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和谐与冲突-儒学与现代管理-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握重点,不必事事着意。掌握重点,方可游刃有余,纵容自在,乐莫大焉。
事事关注,苦不堪言,劳困至死。

' 善待部下' 儒家强调领导者要爱护部属。《荀子·王制》:“马骇舆,
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
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
政矣。”对于属下应该照顾,不要过度驱策。有的领导者看不得部属闲下来,
不断地以各种所谓的激励措施驱使部属做事,有时形同压榨。《荀子·哀公》:
“鸟穷则啄,兽究则攫,人穷则诈。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这里说的“穷其下”,就是不断地逼迫、驱使部属。

善待部属并不是一味地讨好部属。人都希望别人说自己好,领导者也希
望听到部属说自己好。但是,如果是为了博得自己的名声而去善待部属,很
容易造成行小惠的做法。《荀子·富国》篇提到:“垂事养向,不可;以遂
功而忘民,亦不可。”领导者若是只求做事,只求成绩,而完全不顾部属的
观感,任意地驱策部属。这样,即使事情做成了,却招来部属的痛恨,故而
不算正道。但是,领导者若是为了个人的声誉,平时不务正业而以行小惠的


手法博取美名,在言行上对部属加以抚慰,冬天准备热粥为之驱寒,夏天准
备瓜果为之去暑,这样固然可以窃取短暂的美誉,却不是长久之正道。奸民
会称赞他,但是这样的做法并不能成就正常的事业。

手法博取美名,在言行上对部属加以抚慰,冬天准备热粥为之驱寒,夏天准
备瓜果为之去暑,这样固然可以窃取短暂的美誉,却不是长久之正道。奸民
会称赞他,但是这样的做法并不能成就正常的事业。

'不要小恩小惠' 孟子也指出,好行小惠非为政之道。根据《孟子·离娄》
的记载,子产在郑国治理政事时,曾用自己的车辆帮人渡河。孟子知道便说:
子产只知行小惠而不知为政。其实,在农忙之后,花上一两个月就可造好桥
梁了,百姓不会再为渡河所苦。居上位者若不关心政事,却想讨好每一个人,
时间永远也不够。

领导讨好部属、以小惠笼络部属,除了想要得到美名之外,主要是想借
此赢得部属的向心力。部属对领导者向心力的强弱,直接反映领导的成败。
《荀子·议兵》是研究儒家领导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献,它借着讨论用兵之道,
而完整地陈述出荀子对于领导的看法。在这篇文章中,荀子当着赵孝成王与
楚将临武君辨论用兵之道。临武君认为,得天时地利,用机变诡诈,行动秘
密迅速,后发先至,是用兵之要。荀子则认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
“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这个意见表示,在决定胜负的各种因素中,
人的因素最重要。在此,孟子也有类似的看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问题是,如何才能有效地凝聚部属的向心力呢?

荀子认为,要达到万众一心的目标,领导者不能用机诈、手段,因为这
只能骗得一时;要万众一心,自己就必须长期地以诚心相待。他举出一些各
国用兵的例子:齐人重视杀敌的技能,不论自身胜负,只要能够斩下敌人首
级就可换取赏金八两。这种方式如同在市场集雇人去打仗,遇到敌人弱时还
可应付,遇到强敌则四处溃散了,因此乃是“亡国之兵”。魏国用一套严格
的方法来挑选出体能优异的战士,能够穿着厚重的胄甲、背着各式的兵器装
备,在半天之内跑上百里,就选为战士,享有赋税及田宅的多项优待,直到
他们年老力衰也不稍减。如此,国家日久必贫,这种名为“危国之兵”。齐
魏两国方法虽异,但本质皆出于利诱。这种以利诱之的做法,在秦国表现最
为彻底。秦国一方面让人民生活贫苦,严苛地驱使他们,另一方面则以庆赏
鼓励他们。不过,荀子认为这种军队仍然无法对抗王者之师。为什么呢?荀
子说:“凡人之动也,为赏庆为之,则见害伤焉止矣。故赏庆刑罚执诈不足
以尽人之力,致人之死。”一个领导者,如果只是以赏庆刑罚执诈驱使人,
而不讲礼义忠信,一旦遇到紧要关头或劳苦烦辱之际,一定是大难来时各自
飞。“赏庆刑罚执诈之为道者,庸徒粥卖之道也,不足以合大众,美国家”。

' 以德兼人' 荀子说:“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
者,有以富兼人者。”以富兼人,意指以利益做为结合的原动力。以力兼人,
意指靠着威势胁迫人们结合在一起。以德兼人,意指依靠内在德性的相互感
动而结合在一起。儒家赞成的领导方式显然是最后一种。

' 以礼治人' 儒家的领导风格是比较严格的,相对来说,中国的思想中
只有道家思想较为放任自由。儒家讲礼,就是主张对行为有所规范。可是,
这种规范并不是莫名所以的造作。“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非天降也,非地


出也,莫不本乎人性,发乎人情。”又如《荀子·大略》所云:“礼以顺人
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皆礼也。”礼的作用是使我们的人性及人
情有更好的表达渠道,使人们之间的爱意、敬意皆能顺畅、得体、而优美地
传达。中国人过年时向长辈行礼,就是一个很好的礼仪。平日里可能会有一
些不愉快,很容易就在这行礼之中化解掉了。儒家在管理风格上,必然讲求
井然有序,行事有规矩。《荀子·王霸》:“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
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荀
子又说:“上莫不致爱其下,而制之以礼。”意思是说,人君除了爱护百姓
之外,亦需要礼法来导正之。

出也,莫不本乎人性,发乎人情。”又如《荀子·大略》所云:“礼以顺人
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皆礼也。”礼的作用是使我们的人性及人
情有更好的表达渠道,使人们之间的爱意、敬意皆能顺畅、得体、而优美地
传达。中国人过年时向长辈行礼,就是一个很好的礼仪。平日里可能会有一
些不愉快,很容易就在这行礼之中化解掉了。儒家在管理风格上,必然讲求
井然有序,行事有规矩。《荀子·王霸》:“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
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荀
子又说:“上莫不致爱其下,而制之以礼。”意思是说,人君除了爱护百姓
之外,亦需要礼法来导正之。

' 沟通心法' 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花费最多时间的活动就是沟
通。管理者经由沟通,让部属了解并接受自己的意思,从而完成自己交付的
工作。在沟通的渠道上,有人坚持建立并遵循正规的渠道,有人则采取门户
开放政策。在沟通的方向上,有的是单向的,有的是双向的。就荀子的“善
听之术”而言,显示儒家对于沟通是很重视的,不过,这只是由下而上的汲
取资讯。此外,沟通除了汲取资讯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情感
的抒发。有时候,沟通不过是满足情绪,但这也是很重要的,儒家在此并未
注意到。这点也反映出儒家并未意识到情感因素在整个领导活动中所占的分
量。

不过,在沟通的技巧方面,荀子的一段话倒是值得参考。《荀子·正名》:
“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此实乃领导中沟通协调之道。领导者
向部属传达信息时,应该具有仁心,像父母叮咛子女般不厌其烦。领导者在
听取部属意见时,应该具有学心,像学生聆听师长教诲般敬谨谦虚。领导者
在进行协调或仲裁时,应该具有公心,像法官一样不偏不倚,才能处事公正,
而为众人信服。

' 刑罚的不足' 对儒家来说,赏罚是教育的辅助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
借此而导于正道。《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紧而邪不胜;教而
不诛,则奸民不诛;诛而不赏,则勤厉之民不动;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
而百姓不一。”如果事前没有仔细教导正确之道,一遇部属有过错就加以处
罚,如此,会有很多人受到处罚,但是,受罚之人也没有因此而导于正道,
日后错误仍然不断。不过,如果只是不停地教导,犯了错也不处罚,如此,
比较顽劣的部属根本不会知道警惕。另一方面,如果只有罚而无赏,就没有
对勤奋的部属提供勉励。最后,赏罚必须恰当,过与不及都不能达到良好的
效果,反而失去原初设立赏罚的用意。

此外,《荀子·致士》:“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
滥则害及弟子。若不幸而过,宁僭勿滥。与其害善,不若利淫。”这也是说


赏罚必须恰当,不过,若是不能恰到好处,宁可在奖赏时过度,而不要在刑
罚时过度。


协调方法

协调方法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中庸是孔子的一种思想方法,在孔子“仁义礼”结合的思想体系中,在
他因材施教的教学实践上,在他因时制宜的出处进退与待人接物中,无不贯
穿着中庸的方法,无不打上中庸的烙印。随着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儒学被
待以独尊地位,中庸的思想方法,也就成了儒家思想的特色之一,成了影响
和规范整个中国文化的模式。

根据孔子的论述和他的为人处事,我们可以将中庸这一思想方法归纳为
四项,即适中、中正、中和、时中。下面分别言之。

1 适中——允执厥中

适中,即无过不及,恰到好处。“中庸”,“庸”通“用”即用中。用
中,掌握恰当的分寸,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和尺度修身、冶世。这就是《礼
记·中庸》所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即控制两个极端,以恰当(中)
的分寸来治理人民。孔子认为“用中于民”是自尧舜以来贤君圣主相传的秘
诀:“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节度)在尔躬(身),允执厥(其)中。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论语·尧曰》)

“天之历数”,指根据天体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等节度,这里侧重于天
体的运行节度、规律。孔子认为是在尧的时代,推步天文,制定了历法;也
是尧开始,法天行之节度(即规律)来冶理社会,他说:“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而则天治世的主要内
容,即法天行适度的原则,准确地把握适中(“允执厥中”)的限度,来治
理天下。如果走极端,将天下弄得走投元路(“困穷”),上天赐予的禄位
也就永远终止了。他反对过分或过火的行为,认为过分的强硬措施,是不得
人心的暴政、苛政、虐政。但又要避免走极端,若过分地施行柔政、惠政,
也会适得其反,造成民心淫佚,风气不振,因而孔子说:“爱之(民众)能
勿劳(劳苦)乎?”(《论语·宪问》)历史的经验证明:若统治者一味地
实行强权政治,就会加深人民的反抗情绪,扩大阶级对立的裂痕,到了人民
走投无路的时候,必然将导致剧烈的阶级冲突,天赐之禄当然就将永远离统
治者而去了。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