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鬼风吹-第1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找来三子窝阔台、四子拖雷(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受封在外),交待说:守业比创业更难,会猛攻也会坚守,才能得天下。攻下西夏后至少用两至五年时间先把内部整顿好。应该多办一些顺民心的事。几种语言的百姓都顺从了,你们就会天下无敌。在兴隆山,他还和耶律楚材等人设定了“联宋灭金,尔后灭宋”的政治方略,为口后灭宋奠定了基础。
成吉思汗在兴隆山度过了深秋和冬季。1227年春,蒙古大军包围了西夏都城中兴(今银川市)之后,成吉思汗率领一部分军队南下,攻打金的辖区。人夏时,成吉思汗再度来到兴隆山。在兴隆山,他将窝阔台、拖雷叫到跟前嘱咐道:“广土众民欲御辱,必合众心为一,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铭记。”据《元史》卷一载,闰五月,成吉思汗、耶遂哈敦“避暑六盘山”到了“清水县西江”行宫。在围猎野马时,不慎从马上摔下,一病不起。无数蒙汉神医都没有挽回他的生命。1227年8月25日,农历七月十二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病逝,享年66岁。成吉思汗死后秘不发丧,由一辆牛车在天亮前送出清水县境,最后送到漠北,葬于三河之源的大肯特山一带。由于成吉思汗生前曾到兴隆山,1939年7月,其灵榇由内蒙古伊金霍洛迁到兴隆山,暂厝十年之久。
成吉思汗逝世后,忽必烈先灭了西夏,后灭了金和南宋王朝。明灭元蒙后,境内蒙古族改称“鞑靼”,榆中县北山因此留下了诸如鞑靼窑、撒拉(浪)沟等北方民族地名。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最后一批鞑靼人撤离榆中地界。
1938年,为避免在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寝遭到日军的盗窃或轰炸,国名政府计划采取迁移成吉思汗灵寝的办法予以保护。
1939年2月25日,国名政府立即做出迁陵计划,由蒋介石签书手谕:兹派蒙藏委员会蒙事处处长楚明善、军事委员会科长唐井然、郡王旗西协理贡布扎布为护送专员;派伊盟盟长堆沙王、郡王旗扎萨克图王、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等为起陵致祭官。迁移地址确定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兴隆山。6月9日举行起陵典礼,6月10日用驼车装载起陵,6月15日到达榆林,受到榆林各界悬旗欢迎,全城鸣爆竹迎祭,灵柩车前进有序,众僧侣诵经继之,灵车进北门穿城直出南门。随棺而行者有邓宝珊、高双成、石华岩、楚明善、唐井然、公布扎布等。6月16日改以汽车载运南下。当灵柩经过延安时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朱德、周恩来、王稼祥、王若飞等及延安各界人民的热烈迎送和祭奠,声势浩大、庄严肃穆。6月24日灵车到达咸阳,6月25日下午由咸阳出发经西安,受到了西安各界3万多人列队郊迎5里之遥,26日举行社会各界的公祭,祭后即起程西行,途径甘肃平凉等地。7月1日到兰州,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率军政官员、社会各界代表、群众郊迎10余里,举行了盛大的迎祭仪式。祭后即驱车向目的地兴隆山,举行安灵仪式。
成陵迁兴隆山后,供设在兴隆山大佛殿正殿,成吉思汗灵寝供在正殿中央,中悬成吉思汗像,像貌魁伟刚毅,像前安放成吉思汗银棺,长1。2米,宽0。77米,高0。995米。棺周镶嵌由黄金雕琢的龙凤图案,成陵左旁安放成妃福晋的银棺,长1米,宽0。6米,高0。70米,其形状和装饰与成陵相近。在成妃灵柩前陈一朱漆小箱,上置红木雕花为底座的方镜一面,长0。42米,宽0。32米,据说这是成吉思汗西征欧洲时所得,凯旋后赠予爱妃。殿内以黄布设幕,悬挂着陕甘各界致祭时的花圈、挽联、匾额。棺柩上覆盖着许多彩绸祭幛。灵柩右侧竖立着成吉思汗生前所用钢矛,矛头长0。20米,柄长2。50米,外裹黄绸,上绕黑。毛叫“苏鲁锭”重约200斤。矛前置一桌,上陈宝剑一把,长1米,是成吉思汗生前佩剑。殿内还悬挂着一件大小与剑不合比例的剑鞘,恐是后来的配物。
成陵迁兴隆山后,由甘肃省政府派宪兵队守护。随陵由蒙迁来护灵蒙民27人(家属除外)专事上香、祭奠、清扫、诵经之事,并承担季祭、年祭的筹备工作,直接负责每月初三日的月祭活动。守灵人员(宪兵和蒙民)的薪金、生活补助、祭奠费用由伊克昭盟和甘肃省蒙藏委员会拨付,由榆中县地方财政代支,护灵人员房屋维修装饰等费用由榆中县政府拨付。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成吉思汗诞辰纪念日,为一年之大祭,其余一年中正月初一、三月十八、七月十四、九月十二日为季祭,此外每月初三为小祭。年祭、季祭由甘肃省蒙藏委员会会同内蒙伊克昭蒙政府军政长官、社会各界名流参加,历届榆中县县长应。召为陪祭官员。主祭官公推有德政、有威望之人担任。
每次大祭,需用羯绵羊30至40只,每月小祭需用羯羊6只,加上香、表及其他祭品,每年祭祀费用可达八九万元大洋。另外,还有国名党的一些高级军政官员和社会名流来兴隆山祭拜成陵也耗资颇丰。可见成陵厝置兴隆山期间供奉和祭祀的场面宏大,仪式隆重、守护严密景况之一斑。
成吉思汗陵寝自1939年7月1日迁至兴隆山,至1949年马步芳在兰州解放前夕将成陵迁至青海省塔尔寺止,前后10年,在这期间,榆中人民对成陵表现了极大的敬仰之情,并对成陵的守护和祭奠做出了一定贡献,涌现了众多美好的传说。同时成陵在兴隆山的停放,给兴隆山增添了新的文化遗迹,提升了兴隆山这座“陇右名山”的旅游和观瞻价值。成陵迁走后,在大佛殿雕塑成吉思汗像一座,供人们瞻仰和祭奠。
1954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应广大蒙古族人民的要求,请准中央人民政府,将成吉思汗的灵柩由青海省塔尔寺迁回原址——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据悉“2010年6月26日(农历五月十五)由达尔扈特人主持的成吉思汗四时大祭之一的夏祭——淖尔祭在鄂尔多斯市的伊金霍洛旗隆重举行。近800年来,达尔扈特人祭祀的圣灯一直没有熄灭过,13世纪开始形成的祭祀文化代代相传,保留和传承至今,堪称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
整个成吉思法陵寝的迁移历史十分曲折,我曾有详细研究。
接下来是较为严谨的说法。
成吉思汗陵寝不是一直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在1939年,成吉思汗陵寝曾经西迁至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政策驱使下,相继占领内蒙古西部大部分地区后,于当年10月下旬在归绥成立了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将归绥改名为“厚和浩特市”。
这时,日本侵略者看到成吉思汗陵在蒙古族中具有极为崇高神圣的地位,便想以成吉思汗陵作为一种筹码来要挟蒙古族的王公贵族,以实现继建立伪满洲国后,让蒙古族成为日本侵略者分裂中国的又一个目标,便在1939的春天打起了成吉思汗陵的主意。
当时,日本军方面秘密派遣间谍潜入了内蒙古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境内,假扮蒙古人偷偷会见了各旗的王爷,并想说服他们支持日本军方将成陵搬迁到日占区。还要与会的各旗王爷一起去绥远,被以伊克昭盟盟长沙王为代表的各旗王爷断然拒绝。
日本人看这个提议被拒绝,就威逼此前奉命到包头假投降的伊克昭盟副盟长阿王写信给沙王,“既然你们不想迁成陵,那就把成吉思汗的兵器‘苏勒德’请到包头祭祀。”以达到把全内蒙古人笼络到伪蒙政权周围的目的。
沙王制造了一个假的“苏勒德”送到包头,这样才堵住了日本鬼子的嘴。然而,凭借当时驻扎在伊盟的国名党的一些游杂部队,以及各旗保安部队,这点力量根本无法与日军抗衡,成吉思汗陵的安全仍然受到威胁,因而有了“成吉思汗陵西迁”之举。
国共重要领导人俱都支持西迁。
1939年,沙王赴重庆述职期间,向国名政府建议将成吉思汗灵柩迁至青海省西北部柯尔洛果贝子旗,蒋介石当即同意,并且委任沙王和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等为起灵致祭官,沙王为主祭官,奉移经费从国库拨发。
在确定安陵地点时,考虑到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曾经经过甘肃,因此决定将成吉思汗灵柩暂移至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与此同时,令蒙旗独立旅旅长白海风率部保卫成陵。在返回伊盟的途中,沙王又去了延安。沙王向毛主。席汇报了伊盟的形势和迁陵的事宜,毛主。席十分赞同他的西迁计划。
成吉思汗的灵柩是在蒙古族民众的泪海中,离开伊金霍洛旗圣地的。1939年5月底,国名政府委派的移陵人员及护陵军人陆续到达伊金霍洛旗。1939年6月10日太阳未出之时,达尔扈特人和附近各旗的蒙古族民众云集伊金霍洛旗,与他们景仰和崇拜的始祖告别。
在成陵西迁的当天,依然有许多人前来阻挠,人们跪在路上不让移陵的队伍前行,沙王和国名政府的官员苦苦劝说,一再保证等赶走日本人后就将成陵迁回,送行的队伍这才慢慢让出一条道儿来。
人们跪在路上边哭边磕头,沿途也不断有蒙汉民众迎住灵车叩头、举佛灯、献哈达、顶礼膜拜、鞭炮迎送,甚至有很多人因为悲伤过度晕倒在地,还有更多的达尔扈特人失声痛哭一路相随,不忍离去。因为对于他们中的很多老者来说,这可能就是与成吉思汗陵的决别。
成吉思汗的陵寝离开伊克昭盟后,经过了榆林、米脂、绥德等县,每到一处都举行大型的祭祀仪式。队伍于7月1日抵达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东山大佛殿,榆中县成立成吉思汗灵柩办事处,留在那里守灵的达尔扈特人分住于上下5座庙里,主持日常祭奠事务。
1949年,国名党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下令将成吉思汗灵柩移往青海省塔尔寺,塔尔寺是成陵西迁的最后一站。
1939年,6月21日上午当移陵队伍到达延安的时候,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将迎陵之事看做是国共联合、扩大统一战线的大事。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以东5公里处的十里铺搭设灵堂,举行祭奠。中。共中央代表谢觉哉、柯庆施、滕代远、王若飞、高自立等将灵柩迎入精心布置的灵堂,毛。泽。东同志向成吉思汗灵柩敬献了花圈。边区政府秘书长代表党政军读了祭文,这是一篇号召蒙汉各族人民高举抗战旗帜的战斗檄文。祭祀之后,延安各界人士列队绕行灵前,瞻仰了成吉思汗灵柩。此后有关部门又在延安修建了成吉思汗纪念堂,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成吉思汗纪念堂”7个大字,在蒙古族人民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成陵西迁14年后,1953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广大蒙古族人民的要求,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呈上恳请将成吉思汗陵迁回伊金霍洛旗的报告。
周恩来当即就批准了这份报告,并做出了重要批示,第一,拨付80万元专款以新建成吉思汗陵寝。第二,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组建请灵和建陵委员会。第三,让相关部门全力配合迁陵活动。
在当时80万元人民币可是个了不得的数字,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对成吉思汗陵的重视,对成吉思汗的正确评价和认识,也看得出是对蒙古族的一种关怀。
1954年3月15日,由伊克昭盟盟长鄂其尔呼亚克图、达尔扈特乡乡长宝锁儿等29人组成的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