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横霸美国经济十大巨头(上)-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雄厚的杜邦公司毫发无损。事实上,大萧条搞垮了许多竞争对手,开辟了
廉价投资的途径,故而,长远看,于杜邦公司而言绝非坏事。

但紧接着杜邦公司便遇到了麻烦。一度与之关系“密切”的新总统罗斯
福实施新政,初期获得了他们的普遍支持。随着新政的深入,“全国复兴法”
等的出台,大企业渐渐因本身的利益而与政府相抵触。其它的诸如证券交易
法、航空邮政法、交通法、铁路工人退休法等等,大大限制了杜邦家族在这
些领域里的“我行我素”。因此,杜邦与罗斯福等的矛盾日现。为对付政府
的这些行为,各大财团联合成立了一个新组织“美国自由团”,他们甚至企
图以强力推翻罗斯福政权。毕竟罗斯福代表的仍然是美国的利益,而美国的
命脉很大程度上又掌握在那些大财阀手中,因此总统并不愿也不敢动摇这个
立国的基础。然而新政等措施虽引起大财阀的诸多不满,却得到了民众的广
泛拥护,自由团推翻总统的企图遭到了反击,自由团名声渐臭,不久即散伙。
而1936 年的大选,罗斯福以绝对优势连任总统,这标志着杜邦家族这代人
的政治生涯结束。

偏偏不久,又爆发了通用汽车公司工人大罢工,此次罢工最终以资方的
失败而告终。作为资方代表的拉摩特·杜邦动用了包括几千名士兵在内的反
击力量,他绝对不愿意作为杜邦帝国一块极重要的柱石的通用公司的任何权
力有所损失,因为杜邦公司自最早向通用投资到1935 年已从中获得二亿五
千万美元的股息,仅1935 年通用股息收入就占杜邦公司收入的30%,可见
通用对于杜邦帝国的重要性。然而劳方的力量终于战胜了资方。

虽说30 年代,杜邦公司似乎在与政府失和又遭罢工影响甚至受到新政
限制等不利因素下运行,但杜邦公司的生意依然红火如故:杜邦果断地买下
雷明顿军火公司56%的股权,还吞并了全国最大的猎枪制造工厂和一家子
弹制造公司。这些举措将在紧接着的战争需要中发挥应有作用。

更为可观的是在此期间,公司发明了以后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杜邦象征
的、使杜邦赚钱最多的产品——尼龙。尼龙的发明和应用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取得了相当的效益。

7。新转折
通用汽车公司工人大罢工,算得上是杜邦家史上的转折点。通过直接面
对工人的勇气和斗志,他们认识到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局面已有了全新的形
势,那种自由放任主义的陈规再也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大企业的需要了。他们
也认识到所有制所有权并不能百分之百地掌握控制权,如果再拒绝按规章成
立工会,再拒绝实行按政府规章进行治安管理,依旧照“家族制度”运行将
是行不通的。这个认识虽然并不为每位杜邦成员所接受,却已大体形成了多
数人的共识,故而一些陈规陋习得以破除。

另一方面,罗斯福的新政不可能脱离实际,违背阶级利益,事实上其改


革任务基本完成,国内的大部分障碍已经排除,罗斯福一方面日益紧迫地意
识到美国迫切需要广大的海外市场,这就需要各大公司不断向海外扩张,形
成一个系统,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双向刺激下,使美国经济尽量复苏;再则,
战争的逼近,使得备战尤为迫切,因而也就使国内矛盾大为缓和。也就在这
个时刻,罗斯福总统的儿子娶了杜邦家族中的一位小姐。杜邦与白宫联姻无
论如何都不是坏事。而罗斯福总统夫妇赶往威明顿参加婚礼,更有一种有力
的舆论效果。

二战期间,杜邦公司全方位投入,开足马力生产战争武器和其他物质。
包括最大的一项武器制造工程,即原子弹研制的曼哈顿工程实际工作主要也
由杜邦进行,以致于有人说曼哈顿工程实际上成了杜邦工程。

这还得从头说起,早在文尔弗雷德“叛逆”,科尔曼退出,由科尔曼、
艾尔弗雷德、皮埃尔组成的三人统治宣告结束。文尔弗雷德去了佛罗里达开
创新天地,科尔曼从政当了参议员。那时皮埃尔便选择了另两位堂兄弟伊雷
内·杜邦、拉摩特·杜邦第二组成三巨头统治格局。随着大萧条的来临,杜
邦家族的第一大震动就是拯救者之一科尔曼因涉嫌贿赂丑闻被迫辞去参议员
职务。辞职的两年后,即1930 年11 月11 日科尔曼去世。这似乎是一引子,
整个30 年代,杜邦家族经历了较大的艰难。——话头引回来,二战期间,
一部分杜邦公司的老的经理人员相继过世,为后一代留下了空缺。此时,拉
摩特大胆任用工作人员,他自己接过皮埃尔财政委员会主席的职位。一位叫
作克劳福德·格林沃尔特(后来当了杜邦家族的女婿和公司总经理)的杜邦
公司的化学师,因其在技术上贡献颇大,博得杜邦董事们的赏识,成为董事
会的一个成员。在1942 年底,杜邦公司领命建造和管理一座工厂,为一种
绝密武器成批生产材料,政府规定了两个条件:1。杜邦的利润不能直接增长;

2。所有专利都归政府所有。有远谋的杜邦们意识到新兴的核工业具有巨大的
潜力,便欣然接受了此项工程。他们委派公司火药部门的两名成员去领导工
作,克劳福德则作为董事会发展处主任,代表杜邦参与领导。后来的成功,
虽然专利不在杜邦,但更有用的实际知识却留了下来,此项知识也成为其扩
展财富的基础之一。再后来,杜邦公司参与氢弹的制作,作为四大承包商之
一,每年都接受原子能委员会25 亿美元的补偿费。
二战结束后,冷战不但使杜邦家族在政治上大有起色,多名原公司的助
手和伙伴进入了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也促进了他们的经济扩张,向南
的挺进尤为突出。年事渐高的三巨头常常沉浸在巨大的成就里,现在通用汽
车公司、杜邦公司、雷明顿武器公司、美国橡胶公司等都成了一个庞大的企
业帝国的组成部分,牢牢地掌握在杜邦家族手中,“主政者”年长的皮埃尔
尤为兴奋。

8。失掉通用汽车公司
杜邦家族老早就是通用汽车公司的大股东,在其董事会里有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早在1948 年,杜邦家族就在通用汽车公司问题上有过麻烦,只因
他们所占比例过大,政府欲在大企业财团中间保持一些平衡,防止通用汽车
公司完全被杜邦家族垄断,故而在联邦听证会上,政府在一篇长达65 页的
起诉书中,指控杜邦公司在通用一手操纵了高级职员、董事以及政策的选择
权。由于朝鲜战争和氢弹的计划,政府的抨击稍告停息。到了1952 年正当


杜邦家族庆祝他们的火药公司成立150 周年时,杜邦家族却遭到两个方面的
打击:其一是拉摩特。杜邦去世;再则是政府重又对杜邦家族近200 名成员
提出集体起诉。一年后皮埃尔又去世,但在整个诉讼过程中·杜邦公司的反
击有力,宣传得当,赢得了舆论和公众的同情,最终杜邦获胜。然而到了1955
年,获胜的杜邦并来反省被起诉的道理,又在通用汽车公司投资7500 万美
元,这下倒点燃了丢失该公司的导火线。

杜邦公司在刚结束诉讼事不久即跨出这一步,企图进一步垄断世界上最
大的公司,这是公然对政府所希望的由几个财团联合控制一些大公司,使资
金分散在多种领域内,从而弥补把股票集中在一、二个市场不稳定的领域的
缺陷,以期缓和萧条的威胁的违背,同时别的财团也对这种咄咄之势心怀不
安。在多种因素影响下,1957 年6 月,又开始了对杜邦家族的垄断之势进
行阻止,虽然杜邦们奋力反击,终于未能奏效,通过一种缓和的方式,销售
出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新任杜邦总经理的拉摩恃·杜邦·科普兰虽然面对
现实把公司经营的重点放在了发展具有消费市场、廉价劳动和较低赋税的海
外投资以及在国内建立直接消费市场上,此举使杜邦家族的收入并未损失多
少,然而他们从1963 年起到1965 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通用汽车公司的
红利的失去,收入减少了3 亿美元左右。通用的失去,也许可以算作杜邦公
司经营的一个时代的结束。不过通用却因此愈加兴旺起来。

9。海外大扩张
经历了通用的丢失后,1963 年伊雷内以86 岁的高龄去世,至此三巨头
皆已作古,这时,作为公司总经理的科普兰,眼见杜邦家族已经失去了通用
汽车公司的利润收入,便把已经落后的海外投资“捣鼓”起来。

1957 年最高法院判决财产剥夺的那年,杜邦公司在荷兰建立了它独资
的第一家国外子公司,又在北爱尔兰建设一家橡胶厂。公司的海外经营侧重
于利润更高的产品直接出口方面,1958 年杜邦公司新设国际部,杜邦公司
从此全面走向海外。

1954 年,杜邦公司的销售额仅有6%是国外的,到了1963 年,国外销
售额已增到15%。如果没以前向海外的进军主要是以出口产品的话,那么
到如今每尔从海外工厂收回利润更加喜人。

因此,科普兰讲到“一个企业必须有一个进取的销售组织,它能配合世
界市场的需要,并在新产品一上市立即在国内外同时行动。这是我们给杜邦
公司制订的经营路线。”显然这个经营路线是总结了已有经验的同时又指导
今后的发展。可以认为科普兰1963 年的这个讲话,标志着杜邦公司的一个
新纪元即海外投资新纪元的开始。

与此同时,杜邦家族的政治路线也随之改变。

10 年前他们还普遍反对美国对不发达国家的援助,如今却认识到稳定
的市场的重要性。而且他们更注意瞄准廉价劳动力和原料资源,图谋更大的
利润,到1970 年,杜邦公司海外工厂的半数设在拉丁美洲便可说明。同时
他们也加强了向欧洲和亚洲的扩张。

10。又陷危机

杜邦公司的大发展也给本身带来了许多麻烦,自然大多是大商业的固有
弊病。而作为那个时候的公司领导人科普兰没有了拓展海外的锐气,而是保
守地经营着公司。自19 世纪以来,杜邦家族一直以利润占投资额百分之十
作为经营指导,而到了1955 年,公司收益为13。8%。杜邦家族的资产已经
愈来愈大,要使这巨大的投资维持10%以上的收益必须不断增加销售额。
而技术上的改进使成本和价格均在降低,增加销售额的唯一出路就是扩大市
场。事实上因为以前尚有通用汽车公司的收益以及越战效益,投资与利润的
矛盾才不明显。当有危机时,科普兰却试图以更庞大的机构来解决机构庞大
的问题,更加增加基建投入,甚至当产品过剩,存货积压,价格下跌时,他
还保留传统作法,不带头降价,诸如此类的作法使杜邦公司丧失了不少的主
动权和销售收入。由于在领导岗位上不能称职,科普兰于1967 年12 月结束
了在公司的领导主涯。令人惊异的是代替科普兰的是一位名叫查尔斯·布雷
尔斯福特·马可的人,没有杜邦二字,据称他是在杜邦公司第一个真正的局
外人当上总经理。此时小伊雷内也开始活跃起来,然而难料的1969 年年底
的又一经济危机,又使杜邦家族遇上麻烦。

在纽约华尔街的债券股票市场,杜邦家族岂有不染指的道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