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上下五千年-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年代初的美国西部出现的。19世纪40年代,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人们纷纷赶去淘
金。有个名叫利维·斯特劳斯的人也赶到加利福尼亚,他原是个布商,随身带了些可做帐
篷、车篷的帆布。有一次,他发现淘金的人穿的棉布裤子非常容易破烂,于是他灵机一动,
便把带来的厚实的帆布裁成裤子出售,裤子设计成低腰、直筒、臀围紧小的式样,大受淘工
欢迎。不久,更多的牛仔们也喜欢上了这种服装,后人就称之为“牛仔裤”。
    利维·斯特劳斯放弃了淘金的计划,专门做裤子卖,发了大财,后来他把裤料改成靛蓝
斜纹粗布,在1871年申请专利,成立“利维·斯特劳斯公司”,后来又发展为跨国公
司,销售网遍布世界各地,每年的利润达几亿美元。
    …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谢司起义



    “打倒邪恶的法官!”
    “打倒民事法庭!”
    1786年秋天,波士顿正在审理一起农民负债案。突然,几百个农民手拿刀枪棍棒,
高呼着口号闯了进来。为首的一个30岁左右的高大汉子,冲到法官面前,扯下他头上的假
发,扭着他的衣服,一把将他从座位上拽了下来,扔在了地上。法官吓得面如土色,浑身发
抖,往日的威严一点也没有了。陪审员们看势头不好,一个个赶忙溜掉了。
    为首的那人名叫丹尼尔·谢司,他为什么带人来砸法院呢?
    原来,美国独立之后,只有资产阶级和投机商发了大财,广大人民仍然一贫如洗。战争
期间,大陆会议和各州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曾经发行了大量纸币。但战后物价飞涨,货
币不断贬值,到1781年底,纸币几乎变成了废纸。理发店用它来裱糊墙壁,水手们用它
来制作纸衣,穿在身上游行,表示对政府的不满。有人甚至在狗身上粘满纸币,以示抗议。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各州政府为了债主的利益颁布法令,逼迫借债人按当年硬币数额折价偿
还。另外,政府为偿还战争时期借的外债,成倍的增加税收,农民一年的收入,还远远不够
缴税。监狱里挤满了负债的农民、手工业者和退役军人。广大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纷
纷拿起武器举行起义。当时最大的起义就是谢司领导的东部农民起义。
    谢司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独立战争爆发后,他离开故乡,投军作战。在战争中,
他屡立战功,被提升为上尉。由于他英勇善战,当时志愿支援北美独立战争的法国将军拉法
叶非常欣赏他,还曾经送他一把宝剑。战争结束后,谢司回到家乡,穷得家徒四壁。为了能
吃两顿饱饭,他不得不卖掉拉法叶送他的宝剑。谢司深深体会到战后美国农民的悲惨处境,
他决定用武力向政府反抗。
    1786年秋天,谢司和鲁克·德率领600名农民举行了起义。他们从康科德出发,
向波士顿挺进,首先砸了波士顿法院。
    “重新分配土地!”
    “取消一切公私债务!”
    “打倒压迫穷人的法庭!”
    “打倒社会的吸血鬼——投机商!”
    起义者每到一处都高呼口号,散发传单,宣传自己的主张,许多农民参加了进来,起义
队伍不断壮大,到1786年底,已发展到1.2万人。马萨诸塞州的许多城镇都被他们占
领。政府马上开会讨论对策,马萨诸塞州的资本家一天之内就筹款4万英镑,组织一支40
00多人的军队,准备围剿起义军。
    1787年1月,谢司率领起义军的主力2000多人到达斯普林菲尔德,准备攻打那
里的军械库,夺取武器,然后攻占波士顿。
    这时候,狡猾的马萨诸塞州州长为了赢得时间调集军队,假装邀请起义者谈判,谢司等
人误认为政府已经屈服,中了敌人的圈套。谈判一开始,农民觉得自己的目的就要达到了,
便离开军队,四散回家了。政府当局却调齐了军队,出奇不意的向起义军发动了进攻。起义
军措手不及,仓促抵抗。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之后,因寡不敌众,起义军被迫撤向西
部荒野。这时,天又下起了大雪,起义者没有弹药,没有粮食,不得不放下了武器。起义失
败了。
    1787年3月,谢司被提交法院审判,被判阴谋推翻政府罪,处以死刑。消息传出
后,各地人民纷纷提出抗议。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一年后,谢司被释放。
    谢司起义虽然失败了,他追求民主和自由的精神却永远受到公众的赞扬。
    … 

 
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



    “启蒙”,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
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启蒙运动是
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
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则是伏尔泰。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
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后来的人曾这样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伏尔泰本名叫弗鲁索瓦—玛利·阿钱埃,1694年生于巴黎一个富有的公证人家庭。
少年时期,他在耶稣会主办的贵族学校读书。中学毕业之后,父亲一心想让他学法律,将来
当法官或律师,但伏尔泰却立志成为诗人。他的确有诗人的天赋,他经常出口成章,即兴写
诗。由于他写了一首嘲笑贵族的讽刺诗,结果被关进巴士底狱。在狱中,他仍然坚持创作,
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悲剧《俄狄浦斯》。1718年,《俄狄浦斯》在巴黎上演,获得成功,
他一举成名。
    伏尔泰成名之后仍然写讽刺诗嘲笑法国贵族,结果遭到贵族子弟的毒打,第二次被关进
巴士底狱。出狱后被宣布驱逐出境。他不得不流亡到英国。在伦敦,伏尔泰以新奇的眼光观
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研究了唯物主义哲学和牛顿的物理学。他还接触到了英国
新兴文学,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把他的剧作翻译介绍到法国。1743
年,伏尔泰发表了《哲学书简》,在这部书里,他赞扬英国革命后取得的成就,批评法国封
建制度,宣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应当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应当人人
平等。他主张在法国建立一个在“哲学家”引导下,依靠资产阶级力量的开明君主制,国内
有言论出版自由等等。他反对天主教会,激烈谴责教士的贪婪和愚民的说教,他称天主教教
主为“恶棍”,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此书一出版,即
被法国政府判为禁书,并当众烧毁。
    为了避祸,伏尔泰来到法国和荷兰边境一个古老偏僻的贵族庄园,隐居在他的女友
德·爱特莱侯爵夫人家中,一住就是15年,直到1749年侯爵夫人去世。在此期间,他
写下了悲剧《恺撒之死》、《穆罕默德》、讽刺长诗《奥尔良的少女》,哲理小说《查第格
或命运》,历史著作《路易十四时代》以及科学论著《牛顿哲学原理》。
    1750年,伏尔泰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邀请访问柏林。他来到一个比法国更黑
暗,更残酷的封建专制国家,却幻想借助“开明君主”的力量,进行某些社会变革,实现启
蒙主义理想。然而,腓特烈二世只把伏尔泰当作宫廷点缀,给外人一个“开明君主”的形
象,实际上他实行的是军国主义的野蛮扩张政策。伏尔泰丝毫不能改变德国现实,1752
年,他离开柏林。
    1760年,伏尔泰在法国与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定居下来,在此度过了他一生中的
最后20余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文学、哲学和政治著论,包括哲理小说《老实人
或乐观主义》、《天真汉》、哲理诗《自然规律》等,他还把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
成《中国孤儿》。
    伏尔泰虽远离巴黎,却仍然关心法国社会现实,他晚年写了许多文章和小册子,抨击教
会和专制统治,它们以化名和匿名的方式在欧洲各地流传,推动了进步的思想运动。当时欧
洲成千上万的哲学家、艺术家、演员慕名拜访伏尔泰,另外还有人给伏尔泰写信求教,伏尔
泰都热情接待或回信,小小的费尔奈庄园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伏尔泰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积极为无辜受害的人士奔走,最突出的是发生在176
2年的闻名欧洲的卡拉事件。当时,法国社会中天主教教会的权力极大,天主教僧侣被列为
法国封建社会的第一等级,教会经常残酷压榨和迫害人民。1762年有个名叫卡拉的新教
徒,他的儿子因欠债而自杀了。天主教会马上向法院诬告卡拉,说他儿子因为想改信天主
教,被信新教的父亲杀死了。法院于是把卡拉全家逮捕,进行严刑拷打,将卡拉判处死刑。
处死的这一天,刽子手们先用铁棒打断了卡拉的双臂、肋骨和双腿,然后把他挂在马车后
面,在地上活活拖死,最后还点上一把火,把尸体烧成灰烬。
    伏尔泰听说这件事之后,异常愤怒,他亲自调查事件真象,把这件冤案的调查报告寄给
欧洲许多国家,全欧洲都对此感到震惊和愤怒,纷纷痛斥法国士鲁斯的地方法院。四年后,
教会不得不宣布卡拉无罪,恢复了他家人的自由。从此,伏尔泰被称为“卡拉的恩人”,受
到法国人民的尊敬。以后,伏尔泰又为新教徒西尔文、拉巴尔等人的受迫害案鸣冤,经过多
年的斗争,终于使他们恢复名誉。所以伏尔泰被誉为被压迫者的保护人,声望越来越高。
    伏尔泰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最有成就的文学作品是
哲理小说,《老实人或乐观主义》是其中的代表作。
    《老实人》的主题是批判盲目乐观主义哲学,小说中的邦葛罗斯是个哲学家,在他看
来,世界是完美的,一切人和一切事物都尽善尽美,“在这最美好的世界上,一切都走向美
好。”邦葛罗斯一生的遭遇是对他的“哲学”一个极大嘲讽,他先染上梅毒,接着又遭到宗
教裁判所的火刑,后又被卖为奴隶,但他冥顽不化,死不改口,仍然坚持说世界尽善尽美。
小说的主人公老实人开始相信邦葛罗斯的乐观主义哲学,但严酷现实粉碎了他的乐观幻想。
他是德国男爵的养子,由于他与男爵的女儿居内贡小姐相爱,结果被贵族偏见极深的男爵赶
出了家门。从此他四处流浪,到处都看到封建专制的腐败和天主教会的罪恶。到里斯本时,
他遇到了大地震。为防止全城毁灭,教会与大学博士相勾结,认为只有“在庄严的仪式中用
文火慢慢烧死几个,才是阻止地震的万试万灵的秘方。”为此,教会抓了5个人。其中一个
人的罪名是娶了自己的教母;另外两个葡萄牙人是“吃鸡的时候把同煮的火腿扔掉。”在场
的邦葛罗斯和老实人似乎赞同他们的吃法,于是,他便也被一块儿送上宗教火刑场。结果三
人被烧死,邦葛罗斯和老实人却奇迹般地脱了险。老实人历尽磨难,认识到世界就象一个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