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和谐与冲突-儒学与现代管理-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匹夫’,则是仅仅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君主可以指使别人办事,老
百姓却不可把自己的事情推给别人。君主一个人要处理天下所有的政事,但
是每天还有空余时间,因为实际上需要处理的事情并不多,这是由于任用别
人去干的缘故。

荀子指出:大到治理整个天下,小到治理一个诸侯国,要是不分大小,
每一件事情都要君主亲自动手,那就没有比这更加劳苦憔悴的了。如果是这


样,那么,即使是奴婢也不愿意同君主交换地位。如此看来,治理天下,统
一四海,为什么非得要君主亲自去干呢?“事事都要君主亲自干,那是把君
主当作一般服劳役的人——这是墨子的学说。讲求道德,任用贤能而领导他
们,则是君主的明智选择——这是儒家所一贯主张的。”

样,那么,即使是奴婢也不愿意同君主交换地位。如此看来,治理天下,统
一四海,为什么非得要君主亲自去干呢?“事事都要君主亲自干,那是把君
主当作一般服劳役的人——这是墨子的学说。讲求道德,任用贤能而领导他
们,则是君主的明智选择——这是儒家所一贯主张的。”

“任官得人”而“无为而治”,其奥妙就在于最高领导者可以集中众人
之长,而免去众人之劳。据《论语·宪问》记载,孔子提到,郑国的行政命
令,是由裨谌拟稿,世叔提意见,子羽修改,最后由子产作文词上的加工的。
这就涉及到分工协作的问题。在孔子看来,即使是昏庸的领导者,如果能够
集众人之所长,也可以做到昏而不亡。比如,卫灵公虽然昏乱,但他有仲叔
圉接待宾客,祝鮀管理祭祀,王叔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正面的例子,则可以举出孔子的学生宓子贱。孔子曾经称赞他是一位成
功的领导者,他的领导经验是什么呢?据《韩诗外传八》记载:宓子贱担任
单父县的县长时,“像父亲那样服事的有三人,像兄长那样服事的有五人,
像朋友那样相处的有十二人,拜之为师的有一人。”正是由于集中众人之长,
而免去众人之劳,所以宓子贱才不像他的前任那样“劳神苦思”。有人问其
中的“秘窍”,宓子贱回答道:“我说的是任用别人,你说的是自己出力;
自己出力当然就会劳累,任用别人当然就会安逸。”孔子认为宓子贱深得尧
舜“无为而治”领导方式之真传,称赞道:“子贱的业绩,简直可以同尧舜
相媲美了!”

“任官得人”而“无为而治”,其关键在于一个“得”字,这就是用人
要得当。荀子指出:如果君主所确立的治国原则是正确的,所任用的宰相是
有才德的,那么就可以做到自己十分安逸而国家安定,功绩很大而名声很高,
上可以统一天下,下可以称霸诸侯。相反,如果君主所确立的治国原则是不
正确的,所任用的宰相是无德无才的,那么,就会自己十分劳累而国家动乱
不已,事业失败而名声很坏。这样,国家就会遇到危机。

由此看来,用人得当与否,是治国成败的关键。所以荀子指出:能够恰
当地任用贤人,就能取得天下;不恰当地任用了坏人,就会丧失社稷。“既
然君主能够恰当地任用贤人,那他自己又有什么劳累呢?他只不过是正正衣
冠就可以把天下安定了。”关于这方面的成功例子,荀子举出商汤任用伊尹,
周文王任用吕尚,武王任用召公,成王任用周公旦,乃至齐桓公任用管仲等
等,以资证明。

孟子则指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对于那些确有才干的治国人才,就应
该不耻下问,上门求贤。他说:“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
的臣子;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商量的话,就亲自到臣子那里去。这叫作尊重人
才,乐于服从道理。如果不是这样,便不足和他有所作为了。”例如,商汤
王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大费力气而统一了天下;
齐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大费力气而称霸
于诸侯。在这里,就求贤而言,君主是比较劳累的;但就治国乃至称王称霸
而言,则不用君主费心了。这就是用人得当的结果。


“任官得人”而“无为而治”,这就要求最高领导者对于下属必须高度
信任,充分放权。据《尚书·立政》记载,周文王从来不去代替他的官员发
布命令,对于处理监狱方面的事情、管理臣民的事情,都根据有关方面的负
责人(即“准夫”和“牧夫”)的意见而决定取舍,文王本人从来不加以不
适当的干预。

“任官得人”而“无为而治”,这就要求最高领导者对于下属必须高度
信任,充分放权。据《尚书·立政》记载,周文王从来不去代替他的官员发
布命令,对于处理监狱方面的事情、管理臣民的事情,都根据有关方面的负
责人(即“准夫”和“牧夫”)的意见而决定取舍,文王本人从来不加以不
适当的干预。

对此,孔子发表评论道:“管仲纵使再有本事,如果得不到上述三个方
面的权威,恐怕也不能使他的君主称霸诸候。”反过来说,齐桓公之所以称
霸诸侯,正是由于他对管仲高度信任充分放权的结果。

《孔子家语·屈节解》中则记载了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孔子的学生宓
子贱,仕于鲁国,被任命为单父县的县长,担心鲁君听信谗言,使自己不能
放手管理。于是在赴任辞行时,请鲁君派他的两名亲信一起到单父县工作。
有一次,子贱口授,命鲁君的这两位亲信书写行政文书。在这两人书写时,
子贱时不时碰他们的手肘,使他们无法动笔;而写不出来子贱还要发火。于
是这两个人害怕了,只好请求回到鲁君那里去。

鲁君觉得很奇怪,问孔子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孔子微微一笑,说道:“子
贱有才有德,现在降格到单父去当县长,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变着法子规劝
您,请放手让他工作,给予充分信任罢了。”鲁君听后恍然大悟,于是专门
派人告诉宓子贱:“从今以后,单父一县不属于我所管了。请你就放手按照
你的主张去治理吧,只要五年向我汇报一次就行了。”宓子贱得到这把“尚
方宝剑”,得以放手推行自己的管理方针,于是单父县得到大治。

上面这个例子,鲁君从宓子贱的“恶作剧”中,悟出对于下属必须高度
信任的道理,放手让宓子贱去从事管理,只需要五年才汇报一次——这种“放
权”程度真可以说是够大胆的了!

任官得人,对下属充分放权;那么,最高领导者干什么呢?荀子的回答
是:“抓大事。”他指出:“管理之道管近不管远,管明不管暗。”在荀子
看来,最高管理者如果能够把身边的事情处理好,那么远处的事情自然也就
得到治理;如果能够把明显的事情治理好,那么那些还不明显的事情自然也
会随着发生变化;如果能够把主要的事情处理恰当,那么其它一切事情自然
也就有了正确的原则。荀子认为,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就达到治理天下的
最高水平了。

在荀子看来,高明的领导者善于抓住事情的纲要,昏庸的领导者却喜欢
样样都管;抓住纲要则事事都得到治理,样样都管倒反事事都会荒废。事半
功倍与事倍功半,这里头有一个充满着辩证法的深刻哲理。因此,荀子特别
强调: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一个君主的基本职责仅仅在于选择一个能干
的宰相,颁布一个统一的法规,明确一个主要的原则,并以此来统帅一切,
照耀一切——这就是最高领导者所要抓的“大事”。


儒家所主张的“任官得人,无为而治”,与现代管理理论所提倡的“分
级管理”原则相比,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美国学者怀尔德(L,Wilder),
汇集了当今世界各地著名管理专家的经验之谈,出版了《怎样管理》(How toManage)一书,其中谈到了“分级管理”的原则。比较一下儒家的“任官得
人”思想和当代管理大师们的经验之谈,应该是很有意思的:

儒家所主张的“任官得人,无为而治”,与现代管理理论所提倡的“分
级管理”原则相比,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美国学者怀尔德(L,Wilder),
汇集了当今世界各地著名管理专家的经验之谈,出版了《怎样管理》(How toManage)一书,其中谈到了“分级管理”的原则。比较一下儒家的“任官得
人”思想和当代管理大师们的经验之谈,应该是很有意思的:
儒家主张,领导者应该集中众人之所长,“尚贤推德天下治”。当
代管理大师们则指出:“企业的经理群众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智能结构,只有
把具备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组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整体的效能。”
(2)儒家强调,领导者要用人得当,“能当一人而天下取,失当一人而
社稷危”。当代管理大师们则认为:“选择人才是组织工作最重要的一环。
一群技术超群,态度谦虚的人在一起工作,当然要胜过一群技术不佳而又整
天互相恭维的人所组成的团体了。”
(3)儒家要求,领导者对于下属必须充分信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当代管理大师们则论证:“对于部属的充分信赖,这一点是最重要的。经营
管理者一旦把职务分派给自己的部属,就必须对他们有着相当的信任。也就
是说,不要雇用你不信任的人,而一旦同意录用,就应该对他们充满信心。”
(4)儒家提倡,领导者要放权而抓“大事”,“主能当一则百事正”。
当代管理大师们则确定:“通过有效的分权和授权,实行分级管理,逐级监
督,各负其责,是现代管理的一个原则。最高层的完全集权制的必然结果是
消灭了必要的管理层次。实际上任何有才能的管理者的管理幅度都有极限,
超越了极限,只能造成管理的混乱和低效。只有分级管理才能够使管理者摆
脱其他事务,从事他最主要的职能。”
总之,儒家的“任官得人”与当代管理大师们所推崇的“分级管理”原
则,可以说得上是“英雄所见略同”!

荀子认为,任何一种组织之内,只能有一个最高的权力中心;否则,必
定会因内部的矛盾冲突而造成动荡不安。《荀子·致士》“君者,国之隆也;
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
如此,在组织上请求最高权力中心的单一化。但是,君主毕竟只是一个人,
他不可能事事皆亲力亲为,因此必须找一些人来帮他治理国家。由此看来,
治权的分散,是不得不做的事。

荀子在《君道》篇说:君主的眼睛看不到门墙之外的景物,他的耳朵也
听不到一里之外的声音,但是他却必须对远远近近发生的事,有个概略的了
解:否则即有受到蒙蔽的危机。耳目所及的范围如此之狭,而其统辖的领土
却如此之广,因此,君主首先需要培养亲信,帮他收集各方面的信息。而且,
这些亲信的智慧必须足以分辨是非,其品德必须端正诚实而令人信任。

其次,君主不能终日忙于政事,他需要休息,也需要娱乐。此外,他可
能会生病,甚至亡故。但是,国事却如涌泉未曾稍停,一不处理,就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