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华尔街永远穿着灰斗篷:黑石有多黑-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师的想象力固然丰富,但恐怕没有人会认为查斯勒先生虚构这封耸人听闻的信是在莫须有的“恶搞”——这位“善搞”的作家因为在1999年出版的《投机狂潮》一书和专栏中准确预言了高科技泡沫的破灭,而获得2000年哈罗德·温科特(Harold Wincott)年度财经报道奖。也是这位仁兄,在其2005年2月出版的《信贷巅峰时刻》(Crunch Time for Credit)一书中预言,美国和英国的房地产市场“看上去非常脆弱”,可能因利率上调而崩溃,届时借款方会遭受损失,大量不良贷款使得贷款方的资产负债表不断恶化,终将引发信贷危机,某些情况下,还可能引发全面的银行危机。 
  两年之后的2007年,美国房地产次级贷款危机爆发,查斯勒又不幸言中。 在上述信件中,查斯勒借由施瓦茨曼之口,以自己的专业判断为基础,煞有介事地为黑石的失败做了如下铺垫: “1。宏观经济恶化:多数经济学家今天(2012年)认为,新一届克林顿(应是指希拉里·克林顿当选下一届美国总统)政府决定由国会对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施行惩罚性关税,是一个关键性转折点。消费物价指数(CPI)上涨到20年来的高点,因亚洲的储蓄停止转化为以美元计价的资产,美国国内名义利率及实质利率飙升。资产价格上涨对黑石的长期资产业务,尤其是房地产业务打击甚大。 
  “2。信贷市场危机:近几年信贷市场剧烈波动,在并购热潮中,杠杆收购所需的低成本贷款得到源源不断的供给,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信贷市场层出不穷的所谓‘金融创新’的功劳。在那段狂热的时期,对冲基金在杠杆借贷融资上胃口很大,它们以债权作抵押,发行大量债券。整个市场未经历过大衰退的洗礼,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许多信贷型对冲基金破产。从此,评级机构调低对债务抵押债券(CDO)的评级,结果证券市场降温。商业银行也因为在杠杆收购中提供过桥贷款遭受损失,而对私人股权基金心存戒备。我担心,今天信用紧缩和杠杆贷款风险溢价高企的局面会永远持续下去。 
  “3。反并购投资(Buyout)浪潮:2007年PE行业高速增长时,美国和欧洲爆发了反 PE的公众性风潮,为此我们在华盛顿成立了‘私人股权委员会’向公众做解释工作,我本人也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媒体做相关宣讲。但自2007年两项税率调整政策出台,行业赢利能力大减,我们的努力被抵消了。丹麦、德国等几个欧洲国家纷纷取消杠杆收购中的利息税抵扣,尽管美国没有效仿,但美国国内税收部门成功提高了对PE‘附股权益’的税率。 
  “在经济衰退时,随着几宗大型杠杆收购的失败,反并购投资情绪更加高涨。参议院听证会介入对几家PE基金的调查,几家养老基金遭受损失使得联邦法律作出禁止公共养老金介入杠杆投资的规定,对于黑石来说,这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因为公共养老金占黑石基金总额约的40%。 
  “4。‘私人股权泡沫’:这是包括黑石在内的整个并购投资行业必须面对目前的困境,在我们上市的2007年,Buyout还回报丰厚,因为那几年企业估值和其赢利能力正处于正循环之中。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因此而过于自信了。太多的资金追逐有限的机会,我们募集一只又一只大型基金,然后快速地把钱花出去。在收购狂潮中,你不得不如此,大家都难以克制投资冲动。我们在企业赢利水平处于周期性高点的时候,以高价购买来太多的公司,考虑到几个月之后我们又可以将之转手,我们的行为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 
  “但接下来,企业估值大幅下降,杠杆收购的退出也更困难。近年来股市降温,上市难度加大,许多PE被超大型并购项目所套牢。PE公司购买了很多周期性行业的公司,其间堆积了大量债务,如果宏观经济状况仍然向好,这些投资的回报当然是丰厚的,但情况却并非如此。 
  “尽管PE行业的黄金时代不再,我仍然相信机遇永存,但我们传统的‘先杠杆收购再转手’的业务模式必须改变了。” 最后,查斯勒解释了自己大胆设想黑石将于5年后提议回购所有流通股的理由:因为上市后,来自披露义务、股民、第三方机构等的压力,妨碍了黑石保持长线投资所需的专著力,比如流通股股东对投票权等的要求,使黑石不堪其扰又无法接受。 
  黑石是如何炼成的
  □记者 冯禹丁 实习记者 王艳 
  “支持系统” 
  施瓦茨曼备受非议的豪华生日晚宴前几周,在他出席的一次宴会上,当所有的宾客都簇拥在主人德国名模克劳迪亚·希弗(Claudia 
  Schiffer)身边合影时,施瓦茨曼却在一旁向一名记者解释私人股权投资对经济的好处。“三句话不离本行是典型的施瓦茨曼风格,他非常专注,所以他能领导黑石成为业界第一。”美国《财富》杂志评价说。 
  但施瓦茨曼却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幸运。他说:“没有人仅凭自己就可以成功,你需要人帮你,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需要有一个‘支持系统’去帮助人们成功,我很幸运能碰上这样的人。” 
  整个PE行业的历史不长,它肇始于1980年代,短短20多年内,由最初不起眼的“非主流投资方式”(alternative 
  investment),发展成为今天对全球金融和产业最具支配力的一个行业。惊人的赢利能力不仅使PE们自身富可敌国,可以动辄撬动数百亿美元的资金对巨型企业展开友好或敌意的并购,也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主权基金拜倒在它们的石榴裙下。 
  自创始以来的22年里,黑石的年均收益增长率达到30。8%,人均资产管理规模超过2亿美元。如今,黑石拥有52名合伙人和750名雇员,控制着47家公司,每年有超过850亿美元的收入。2006年,它还力压KKR和凯雷,被《财富》评为全球最大的PE。 
  与华尔街历史上众多靠坚持和打拼赢得巨大财富和至高地位的杰出人物无异,黑石“泥鳅变龙王”的奇迹背后,是施瓦茨曼传奇式的奋斗史。 
  施瓦茨曼生于纽约郊外的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1965年考入耶鲁大学,和美国现任总统布什同住在达文波特学院的一个宿舍楼里,他与布什都加入了著名的社团组织“骷髅会”。据说两人的关系至今还很紧密,施瓦茨曼把他与布什的合影挂在家中的显眼位置。1969年,施瓦茨曼从耶鲁大学毕业后进入哈佛商学院读MBA。在哈佛,施瓦茨曼留给同学的印象是:周身蕴含着动力、自信、雄心、诚信和创造事业以及希望凌驾一切的巨大欲望。毕业后,他被投资银行Donaldson,Lufkin&Jenrette的联合创始人唐纳森(Bill 
  Donaldson)相中,放弃从军的机会加入该投资银行。唐纳森后来曾一度出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作为施瓦茨曼挚友的他,也成为黑石的重要人脉之一。之后,施瓦茨曼跳槽到华尔街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在那里“扮演着一名士兵的角色”,31岁时升为公司合伙人。他的才干得到公司主席彼得森的赏识,这使他日后有机会大展宏图。 
  彼得森是美国政界的名人,1970年加入尼克松政府班底,成为总统的国际经济事务助理,后调任商务部部长。1973年他受邀出任雷曼兄弟掌门人,1983年雷曼副主席格鲁克斯曼迫使彼得森提前退休。两年之后,担任公司并购委员会主席的施瓦茨曼决定卖掉股份离开雷曼兄弟。“我不喜欢看到跟我一起工作的人,有时你会发现人有压力时会比没压力时迟钝,我决定不在那里跟他们浪费时间了。”施瓦茨曼回忆道。 
  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决定创建自己的公司,他们各拿出20万美元,取各自名字的母语之意 
  (Schwarz在德文中Schwarz是黑色的意思;Peterson在希腊文中原意是岩石),于1985年创立了黑石(Blackstone)。“这是我们玩的一个文字游戏,我们知道黑石的意思,但别人都猜不出。”施瓦茨曼说。 
  万事开头难 
  在耶鲁大学上学时,施瓦茨曼曾有一次对低年级学生讲授金融学的实习机会,他雄心勃勃的邀请了金融界的一些顶尖人物做演讲嘉宾,第一堂课他感觉良好地对学生说,这是一门自由度很高的课程,相信大家将会在此度过一个愉快的学期。末了他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没人提问,有1/3的学生起身离开了。“那是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遭遇,的确,万事开头难。”施瓦茨曼说,“但如果坚持下来,你会学到很多东西。” 
  这样的历程似乎成为施瓦茨曼生活中的一种定式。一开始信心满满的为自己设定一个近乎完美的目标,在施行中遭受打击,然后是坚忍不拔的坚持,直至找到通往目标的路径。“除了伟大的理想,当时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么微不足道。”施瓦茨曼如今把这句话放到了黑石的网站上。 
  刚创建黑石时,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全然没意识到风险,他们信心爆棚地把几个商业方案拼凑在一起,构成三项业务:一是做市场调查;二是公司并购业务,即今天的PE业务;三是投资银行业务。 
  黑石创业者们把能记得的所有以前的客户和伙伴的资料收集起来,然后给他们写信,告知黑石现在在做什么,请与黑石联系云云。然后施瓦茨曼连续几天坐在办公室里等候电话或呼机响起,结果是“nothing happened”。施瓦茨曼至今还记得那段时期晚上回家,妻子问他“你今天工作怎么样?”他都没勇气说“谁也没回信,我干坐了一天,很糟糕”。 
  随后,他从名单中挑出几个人直接打电话过去,也吃了闭门羹。“给那些根本不想和你说话的人打电话,请求他们雇请你,是件很无聊的工作。”施瓦茨曼回忆说,“实际上,创业时很多事是别无选择的,你想有所成就,就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打击。” 
  在度过了一段艰难时期之后,黑石终于赢得了一单5万美元的生意,得以维持公司的运作。此后黑石决定效仿KKR专注于并购业务。今天风光无限的PE巨人起步时非常艰难,施瓦茨曼说,“刚开始做PE业务时,我们从事的大宗并购业务在投资界被称作是试验,因为之前都只有大公司才能做这种业务,而我们是家只有75名员工的小公司。只有不到1%的基金愿意投钱给我们。”据说先后有488个潜在的投资者拒绝了黑石的募资申请。 
  在2005年11月的黑石20周年庆典上,彼得森和施瓦茨曼也讲起过募集第一只基金时的艰难,他们当时对一位日本投资人许诺,黑石将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展开投资活动,于是日本投资人反问到:“这么说我将同时在三个大洲亏钱?” 
  那是“最令人难堪”的时刻,但令施瓦茨曼感到幸运的是,有一天,英国保诚保险公司副总裁加内特·基斯给他们带来了惊喜,后者边吃三文治边说:“给你们1亿美元吧。” 
  正是这笔钱令黑石得以继续从通用电气、大都会人寿、日本日兴证券等31个投资人那里获得投资,黑石第一只8。5亿美元的基金募集成功。后来,黑石再没为募资伤过脑筋。在各大母基金投资人眼里,回报率常年保持在30%以上的黑石简直就是“印钞机”。“只要你能给投资者足够的回报,让他们赚回更多的钱,他们就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