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上下五千年-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玻璃泡,通上电后,这种竹丝灯泡竟连续不断地亮了1200个小时!
    这下,爱迪生终于松了口气,助手们纷纷向他祝贺,可他又认真地说道:“世界各地有
很多竹子,其结构不尽相同,我们应认真挑选一下!”
    助手深为爱迪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所感动,纷纷自告奋勇到各地去考察。经过比较,
在日本出产的一种竹子最为合适,便大量从日本进口这种竹子。与此同时,爱迪生又开设电
厂,架设电线。过了不久,美国人民便用上这种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竹丝灯泡。
    竹丝灯用了好多年。直到1906年,爱迪生又改用钨丝来做,使灯泡的质量又得到提
高,一直沿用到今天。
    当人们点亮电灯时,每每会想到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是他,给黑暗带来无穷无尽的光
明。1979年,美国花费了几百万美元,举行长达一年之久的纪念活动,来纪念爱迪生发
明电灯一百周年。
    …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欧文和他的“新和谐公社”



    “我来到这个国家是为了介绍一个崭新的社会,把愚昧而自私的社会制度改变为一种开
朗的社会制度,这一种制度将逐渐把一切利益结合起来,并消除引起个人之间一切纷争的原
因。我已买下了这片产业,并且亲自来到这里实行这种办法。”
    这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于1825年10月在美国所发表的演讲。这个
“崭新的社会”他已于1824年开始着手创办,引起了人们莫大的兴趣。不少人议论纷
纷,有人赞扬,有人反对。
    那么,欧文是怎样一个人、他的“新和谐公社”又是怎么回事呢?
    罗伯特·欧文,1771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一个马具匹家里,7岁开始
参加劳动。9岁时就当了学徒,在伦敦的一个小店里做事,20岁起在纱厂里当职员,从小
目睹了资产阶级对广大工人和劳动人民所进行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并亲身经受了资本主义带
来的苦难,所以他对被压迫者非常同情,他曾说,世界充满财富,但到处笼罩着贫困。因
此,他总想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财产公有的社会。
    1800年,欧文与苏格兰一个工厂主的女儿结婚,并被任命为这个厂的经理,管理着
2500多个工人。这样,他就有条件把自己的理想一步步予以落实。
    他在自己的厂里开始了第一步实验。
    首先,他把工人的劳动时间,由每天13—14小时缩减到10个半小时,禁止使用9
岁以下的童工,把各种对工人实行的罚款制度一一取消。其次,他从工人福利待遇出发,尽
力改善工人工作条件,如办起了工人消费合作社、工人食堂、托儿所、幼儿园;设立工人学
校,给青年工人有学习文化的机会,还设立医疗费和养老金制度,对有病或年老的工人进行
照顾。
    这样,欧文的这个工厂实际变成了贫困阶层的“福利工厂”,得到人们很高的评价和赞
扬。
    欧文在管理这个工厂时,他有意识地聚攒了一大笔钱,1823年他提出了建设共产义
新村的计划,试图让他的理想更大规模地变为现实。
    1824年,欧文变卖了所有家产,带着四个儿子和一批朋友,还有百余名志同道合
者,从英国出发,乘风破浪横渡大西洋,驶向美国。
    欧文站在船上,思绪万千。这次他到美国,与以往历次不同,他要把他长期以来一直萦
绕心头的理想社会付诸实施。他要尝试一下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最为理想的社会,如果这个
社会事实证明是可行,世界将为此而改观!
    “可是,如果行不通……”欧文不觉暗暗地想“不,一定能够行得通的,这么合理的公
平社会怎么会行不通呢!”他不再多想、也不愿再多想了,他横下一条心,即使倾家荡产也
要去实现理想。
    到了美国印第安纳州,他立刻去寻找最适合他建立新社会的地方。结果,他用20万元
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于是,一个完全新型的“世外桃园”——“新和谐公社”就这样开始
一砖一瓦兴建起来了。
    欧文非常兴奋地带头劳动。他们砍伐树木、焚烧野草,开荒种地,盖房架屋,不久,一
个个村落建立起来了,一个个工厂烟囱林立,机声隆隆。村外是红花绿草,交相辉映,青山
绿水,蜿蜒曲折。林内街道整齐,树木成列,各种公用设施一应俱全,会议室、阅览室、学
校、医院,甚至临时休息室,应有尽有。街心花园恬静幽雅,温馨和谐。一切都是那么美
妙,一切都充满着诗情画意。
    这与充满血腥的资本主义腐朽统治下的社会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
    欧文还带领全体公社成员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成果,他们规定,全体公社成员按照年龄
大小从事各种有益的劳动。5岁到7岁的儿童,一律无条件入学,琅琅的读书声给全体成员
一种欣慰与自豪,他们仿佛看到了“新和谐公社”未来的希望,也看到了全人类的未来。8
岁到10岁的儿童。除学习外,还要参加公社各种有益活动和必要劳动,如修整花园、做家
务等,从中掌握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12岁以上的青少年,必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
在工厂、作坊等学习一定的手工技能,以便将来为参加工作作好准备。
    20岁到25岁的青年人,是公社建设的主力,因分工不同,有的在工厂作工,有的在
农田参加农业劳动,或是参加一定的脑力劳动。公社的未来发展,全靠这个年龄段的主力
军。25岁到30岁的人,每天只需以参加两个小时的生产劳动,其余时间则从事公社的保
卫工作和参与产品的分配工作,也有一部分人从事科学研究和艺术工作等脑力劳动。
    30岁到40岁的人负责管理、组织和领导各个部门的生产工作。40岁到60岁的
人,则主持对外交往。接待宾客或是产品交换等。60岁以上的老人组成老人集体,负责捍
卫宪法,维护宪法的尊严,监督宪法的实施落实等。
    这样,“新和谐公社”所有成员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和谐”相处。
    “新和谐公社”的建立,引起了全世界注意,人们从世界各地纷纷赶来。想看一看这个
公社是如何“和谐”的,尤其是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境地的劳动者更是带着惊奇、带着羡
慕、带着希望,如潮水般涌来。他们也希望在这个公社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甚至连当时著名的科学家如美国费城科学院院长威廉·麦克留尔、经济学家和博物学家
约西亚·华伦等人也纷纷前来,热情参加和谐公社的建设。
    “新和谐公社”的建立是这样的吸引人,以至于除赞成者对之大加赞扬外,连反对者也
众口一辞、连声感叹。
    但是,“新和谐公社”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它处在整个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而
且,来参加公社的人形形色色,抱有各种目的,有着各种想法,所以,社员之间不久就产生
了各种矛盾,变得不像预想的那么“和谐”了。
    更何况,其总设计师欧文的建设理论也有致命的弱点,按照欧文的理论,公社成员的活
动目的只要满足本社成员的需要就可以了,所以导致公社产品成品缺少,生产少,消费多,
产生矛盾。因成员觉悟水平不一,导致脑力劳动者日趋增多,而体力劳动者日渐减少,以致
于技术工和一般工人匮乏,工厂、作坊经常停产关门,甚至连当时最先进的机器也不得不闲
置起来,如公社的一家染坊能与当时美国最完善的染坊相抗衡,但都无活可干,一个纺织厂
每天能生产400磅棉纱、一个面粉厂每天能生产60桶面粉,都不得不时时停工。还有一
块大到3600英亩的麦田因缺少足够的劳动耕种而收入微薄。这种情况,使欧文自己再也
没有钱来补贴公社的逐日亏损了。4年以后,“新和谐公社”终于宣告了破产。
    “新和谐公社”虽然失败了,但是,以欧文为代表的空想家们,毕竟在资本主义统治下
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这种尝试及其思想,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产
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青年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5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他的父亲是犹太人,是一个
非常有名的律师,这对于马克思丰富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和雄辩的演说才能影响很大。在马
克思的家里,有较为富裕的条件和充满文化气氛的环境。他的母亲是荷兰人,贤淑善良,善
于持家,对马克思父亲的工作帮助很大。
    这个家庭充满了和谐、幸福、欢乐。
    1835年夏天,马克思即将中学毕业,他的一篇作文引起了他的老师的注意,这篇文
章的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文中有几段这样写道:“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
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
伟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
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
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文章中深刻的思想内容为教师们所惊叹,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35年,马克思中学毕业后,父亲把他送到了当时著名的波恩大学去学习法律,父
亲也想把儿子培养成律师,走自己的道路。
    马克思到了波恩大学后,感到很遗憾。原来他希望在这里能够认真地学习专业,谁知
道,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波恩大学已经没有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整日追求的是吃喝玩
乐,无所事事,根本不象一所学校。马克思感到,不能再在这里呆下去了。
    1836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学习。柏林大学在当时不仅学习气氛浓厚,而且学术
方面在思想学术领域都处领先地位。如“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的对垒,就促
进了思想运动的发展。在大哲学家黑格尔去世之后,德国哲学界明显呈现出两种对立的派
别,“青年黑格尔派”对专制统治深恶痛绝,他们渴望民主政治,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民主力
量。而“老年黑格尔派”则拥护专制政权,支持普鲁士专制政府的专制统治。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过程中,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这使
他更多地吸收了该派的民主思想成份,加强了对世界的认识,增强了改造世界的信心,为他
以后的思想发展、理论建树奠定了基础。
    除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丰富之外,马克思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学习兴趣非常广
泛,哲学对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除哲学外,历史学、文学、数学以及外语等,马克思都
以加倍的努力认真地学习,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可以说,这几年的学习,使马克思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思想、奠定了理论
基础,为以后进行革命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