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谁知老年心 -杨凤池-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17日 14:21
  主讲人简介: 
  杨凤池: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 
  内容简介: 
  当我们谈到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我们需要了解自己,我们需要认识自己,在一个人步入老年这个人生阶段的时候,那么会发生哪些心理上的变化?老年人的心理活动有些什么特点?这是需要我们老年朋友自己要了解的,也是我们老年朋友的家属和亲友需要了解的,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跟老年人打交道。老年朋友自己了解这些特点,我们才会减少不良情绪。因为当我们要生气的时候,我们会想到,因为我是老年人了,我有我自己的特点,我们老年人就是有这样一种心理活动的特点,那么可能就会减弱我们的愤怒,减弱我们的不满。 
  那么如果一个老年朋友变得心情郁郁寡欢,变得心情紧张焦虑,变得长时间的陷入郁闷状态,用我们专业的话来说,一个人有了心理障碍了。那么心理障碍产生了之后,我们需要做一些处理。如果我们想克服掉这些心理障碍,我想,我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跟它反其道而行之。就是我们环境当中,有一些人和事物对我们造成不良的刺激。我觉得对于老年人来说比较智慧的办法就是有预见性地避开这样一些刺激。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周围的整个环境,我们也没办法要求某一人从我们的生活当中消失。那么我觉得对于老年人来说,不妨采取稍微消极一点的办法,有预见性地避开那些让我们产生不良情绪的那些刺激源,这样使我们保持好心情。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里的一段话,就是讲长寿的: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我想以这段话的结尾作为我今天节目的结尾,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年朋友,个个都做百岁老人,我同时也希望电视机前年轻的,中年的观众朋友,时刻想念着,惦念着你们的老年父母,最好能抽时间常回家看看,谢谢大家。 
  (全文) 
  田家乐是一位长期在国外工作的北京人,但从2001年年底回国后,他就一直在忙于一件事儿,就是他要求法院撤销父亲再婚的登记。因为他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病。田家乐的父亲,名叫田立,是一位84岁的老人。自从1996年田家乐的母亲去世后,他就一个人住在北京。田家乐说他父亲在1998年的就查出患有老年性痴呆。由于痴呆病人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后果,无法承担一个家庭的义务,所以在我国将它列为禁止结婚的疾病之一。但在2000年9月份,北京市朝阳区的民政部门,却同意了他父亲和一位80岁的郑大妈再婚的请求,并且为他们颁发了结婚证。那么田家乐的父亲到底有没有老年痴呆病呢?他父亲说身体很好,没有病。 
  田家乐认为父亲是一个有病的人,没有自己正常的思维,他的话不能信,父亲的这些表态,都是继母郑大妈在背后怂恿父亲说的。并且拿出了当年田大爷在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看病的一份病例,这份病例中十分明确地写道:田立,84岁,诊断结果,老年性痴呆。可田大爷看到这份病例后却说他从来没去过兰州看病。并且说北京这么多医院医术这么先进,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去兰州呢?2002年10月初,记者同这份病例的出具单位,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取得了联系。根据当时医院负责人反映:当时他的家里人来说,他父亲病了,来不了,把情况都说了一下,大夫就根据他说的情况,做了一个老年痴呆这样一个诊断。那么田家乐为什么一直认定父亲患有老年痴呆呢?郑大妈说就是为了钱,那么田家乐难道真的是为了钱吗? 
  在这个短片里说了老年人再婚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来他的儿子对自己的父母再婚有一些异议,而且有一些不是特别妥当的做法。其实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年轻人恋爱,结婚就没有那么多的阻力。而一个老年人他重新建立一个家庭,就会遇到这么大的阻力呢?实际上这样一种阻力其实也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因素。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是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生活,而这个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最基本的结构就是家庭。每一个人靠家庭给他以归属感,靠家庭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一套生活方式,靠家庭其他成员,亲属之间的亲情关系维系着自己和周围的人。那么当一个人进入老年的时候,儿女都离家去工作,或者自己单独成立家庭去生活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会让老年同志们觉得自己有一种落寞感,有一种无助,有一种孤独,有一种寂寞。有的老年家庭,一方又去世了,那么就进一步加重这种孤寂感,这种很强烈的孤独感会让一个人的心态陷入某种消极状态。 
  另外,很多儿女对自己的父母是很孝顺的,他们觉得他们自己这种孝顺,完全可以替代老年朋友对于两性情感的需求,我觉得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一个人即便进入老年,他对于爱情,对于异性的情感,对于异性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仍然有着强烈的需要,这一点是任何孝顺的子女无法替代的。 
  那么我们在谈老年人的再婚问题,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我们需要了解自己,我们需要认识自己,在一个人步入老年这个人生阶段的时候,那么会发生哪些心理上的变化?老年人的心理活动有些什么特点?这是需要我们老年朋友自己要了解的,也是我们老年朋友的家属和亲友需要了解的,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跟老年人打交道。老年朋友自己了解这些特点,我们才会减少不良情绪。因为当我们要生气的时候,我们会想到,因为我是老年人了,我有我自己的特点,我们老年人就是有这样一种心理活动的特点,那么可能就会减弱我们的愤怒,减弱我们的不满。老年人主要的心理特点有这样八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在记忆力方面,表现出来有某种选择性的下降。对于早年的事情记忆比较清楚,对于近事,最近发生的事情记忆力比较差,尤其对于最近认识的人名有困难。经常看见老年朋友跟我们打招呼,跟年轻人打招呼,这年轻人我认识你,那您说我叫什么?抱歉,想不起来了。就是老年人记人名困难是一个明显的特点,很多老年人都有类似的情况。所以如果有一个老年朋友记不住最近刚认识的一个熟人的人名,完全没有必要自卑或者自责,说你看我的脑子坏透了,老年人都是这样的。 
  第二个就是自我中心加强。我们会看到很多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忽略了自己。而且很多以家庭和事业为重的一些老年朋友,到了老年的人生阶段以后,往往呼唤关爱,呼唤关注,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够关心。有时候我们经常听见一些老年朋友抱怨说,我这身体不好,我这儿不舒服,就是这些年让你们给我累的。其实这个话潜台词就是说你们现在应该回报我,你们现在应该关心我,你们应该爱护我,你们应该照顾我,这也是一个很正常的表现。很多老年朋友,他们觉得自己到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他们经常要回顾自己过去的生活,尤其是当他们比较孤独,比较寂寞,或者情绪比较低落的时候,他们就会经常想起,他自己以前,在他年轻力壮的时候,做过的那些事情。想到了这些事情的时候,潜意识当中就希望周围的人对这些加以肯定。而且以同样的关爱回报他,以同样的奉献精神来对待他。这种自我中心的加强跟一般年轻人的自我中心加强有不同,老年人自我中心加强实际上他就是呼唤一些关爱,并不是说你非得要给他多少钱,非得要伺候他做多少事情。而且老年人如果生活能自理,还不愿意让人伺候。就是老年朋友有的时候让年轻人反感,说你老要这个,要那个,我就搞不清楚你到底要什么,实际上他其实呼唤的是一种关注和爱护,他并不需要很具体的东西。 
  第三个就是喜欢谈论过去的功劳,这个跟前边我谈到的情况也有联系。 
  第四个是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因为老年人意识到自己的衰老,意识到自己身体和心理各方面的功能进入老年化。他觉得当有新鲜的事物发生的时候,他接受起来,适应起来需要一个过程。 
  第五个是对社会的变化疑虑重重。就是他特别担心社会发生巨变,因为当一个社会发生巨变的时候,老年人已有的价值系统和经验系统,就难以解释当前的这些巨变。而他需要建立起一套新的经验系统,这对老年人来说就要发生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在处理老年同志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而且一定要采取目前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的,或者我们在改革当中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年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样的做法就不会引起老年人很大的心理冲击。 
  第六就是好固执己见。因为老年朋友有比较长的人生经历,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所以他们特别希望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实践、证明有效的东西,去指导和教育自己的子女和年轻人。因为老年人经常是对社会变化有疑虑,而且接受新事物比较慢,这样一来,他的那个经验很有可能落伍于当前的社会现实生活。这样一来,让我们周围的人看起来觉得老年人很固执,明明他说的这个在现在变化了的情况里头做有问题,但是他还坚持,而实际上这一点是老年人的一个心理特点之一,我们应该理解。而老年朋友也应该意识到,当我们执著地坚持一个什么观点的时候,我们有我们的道理,因为我们在以前的生活当中,证明过这样的说法和做法是对的。但是我们也千万要谨记,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弱点之一。我们很有可能有些固执了,因为什么呢?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思想未见跟得上,或者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社会的这些新的变化。当我们再盲目坚持自己观点的时候,可能就已经落伍了,而且让周围的人看起来固执。 
  其实我现在还不是老年人,但是我有时候就经常陷入某种固执。我现在看着有一些年轻人把头发染成绿的、黄的、粉的、红的,我觉得特别不能接受,而且按照我个人的理解,黑头发是多美的一种标志,非得把它染成银色、绿色、黄色,像鸡毛掸子似的,我觉得很难看。但是要是跟我的小孩一说,我小孩就说挺酷的呀,挺帅的,挺好的,这实际上就有了一个差距。这个差距,当然我们经常用代沟来说这个话,来描述这类现象。但实际上我是按照在我青春期的时候,认为美的那个标志来看人家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是一种什么感觉。而现在青春期的小孩,是生活在多么五彩缤纷的生活里,他们周围的信息是多么丰富。所以他们的头发多出几种颜色也太正常了。当然我这么说的时候,好像我还没完全说服自己。但是作为一个学心理学的人,做心理学实践的人,就是要这样去深入到人家内部世界去理解人家。这样的原理是不是可以用来,让老年朋友来理解我们的生活,理解我们生活当中周围的年轻人,和我们不在同一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 
  第七个就是遇事容易急躁。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说,老小孩,小小孩。有的时候老年人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