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硫酸泼熊"引发的思考 -袁济喜-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下面呢,比如林语堂进一步谈到,诗歌通过一些具体的途径,也就是美育的途径来熏陶人们安慰人们的心灵,使人格得到整合。他就说,“它时而诉诸于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于这个辛勤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一种感情的升华,时而又诉诸于人们的悲伤屈从克制等感情,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们的心灵”。林语堂在这里列举了诗歌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这种净化和安慰,然后下面一段他就以文人的笔触写到了诗歌是如何对人们生活产生影响的。比如他谈到,“他教会人们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舍炊烟缕缕升起,并依恋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精神,它教人们对乡间小径上的朵朵雪白的百合花要亲切,要温柔,它使人们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它教会人们用一种怜爱之心对待采茶女和采桑女,被幽禁被遗弃的恋人,那些儿子远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亲”。那么最后林语堂就说到,他说:“假如没有诗歌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所以他认为,诗歌实际上是维持住了我们中国人的精神的平衡,使人格不至于分裂。 
  那么就这一点上来说呢,中华文明当中这个美育意识和美育理论和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呢,它实际上有着如此深厚的,它这个文化的蕴涵它是上升到一种信仰的层面,和灵魂的关注。我们可以说,中华文明能够在五千年当中,不至于像其他国家的一些文明像玛雅文明,包括古埃及的巴比伦文明,都出现过断裂。中华文明能够五千年一以贯之,源远流长,和这种审美的传统和这种文学艺术的源远流长它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三、传统美育的表现形态。 
  那么第三个方面呢,我们要谈一下传统美育的表现形态,那么中国传统美育呢它有一套完整的表现形态,我们想从两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个我们从自然美的表现形态来谈一下这个问题。那么中国传统美育非常重视自然之美对人格的培育。那么中国很多的文学艺术家酷爱自然,并且强调通过自然之美对人格的陶冶呢,来提升人格境界。那么从先秦时候的儒道两家开始,它就认为自然和人的感情是可以沟通的,比如像老子就提出过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儒家它也非常重视自然之美对人格的陶冶,它最早用的一个范畴就叫“比德”。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比如《诗经》当中有一首诗就谈到“嵩高维岳,骏极于天”,那么这是用这种高耸的泰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所以孔子也有一句话叫“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么这种比德说,成为中国传统美育当中对人格境界进行教育的一种常见的方式。比如说我们现在看三国时候刘桢的《赠从弟三首》, 那么其中这一首呢,他是用自然界的松树他来比喻君子的人格,勉励他的弟弟在战乱频繁的汉末三国时期保持一种坚定的人格。这首诗像“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特别是第三句和第四句,它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所以最后的一联 “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那么他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他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所以中国后来的古代的士大夫,他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所以日本有一个美学家就谈到,如果说西方人他欣赏自然物当中的这种形式感,而中国人呢,他是欣赏这个自然之物当中道德象征的蕴含。 
  那么中国传统美育这个实施的第二个途径,就是艺术之美。虽然中国传统的文学家和美育家认为自然之美有一种对人格的培养的魅力,但是他们认为呢,更深的层次它还要通过艺术之美。为什么呢?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艺术之美它是心灵的创造,反过头来它对人的心灵的穿透力,它对人格境界的陶冶,它和自然美相比呢,它是更深,所以就是中国传统美育呢,它把最高的一个范畴就称作为意境,那么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一个常用的概念,在现代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经常引用。 
  什么是意境呢?我觉得佛教当中有一句话说得《佛学大辞典》当中它有一句话说得比较言简意赅,叫“心之所游履攀援者,谓之境”。所谓 “心之所游履攀援者,谓之境”,也就是说,心灵攀登体验到的那个层次,它就叫做境,所以,这里所说的意境的核心它是一种体验的境界,它启发我们,意境一定要产生一种使人回味无穷,能够对人的人格产生一种感召力,和一种穿透力,南北朝著名的诗人庾信,他就写过一首诗,这首诗主要是写庾信被强留在北朝的时候,思念江南故乡的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怀。那么他就写到他在北朝的时候,叫“阳光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在这首诗当中他就婉转的抒发了自己被强留北朝的时候,他不敢公开的抒发内心的故国情思,它只能用“秋来南向飞”的大雁来表达自己魂牵梦萦的故国情思。所以杜甫有一句诗,叫“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所谓“意纵横”就是指庾信的诗文,晚年的时候老来弥辣,像庾信的这首诗他就表现出这个境界。 
  那么不仅是中国传统的诗歌是这样,那么即使是中国古代的书法作品绘画作品它都追求一种淡远超脱使人感觉韵味无穷的意境,那么比如说像范宽的《雪境寒林图》,它所以成为一个经典的中国古代绘画的作品,那么它就表现出一种关中地区,就是终南山地区下了大雪之后,雪境寒林的一种萧条的气氛和那种境界,那么还有像元代倪瓒的《鱼庄秋霁图》,它也表现出一种,一个渔村秋天下了雨之后的这种淡远的意境。那么还有像中国古代的书法,像著名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人就称王羲之的书法是“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那么这里的“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实际上也是王羲之书法创造出一种内在的神韵。像东晋王洵的《伯远帖》,他也表现出潇洒自如的这种神韵。所以我们说中国传统的艺术的意境,它来源于人格的陶冶,反过头来又对人格的培育起了一个作用。 
  四、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的建设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就谈一下美育与当代人格建设。中国人在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精神文明的失落,它表现为一个人格的空缺,那么在审美的文化领域和美育的教育当中,它就出现了很多反常的现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传统美育,对我们当代人格的塑造,可以从三方面起到一个启发和提升的作用。 
  1、那么第一个是说美育和当代人生价值的启发。那么我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这么一段例子,1998年10月7日的《南方日报》它刊登了这么一个事情,它就谈到了“在成都这个地方,有的年轻的女性为了促销女性用品,它可以把这个模型模具放在脑袋上”。那么这种情况显然我认为是不美的。但是呢,促销的小姐她有她的想法,所以这段新闻就记载,一位穿旗袍的小姐撇撇嘴说:“心里不好受,但一天可挣几十元钱,就不管那么多了”。这一则报道它是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的人格境界,在目前商品经济的大潮下,在利益的驱动下,它是非常薄弱的。所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以丑为美,在这方面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前不久媒体就停播了一则广告,洗衣粉的广告。那么它一开始就是用隐性的暗示,用“漂”了没有,你“泡”了没有,用这个“漂”和“泡”它来隐喻有些色情的一些举止。那么像这则广告它后来被停播了,因为很多社会上都有意见。那么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下,这个金钱的诱惑促使大众审美它对人格产生了一种扭曲。 
  所以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美育提倡独立的人格,提倡艺术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认定,像陶渊明他有首诗,就提出“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他把世俗社会比作为樊笼,是牢笼。他认为回归自然,在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当中,他的人格可以得到解放。那么像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念,至少我认为在目前,它是有它的价值的,是可以为我们所汲取的。 
  作为人来说,他固然物质上的生活是需要的,但是我认为对一个完整的人来说,一个人的自尊自爱,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它同样是他生存的一个重要的层面。所以,包括在现实生活当中和历史上,有很多人甚至为了维护他的自尊,他不惜牺牲物质的利益,我们认为这种人格追求它同样是有价值的,所以这里边牵涉到一个价值观念判断。但是我们确实也认为,在现代的审美教育当中,如何协调这二者是非常难的,也是需要一个综合平衡。所以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美育它如何把“义”和“利”统一起来,来整合人格、提升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2、第二点,传统美育对人格的提升,我认为表现出对人格境界的一种重新的认定。那么市场经济下人格境界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是什么样,它和美育的关系怎么样?这是我们人文社会科学和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困惑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认为市场经济和人格它并不矛盾,古代人就谈到“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矣”,我们认为市场经济下,完全把人格和市场经济和金钱对立起来呢,用审美和人格来排斥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比如说市场经济讲究商品交换利益互换,我认为这个也不全面,在市场经济下,没有经济实力有时候我们的人格也很难完全保持独立。所以,我们也不赞成那些古典的理想主义者,把人格和市场经济的一些法则绝然对立,用道德和义愤的态度来对待市场经济下人格的建设,这个我并不赞成。 
  但是另一个问题,也不可避免的就说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和人格观念,它是以利益驱动为基础的,俗话说“无利不起早”,这就和审美的和美育的无功利的境界它是矛盾的。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认为,传统美育所提倡的超越功利的人格境界,它和市场经济下的人格境界,它至少可以起到一种互相平衡,起到一种抗体的作用。它和科技理性下的科技主义和人文主义,它是必须互相抗衡的,互相制约的,缺一不可。就像我们刚刚谈到的那位清华的学子,他的人格境界当中只有科技的人格境界,而没有人文的境界。那么这种人格他是有缺陷的,那么出现在他的人格境界当中的视野,如果发展下去那是非常可怕的。以后如果按他的逻辑可以用硫酸或者用别的东西,也可以把人作为实验品,既然熊可以试,人为什么不可以试。那么这就和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和人格精神它是矛盾的。 
  所以在市场经济下,人格境界的整合在美育的表现当中,我认为,美育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目前市场经济这种人格境界追求,但是它至少可以起到一种抗衡,起到一种提升,起到一种超越。一个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