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钱记》、《两世姻缘》三种传世。
《扬州梦》,全名《杜牧之诗酒扬州梦》。以杜牧《遣怀》诗“十年一
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立意,借杜牧落魄扬州时在秦楼楚馆的一段风
流韵事敷衍而成。主要写诗人杜牧,因事去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在太守
张尚之的家宴上与名妓张好好相遇;后来在扬州,又在太守牛僧儒的家宴上
再次与张好好相遇,互生爱恋之心。虽几经波折,矢志不移,最后终成眷属。
剧中过多地描写了酒席宴会场面,虽时间地点不同,但总觉得过于单调。对
杨州的繁荣景象的描绘却颇为生动。
《两世姻缘》,全名《玉萧女两世姻缘》,取材于唐范摅《云溪友议》。
写书生韦皋在游学途中和妓女韩玉箫相爱。玉箫的母亲趁皇榜招贤之机,逼
韦皋上京赶考,欲将二人拆散。韦皋走后,玉箫相思成疾。临终时嘱其母以
自画像往觅韦皋。玉箫死后,转世为荆襄节度使张延赏的义女,取名张玉箫。
韦皋中状元后,因平定边患有功,官至镇西大元帅,闻韩玉箫已死,悲痛不
已。数年之后,韦皋班师回朝,途经荆襄,于张延赏的家宴上,不期而遇延
赏义女张玉箫。韦皋以其容貌酷似韩玉箫而向延赏求婚,遭到拒绝。适韩玉
箫之母携玉萧画像而至,出示遗容,以表明张玉箫即韩玉箫转世。后来奏明
朝廷,奉旨成婚。该剧歌颂了韦、韩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特别是乔吉多识
青楼歌妓,对处于最底层的广大妓女不甘心于受屈辱和乐于从良,过正常生
活的愿望十分了解和同情,所以在剧中写玉箫对韦皋的恋情十分真切。剧本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妇女沦落青楼的痛苦生活,有进步意义。
《金钱记》,全名《李太白匹配金钱记》。写诗人韩翊与京兆尹王辅之
女柳眉儿恋爱婚姻的故事。因柳眉儿曾以御赐其父的“开元通宝”赠韩,被
发现后,欲吊打韩诩。后经李白奉旨作媒,终成夫妻。
以上三剧均属爱情喜剧,而且都是重弹才子配佳人的老调,缺少时代生
活气息。乔吉的杂剧以秾丽见长。于秾丽之中亦偶有豪放味道。其《两世姻
缘》一剧。立意亦求新巧,对后来汤显祖的《牡丹亭》传奇有一定影响。
第三节 宫天挺、秦简夫和无名氏的《陈州粜米》
元杂剧后期比较重要的作家还有宫天挺和秦简夫。
宫天挺,字大用,大名开州(今河北省大名县)人。生卒年不详。他历
任学官,还做过钓台书院山长。曾被权豪诬陷,事虽最后辨明,但再也未被
起用,客死常州。宫天挺擅长诗文词曲。作有杂剧六种。今存《范张鸡黍》、
《钓鱼台》两种。
《范张鸡黍》,全名《死生交范张鸡黍》,取材于《后汉书?独行列传》
中的《范式传》。写东汉山阳人范式与汝阳张劭友善,结为生死之交。范式
跋涉千里赴张劭家登堂拜母,张家以鸡黍相待。约定来年张劭去山阳范式家,
同样以鸡黍相待。不料,张劭不久即病故。托梦与范式,并告知他的死讯和
下葬日期。范式千里迢迢,赶至张家,为张劭主丧下葬,并为之守墓百日。
后经第五伦的推荐,官拜御史中丞。
《范张鸡黍》既歌颂了范式和张劭之间重然诺、守信义和死生不渝的交
谊;同时也鞭挞、谴责了王韬的卑劣行径。特别是剧中通过范式的口,抨击
了当时那些身为“朝贵”,占据“要津”的所谓“栋梁之材”,不过是一些
“害军民聚敛之臣”而已;“都是些装肥羊法酒人皮囤,一个个智无四两,
肉重千斤”的窝囊废。正是这些人凭借各种关系而官居高位,使贤士们仕进
无门。曲文情词激愤,痛快淋漓,入木三分。借汉代人物之口,倾吐出元代
文人久积于胸中的不平之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钓鱼台》,或作《七里滩》,全名《严子陵钓鱼台》或《严子陵垂钓
七里滩》。写汉代严光(字子陵),鄙弃功名,隐居富阳,经常垂钓于富春
山畔七里滩。王莽篡汉后,消灭屠杀汉室宗族。刘秀改名金和,潜藏于严光
之家,才幸免于难。刘秀做皇帝以后,曾多次征召严光入朝。严光不慕富贵,
仍在七里滩垂钓,甘心过闲淡的隐士生活。剧中既歌颂了严光不慕荣利,鄙
视功名的精神,又表现出“隐居乐道”的消极避世思想。
秦简夫,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及生平事迹均不详。仅知他在元至
顺(元文宗年号)时在大都就已有文名。后来寓居杭州,是一位从北方去南
方的杂剧作家。所作杂剧五种。现存《破家子弟》、《赵礼让肥》、《剪发
待宾》三种。
《破家子弟》,或叫《东堂老》,全名《东堂老劝破家子弟》。写扬州
富商赵国器,有个败家儿子扬州奴。赵国器临死时,嘱托东堂老李茂卿好好
管教他。赵死后,杨州奴更加放纵,挥霍无度。没有多久,就把父亲留下的
那份家业挥霍荡尽,靠乞讨为生。后来在东堂老的多方劝导下,终于使扬州
奴败子回头。《破家子弟》既无离奇古怪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太尖锐复杂的
矛盾冲突。故事也不复杂。作者通过平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或一席简单的
对话,就能使人物的性格鲜明,形象突出。如对东堂老的严肃、诚恳,是非
分明,忠人之托的品德,以及对扬州奴的苦心教诲的描写;对扬州奴的狂荡
不羁,游手好闲,以及最后的真心悔悟的刻画;对无赖子弟们的帮闲活动的
描绘等,都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的。剧中众多的科诨,不仅进
一步深化了主题,而且在调笑取乐中,增强了戏剧的诙谐、幽默与讽刺感。
产生极好的舞台效果。
《赵礼让肥》,全名《孝义士赵礼让肥》,取材于《后汉书?赵孝传》。
写赵礼母子三人逃难,赵礼被秋山强人马武捉住,要取出他的心肝做醒酒汤。
赵礼的母亲、哥哥得知后,立即赶赴山寨,争说自己肥胖,可替一死。马武
被他们的“兄爱弟敬,为母者大贤,为子者至孝”的精神所感动,释放了他
们。《剪发待宾》,全名《陶贤母剪发待宾》。写晋代陶侃对母亲十分孝顺,
他的母亲也以信义严格要求他发奋上进。一次来了客人,因家里贫困,无钱
购物招待。陶母就剪掉自己的头发卖钱待宾,给儿子作了榜样。后来陶侃果
然成名。这两部戏,比较多地宣扬了封建的义夫节妇,孝子贤孙等伦理道德,
价值不大。
在元人杂剧中,除有姓名可考的诸家外,还流传下来不少无名氏的作品。
单《录鬼簿续编》就存目78 种,现存30 多种。其中不乏优秀之作。《陈州
粜米》是其代表。
《陈州祟米》,全名《包待制陈州祟米》。写大宋年间,陈州大旱三年,
颗粒不收,人民饥至相食。朝廷派刘得中,杨金吾前去救灾。他们不仅私自
抬高米价,大秤收银、小斗售米,大肆搜刮百姓。而且还用敕赐紫金锤打死
同他们辨理的农民张古。张子小古上告到开封府。包拯微服暗访,查
明事实真相,智斩了杨金吾,又让小古以同样的方式,用紫金锤击死刘得
中,为受害者雪冤。
《陈州粜米》不同于元代一般的公案戏。它涉及了广泛、重大的社会问
题和诸多的社会弊端。如社会的黑暗、皇帝的昏庸、吏治的腐败、贪官的横
行,以及元代贫苦百姓在天灾人祸交迫下的遭遇等。《陈州粜米》所牵动的
社会面也是十分广阔的。被告刘得中、杨金吾的背后是刘衙内,还有支持派
他们去陈州救灾的朝中诸大臣,甚至还包括那位昏庸的皇帝。打死人不偿命
的紫金锤、“赦活不赦死”的赦书,不都是出自那位昏庸的皇帝的手吗?原
告看似仅小古一人,实际上他得到包拯的支持,代表了全陈州的百姓。
《陈州粜米》中的包拯形象,是所有元代公案戏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它
没有着力去刻画包拯威仪万千,铁青着面孔,十分严肃的神态;也没有过多
地描写他刚直不阿,铁面无私,料事如神,任何再难的案件,只要到他手里,
都能很快得到正确解决的才智。在近现代舞台上,包拯的形象更是被公式化、
脸谱化了。只要包拯在舞台上一亮相,就连三岁的孩子也能认出他来。首先
在脸谱上给人留下一个鲜明的标志——漆黑的脸上画着一个月牙,人称黑包
公;前后左右四位听差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紧紧相随,外加一个书僮包
兴;贪官污吏、流氓罪犯,只要一见到他或看到他那无情的铜铡,无不吓得
胆战心凉;有时在包拯的形象上还加上一些神异迷信色彩。近期上映的香港
电视连续剧《包青天》不就是如此吗?
《陈州粜米》中的包拯,则是一位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喜剧人物。乔
装私访一段就洋溢着十分浓厚的民间喜剧色彩。包拯去陈州,没有摆钦差大
臣的架势,鸣锣开道,前呼后拥,威风凛凛地入城办案。而是微服私访,把
自己打扮成庄户人家模样。甚至干着为妓女王粉莲笼驴、扶上搀下的差事。
就在这幽默、风趣,洋溢着一片喜剧性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从“知情人”
口中掌握了赃官刘得中、杨衙内的全部犯罪事实。到了接官亭,包拯又被吊
在槐树上,忍着极大的羞辱和痛苦,一声不吭地听仍其摆布。为的也是进一
步证实刘得中、杨衙内所犯下的罪行。作者在突出包拯幽默、风趣、平易近
人性格特点的同时,也未忽视描写他聪明、干练,办案干脆利落的特点。包
拯深知,他虽然掌握着皇帝赐予的势剑金牌,可以先斩后奏。但凭他多年作
官的经验,在官官相卫,皇帝说了有时也不算数的社会里,势剑金牌有时也
不管用。更何况在刘得中、杨衙内的手中也握着御赐的紫金锤呢!因此,包
拯在辑拿妓女王粉莲的同时也把紫金锤弄到了手,作为刘得中、杨衙内作贱
皇权的有力证据。并立即将杨金吾推出市曹斩首,又命小古用紫金锤将刘
得中打死。等到皇帝的“赦活的不赦死的”赦书来到时,这一纸赦书不仅未
能救活刘得中的命,反而保全了受害者小古。既表现出了包拯惊人的智
慧,又寄托着人民的理想愿望。
剧中对包拯的内心矛盾和复杂的思想活动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多年的
宦海生涯,使包拯十分明白,在奸邪当道的社会中,凡是敢与权豪势要作对
的忠臣贤士,大都惨遭屈死,没有好的下场。比干、屈原不就是如此吗?眼
下的陈州粜米一案,就是一个要与权豪势要刘衙内等作斗争的辣手问题。对
他来说委实有力扛九鼎之难。因此,他想要急流勇退,辞官归隐,“从今后,
不干已事休开口”。然而秉性刚直的包拯。听完小古的诉状后,立刻激起
了他对权豪势要的愤恨,一定要为百姓伸冤雪恨的念头也油然而生。并马上
动身去陈州,“与陈州百姓每分忧”。通过这些内心活动的描写,使包拯这
个人物更具体生动,有血有肉,可敬可亲。完全去掉了某些包公戏中将他神
话的色彩。
第八 章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亦称戏文、南曲、南戏文、南曲戏文。它是北宋末年到元末
明初,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艺术。由于南戏发源于浙江温州(一
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元灭南宋统一中国后,南戏由南方
地区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