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蒙古族族源新考-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蹛林,课校人畜计。有巫者,出兵必占吉凶。其攻战,斩首虏,赐一扈酒,而所得虏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战而扶舆死者,尽得死者家财妻子奴隶。”又云:“匈奴妇女行列,在军中主营落、辎重、畜牧,不妒而甘服勤劳,故男女皆自食其力,无单家,而众以强。”匈奴的生产生活、政治、宫事、法律、社会制度等已被后起的诸狄之国所继承。史册上记柔然汗国的事情不多,只知道突厥汗国是继承柔然的文化遗产,兹录《突厥传》所戴,以资与匈奴对照。“其俗被发左衽、穹庐毡帐,随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事,食肉饮酪,身衣裘褐。死者停尸于帐,子孙及亲属男女各杀羊马祭之,诣帐门以刀嫠面且哭,血泪俱流。父兄伯叔死,子弟及侄等妻其后母、世叔母、嫂。惟尊者不得不淫。移徙无常,而各在地分。可汗恒处都督军山,衙帐东开,盖敬日之所出也。每岁率诸贵人祭其先窟。又以五月中旬祭他人水,拜祭天神。郁督军山西五百里有高山突出,上无草树,谓为勃登凝黎,夏言地神也。其书字类胡,而不知年历,唯以草青为记,男子好樗蒲,女子踏鞠。饮马酪取醉。歌呼相对,敬鬼神,信巫,重兵死,耻病终。大抵与匈奴同俗。”
  突厥的生产生活、社会制度与匈奴基本相同,尤其是婚制婚俗,祭祀日期,崇拜对象都是一致的,只是匈奴无泣血嫠面的记载。一千三百年以后的蒙古汗国的各种社会制度竟与匈奴如出一辙。如宋人徐霆所著《黑鞑事略》云:“其死于军中者,若奴婢自驼其主尸以归,则止给以畜产,他人致之,则全有其妻奴畜产。”
  孟珙著《蒙鞑备录》云:“其俗出师不以贵贱多带妻拿而行。自云:用以管行李、衣物、财物之类。其妇女专管张立毡帐、收卸鞍马、辎重、车驮等物事,极能走马。”匈奴政治制度中的贵族、大人组成的联席会议,这种会议精神,一直传到十二、三世纪的蒙古,称为耶克库鲁尔台(即大会议的意思)。蒙古与匈奴的差异是皇帝的称号,匈奴为单于,蒙古为可汗。其实这两种称号的解释都与皇帝相同。
  皇者,大也、天也;帝者,也是天,是大的意思。单于不能读成禅呼,还是单于,是撑犁的异书,都是蒙古语“腾格里”(天)的音变。古代史官为了区别于一般名称,王者名称不书撑犁而写单于。汗,是最大最高的意思,“哈屯”也是这样解释。最高最大的山称“汗山”,最高最大的人物称汗,最伟大的女性称“哈屯”,最大最深的河称“哈屯高勒”。蒙古人视黄河为最大之河,故称其为“哈屯高勒”。《蒙古源流》编造了“唐古特王后不屈身事成吉思汗而投黄河自杀”的故事,故称黄河为“哈屯高勒”。真是天大的笑话,成吉思汗未纳其后,又何以成“哈屯”呢!
  匈奴集北狄各族文明之大成,吸收西域文明及西方文化,又依靠汉族文武降人交流汉族文化,形成了独立的匈奴文化。传至鲜卑、柔然、突厥,又有了新的发展。蒙古虽然不是源于匈奴,却继承了匈奴的优良传统文化。
  《周书·突厥传》云:“突厥,大抵与匈奴同俗。”《隋书·铁勒传》云:“其俗大抵与突厥同。”匈奴、突厥、铁勒之俗又与蒙古同。马长寿著《北狄与匈奴》云:“匈奴语言上的通则与蒙古语言上的通则,不相违背。”突厥语中蒙古语成分的比重相当大。近代学者一致承认柔然使用的语言是蒙古语。柔然的部族皆高车,蒙古又是铁勒中土拉河北的部族。这样,从狄历、丁零、铁勒、高车、柔然、突厥到蒙古,世代相接,世系相衔,是为一脉相联也。
  “晋文公攘戎狄于河西誾洛之间,号曰赤狄、白狄。”(见《汉书·匈奴传》。)誾音银,誾是无定河,洛是洛河。春秋时代之前,白狄居北方,北方属水,俗尚白;赤狄在白狄之南,南方属火,俗尚赤。后来虽然西迁塔里木,其称赤狄,其俗尚赤也不变。清祁韵士辑《西陲要略》在厄鲁特旧俗纪闻中写道:“台吉靴以红香牛皮为之,中嵌鹿皮,剌以文绣。宰桑(宰桑,官称,是部落中协助部落长的官员。)用红香牛皮为之,不嵌不绣,民人无敢用红者,是以红为贵。”
  土默特旗三娘子的故事,传为蒙汉团结的佳话,评述很多。阿拉坦汗为成吉思汗嫡系子孙,为白狄之裔,其俗尚白。三娘子喜着红紫。学者以为三娘子性喜艳丽。细审之,三娘子出身厄鲁特赤狄之族,喜着红紫,为其民俗也。蒙古民族尚白之俗,证据颇多。《元史·太祖本纪》云:“建九游白纛即皇帝位。”《蒙鞑备录》云:“成吉思汗之仪卫建大纯白旗以为认识,此外并无他旗。”《蒙古秘史》云:“成吉思汗对兀孙老人说:你可做别乞,(别乞为一族中之长者。)骑白马,着白衣,坐在众人上面。”《多桑蒙古史》第四卷第一章云:“扎兰丁以类似蒙古人之白旗付给自己的军队,嘉泰丁见之遁走。”《马可波罗游记》第二卷第八十七章云:“是日依俗,大汗及其一切臣民皆衣白袍,男女老少皆衣白色,盖以白衣为吉服。”其他,如陵园以八白室为享殿。祭祀必杀白马。臣民进贡以九白为上品等。尚白尚赤之俗,相传沿袭至今不变。笔者目睹,每逢喜庆节日,锡盟王公百姓皆着白缎袍。笔者家乡土尔扈特则否,以红紫为上,盖土尔扈特为翁汗之裔,为突厥族,俗尚赤之故也。
  赤狄白狄皆北狄之族。春秋时代进入中原之狄以赤狄为主,后来赤狄衰白狄盛,然二者均在中原闹得天翻地覆,除为诸侯所并,大部回到了蒙古本土。从蒙古西迁者以赤狄为主,守土未动者,皆白狄。柔然汗国括诸狄为一家,发挥各部族的才智和力量,使柔然日趋强盛。赤狄突厥为柔然汗国锻冶,除供柔然国内之用,尚以商品与西方交换,这是北狄民族经营商业之始,突厥因之富强。后来,柔然政衰,友叛亲离,部族离散,内战频仍,使人民陷于灾难之中。突厥起自金山之阳,降阿伏至罗,击柔然,这一场铁工起义的革命风暴,两年间席卷了柔然全境。
  现在的突厥语族和蒙古语族用语发音,在十二、三世纪时,不知是怎样划分的。克烈王罕与蒙古也速该巴阿秃儿结为兄弟,互依互助,杂居共处,情深谊厚,下传至成吉思汗,两族人民交往亲密,未闻因赤白之分,信仰不同(王罕信仰景教之耶稣基督。蒙古人信仰萨满。)而相背,更未闻两族之间有翻译舌者在其中,莫非两族人民精通对方之语言乎?从资料中看到康里人(克烈)以为突厥与蒙古为同种。蒙古人对钦察人说:彼此皆突厥。看来在十二、三世纪突厥和蒙古的界限,还不十分明显。
  赤狄白狄始而一族,继而分裂,分裂后又联合,联合后又斗争。成吉思汗最终以联合汪古(突厥族),重用斡亦剌(后世的卫拉特),灭克烈、乃蛮而趋于统一。
  赤狄白狄未因习尚不同而斗争,民族内部也未因习俗相同而不争。王罕、也速该未因耶稣萨满而不和。泰亦赤乌惕、札木合也未因同族而不加害于铁木真,铁木真也未因同族而不消灭异己。
  自古以来,民族融合,民族斗争,互相交替。统治民族希望把异民族融合到自己的行列中来,有的顺理成章,效果显著,有的弄巧成拙,自己民族反被融合。
  魏孝文帝鉴于鲜卑拓拔氏统治全中国的力量不足,人数少得可怜,而且昏庸之辈太多,终究要被融化,要想把拓拔贵族永久置于统治者的宝座,只有把本民族变成全中国人数最多的汉人。除自称是“黄帝子昌意少子”的后代外,变拓拔为元氏,改籍贯为洛阳,以行政命令废除民族语言和民族习俗仪礼、服饰等。孝文帝这位民族融合的激进派,确实收到了显著效果,把鲜卑人都变成汉人了,但拓拔氏的统治宝座,依然没有坐稳。
  鲜卑普六茹坚和大野李渊,他们采用了不同于孝文帝的现实性方法。他们寻找到汉朝名人显宦为始祖,以汉为正统,改姓杨李,再加上贞观之治,赢得了广大上层人物质拥护与支持,谁还来纠缠杨李是鲜卑还是汉人?
  中国的历史,认真地讲,它是一部民族史。在太古时代的三苗、九黎、炎帝、黄帝的几个有名的大族,除此之外,在边远的地方,还有很多大族,如东北的肃慎,北方的狄历,西北的犬戎……。我国历史的开篇第一章就是民族融合,各民族的历史也是如此。匈奴如此,柔然更是如此。突厥接受过来的柔然汗国的叛逆部族,最终又摧垮了突厥政权。在这旋螺式的反复中,有些民族壮大了,有些民族消逝了。为了对北狄民族有个轮廓式的概念,只有《隋书·铁勒传》和蒙古史还能提供一些材料。
  《隋书·铁勒传》云:“……种类最多。自西海之东,依据山谷,往往不绝。独洛河北有仆固、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诸姓。”此文之地名,由“西海”开始,部族名则由“土拉河”开始。土拉河即隋之独洛河,这证明铁勒之源在土拉河北。土拉河北诸姓,大都是蒙古民族的基干。“仆同”蒙古语“鹿”,“韦纥”就是回纥。“拔也古”与蒙古之“巴儿忽”同音,殆即巴儿忽惕族也。“覆罗”即高车之“副伏罗”。有人认为“吐如纥”、“斯结”为“吐如,纥结斯”之误,“纥结斯”即唐之“黠戛斯”,今之吉尔吉斯。但与下面之纥骨重复。“蒙陈”也应当分开,“蒙”是今日之蒙古,“浑”是《匈奴传》上与丁零为邻的“浑窳”。“斛”与“薛”是两姓。由土拉河往西,则是“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则有契弊、薄落职、乙、苏婆、郍曷、乌欢、纥骨、也、於尼欢等。”(见《隋书·铁勒传》。)伊吾为今之哈密,白山即天山,在伊吾北一百二十里。契弊为《唐书》之契苾羽,纥骨即结骨,今之柯尔克孜。於尼欢与大兴安岭之乌罗护同音,或许是同族,但乌罗护东迁似在五世纪以前。“金山西南有薛延陀、勒儿、十盘、达契、康国。”十盘似悦般国,薛延陀即唐之薛延陀未变,康国今之撒马尔罕。“北傍阿得水则有诃、拔忽、比干、具海、曷比悉、何嵯、苏拔、也末、渴达等。”(见《隋书·铁勒传》)  阿得水为伏尔加河,诃即唐代阿跌。“得嶷海东西有苏路、羯三、索咽、蔑促、隆忽。”(见《隋书·铁勒传》)羯三为唐代之曷萨。“拂懔东则有恩屈、阿兰、北褥、九离、伏嗢昏等。”(见《隋书·铁勒传》)“北海南则都波等虽姓氏各别,总谓铁勒。”(见《隋书·铁勒传》)拂懔指叙利亚、巴勒斯坦等罗马统治的东方地区,也指拜占廷帝国。阿兰即阿兰聊,亦称奄蔡。(节录《突厥集史》下册,第662页。)《隋书·铁勒传》记载了七个分布区,四十五个部族,可考者尚不足二十。隋代的铁勒民族早已到达了里海、黑海,其后裔之蒙古雄跨欧亚,是有其前因后果的。五百年后的蒙古民族,雄跨欧亚,毛主席也曾赞为“一代天骄”。
  但在成吉思汗诞生以前,蒙古地方还是各自为政高车式的散漫无共主。据《多桑蒙古史》第一卷附录二,记载着当时各部族的分布情况,与隋唐时代相比则大不一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