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创业大策划-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少了一层直接领导,他完全是一副独立办班的架势。除了给那些挂了个名的主办单位交上少许利润,大部分的钱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没过多久,张老师在全校率先跨入“私车族”的行列,令那些受“雇”于他的老教授们个个自叹不如。
社会上的人需要到这里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学校里的老师需要到这里挣几个钱贴补家用。这就为像张老师这样办班的“大家”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经典案例详解
“午托”是怎样诞生的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给人以力量的创业故事:主人翁下岗的不幸遭遇,让人落泪;主人翁矢志不渝的创业精神,令人赞叹;主人翁以小积多的成功之道,易于借鉴;“主人翁”广施博爱的善举,使人钦佩。
九年前,身为技术科科长的魏玲下岗了。下岗后,她贩布匹,开面的,卖服装,到小餐馆打小工……都以失败而告终。最终,很偶然的一个“金点子”救了她:在学校附近开学生“午托部”——一个让学生们放学后在此吃午饭、午休、娱乐活动的地方。
六年前,这位下岗女工借了5900元钱,将全国第一块“午托服务部”的牌子挂了起来,如今,她已在郑州市开了5年家“午托部”,总面积达2500多平方米。招聘了70名下岗女工,资产已逾百万。从1997年至今,她还在郑州帮助过34位下岗女工开办了午托服务部,在郑州掀起了“午托热”。
 
 
    正文 第50节:真是不想活了!
    爬书网 更新时间:2008…7…3 2:13:43 本章字数:2285
        
下岗,正逢春节
1993年2月的一天,郑州大街上人来人往,人们都在忙着办年货,春节快要到了。而魏玲,郑州一家羊毛衫厂技术科科长却接到了下岗的通知。她才36岁,正是干事业的时候呀!魏玲的丈夫周建平在郑州一家棉织厂修理处上班,一个月才300多元的工资;一个9岁的儿子、年迈的婆婆公爹,还有两个小叔子和一个大姑姐,都没有工作。平日家人的生活多半靠她每月632元的工资维持,如今她失去了工作,今后一大家子人该怎么活呀!
临离开厂的时候,厂里给每位下岗职工发下岗通知书的同时,还发了两包共84件羊毛衫,算是最后一次工资。
天灰蒙蒙的,阴冷的北风卷着黄河古道的沙尘,打在脸上;如锥刺般。魏玲肩扛着两包羊毛衫,双腿像灌满了铅,艰难地向家里走去。心比腿更沉,如塞满了沙尘,堵得她喘不过气来。思量到今后没有着落的生活,魏玲真想坐在大街上痛哭一场。可是.她却哭不出来。像做梦一样,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这个技术科科长,市劳动模范,正是风风火火干事业的时候,怎么说下岗就下岗了呢?
到家的时候,魏玲把两包羊毛衫向地上一扔,整个身子就瘫坐在了地上,有气无力地对丈夫说:“这是我们厂最后一次发的工资。”然后,把下岗通知书扔给了丈夫。周建平当时就傻了,看看两包羊毛衫,再望望妻子,他竟哭了。
魏玲猛然爬起身,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高声呵斥道:“我下岗了,你哭个啥呢?瞧你那熊样,你还像个爷儿们吗?”魏玲顿了顿,又说:“现在最关键的是把羊毛衫卖掉,再找个事干干!儿子要上学,一家人要吃饭哩。”
第二天,魏玲早早起了床,借邻居家的三轮车把羊毛衫推到街上,用绳子一串,10元一件,沿街叫卖。那天,她一件也没有卖出去,因为南方的羊毛衫早已进人郑州市场,花色多样,并且质量也好,谁还会去要这种质量不好的羊毛衫呢?
深夜回到家里,魏玲也不吃饭,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躺在床上,眼泪叭嗒叭嗒往下掉。她心里真是委屈极了。
9岁的儿子魏小童不知什么时候推开了门,跪在床上,用小手抹着魏玲脸上的泪珠说:“妈妈,不哭了。我知道你下岗了,没有工资了,我今后不吃零食了,也不再乱花钱了。”
魏玲一把揽过儿子,号啕大哭起来:“儿子呀,下岗不是妈妈的错,你莫要怪妈妈。”
哭完,魏玲掏出身上仅有的5元钱,塞在了儿子的手中:“你今天不是要钱买作业本吗?儿子,家里再穷,也能供应你上学,你要好好学习!”十几天后,魏玲托亲找友,以5元每件的低价,把80件羊毛衫分给了众亲友,得到400元钱。用这钱,魏玲一家在郁闷之中过完了无滋无味的1993年春节。
摆摊卖布挣了350元
天渐渐暖和了,看着从南方北归的燕子,魏玲感到很恐慌。她寻思,必须尽快找个活干,养活自己和家人。但外出找了几天,她也没有找到活儿。
正在魏玲急得快要发疯时,在郑州一家印染厂工作的娘家弟弟从厂里赊来了700米黑条绒布匹,每米1元,让她拿到市场上卖,卖完了再给厂里钱。看着眼前这一大堆黑条绒布,魏玲眼都黑了,但这毕竟有事儿干了,比闲在家里强多了!
魏玲兜了一小包,来到附近的十八里河集市上卖,每米要价1。5元。由于是第一次做生意,魏玲害羞,恐怕碰到熟人,整整一上午都没敢抬头。中午,丈夫周建平给魏玲送饭时,见妻子那个样子,心如针扎一样。他请了半天假,帮妻子一起卖布。总算开了张,一下午夫妻二人卖了10米布,赚到5元钱。
星期天,郑州市东郊姚桥村有会(集市),魏玲和丈夫一起骑了两个小时的自行车,带着布去卖。谁料,一整天只卖了5米布,才赚了2。5元钱。回家的路上,天色已暗,中午只啃了一个凉馍的魏玲又累又饿,越想越气。实在骑不动了,她把自行车往路边一扔,坐在地上禁不住仰天大哭起来。丈夫劝不住就问:“哭啥呢?”魏玲说:“当初为什么嫁到你家呢?这么穷,我心里难受呀,真是不想活了!”
哭足哭够,魏玲擦干眼泪,又推着自行车去卖布。骨子里,魏玲是个倔强而永远不愿言败的女人。她不相信,自己就不能养活自己。她坚信,困难是暂时的,因为“明天还有一轮火红的太阳”。
一个月后,700米的布终于卖完了,魏玲赚了350元钱。这是她下岗后挣的第一笔钱。
包租“面的”险丢性命
布卖完了,又没事干了。魏玲看到邻家有辆旧面的,整天闲在家里,就找到邻居说要把车包租下来。对方问她想干什么,魏玲说想开面的挣些钱养家糊口。邻居知道下了岗的魏玲正难,也不要租金,说你挣了钱随便给几个,挣不了钱也就算了。魏玲内心非常感动,这也是她如今富裕之后为什么要无偿帮助下岗职工的根源。
租来了面的,自己还不会开车,学开车又没有钱。魏玲只好回到娘家,开口问母亲借来1000元,到驾校考了个驾照,成了一名女出租车司机。
记得第一次出车拉人时,魏玲连羞带吓,急得血直往头上涌,满脸通红。毕竟是个女人,开车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她太紧张了。
然而,紧张过后,更危险的事还在后面等着魏玲。
半年后的一天上午,魏玲拉两个客人到巩县朱河镇。车走到半路时,方向失灵,一下子向公路左边的悬崖冲过去。魏玲吓傻了,离路边悬崖只有5厘米,才刹住车。看着路下边的悬崖峭壁,下车后,魏玲禁不住出了一身冷汗,心里琢磨着:这万一栽下去,别说车,连命都没了……
 
 
    正文 第51节:诞生一个金点子
    爬书网 更新时间:2008…7…3 2:13:43 本章字数:2176
        
就在魏玲考虑着是否再开面的时,一天下午,有两个人从中原路上车,讲好150元的价,让魏玲送他们到兰考县,他们在那里有一桩生意要谈。一路上两人谁也不说话,怪怪的眼神看着魏玲。车到兰考县城一幢楼房前,天已完全黑了下来。两人叫魏玲把车停下,其中一个人上楼去喊人,下来时又让魏玲拉他们到郊外,再加50元钱。魏玲心里直犯嘀咕,见两人不像是正经的生意人,就说:“你们先把那150元钱给我,我给车调个头你们再上车!”魏玲接过钱,调过车头,一加油门,飞也似地开走了。那两个鬼头鬼脑的人在身后嗷嗷地大声叫,让魏玲如今想起来还有点后怕!
开面的担惊受怕也不挣钱。当时的起步价是3公里6元,每天从早上6时跑到晚上7时,13个小时能挣到180元上下,除去30元油费,25元养路费,80元出租车管理费,如此算来,一天才挣67。5元,一个月能有2025元。一月两千多元看起来不少,可不敢修车,因为车是辆破车,老坏,修一次就什么也没有了。魏玲开了将近两年的出租车,挣的钱还不够修车,没有弄到钱,反而欠了一家加油站2000元的油钱。
魏玲只好把车还给了邻家,放弃了这个危险又不赚钱的行当。
诞生一个金点子
赚钱成了魏玲那段日子里最迫切的任务。听说不少人卖服装发了财,魏玲就在郑州市工人路开了个服装店。18平方米的一间房子,月租2200元。魏玲到广州进了2000元的西服,岂料西服样式太老,没人要。没办法,最后她只好把每件进价150元的西服,以80至100元不等的价钱卖出。开业两个月,没赚一分钱不说,反倒赔进去了2000多元。魏玲心疼得只有眼泪了。
“做生意千万不能跟风,更不能不加考察地盲目乱投资,否则到头来一定吃亏。”魏玲说花钱买经验,卖服装最大的收获就是这些。
1996年春节后,为了生存,万般无奈的魏玲又加入到打工妹的行列。她先到一家个体职介所,被骗了30元钱却没有给她找到工作。魏玲怕再受骗,只好自己满大街地转悠着找。刚开始,她希望能找个管理的工作,毕竟自己当过厂里的技术科长。然而她很快就失望了。只好降低标准,到饭店去应聘。看见哪家饭店招工,魏玲就走进去,问对方要不要工人。多数老板好言劝走了她,少数老板冷面相告:“我们这里需要的是年轻漂亮的小姐,不需要大姐。”
魏玲心里苦啊!但她却没有哭,而是笑着脸走出去,又到另一家试试运气。当时的魏玲,已外欠了别人6100元钱,她必须尽快找到工作,挣钱还人家。苍天不负苦心人,最后,魏玲被一家名叫“乡村饭店”的个体小餐馆聘为临时工。为了每月300元钱的工资,她每天早上8时就得赶到饭店,直到晚上9时才能回家。擦桌、扫地、洗碗、端菜,她什么活儿都干,且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
艰苦的生活不仅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也可激发人的潜力。就在魏玲给个体快餐馆打工期间,一件事触发了她的灵感,一个可行的想法闪现在了她的脑海。这个想法,促成了魏玲今天的成功。
家庭会议进行论证
“乡村饭店”隔壁是郑州市伊河路小学,学校大门正对着车水马龙的伊河路。每到中午放学时,学校门口就挤满了接孩子的家长,经常造成交通堵塞。一些父母工作特别忙或离家较远的孩子常常到饭店吃饭。魏玲的儿子当时也正上着小学,一到放学时间她就格外担心:儿子过马路是否安全?会不会被坏人拐走?中午饭怎么吃?午睡时间有没有保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魏玲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因此她特别理解家长们的心情,如果能……帮助他们?
魏玲激动得心中“怦怦”跳个不停。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一个专门为孩子们提供午饭、午休、学习、娱乐等各项服务,解除家长们后顾之忧的“午托服务部”的想法在魏玲脑海中诞生了。
开办“午托部”,这是一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