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宇宙和生命-第4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次观测中,天文学家还对另外两颗彗星作过近距离观测,但是它们都看起来相当平坦,而且并没有非常深的坑,此外,其痘疮状的表面也是普通的小游星和卫星所共有,这些都与荒野2上所观察到的形貌完全不同。

  “就我们所知,荒野2是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物体”,星团号太空船主要研究人员、华盛顿大学天文学教授Donald Brownlee说。他和他的同事曾预想它是一个由尘埃和木炭状覆层组成的相对并无特色的彗星,然而他们却发现这是一个谜一般的地方,宽广的平顶山和陡峭的峡谷清晰突出。

  天文学家认为,荒野2彗星并不是一遇到冲击就会飞裂的碎石堆,相反它是由坚固的材料组成,因为它能承受悬崖和尖顶。目前还不清楚荒野2彗星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

  荒野2的形貌违背引力。“在其表面几乎没有重力”,Brownlee教授说,“如果你站在上面,你能跳到它的轨道上去。”

  参考资料

  space/scienceastronomy/stardust_results_040617。html

  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对先驱者(Pioneer)10和11号、尤利西斯(Ulysses)号等航天器的轨迹跟踪表明,这些航天器的运行轨迹明显偏离根据“万有引力”算出的轨道。有关结果已经发表在1998年10月5日《物理学评论快报》第81卷,2002年4月15日《物理学评论D》第65卷等权威杂志上。

  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航天器分别发射于1972年3月2日和1973年4月5日,是人类最早向外太空发射的航天器。在先驱者10号和11号分别与木星、土星相会后,两艘航天器沿着相反的方向飞向太空。先锋11号在1995年11月份最后一次发射回信号后与地面失去了联系,而先锋10号最后一次发送回信号是在今年2月份。

  根据两艘航天器发送回来的无线电波信号,科学家们可以准确地定出它们的位置,在扣除行星的微扰效应、太阳辐射压力、星际物质的影响广义相对论效应以及多普勒偏差和漂移等影响后,科学家们可以精确地算出它们的加速度,计算精度高达10…10cm/s2。

  从1980年起,当太阳的辐射压力小於5x10…8cm/s2后,NASA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Laboratory,JPL)研究组就发现了对先驱者10号算出的加速度中有8(±;3)x10…8cm/s2无从解释,该加速度方向正对着太阳。在这以后更精确的计算表明,先驱者10号和11号都受到约8。5x10…8cm/s2的向着太阳的不明来源的加速度。此后实验组考虑了各种可能的原因,诸如来自星系和基泊尔(Kuiper)行星带的引力、航天器漏气、地球进动、地球方向误差、飞船热辐射的各向异性等,发现没有一种起因可以对此加以解释,有些因素引起的加速度偏差仅是上述偏差的千分之一左右。

  实验组还用两个独立的分析软件对这些轨道作了计算,结果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排除了分析软件存在缺陷导致错误的可能性。为检验所发现的加速度是否是某种未知粘滞阻力所致,考虑到粘滞阻力总是与速度方向相反,实验组还对运行轨道不沿着太阳半径方向的尤利西斯号的轨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尤利西斯号轨道也受到类似的不明加速度的作用;另外,利西斯号的设计和外形都与先驱者号大不相同,所以这一加速度也不太可能由飞行器的硬件所导致。实验组对加利略号轨道的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但是实验组也谨慎地说明,加利略号受太阳辐射压力影响较大,他们不能排除太阳辐射压力的作用。

  在这些论文中,这些科学家还指出了与这一加速度有关的另外一个疑团,它只是影响人造飞行器而对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的运行轨迹没有显著的影响。今天人类已经能够对行星的运动进行了精确的观测,如NASA的维京(Viking)使命可以将地球和火星位置确定到误差小于100米左右,如果地球和火星有同样的效应,它们的轨道半径据推算要比现在分别小21和76公里。这一现象也不太可能是目前使天文学家们正在寻找的暗物质引起,因为暗物质会对行星施加相似的加速度。

  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一现象有可能是新的物理原理所致,也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万有引力”定律在大尺度上不再成立的缘故。有的NASA科学家已经提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现象的实验设想,并已决定在以后的飞行器运行轨道设计中考虑这一他们称为“先驱者号反常”的现象。

  参考资料

  1。 J。D。 Anderson, P。A。 Laing, E。L。 Lau, A。S。 Liu, M。M。 Nieto, and S。G。 Turyshev, Phys。 Rev。 Lett。 81, 2858, 1998。

  2。 J。D。 Anderson, P。A。 Laing, E。L。 Lau, A。S。 Liu, M。M。 Nieto, and S。G。 Turyshev, Phys。 Rev D 65, 082004, 2002。

  3。 nssdc。gsfc。nasa。gov/nmc/tmp/1972…012A。html

  4。 newscientist/news/news。jsp?id=ns99993439

  “万有引力”系列(一):宇航员变轻的骨 

  自从载人宇航器被成功发射进入太空,人类太空旅行的梦想似乎成为不远的将来。世界一些国家包括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试图了解“失重”对人的影响。其中的一个发现是:从太空旅行中归来的宇航员的骨头变轻了。大量的太空动物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现象。

  为了寻找答案,美国航空航天局投入巨资展开了在微重力(microgravity)条件下成骨细胞(osteoblast)和破骨细胞(osteoclast)功能的研究。现代科学认为,成骨细胞在人体内主要是负责骨的制造,而破骨细胞在骨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骨重量的相对稳定,是骨制造和吸收达到相对平衡的结果。对于骨的总质量在“失重”环境中降低,一种观点认为是成骨细胞在“失重”状态下功能减弱;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破骨细胞功能加强了。迄今为止,太空细胞实验对此仍无定论(对于太空细胞实验,将在此系列另文详述)。

  三界之内,大家知道有大气层,看上去是大气层,实际上里面是由无数微观生命组成的一个环境,就是为了稳定人能在这里生存。一旦跳出、离开这个大气层的时候,有许多分子和分子之间的连系就会在强力拉动下被冲断,那么就造成了一种情况,只有边缘粒子和其连带着,拉力就没有那么大了。就是说,你虽然不在地球这个环境中了,可是你还在三界之内的其他粒子境界连系中,它才能在那里稳定,这就是那个卫星能够在那里的原因。”当人被宇宙飞船带入太空,就脱离了地球环境和地球表面层次的粒子所在的境界,进入另一层次粒子境界中,仅有边缘粒子和原来的粒子连带着。在新的粒子环境中,人身体中的粒子要符合新环境的状态,建立与新环境粒子的联系,才能稳定在新的粒子层次中。因此构成骨的粒子必然要有相应的调整,如粒子数量和密度会有变化,才能符合新的环境状态。在宏观上看,就是骨变轻了。

  虽然人进入太空,仍然没有出这个空间。而在修炼界的人体起空现象,即在地球上的“失重”现象,它则涉及高层次修炼从另外空间采集能量,改变身体表面粒子组成,使其与表面空间粒子断绝连系。这里就涉及构成人体的粒子能量的改变,和另外空间了。 

  在此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读到4篇有关质疑万有引力的文章(1-4)。现总结如下:

  MOND学说最近碰壁

  天文学家早就知道围绕星云中心的周边星体旋转轨迹不符合万有引力,比万有引力计算出来的要快,科学家以前用暗物质的存在作为补充来解释这一现象。1983年,以色列WEIZMANN研究所的一位科学家独创了一个新学说MONDModified Newtonian dynamics。MOND的主要思想是,用万有引力解释天体时,忽略暗物质的存在也能自圆其说。近20年来,MOND经受了一系列的考验。但就在今年5月11日的天文物理杂志上,物理学家发表了一篇摘要,指出MOND完全不能用来解释星云的运转(1)。

  万有引力不能使空间弯曲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万有引力可以弯曲空间。在今年6月11日的物理杂志上,一位英国的物理学家发表文章说,磁场可以对抗引力,将弯曲的场变直(2)。

  令人吃惊的不是他的这个新发现,而是竟然没有人能够在此以前注意到这一现象。大多数的科学家都认为磁场也许太弱,不可能对抗万有引力从而改变时空。

  尽管这个物理学家认为万有引力不再能影响空间场,但他还是无法解释为什么微弱的磁场能够对抗万有引力。

  为什么不受万有引力作用的球更难抓?

  人们可以想象,失重的球应该更好抓。实验证明并非如此。在太空实验室里,当宇航员在被测试其抓取失重球的能力时,科学家发现他们屡犯错误,很难抓住球。这个结果发表在7月的《自然》杂志《神经科学》的副刊上(3)。

  对受试者如何抓球有两种相排斥的理论:1)应激反应即靠主观判断去定位,从而做出相应的动作,2)习惯动作即用头脑中万有引力的概念来判断球的走向。科学家认为可能是对地球万有引力的习惯性导致了宇航员的判断失误,抓不住失重的球。

  果真如此吗?众所周知,人在地球上对各种质量的物体运动轨迹的主观判断是非常迅速的,应激反应是很灵敏的。这也是符合人的生理状况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呢?火箭、宇宙飞船飞上天的时候,也就是要想脱离开构成地球的这些不同层次粒子构成的这个环境,那么人就用火箭加大冲击力,强力移动……一旦跳出、离开这个大气层的时候,有许多分子和分子之间的连系就会在强力拉动下被冲断,那么就造成了一种情况,只有边缘粒子和其连带着,拉力就没有那么大了。”

  这就可以解释宇航员和球体的所谓的“失重”状态。这是因为他们在离开大气层后,分子间的连系被冲断,拉力没有那么大了。

  但是人的思维所走的空间和人的身体所在的空间是不一样的。通过火箭加大冲击力,可以使宇航员的身体与地球表面的连系被冲断,但飞船却无法改变意念所在的空间场,意念仍然处于原来的粒子所在境界里,所以仍然受制约于那一空间粒子连系。当他们在试图捕捉与地球表面连系冲断的球时,就会表现出人的意念和躯体的运动分离现象,其结果是抓不住“失重”的球 。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也给人的力学下了一个框框。突破这个框框看,其实万有引力是不存在的。

  万有引力定律在描述我们的这个物质空间太阳系范围内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时看似正确(误差很小),超出这个范围它就不适用了。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作用它就描述不了。其实在这个物质空间它也不准确,用它来计算水星进动就有明显的误差。甚至月亮的轨迹也不遵守它。天文学家在忙于提出修正公式。

  万有引力只是在这个空间中看问题,看不到同时同地存在着另外的空间,而另外空间的物质也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