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上下五千年-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麻伊负责营建新都,赫伦希布负责取缔一切非阿吞崇拜。各级官员必须听从调遣,消极怠工
或拒不服从者必严加惩处。文武百官听罢,个个目瞪口呆。埃赫那吞视若无睹,挥手道:
“此令已出,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亦要执行。”随后离开御座,转身退朝。。
    当天下午,大批军队分头查抄了底比斯的各大阿蒙神庙,强行将僧侣们赶出庙门。死活
不愿走的被士兵生拉硬拖至门外。许多僧侣背着行李卷离开多年生活的庙宇时热泪盈眶,内
心里痛骂埃赫那吞。阿吞庙的僧侣则轻松愉快,接管了阿蒙神庙的大批田产、奴隶和其它财
产。
    埃赫那吞在位第六年,动员几十万劳工建设的新都埃赫塔吞落成,包括宏伟的王宫、高
官显贵的住宅、可与底比斯阿蒙神庙媲美的阿吞神庙、部队营房。埃赫那吞由祭司选出个良
辰吉日,率领满朝文武官员,并带各自家眷奴仆,以及保卫京师的卫戍部队,浩浩荡荡迁往
新都。
    埃赫那吞迁入新宫后便无心朝政,整天陶醉在宗教生活和宫廷生活中,政事由麻伊掌
管,军事托付给赫伦希布。这俩人因为与阿蒙僧侣贵族有利害冲突,因而很是卖力。埃赫那
吞本人则疏于朝政,对下放松监督,于是统治日益松弛,国家机器像一驾陈旧的马车,虽能
运行,但到处吱嘎乱响,运转不畅。
    底比斯的僧侣仍然明里暗里结集,举行向阿蒙神的献祭活动。起初,各个城市的长官还
严办违令者,但久禁不止之后也就索性睁一眼闭一眼,更关心的是中饱私囊了。老百姓受租
税和服劳役的双重压迫,牢骚满腹。新王国充满了危机,但埃赫那吞却脱离现实,继续生活
在他自己的理想境界当中。他自认为是阿吞神同人间联系的唯一使者,夫妇两人每日上午带
着子女去神庙祷告、献祭,下午便呆在宫内玩乐。
    埃赫那吞酷爱颂歌和雕刻艺术,麻伊为首的一帮文人投其所好,创造出一首首吹捧阿吞
和法老的诗,什么:“由于您的英明,到处都是一片祥和;”什么“您像阿吞一样圣明,人
们只要遵照您的教导,就会过上幸福的生活。”每当他听到这些颂词时,便十分的高兴。但
是那些仇恨埃赫那吞改革的阿蒙神庙的僧侣们,却在一直在找机会想刺杀埃赫那吞。
    一天,埃赫那吞和老皇后同坐一车去阿吞庙祭神。他心情愉快,一路对母亲介绍街边的
景物。突然马车停了下来,埃赫那吞朝前看去,原来是一个人拦住了车队。卫士长上前询
问,这个人说有冤状上告。埃赫那吞让那青年到自己车边来,由书吏长麻伊代他接收。这个
人跪行到国王所坐的马车轮下。麻伊则从马上俯身刚要去接状纸,说时迟那时快,这一青年
一跃而起,从纸卷中抽出一把锋利的青铜短刀,向车上的法老胸部猛刺过去。“啊!”埃赫
那吞本能地惊叫一声,又本能地向后闪去,老太后吓得当时就昏过去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
际,车右侧的卫士横转过青铜矛,狠劲捅向刺客的后背。矛头破腔而入,刺客未及刺到法老
便沉重地倒了下去,恰好压在法老的身上,那刀尖几乎碰到法老的鼻子。
    国王遇刺的消息很快伟开,阿蒙神庙的僧侣们借机又放出风来说:“这是阿蒙神对法老
的一次警告,假如他还要倒行逆施,就要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一时间,埃及全国上下一片人心惶惶。王后涅菲尔提忧心仲仲劝埃赫那吞不要再这样下
去了。不料,埃赫那吞大发脾气,将王后斥责了一通。王后伤心极了,便带着孩子回到了底
比斯,直到死后,夫妻二人也没有再见一面。
    公元前1326年,埃赫那吞在众叛亲离中去世。王后涅菲尔提未能饶恕他,没有出席
他的葬礼。刚刚9岁的吐坦哈吞即位。
    以麻伊为首的大臣们上表一致要求将首都迁回底比斯。不久,新国王颁布命令,将首都
迁回底比斯,为阿蒙神庙僧侣彻底平反,归还庙宇财产,由国库对一些被处死的僧侣的家属
和致残的僧侣进行赔偿。在僧侣的压力下,吐坦哈吞(意即阿吞的鲜活形象)的名字也改为
吐坦卡蒙(阿蒙的鲜活形象)。
    吐坦卡蒙18岁就突然死了。奇怪的是昔日的臣子麻伊却成了法老。没有多久赫伦希布
又依仗军队夺取了王位。埃赫塔吞城被宣布为“邪恶的地方,渐渐变成了一片废墟。

 
太阳历和公历



    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历法——公历,有人曾似是而非地称之为“西历”。其实,究其根
源,这种历法并非产生于西方,而是产生于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
    古埃及气候炎热,雨水稀少,但是农业生产却很发达。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与尼罗河
的定期泛滥有着密切的关系。埃及的大部分国土都是沙漠,只有尼罗河流域像一条绿色的缎
带从南到北贯穿其间。直到现代,埃及的的95%以上的人口也都集中在这条绿色的生命带
中。因此,在希腊时代,西方人便把埃及称为“尼罗河送来的礼物”。古代埃及人更是将尼
罗河视为“母亲河”。
    尼罗河全长6648公里,同亚洲的长江、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并
称为世界最长的河流。
    尼罗河发源于赤道一带,主流叫白尼罗河,从乌干达流入苏丹,在喀土穆和发源于埃塞
俄比亚的青尼罗河汇合,流入埃及。
    在埃及境内,尼罗河每年6月开始涨水,7至10月是泛滥期,这时洪水夹带着大量腐
殖质,灌满了两岸龟裂的农田。几个星期后,当洪水退去时,农田就留下了一层肥沃的淤
泥,等于上了一次肥。11月进行播种,第二年的3至4月收获。尼罗河还有一个特性,那
就是每年的涨水基本是定时定量,虽有一定的出入,但差别不是太大,从没有洪水滔天淹没
一切的大灾。这就为古埃及人最早创建大规模的水利灌溉系统和制定历法提供了方便。
    古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逐渐认识到必须掌握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准确
地计算时间,这就需要有一种历法。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
    古埃及人发现尼罗河每次泛滥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他们还发现,每年6月的
某一天早晨,当尼罗河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附近时,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以此
为根据,古埃及人便把一年定为365天,把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天,定
为一年的起点。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作为节日,这就是埃及的太阳
历。
    埃及的太阳历将一年定为365天,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回归年)相比
较,只相差四分之一天,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准确了。但是,一年相差四分之一天不觉得,
经过4年就相差一天。经过730年,历法上的时间就比实际时间推进了半年,冬天和夏天
正好颠倒过来。再过730年,才能回到原来的起点。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凯撒
(又译朱利乌斯·凯撒)决定以埃及的太阳历为蓝本,重新编制历法。凯撒主持编制的历
法,被后人称为“儒略历”。
    儒略历法对埃及太阳历中每年约四分之一天的误差,作了这样的调整:设平年和闰年,
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4年置1个闰年。单月每月31天,双月中的2月平年2
9天,闰年30天,其它双月每月30天。
    恺撒死后,他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因为自己生在8月,便从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
使8月也成为大月,即31天,同时相应把9、11两个月定为小月,10、12两个月定
为大月。经过这样的改动,各月的天数与今天使用的公历基本相同了。公元325年,罗马
皇帝君士坦丁在一次宗教会议上,规定儒略历为基督教的历法,但没有规定哪一年是它的起
点。到了公元6世纪时,基督教徒把500多年前基督教传说的创始人耶稣·基督诞生的那
一天,说成是公元元年。“公元”的拉丁文的意思就是“主的生年”,用拉丁文A.D.表
示。在这一年以前,称为“公元前”,英文的意思是“基督以前”,用英文B.C.表示。
    儒略历虽然比埃及的太阳历进了一步,但回归年仍有11分14秒的误差,积128年
又要相差一天。儒略历在欧洲通行了1600多年,至16世纪下半叶,历法上的日期比回
归年迟了10天。比如,1583年的春分应在3月21日,历法上却是3月11日。此
外,教会规定耶稣复活节,应在过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由于春分已相差10天之
多,耶稣究竟在哪一天“复活”的,也成了问题。因此,对儒略历作进一步的改革,已经势
在必行。
    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组织了一批天文学家,根据哥白尼日心说计算
出来的数据,对儒略历作了修改。将1582年10月5日到14日之间的10天宣布撤
销,继10月4日之后为10月15日,所以1533年的春分又复归于3月21日;过去
将4年置1个闰年,400年共计100个闰年,现在改为400年中有97个闰年,从而
大体上弥补了11分14秒的误差。置闰的方法是:凡是逢百年那一年可以用400除尽的
就是闰年,除不尽的就不是(如:1600年是年,1700年、1800年、1900年
皆不是年,2000年是闰年)。后来人们将这一新的历法称为“格里高利历”,也就是今
天世界上所通用的历法,简称格里历或公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通令,中国以格里历为国家历法,并采用公元纪
年,但不废除农历。
    当然,格里历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每月的天数仍然参差不齐,规则性不强,特别是每经
过三千几百年还会有一天的误差。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天文学的进步,这些缺陷将不断得到改
进。
    … 

 
让人神往的“美索不达米亚”



    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希腊人把
两河流域叫做“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美索不达米亚又分两个部
分,南边叫巴比伦尼亚,北边叫亚述。就今天来说,两河流域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一带。
    两河流域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他们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来到了这
里。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他们建立的。属于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阿摩列伊
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人的成就,使两河流域的文明成为人类文
明史上重要的一页。其中巴比伦人的成就最大,因此,两河流域的文明又被称为巴比伦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南部。这里是两河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同埃及的尼罗河
一样,两河也是定期泛滥,时涨时落,只有建设起堤坝沟梁来蓄水排涝,人们才能耕种收
获。两河流域的居民主要用使用牛、驴拉着木犁耕地,最主要的农作物是大麦和椰枣。大麦
酒是人们最喜欢喝的饮料,椰枣是人们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