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代人民反抗元蒙统治,反对民族压迫,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
《哭存孝》的立意和《西蜀梦》有些类似,写的也是英雄人物不幸遇害
的悲剧。主要写残唐五代时,李克用终日饮酒,偏信小人谗言,酒醉之后,
车裂了义子李存孝。存孝之妻邓夫人闻说存孝被车裂而死,十分悲痛。哭诉
申辩,并揭露了小人的谎言。李克用酒醒之后。十分后悔,也将小人车裂处
死,以告慰存孝的英灵。
总之,关汉卿绝不是为写历史剧而写历史剧。他是有所为、有所指、有
所寓意而写历史剧的。他对关云长、张飞和李存孝等英雄人物的不幸遇害充
满了同情与愤懑。表现了他对历史上以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小人弄权,正直
善良的人难以善终现象的不满和痛恨。
第六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第一,关汉卿在杂剧中,主要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揭示各种矛盾冲突和斗争。他笔下的人物既有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别
是关汉卿在其杂剧中塑造了众多的妇女形象。这些人物,大都个性鲜明,血
肉饱满,丰富多采,栩栩如生。她们既有悲惨、苦难的生活境遇;又都有强
烈的反抗意志,和向恶势力斗争的精神。这是她们的共同特征。由于处境、
遭遇、出身和阅历等的不尽相同,各人物之间又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同是良
家妇女,年青的寡妇,窦娥是善良坚强,富于同情心。谭记儿则持重自信,
沉着机智,有胆有识;都是妓女,赵盼儿老练泼辣,大胆任侠,宋引章幼稚
任性,谢天香软弱屈服,听从命运的摆布;王瑞兰的坚贞温柔,有情有义,
不同于燕燕的聪明多情,心高气傲;遭遇相同的银匠李四和六案孔目张珪,
对压迫者的态度则截然相反。前者敢于去郑州告状,后者只能忍气吞声,俯
首听命;同是权豪势要,恶霸流氓,鲁斋郎狂妄霸道而凶狠。杨衙内老奸巨
滑又愚蠢。葛彪飞扬跋扈。张驴儿死皮无赖。周舍诡计多端;至于挑杌的昏
庸贪婪,更无一般赃官可比。作者总是抓住人物性格中最突出的一、二点进
行勾画,使之各具特色。又往往通过正反两组不同的人物形象,形成尖锐复
杂的矛盾冲突。或写成悲剧,或写成喜剧,向观众揭示出一条条生活真理,
表现自己强烈的爱憎情感。
第二,在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中,融进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关汉卿的
杂剧,不仅涉及的社会内容十分广泛,而且都是以深刻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就拿《窦娥冤》来说吧!就揭示了高利贷的盘剥;恶棍流氓的霸道横行;吏
治的腐败,官吏的贪赃昏庸,草菅人命;妇女的备受摧残;知识分子地位的
低下;以及人民反抗意识的觉醒等等。这些都是元代社会确实存在的问题。
作者一一地作了高度的,概括的描写。为了寄寓自己的理想,表达广大人民
复仇申冤的愿望,关汉卿又使用了一些浪漫主义的手法。如窦娥临刑前提出
的三桩誓愿和桩桩实现;死后又以“鬼旦”身份出现,为自己诉说冤情等。
都是通过丰富的想像和夸张,以体现窦娥的复仇意志和至死不屈的斗争反抗
精神,从而使作品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彩。其它像《鲁斋郎》、《蝴蝶梦》
中揭示出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问题;《拜月亭》中反映的社会离乱;《救
风尘》中提出的妓女问题等,无一不是以深刻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在这些
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不少理想的人物,如赵盼儿、谭记儿、关云长、包拯等。
在这些人物身上,总是战斗精神和乐观自信精神互存的。即现实主义和浪漫
主义总是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关汉卿是一位十分重视舞台艺术实践的戏剧家。他能根据舞台艺
术的特点,精心安排戏剧的情节结构。元杂剧的体例通常是四折一楔子,并
由一人主唱。这就需要剧作者认真安排情节、人物和事件。关汉卿的杂剧,
基本上都能做到戏剧矛盾冲突集中,主线分明,情节进展自然而有层次。一
人一事,人物和事件的安排都很符合舞台演出的要求。而且详略得当。例如
《窦娥冤》主要突出窦娥的蒙冤受屈。因而对她父亲如何受高利贷的剥削;
自己被卖身抵债,作了蔡婆的童养媳;以及出嫁成婚,夫死寡居等悲惨的身
世,都只是通过蔡婆的口作简单的交代;张驴儿的从逼婚到药杀其父的经过;
窦天章的赴京赶考;官府如何黑暗等等,也都只用简笔描述,以加快剧情的
发展。作到了惜笔如金。这样,就可以省出极大的篇幅去描写窦娥与恶棍张
驴儿、昏官桃杌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斗争。既能突出窦娥顽强不屈的反抗性格,
又能挖掘出元代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朽,才是造成窦娥冤屈的根源。主干
清楚,题旨突出。
另外,关汉卿还善于运用悬念、蓄势等表现手段,以促进剧情的突然转
变。如《单刀会》的主角关云长直到第三折才出场,而在前二折里,借乔公
和司马徽之口,颂扬关云长的英雄业绩,给观众造成悬念,为主角出场充分
蓄势。使主角一登场,便引起观众的注目。
第四,曲辞朴实自然,语言个性化,抒情化、口语化。关汉卿长期生活
在勾栏瓦舍之中,熟悉人民语言,并努力吸收和提炼人民的口头语言,融进
自己的作品中。因而,关汉卿的杂剧,无论是曲辞,还是宾白,一般都能做
到朴实自然,通俗生动。“说何人,肖何人。”(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
既不雷同,也不浮泛,生动活泼,十分富于生活气息。如《窦娥冤》第二折,
张驴儿药死他父亲以后,窦娥唱的那支[斗虾蟆]:
空悲戚,没理会,人生死,是轮回。感着这般病疾,值着这般时势,可
是风寒署湿,或是饥饱劳役,各人证候自知。人命关天关地,别人怎生替得?
寿数非干今世,相守三朝五夕,说甚一家一计。又无羊酒段匹,又无花红财
礼;把手为活过日,撒手如同休弃。? 。王国维说:“此一曲直是宾白,令
人忘其为曲”了。(《宋元戏曲考?元杂之文章》)
又如第三折窦娥被押赴法场途中对婆婆说的那一番话:
? 。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
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子面上。以上
曲、白,既真切、朴直、自然,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又适合于舞台演出。
真是“曲尽人情,字字本色。”(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因此,后人把关
汉卿称为本色派的代表作家。
关汉卿杂剧的语言,既以本色见长,但又不乏经过锤炼的文学语言。既
有抒情性很强的语言又有诗情画意的描写。这一特点,在曲辞上表现得尤为
显著,具有鲜明的“诗剧”特色。如《单刀会》第四折,关云长乘坐小船,
单独去东吴赴宴,面对滚滚江水所唱的两支曲子:
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
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双调?新水
令〕)(云:)好一派江景也呵!(唱:)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
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
(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驻马听])
苍凉豪迈,气势雄壮;情景交融,有声有色;融入古人诗词、意境而不
显露痕迹;唱白结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英雄的襟怀和大无畏的精神,堪称
千古绝唱。郑振铎先生说:“这比读苏轼有名的‘大江东去’的《念奴娇》
还雄壮得多。苏轼词只是虚写,只是吊古,只是浩叹。而这剧却是伟大的英
雄,在对景叙说着自己的雄心,却又不免为浩莽无涯的江天及往事所感动;
於壮烈中,带着惨切。”(《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这是有见识的评说。其
它像《拜月亭》第一折中王瑞兰在走雨中唱的[油葫芦]等,也。都是被历
代评论家们称颂的富于文学性的佳曲。
关汉卿是一位伟大的戏曲作家。他既写出了不朽的悲剧《窦娥冤》;也
写出了著名的喜剧《救风尘》;还有杰作历史剧《单刀会》,在中国戏剧史
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是元杂剧艺术的奠基人,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
之首。1958 年,关汉卿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国内和国际上受到爱戴和敬
仰。《窦娥冤》早在1938 年就被译成法文流传至欧洲。《拜月亭》、《单刀
会》等剧作,更不断被后人改编成传奇或地方戏,至今上演不衰。关汉卿不
愧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位当之无愧的,煊耀百代的伟大戏剧家。
第三章 元代前期的杂剧(二)——爱情题材的杰作《西厢记》
第一节 王实甫的生平创作与《西厢记》的题材源流
《西厢记》是元代早期杂剧的优秀作品之一。它的作者王实甫,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关于王实甫的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都不太清楚。明初
的贾仲明写了一首哀掉王实甫的曲,其中这样写道:“风月营,密匝匝,列
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
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风月
营、莺花寨,还有翠红乡,都是当时妓女们和杂剧演员聚集的地方。可见王
实甫也是一位经常出入瓦舍勾栏,歌场戏院的杂剧作家。他的《西厢记》杂
剧,更是当时人们公认的优秀之作。为此,有人推测王实甫的主要活动时期,
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公元1295——1307)与关汉卿同时而稍晚
于关。另外,王实甫自己也写过[商调?集贤宾](退隐)。从中得知他早
年曾作过官,不得志,故在曲中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感慨。退隐时已年过六旬,
儿女婚嫁之事已经完毕。过着衣食充裕,闲静舒适的生活。
除《西厢记》杂剧外,王实甫还写有《四丞相高会丽堂春》、《吕蒙正
风雪破窑记》等十三种杂剧。《西厢记》、《丽堂春》、《破窑记》三种全
存。另外《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二种各存一支曲文,
其余俱已失传。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侍月西厢记》。其故事,最早见于中唐时期
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主要叙述唐代贞元年间(公
元800 年左右),书生张君瑞游于蒲州,寄居于普救寺中,与崔氏女莺莺邂
垢相遇而爱恋。在张君瑞的百般追求下,莺莺终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与
之暗中结合。张君瑞功名心重,不愿为一女子误了自己的前程。不久便离蒲
上京求取劝名,终于将莺莺遗弃。这篇小说,虽然在客观上也描写和揭示出
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但封建思想十分浓厚。不仅宣扬了男尊女卑,
和女人祸水等封建意识,而且也为官僚文人随意玩弄妇女的无耻行为积极辩
护开脱。“文过饰非,遂堕恶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宋时,《会
真记》被收入《太平广记》中,不仅成为民间说唱的重要题材,而且在士大
夫阶层和文人中广泛流传,并被改编成多种文艺形式。北宋词人秦观、毛滂
曾用“调笑转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