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大学问加小窃门-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佳人》获得了优秀影片荣誉奖,而金庸则得了一枚编剧金质奖章。 
除了剧本,当时金庸也喜欢下棋,而他的最佳拍档就是著名的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谈论武侠小说,而一次偶然的机缘,开始了他们共同的武侠写作。1953年   
,香港有两个著名的拳师进行比武,百姓为之轰动,报社更是对此渲染不已,为了提高发行量,梁羽生开始写长篇连载《龙虎斗京华》,隐约影射拳师比武,由此,梁羽生成了新派武侠的开山鼻祖,求稿者应接不暇,梁羽生简直无法招架。 
1955年,《香港商报》急需武侠小说连载,金庸仓促间上阵,但却从此成就了自己的不朽成就! 
在构思自己的处女作的时候,金庸想起家乡海宁,想起在那里最为流行的乾隆出身的故事书,为何不以这个为原型呢?于是,《书剑恩仇录》就这样诞生了,刚开始,它在《香港商报》连载时,并不是特别引人注意。但随着故事的发展,别具一格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语言,扣人心弦的剧情,一扫旧武侠小说的沉闷气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香港商报》一时间变得“洛阳纸贵”。 
《书剑恩仇录》每天连载一篇,而金庸基本上也是每天写一篇,从1955年写到1956年。虽然时间长,写的也很晚,但却后来者居上,锋芒直逼梁羽生。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金庸,从此诞生了! 
再接下来的《碧血剑》、《雪山飞狐》,更是轰动全城,人手一册。等到《射雕英雄传》一发表,更是惊天动地,在1957年,若是有看小说的人而不看《射雕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射雕英雄传》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的地位,人人公认,风靡了无数读者。 
 
 

 
第151节:妙笔写传奇(3) 
康丽
《明报》大辉煌 
这时的金庸,已经不想再在《大公报》继续干下去,他想自己办报纸,虽然外交官不能做,但办报纸依然可以自由抒发,影响公共舆论,况且自己在报社里任职多年,完全熟悉各种操作。 
1959年,一份叫《明报》的报纸在香港注册。公司注册资金10万元,金庸占80%的股权,负责编务,朋友兼合伙人沈宝新占了20%,负责经营。这样的股权比例一直维持到90年代。 
“明”含有“明理”的意思,同时也象征了光明的前途。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写到了“明教”这么一个组织,可见金庸对“明”的喜爱,他还请了当时香港最有名的书法家王植波题写刊名。 
当时香港的报纸很多,有比较严肃正统的《星岛》、《华侨》、《工商》,也有很多低俗艳情小报,怎么才能打开出路,金庸决定走一条中间道路,既有严肃正统内容,也有软性香艳小说。总的来说,以小说及趣味资料为主,每日出版一张,小报形式设计。 
《明报》的销量起初并不尽如人意,有过一段相当艰难的时期,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据《明报》老职员回忆:“查先生那时候真的很惨,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跟查太太两人喝。我们看见报馆经济不好,也不奢望有薪水发,只求渡过难关,便心安理得了。” 
但金庸与沈宝新硬是苦苦支撑下来,甚至不惜以典当来维持。他们确确实实将办报作为一项人生的事业去做,不愿意半途而废。 
为了挽救自己的报业,金庸拿出了杀手锏,就是他的武侠小说,来支撑报社走过艰难的创业阶段。而当时连载的就是著名的《神雕侠侣》,这本小说一出,男女老少争相购买报纸,期待着每天的连载,尤其是杨过与小龙女的16年之约,引来了大量的读者来信,大家都在猜测最后的结局。当然,金庸最后让他们重新相聚,报社的销量是节节上升。 
金庸的武侠小说打稳了《明报》基础,加上沈宝新的经营手法,《明报》的广告业务稳步上升,虽未至盈利可观,赤字却已逐渐减少。报馆维持下去已无问题,但还不是一流报纸。正在金庸绞尽脑汁,思索追赶良策之际,中国大陆爆发了“大逃亡潮”。因为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导致了大批的大陆人涌到香港,造成动荡局面,成为热门话题。 
当时各大报都争相采访这段新闻,在实力、财力上,明报无法与别人竞争,但金庸独辟蹊径,在社评中大做文章,对于此事发表了与众不同的看法,引起了读者的注意。以《大公报》为首的几家大报,对于金庸的观点进行了抨击。《明报》当然不示弱,你来我往,一场激烈的笔战引得读者大看好戏,欲罢不能。本来并不怎么著名的《明报》在笔战中人人皆知,而更重要的是,金庸的社论引起了高度注意,不管赞同还是反对,谁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这次笔战后,《明报》扩展至两大张,形成了中型报纸的规格,同时也有了盈余。可以说如果没有“逃亡潮”,也许就没有《明报》后来的发展。 
后来在许多事件中,金庸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的立场,在与别人一场又一场的“争论”中,《明报》越来越出名,销路越来越好。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更为《明报》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当时大家都迫切想要了解大陆消息,《明报》及时开辟了“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最新消息。由此《明报》成为报道中国消息的权威。 
之所有这样的成就,跟金庸的知人善用是分不开的,他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这些人或在《明报》工作,或者后来自己独立,都成了香港报纸的中坚人物,例如《信报》老板林三木,原先只是资料员,后受到金庸赏识被派往英国学习财经,返港后任《明报晚报》的副总编辑;可以说60年代的《明报》,人才荟萃,令人神往! 
1968年,金庸又办了《明报周刊》,改变了周刊只是报纸赠品的做法,开始精良编   
辑,定价出版。除了《明报》(日报)、《明报月刊》、《明报周刊》外,金庸还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1987年,又成立翠明假期,经营美加、澳洲及欧洲的高级旅游业务,使得明报集团的业务多元化。 
金庸一手创办的《明报》企业集团,经过30多年不断发展,已由一家报社扩展成兼营出版、旅游、印刷以至地产的多元化企业。《明报》销量高达12万份。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前后,销量一度突破25万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明报周刊》则达到30万份,执香港娱乐周刊市场之牛耳。90年代初期,明报盈利高达1亿元,金庸个人的财富估计已超过6亿元。 
金庸的好友说,他(金庸)是中国以文致富的第一人。最了解他的职员说:“《明报》的成功,可归功于查良镛个人的远见。由早期以武侠小说的金庸做号召,迈向60年代以政论闻名的查良镛年代,以至目前上市以企业手法经营《明报》,他成功地将《明报》塑造成一份备受知识分子尊敬的报纸。 
现在的金庸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他的作品还在不断地印刷重版,关于他的学术研讨会还在继续进行,但他却激流勇退了,选择了归隐,1972年,在写完《鹿鼎记》后,金庸毅然封笔,1991年,金庸部分转让明报股权,开始逐步实施自己的“退休”政策,到1994年,他正式辞去董事局主席一职,全面“退隐”。 
退休之后的金庸开始云游四海,边写历史小说,边做一些研究工作。正如他所写的每个大侠那样,无论是张无忌、杨过,还是袁承志、令狐冲,无一例外地选择隐退江湖,他也是一个大侠,一个智者,一个哲人,为无数平凡的百姓创造传奇的同时,自己也成为一个传奇! 
成功秘诀 
厚重的文化修养,广博的文学底蕴。 
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坚持。 
 
 

 
第152节:永不屈服的传奇英雄(1) 
康丽
永不屈服的传奇英雄——艾柯卡 
财富档案 
曾先担任过福特汽车公司的总裁,后又担任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总裁,把这家濒临倒闭的公司从危境中拯救过来,奇迹般地东山再起,使之成为全美第三大汽车公司。他那锲而不   
舍、转败为胜的奋斗精神使人们为之倾倒。一时间,他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企业类型 
汽车业。 
成长记录 
虽然可能一般人不太知道他是谁,但在美国、在商业界,他却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每个月里有成百上千个团体、单位邀请他去演讲。不论在美国的哪个城市,只要他一出现,就有许多人围着他,要他签名留念,他平均每天收到500封信,许多人都写信要求他去竞选总统。他的名字叫李·艾柯卡,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他曾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总经理,现在则是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总经理,今年60岁。他1985年发表的自传,成为非小说类书籍中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书,印数高达150万册。 
36岁的福特CEO 
1924年10月15日,艾柯卡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艾柯卡的父亲尼古拉12岁搭乘移民船来到新大陆,白手起家,略有一些资产。父亲在大萧条的艰苦岁月中,始终持乐观态度和坚定信念,这给艾柯卡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当艾柯卡遇到困难时,父亲总是深情地鼓励他:“太阳总是要出来的。要勇往直前,不要半途而废。”多年以后,艾柯卡在事业上遭受挫折时,他就以父亲的教诲激励自己,坚韧不拔地迎接挑战,从逆境中奋起,重振雄风。 
父亲尼古拉从小喜爱汽车,很早就拥有一辆福特汽车公司最早期的产品—福特T型车。平时一有空,就摆弄汽车。这一嗜好无疑也传给了儿子。而儿子后来的事业都与汽车有关。 
早期的意大利移民,在美国备受歧视,艾柯卡是个有骨气的人,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毕业于美国利哈伊大学,得了工程技术和商业学两个学士学位。后又在普林斯顿大学获硕士学位,其间,还学过心理学。 
1946年8月,21岁的艾柯卡来到底特律,在福特公司当了一名见习工程师,从而开始了他在汽车业中的传奇生涯。 
然而,实习尚未结束,艾柯卡对整天同无生命的机器打交道的工作已感到索然无味。他感兴趣的是到销售部门同人打交道。经过一番努力,福特公司宾夕法尼亚州的地区经理终于给了他一个机会,他当上一名推销员。 
推销员工作充满了酸甜苦辣。艾柯卡虚心好学,竭尽全力去干,很快学会了推销的本领,不久,他被提拔为宾夕法尼亚州威尔克斯巴勒的地区经理。销售,是汽车业的关键。艾柯卡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想在汽车这一行获得成功,必须和销售商站在同一立场上。在以后的风风雨雨中,他始终牢记这一点,因此深得销售商的拥护。 
在此期间,艾柯卡受到了一位知名人士的影响,此人是福特公司东海岸经理查利,他也是工程师出身,后来转入推销和市场工作。有一次,在本地区的13个小区中,艾柯卡的销售情况最糟。他为此而情绪低落,查利把手放在他肩上说:“为什么垂头丧气?总有人要得最后一名的,何必如此烦恼!”说完他走开了,不过他又回过头来说:“但请你听着,可不要连续两个月得最后一名!” 
在他的激励下,艾柯卡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推销汽车的绝妙办法:谁购买一辆1956年型的福特汽车,只要先付20%的货款,其余部分每月付56美元,3年付清。这样,一般消费者都负担得起。艾柯卡把这个办法称为“花56元钱买五六型福特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