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纪事-许知远-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术、机器、制度以及意识形态。对于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的理解,与其将其置放于一个冷战的历史框架,不如重新放回它漫长的朝代更替中的历史中,这样似乎更容易有头绪。





    正文 第54节:十年之后(2)
    溜达 更新时间:2008…3…28 1:10:39 本章字数:1493


  在中国现代史上,邓小平是某种意义上的中兴者,他有着更强的现实感,较少被个人野心所左右,他对于他所服务的国家与组织,充满了忠诚,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内部稳固它,而在手段上却又充满了灵活性和开放性。在3年前的一次采访里,历史学家史景迁将邓小平放在过去300年的中国领导人中最出色的行列,是康熙、雍正、曾国藩式的人物,而且〃他的强大影响持续了25年,比后两者都要长。〃
  人们习惯将邓小平视作一场伟大的经济革命的设计师。这种评价既低估了他,也误解了中国社会,在没有政治变化的情况下,不会发生纯粹的经济变革。从一开始,邓小平的实验精神就渗透到所有领域。翻开《邓小平文选》第二卷,47篇讲话几乎覆盖了中国改革的每一个方面,其中最引入瞩目的是他对毛泽东思想的再阐述,对于党与领导制度的改革,对于军队改革的建议,对于民主与法制的要求,中国在世界应扮演的角色……
  他大胆地做出了和平是世界主旋律的判断;他进行军队改革,试图使军队职业化,后者在混乱的〃文革〃时期获得过份强大的影响力;他开始精减机构,推动干部的年轻化,他自己则对个人崇拜毫无兴趣,他没有兴趣担当过多的职位;早在1980年12月,他就支持了〃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口号……在身经一个被最高领导人变幻无常的情绪影响的时代之后,邓小平试图使政治生活制度化,以最大限度地缩小领导人的个人品质、权力、威望的影响力。
  但是什么样的内心情感与思维方式赋予了邓小平这样的力量?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强有力、充满个性的人物,也会对细节印象深刻,他喜欢桥牌、足球、围棋、牛角面包和小熊猫香烟,在会见世界领导人时仍烟不离手,脚边摆上了一个痰盂,接受法拉奇采访时,他用孩子般的方式表达对江青的愤怒:〃她是个坏女人。〃但是对他的个人哲学是什么,我们却知之甚少。事实上,他似乎很少表露这些,总是将个人的态度隐藏于他要推行政策的背后。或者说,他是那样一种领导人,即使身经所有残酷的政治斗争,了解所有的政治智慧或者伎俩之后,仍保持着一种单纯的世界观,那些政治上的磨难赋予了他推行这种单纯价值观以韧性和持久的动力。
  对邓小平来说,这种单纯价值观来源于他早年的经验,中国要重新获得独立、尊严、秩序。对于身经不间断的政治动荡的他来说,秩序是繁荣的基础,而繁荣则将带来独立与尊严。在他内心深处,西方世界的制裁态度令他联想起中国与西方交往中令人不快的历史,在接见日本代表团时,他提到了鸦片战争:〃从鸦片战争侵略中国开始,他们伤害了多少人的人权!巴黎七国首脑会议要制裁中国,这意味着他们自认为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对不听他们话的国家和人民进行制裁。〃而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接受,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
  在邓小平逝世10年之后,中国仍旧是在他的智力与原则的框架下运行,只可惜,他在80年代引发的实验精神却逐渐丢失了,改革与开放则越来越被限定为纯粹经济领域了。自他在1978年掌权之后的30年的中国,像是过去200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意外插曲,既没有面对侵略与屈辱,也没有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中国人回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为物质上的积累而不停劳作。但是,他的遗产中也包括昔日的中兴者一样面临过的问题既有政权被加固了,但是人们期待着更深层的变革。
  令人遗憾的是,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仍未看到对邓小平的深入探讨,不管是他的价值观还是政治智慧,而他所代表的正是中国历史上在专制与社会动荡之间摇摆的中国社会所最缺乏的素质。





    正文 第55节:李约瑟的提问(1)
    溜达 更新时间:2008…3…28 1:10:39 本章字数:887


  李约瑟的提问
  我依然顽固地去探索祖国历史的秘密,好像从北坡去攀登一个高峰,因为从小这就是我的梦想。
  阿兰·佩雷菲特
  那本绿色封皮、356页的《李约瑟游记》,打开了一个我从未想像的世界。那是1942…1946年的中国,她在与日本人对抗中,丢失了大部分土地,民族的生存受到了空前的挑战,而战争又激发起中国人空前的团结,长期如同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处于获得胜利和重建国家的高涨热情中。
  我们了解了关于那个时代的很多故事,士兵的、农民的、将军的、政客的,但是科学家们在这场风暴中是怎样的呢?30年前,〃科学〃与另一个词〃民主〃,被认定是解救中国的良药。
  自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一连串对抗西方的失败,中国人的自信心从未如此低落,作为世界中心的天朝一去不返。一开始,人们相信是军事技术上的不足,但是洋务运动的成就却在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功亏一篑;然后,人们开始将失败归于制度上的落后,维新与革命,都试图将欧美的制度移植到中国,它的效果也令人怀疑;最后,人们认定问题出在他们一直为傲的中国文化传统上,它已经僵死,无力应对现代世界。一些最激进的知识分子宣称,应该将线装书全部扔进茅坑。
  很多新观念涌入动荡的中国,用以解救〃外国干涉、政治分裂、基层社会动荡〃这些严峻的问题。〃科学〃在其中占有的地位无疑是最为独特的,民主是政治改革的方法,而科学则牵扯到更为根本的变化它可以改造我们的文化基因。以至于那个时代的思想领袖胡适1923年会这样一说:〃近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
  那真是个焦虑的年代,不仅是我们的制度、技术,甚至人类学意义上的中国人自身都是值得怀疑的。我们太静而不活跃,思维上欠缺逻辑,身体太文弱,郁达夫在小说中甚至对于我们的性能力也倍感怀疑。





    正文 第56节:李约瑟的提问(2)
    溜达 更新时间:2008…3…28 1:10:39 本章字数:1172


  缺乏科学精神,是最经常被指责的一项。欧洲中心论者带着考察土著居民式的眼光打量中国,发现欧洲人〃生来就是具有智慧的民族〃,而中国人则尚未开化,他们不善于分析、怀疑、科学思维,中国社会则长期停滞,一直以来是黑暗的专制主义,它扼杀一切想像力。即使在那本极力将中国人的生活艺术化的作品《吾国吾民》中,林语堂也说,希腊人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埃及人发展了几何学与天文学,连印度人都发明了自己的语法学,这都以分析性思维为基础,但中国人〃却未能发展自己的语法学,数学与天文学的知识大多是由国外引进的……他们只喜欢道德上的陈词滥调……缺乏的正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世界观。〃
  李约瑟1942年来到中国时,他已听到了太多类似的论调。他的名字是Joseph Needham,是剑桥大学的一名富有成就的生物化学家,他也是自由教育所产生出的最佳人才,对一切都充满热情与好奇心。1936年,因为一名叫鲁桂珍的年轻中国女科学家的出现,他对中国深感着迷,依靠自修学习中文,阅读中国典籍,并取了这个中文名字。
  〃大约在1938年,我开始酝酿一部系统的、客观的、权威性的专著,以论述中国文化区的科学史、科学思想史、技术史及医学史,〃他后来回忆说,〃当时我注意到的重要问题是:为什么现代科学在欧洲文明史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又衍生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公元1世纪到公元15世纪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
  1942年的中国之行,是个饶有兴致的探究过程,充满了李约瑟一直渴望的新鲜感受与一手经验。他努力让自己融入中国,他的朋友发现,他不喜欢别人叫他Joseph Needham,或是叫他〃倪德汉〃,而坚持叫〃李约瑟〃的用法,他睡前与早起时,不穿西式睡衣,而是中国蓝布长衫,一位听过他讲演的学生记忆他是〃一个结实的人,个性非常活泼,穿着咔叽布料的艺术,上装上戴着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蓝白的牌子……他喜欢别人叫他李先生,谈话明白而快捷。〃
  那真是奇特的旅行,处于抗日战争的中国,一切都艰苦卓绝,然而中国人却用自己的方式来应对,并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性。在嘉定,李约瑟发现科学家们在可以遥望西藏山峰的宗祠里讨论原子物理;在广西的山洞里,他又看到了大型发电厂,而工程师们争相同来自外部世界的技术专家交谈;在大理的土著部落中,有人帮助一位浮游生物学家把小船推入五华塔下的洱海;在一座炼焦厂里,所有的管道、蒸馏塔和金属部件都是用汽油桶建造的,一座轧钢厂是由打捞起来的沉没江轮上的发电机供电的,一流的鼓风炉则是上面的钢板改装的,当显微镜的盖板买不到时,他们就使用天然云母片……





    正文 第57节:不仅仅为了解答李约瑟难题(1)
    溜达 更新时间:2008…3…28 1:10:39 本章字数:1161


  不仅仅为了解答李约瑟难题
  像政治人物一样,专栏作家是一项可以躲避长期负责的工作。前者经常是突发事件、短期选举的俘虏,他们没有时间考虑长远,必须为保持眼前的权力而斗争;而后者则永远生活在截稿日期的阴影下,当时间到来时,即使无话可说,也要假装深思熟虑,也因此思考经常是碎片的、不连续的。
  这真是一种有趣的体验。上周的此刻,我正在试图解答李约瑟难题:曾经辉煌无比的中国为什么突然间落后了?我的桌前摊放着黄仁宇的回忆录《黄河青山》、《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简装中译本,一本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论文合集,那本在80年代轰动一时的《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近代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和人类学家贾雷德·戴蒙德的获奖作品《枪炮、病菌和钢铁》……
  我是试着去Think Big 。中国的落后,和欧洲突然崛起一样,让人费解,人们做出了各种解释。马克斯·韦伯相信,支配传统中国的儒教与道教,缺乏清教伦理中的节俭与虔诚;卡尔·魏特夫则说,治水传统使中国产生了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它限制了创新;大卫·兰德斯提出,一切的根本是文化,中国文化固步自封,它不鼓励创新,更缺乏精确性;黄仁宇则相信,中国社会一直未能从数字角度进行管理;贾雷德·戴蒙德干脆从地理学上解释,中国的海岸线太平直,而欧洲的海岸线犬牙交错,前者造成了中国的长期统一,而后者则孕育了不同的语言与文明,而前者长期的一致性压抑了创造力……
  而这个星期二的早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