水潭也写成积水滩,后来专归了最西面的即德胜门以
西的那片水,现时把一座清代府邸改作医院,即以积水潭为名。此名是大俗
话,是一点儿“雅味”也没有的。此“潭”旁建有净业寺,可是后来很多诗
文家都把后海称作“净业湖”了,此为一奇。再者,什刹海(寺)本在后海
边,可是后来以至今天,又把“什刹海”一名专指前海了,此又一奇。在早,


最西的积水潭有“莲池”之名,可是后来又专称最东的前海为“莲花池”、
“莲花泡子”,此亦古今之变,非奇而亦觉为奇!

我看过有限几本古书,其中对“后来的什刹海”的称呼,就很有趣了。
就我能记得的,计有:

南河,后湖,玄武池,鸡头池,莲塘北湖,玉河、玉泉。。这么些称号,
可说是大家都在混称乱叫,本无定名可知。“什刹海”云云,显然是这种情
形之下“应运而生”的硬安上去的东西,从辽、金、元到明代大部分年代,
都没有过那样一个怪名目。用句成语,也许就是“不足为训”吧。

“十”、“什”、“石”下面的那个j 音,毕竟应为何字?我看还是个
谜,还有待史地专家们抽空考证一下。

从西北方流来的这条“河”,本来是城郊外的一带野水荒湾,地位是辽
金都城(当时名曰南京与中都)的东北方位。元代抛弃了旧都城,另于它的
东北地区别建新城,名之曰大都,一下子把这条野水荒湾圈进了大都城,成
了重要的漕运海子与“太液池”,至此,这条“河”的六“段”的第三段以
次,交了红运,地位抬高,身价百倍。这还不算,等到明代加筑皇城,竟将
那“段”们强行“隔离”,于是“内三海”(北、中、南)再也不是“人间”
而变成“天上”了,万民无从瞻仰一眼了。从此,“外三海”这才又变为“半
野水”——被摒于皇宫内苑,但还幸居神京皇居的城墙之内。

可是,变化还不到此为止。辛亥革命以后,为了推翻帝制,打倒皇权,
所以连“皇”城也拆除了,于是宫内的太液(北海)得与宫外的“前海”重
新“见面”。这时,外三海虽然是“外”,实居城“内”。

再到解放以后,过了些年头,又把那座基本上是元、明、清三代大力经
营的世界唯一的古都城,保存完好的北京大城,全部拆掉。于是,“外三海”
从“仍居城内”又变成了“无内无外”,无以名之了。

这一带水域,海、湖、池、泡、塘、潭。。人们都为它拟取佳名,它的
特色极多极大,金代已在此处建起规模宏丽的离宫,而宫左却又“引泉”种
稻。这种稻,一直经历元、明、清、民国各时代,遗风余迹,长期未断,直
到近年填平前海的西半以建“体馆”,这才绝迹。再加上元代的漕运的大码
头所在,海子边侧兴起了百般的商业盛况,而且也有名园古刹。明代则寺庙
新增,琳宫接望,贵家名园也越发密布于左右。这样的一处奇特的“综合性
景观”,不但在全北京无可再觅第二处,就在全国,也未必能有与之比美的
地方。它是“城市山林”,过去盛产莲荷菱芡,鸥凫翔集,林木荫浓,而不
远又是楼台金碧,宫阙崔鬼。所以自从金代的名诗人滏水赵秉文,已把这里
比作唐代长安城畔的名胜“曲江”之地!

曲江之盛,看看诗圣杜甫的诸篇名作,还可想象一二。元代海子岸边有
万春园,新进士聚会于此,完全是仿效唐时典故美谈,再如明代将这儿的一
座大刹海印寺改名为“大慈恩寺”,更是有意要想“恢复”曲江故事——曲
江之侧,慈恩寺有大雁塔(今尚存),新登第的进士“雁塔题名”一典,就
是这里了,著名的杏园、乐游原。。也都相接密迩。

如此看来,“什刹海”的历史,其内中包涵着极为丰富而美丽的历史文
化内容,而这种文化内容是应当重视而保护与弘扬的。就连如何保护它的历
史风貌特点特色,也要十分注意,而不要走那种“修葺一新”实际是弄成“没
有围墙的现代化的公园”那种地步。

什刹海还有一个“谜”:古老的传说,把这处胜境与《红楼梦》的地点


背景紧密地联在一起,多方面的资料(口头、书面、诗文)都不谋而合,归
于一致。这就不同于某一二人的附会与揣测之谈。这个传说,其实内中也隐
藏着一大段历史文化内容——不过是人尚不知,而又无人认真研索罢了。

我以为这些谜,是应解也是可解的。


称呼意趣

中华文化,表现在哪一方面都极有特色,极有意趣。比如人对人的称呼
中,恰恰也体现了这个规律。

称呼,乍看只是个“名字”的事情。实则其间涵蕴着文化内容,却是丘
壑无穷,大有学问。这种丘壑与学问,不是别的,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面浅影
和深秀。

我们的民间文艺,以说书唱戏为大宗。说书唱戏,讲的大都是历史事迹,
即人的故事。人都有一个名字,这无例外,而“名字”的实际不仅仅是“学
名”“榜名”,还有乳名(小字)、别名、浑名、表字、别号、绰号,种种
不一。再加上以官称、以地称、以位称、以辈份称、以怪脾气称。。,那真
是无奇不有,洋洋大观。

比如说书唱戏,看小说,听故事,那么自古最受欢迎的是《三国》。《三
国》不但文人学士爱看,农村父老,目不识丁,也习闻其事,津津乐道,今
天的话叫做“群众基础最深厚”。三国故事的核心吸引力何在?可以有不同
理解、论证。但是关键在于魏、蜀、吴三分天下的那些文武英才。三家为什
么能鼎足而立?只因他们各自拥有一批杰出的人才。这些人才,人们喜爱敬
仰,并关切他们的命运。这些人才,就是苏东坡《念奴娇》词中所歌颂的“千
古风流人物”和“一时多少豪杰”!

这样一讲,我们就得想想:大家都是怎么称呼这些英雄豪杰的?我们会
立刻想起: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人称孔明先生,又称武乡侯。而诗圣杜甫诗
题则标为《蜀相》,称之为“丞相”。亮,是名;孔明,是字。字也说成表
字、表德。名之与字,意义总相关联:“明”之与“亮”,不烦多讲自明了。

由此自然会想起一大串:赵云,表字子龙。关羽,表字云长。张飞,表
字翼德。。。于是心里明白了:原“云”之与“龙”,“羽”之与“云”,
“飞”之与“翼”,每个例都和名字之间的意义紧联的。

原来,中华的古俗,人一落生,父母先为之取个乳名(也叫“小名儿”,
如今的“小京”“小华”“晶晶”“苗苗”之类)。稍长,就要再取个正式
的“学名”了,人大了,非至亲长上,再呼乳名就“不雅”了。再后,人到
二十岁左右,要举行“冠礼”,表示长大成人了,这时才又给取上一个表字。
有了表字,在社交往来中,基本上是以字代名了,谁要再直呼其名,那是极
不礼貌,很大的侮慢!——只因此故,后世常常遇到“以字行”的例子,就
是说,某人的表字,流行太广,“叫响了”,名字反不为人知,或者本人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