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上下五千年-第1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亚皇帝。
    埃塞俄比亚沦陷了。这片苦难的土地在法西斯分子的铁蹄下呻吟。灾难深重的人民陷入
了更加痛苦的境地。然而,他们并没有屈服。更多的人拿起了武器,参加了游击队。人们的
誓言是:“打到最后一个人,流尽最后一滴血。”游击队利用各种方式与侵略者展开了英勇
而巧妙的斗争。他们不断破坏铁路,炸毁桥梁,劫持意军的运输车,炸掉他们的军火库。他
们甚至还刺伤了意大利总督。虽然,意大利法西斯殖民当局对此进行了疯狂的报复,3天中
屠杀了3万人,逮捕监禁了更多的人,但埃塞俄比亚人民没有被吓倒。相反,越来越多的人
参加了游击队。到1939年,游击队已发展到40万人,控制了大部分国土。
    游击队斗争的方式也越来越巧妙。他们不但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他们的武器弹药
及粮食大部分都是从敌人那儿弄来。意军成了他们的“后勤部”。最有趣的是这样一个故
事:一天深夜,奎列索一个意军兵营。熟睡的士兵们突然被一种剌痛感弄醒了。他们睁开眼
睛一开,屋子里“嗡嗡营营”地飞舞着不知多少蜜蜂。迷迷糊糊的士兵一时也弄不清是怎么
回事,慌慌张张地跳下床往外面跑,顿时军营大乱。等这些士兵赶走呆在身上的密蜂,一个
个红头胀脸地回来时,发现他们所有的武器都不见了。有人在自己的床头发现一张纸条,上
面有几行字:“武器弹药,暂借不妨;蜜蜂成箱,送君品尝。小小礼品,希望笑纳。”落款
是一个笑容可鞠的小飞人。原来,这正是一支代号“小飞人”的游击队干的。这支游击队近
来十分活跃,神出鬼没,弄得意大利殖民统治者十分恼火。
    埃塞俄比亚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终于在1941年赶跑了意大利侵略军,恢复了
独立。
“和平鸽”的父亲



    在西班牙的美丽城市马拉加,一位母亲和自己活泼可爱的儿子正在海天一色的沙滩上玩
耍。
    望着聪明伶俐的儿子,玛丽亚·毕加索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和喜悦,喃喃自语道:
    “这孩子,如果参军入伍,肯定能当将军;如果从事宗教,可以成为教皇的!”
    正在嘻戏的孩子听到母亲的话,立即抬起头,大声地喊道:
    “我想成为作家,所以我是毕加索!”
    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来到了这个世界。据母亲说,小毕加索学会发的第一
个音节是“匹兹”,“匹兹”是铅笔的缩音。年幼的毕加索是向母亲索要画笔画画吧。
    毕加索的父亲是绘画教师。毕加索很小时就喜欢画画。上学后,毕加索不喜欢一般的文
化课程,他的所有作业簿上都画着各种人物。而且他常常把鸽子带进教室。因为他喜欢画鸽
子。
    14岁时,父亲把毕加索送到巴塞罗那美术学校。这是一所正规的艺术学校,规模和名
气都较大。考题是画一个披着被单的模特儿和一个站立的裸体人像的素描,考试时间是一个
月。
    毕加索仅用一天的时间就交卷了。素描的艺术水准让阅卷老师震惊,毕加索跳过初级班
升入高级班。
    15岁时,毕加索创作了一幅成功的作品:《科学与仁慈》:画面上,一位身患重病、
卧床不起的母亲,一面接受医生的搭脉诊断,一面忧伤地着着修女怀抱中的孩子。
    这幅画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有更深层的含义:只有科学和宗教才能将人
类从病态的、绝望的生活境地解救出来。
    1897年《科学与仁慈》入选西班牙全国美展,荣获金奖。在叔叔的赞助下,毕加索
自己一人前往首都马德里,投考圣斐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他再次以突出的成绩取得了入学
资格。
    学校的教条和死气沉沉的教育,使毕加索厌倦了。他经常逃学,到户外写生,他的叔叔
得知消息,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毕加索陷入饥寒交迫中。
    毕加索得了一场大病,只好回父母身边,到乡间疗养。在乡间,他结交了很多老实善良
的农民朋友,毕加索同情他们的悲惨生活,并以此为素材创作了作品《阿拉贡人的风俗》。
这幅作品在马德里和马拉加的画展上获金奖。
    病好后,毕加索回到了巴黎。他深入下层人民的生活,对他们的不幸遭遇抱着深切的同
情,对人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的讽刺。这时期,毕加索的画都以忧伤的蓝色为色
调。描绘了无数表情冷淡,面容干枯,身体僵直的被社会抛弃的孤独者。这一时期被后人称
作“蓝色时期”,代表作有《人性》、《喝苦酒者》、《两姐妹》等。
    1904年,长年飘泊的毕加索终于在巴黎定居下来,并且堕入情网。美丽的姑娘奥莉
维叶给毕加索带来了爱情的甜蜜和欢乐。他的画开始从抑郁的、冰冷的蓝色转向暖洋洋的、
柔和的粉红色。这一时期创作被称为“玫瑰色时期”,代表作有《演员》等。
    毕加索喜欢非洲的艺术雕塑,尤其是它鲜明的立体感,他萌生了想把这种鲜明立体感的
特点,融化到绘画艺术中去。毕加索开始了他的追求和探索。
    画是平面的,只能表现所制作对象的正面、侧面、顶面和底面,又怎能显示它内在的、
人眼看不到的结构呢?
    毕加索终于想出了方法:把所有物体的形象破坏后重新解体、肢解,然后再重新进行主
观的组成。这种尝试被后人称作立体主义的创作。
    1907年,26岁的毕加索完成了的立体主义创作的代表作:《亚威农少女》。
    这幅作品用了毕加索四个月的时间,创作了17张草图。作品完全打乱了传统绘画的全
部技巧,画面上是五个裸体少女。他们的身躯是粉红色的,没有什么装饰。左面3人身体呈
菱形,眼睛是橄榄形的,似乎戴着面具,具有黑人雕刻的特点。其中一人的一只手不可思议
地反转到身体的侧右方向拉着赭红色的幕布,另有一个有一只几乎占据全脸的眼睛,另两个
裸女是侧面像,但尖尖的鼻子却是侧面的,右边的两个面目狰狞恐怖,仿佛从阴间闯来。蹲
着的一个脸部转向右方,站着的一个脸部是一个突出的鼻状物。这五个少女排列成从左下方
到右上方的对角线,在蓝色的背景映衬下显得非常突出。
    这幅画一问世便像一枚炸弹投向巴黎画坛。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说毕加索发疯了,有人
对全新的表现方法感到震惊。三十年后,这幅画才正式展出,毕加索获得了很大的声誉。毕
加索生活的时期,他的祖国西班牙也多灾多难。一个又一个的专制王朝和军事独裁使人民生
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36年2月,西班牙成立了以进步的共产党人为首的共和国新政
府。但11月时,反动军官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进攻首都马德里。西班牙陷入内
战。
    1937年4月26日,德国的飞机轰炸了西班牙一个不设防的小镇格尔尼卡,夺去了
1600多无辜居民的生命,而全镇居民只有7000多人。
    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愤怒不已。56岁的他颤抖地拿起画笔,创作了巨幅壁画《格尔尼
卡》。
    《格尔尼卡》4米多宽,约9米长,是举世闻名的杰作。这幅作品以白黑、灰为基调,
弥漫着悲壮的气氛。画面上画有众多的人物,他们挣扎、控诉、呼号,作品中有四位妇女,
她们尖叫着,哀号着,有的正从着火的楼上逃跑,有的正抱着死去的婴孩仰天哭喊,有的无
望地伸展着手……画的左上方,有一头立着犄角的冷漠无情的牛,人工调配的太阳是一匹被
长矛刺穿背部的马……
    毕加索说《格尔尼卡》具有象征意味:公牛代表了残暴和黑暗,马代表了人民……毕加
索不仅控诉了德军在格尔尼卡犯下的罪恶,同时也控诉所有战争的罪恶。
    1944年9月,毕加索加入了法国共产党。
    1949年,毕加索向国际会议——保卫世界和平大会捐献了一幅石版画,画上是一位
俊秀美丽的少女头像,边上有一只振翅欲飞的鸽子。
    这幅画简洁明快地表达了人民爱好和平的热切愿望,画上那只可爱的白鸽,立即成为和
平的象征,迅速出现在世界各地,被人们称为“和平鸽”,毕加索则被称为“和平鸽之
父”。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作了一首诗:
    毕加索的和平鸽展开翅膀,
    翱翔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
    任何力量也无法,
    阻止它的翱翔。
    1971年,毕加索90诞辰。法国卢浮宫举办了毕加索的画展。法国总统乔治·蓬皮
杜亲自主持了画展的开幕式,他说:“毕加索是一座火山……无论画女人的面容还是小丑,
都迸发出青春的火焰。”
    1973年4月7日,患流感的毕加索死在自己的画室里。他曾说过;“回到斗牛场
吧,在哪里死得其所。”他终于壮烈地死在自己的“斗牛场”上了。他死后留下了1800
幅油画,3万件版画,7000多幅素描。
    … 

 

 慕尼黑阴谋



    当日本的铁蹄踏入中国的时候,欧洲上空也弥漫着浓厚的战争气氛。
    1938年3月,德国一枪不发,便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又紧盯下一个目标捷克斯洛伐
克。
    捷克地处欧洲中心,德国人占领捷克后,就可以把它做为向东进攻苏联的跳板,向西进
击英、法的重要阵地了。
    在靠近德捷边境的捷克苏台德区,有300多万日耳曼人。希特勒利用这地区居民和德
国人同一种族的关系,在那里也搞了纳粹党组织,并指挥他们不断制造事端,要求“自
治”。实际上是要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归附德国。
    希特勒叫嚷着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要替他们“伸张主义”。他
扬言要对捷发动战争,又大规模的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调集军队,拟订了“绿色计划”,准
备10月1日为进攻捷克的日子,
    眼看兵临城外,捷克政府也加强边境的作战兵力。两军对峙,战争似乎就要一触即发了。
    在这危急时刻,最伤脑筋的是英法等国领导人,英国首相张伯伦彻夜不眠。
    1938年9月13日,希特勒收到张伯伦一份十万火急的电报。电文是:“由于局势
越来越严重,我有意前来看你,以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我想乘飞机前来,并准备明天动
身。”堂堂的大英帝国首相,为何要如此迫不及待地求见希特勒呢?
    原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捷克在英法保护下恢复了主权,同英法都订有互助同盟条
约。如果德军进攻捷克,英法按照条约规定必然卷入对德战争中,西欧的战火就将蔓延开
来。由于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张伯伦紧张万分,法国首相达拉第也胆战心惊,达拉第打电报
给张伯伦,催他去见希特勒,要他“尽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9月15日张伯伦匆匆赶路,生平第一次坐了7个小时的飞机,在慕尼黑着陆。之后,
又乘坐3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德国的贝斯加登拜见希特勒。
    希特勒喜出望外,他正在为侵略捷克的事大伤脑筋。因为当时的德军实力有限,准备攻
打捷克的只有12个师,而捷克却有3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