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需要的不仅是钱(2)
但是如果这个VC哆嗦了一下:“本来今年收入要做到500万美元,你到现在一分钱的收入都没有,我们不敢投你了,我找一个别的VC来投你吧!”这家VC找来另一家VC,这第二家VC对这个半导体公司不太了解,所以花了3个月去做调查。创业者没钱生产,拖来拖去,客户不耐烦了,就把单子下给了另外一家半导体公司。
失去订单后,本来要投资的第二家VC说:“单子怎么没了?不投了。”此时这家半导体公司已经为这次生产预支了一些费用,欠了一些债。公司的员工看见了,人心思变,正好旁边有一个新的公司刚刚融到一笔钱,正在招兵买马,就把整个团队给招走了,这个公司只好关门。
这家半导体公司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他一年之前做的一个决定——他为了多拿几百万美元的估值,回绝了一个懂行的VC,拿了另一家VC的钱,而后者对半导体行业并不懂,可能只是因为当年半导体投资热就投了一把。但正是他一念之间,就导致了一个创业公司的死亡。
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很接近现实。我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创业者,找一个合适的投资人太重要了,他必须能看懂你在做什么,知道你这个业务的成功和失败的重要因素是哪些,他要知道为什么投你这个案子。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个行业特别热或只是随机的选择,那么你很可能选错了投资人。很多时候,VC会决定一个公司或者彻底失败,或者大获全胜,命运有时就这么简单。
一些创业公司在初期的时候,什么钱都愿意要,也不计后果,因为他们那时没有什么条件可谈。但当做到一定规模,选择VC的关键因素一定是,这个投资人懂不懂你这个行业,他能不能帮上你?
有些创业者喜欢跟VC讨价还价,公司本来可以作价4000万美元,他非要作价4500万美元。为了这点钱,他可能失去了一个好的投资人,而这个节点的失误更可能使他失去了一生中一次重要的机会。
当年我在软银赛富参与投资盛大时,盛大面临几个选择,有好几个VC想联合投资它,而且条款要比我们的好。但因为盛大过去在与投资人的关系上曾有过一些经验教训,所以选了一个他们认为比较合得来的投资人,我觉得这也是盛大后来成功的一个关键。
我后来负责的一些案子,有些是别的投资人已经进去了,但他们可能并非来自专业的投资机构,无法在下一步帮助公司发展,所以我就把这个公司“赎”出来,也就是让那些投资人出局。或许他也没有投错,但这家创业公司再往下走,他已经帮不上忙了,退出对他、对企业都是最好的。这种情况下,我们用钱把前面投资人的旧股份买过来。但这对创业者来说并不好,因为他希望我投的钱百分之百都进入公司,而不是给股东拿走,但有时这么做是必要的,因为一个投资人作为股东可能为公司带来资源,如果无法合作也会带来很大的伤害。
创业者一定要重视投资人的价值,要找有品牌的专业投资公司,而且一定要找懂这个专业的投资人。有些企业家做到一定规模就说:“我不需要别的,我就需要你的钱。”其实这是错的,他毕竟没有经历过一些事情,他可能有从零做到1000万美元的经验,但是从1000万做到1个亿需要完全不同的经验。他如果还按照原来的方式运营,可能就做不大。
另外,我们在投资时发现,一个能够拿到我们钱的创业家,通常来说执行力非常强,在某一件事上可以做得非常完美。但是他在战略上可能出问题,比如在一些价值很小的事情上花费很大的力气。他身在其中,不一定能意识到,而我们作为投资人站的位置更高,看得更清楚。
如何选择投资人(1)
这两年美国的VC蜂拥进入中国,知名的VC大部分都已经进来了,尤其是硅谷的,他们集中在一起,竞争激烈。
现在好像新的基金去美国融资也不是很难,如今中国市场已经不缺钱,缺的是一个成熟的创业家阶层。
中国的创业者很多,但很多人根本不具备创业家的素质。一个创业者一定要把一件事做到一定的程度,才够格做一个创业家。谁都可以有一个想法,但能不能把想法变成现实,这才是最关键的。创业者肯定要先有一次经历,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学到很多东西,他就变成熟了。
任何人都有第一次,他一定要自己去试,不然就没有理由成功。投资者不是慈善机构,我们要为投资人创造价值。早期上市的公司如UT斯达康、亚信、新浪、网易等已经成功,并且进入了第二次创业生涯,但这个群体还不够大。一个成熟的创业家阶层,将成为下一个创新公司的天使投资人。
美国的VC行业已有40年历史,据统计,VC的平均回报率反而低于债券一类的相对固定的回报,就是说可能是20%的人把大部分的钱都赚了,20%的人连内衣都输掉了,其他人可能略微有一点赢利。我认为中国真正的VC起步是在2005年,我们还处在起步阶段,现在市场形势很好,大家的机会是平等的,10年以后或许才能看到优胜劣汰。
目前还很难看出哪个VC在中国做得好,哪个做得不好。但我认为,只要有战略的VC,成功的机会就很大,而那些忙忙碌碌随机寻找机会的VC可能不会很成功。纵观在中国投资的VC,其实各有各的战略:有选择早期阶段的,投资很多早期的案子,希望由少数成功带来巨大的回报;有选择行业的,在细分行业里投很多项目,好处是在这个行业里积累了非常多的资源,坏处则是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有选择规模的,比如在3000万美元以上规模的创业公司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有选择投资在短期内可以退出的公司,比如希望占到中国2009年IPO公司的30%;还有一个战略是,投资可以改变这些行业的公司。
中国的VC要慢慢树立自己的品牌。品牌是什么?是一贯的做事方式,大家认可一个品牌就是认可一种保持一致的做事方式,认可代表信任。KPCB发展了几十年,在美国成为最佳品牌是因为它一贯性地创造非常优良的业绩。约翰·杜尔可以准确预测下一个趋势,在这个趋势变得明显之前,就出手投资了整个产业最有价值的节点。其次,它在业界有很好的信誉,用行业资源帮助创业企业家走向成功,这也就是它的做事方式。
KPCB进入中国前,全球合伙人约翰·杜尔就说过:“要么我自己来,但我不太懂中国;要么找一个能够代表我们风格和信誉的,或者最接近我们风格和信誉的团队。”为了在中国找一个合适的团队代表KPCB,KPCB花了两三年时间。
对于创业者来说,在选择投资人的时候,一要看负责项目的合伙人,二要看这个VC一贯的做事方式,三要看他积累的整体资源。我和我的合伙人汝林琪、徐传陞和钟晓林决定和KPCB合作创立KPCB中国基金,因为我们相信能为中国的创业家带来KPCB的全球资源。
当然我认为,不管基金有多好,跟你合作的这个合伙人或项目经理一定要和你合得来,而且他能够看得懂你的商业模式,懂这个行业。一个企业家选的不是谁给钱,选的是一个合作伙伴,能够长期共事,大家能够相互照顾对方的利益。
美国的市场发展到现在,对于VC来说,很多机会已经不再有,因为市场太成熟了。VC最后拼的是品牌,拼的是对趋势的判断,还有基金是否积累了好的资源。一个VC的每一次成功,每一次对企业家的帮助,都会赢得一个“+”。 一个VC为它的投资人每带来一次巨额回报,它的名下也会获得一个“+”。久而久之,投资人愿意给最好的VC以更高的回报。美国前十位尤其是前几位的VC总是可以挑选送上门来的案子,因为它们有好的声誉,即良好的做事方式、良好的判断,总是给创业家带来好的资源,使得它们投资的企业成功率大大增加。
如何选择投资人(2)
但中国现在看不太出来,因为品牌的建立需要时间,几十个VC的差异在哪儿还不够明显,而且大家评判的标准不一样。现在很多人评论VC,都以基金有多大,有多少投资额来衡量,或者说谁投的公司在纽交所上市了,在纳斯达克上市了,而没有评论哪个VC特别懂得哪个行业,和企业家的关系如何,在企业的关键节点做了哪些贡献,谁提前预测了发展的趋势、预先站了位,等等。
中国的VC市场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大家喜欢谈热点,说这个热那个冷。热是什么意思?热就是在某一个领域大家投了很多钱和很多公司,所以称之为热,被炒热是坏事,因为大家会比较盲目,都一窝蜂去投,可能前三个投资来还可以成功,再往后就不一定了。
创业者不能因为大家一窝蜂投什么,就做什么。你做一件事不应该仅仅因为可以融到钱,而是这件事在商业模式上有意义,可以改变产业。如果你证实这个产业可以被改变,你就会变得非常热。只要做好了这件事,放心,会有人追着你投钱。
中国的创业者还是喜欢拷贝美国的模式,美国有YouTube,中国就出现无数视频网站;美国的MySpace火暴,中国也出现很多相似的公司。其实拷贝美国模式是2000年中国VC的投资方式,因为当时在中国做事的VC没有决策权,只有拷贝美国模式的公司才能使坐在美国的投资委员会看懂,才可以被批准。
今天我们自己有投资决策权,让我们激动的是将为行业和产业带来巨大影响的案子,我们愿意把钱投进去,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帮助这种公司成长,从而带动整个行业和产业的变革,今天的中国市场充满了这样的机会。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KPCB在中国成立中国基金时,我们没有融太多的钱,我们想做一个规模适中的基金,比较灵活。我们觉得自己有个性,有自己的风格。我们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投资一些可能比较偏门的公司,而不见得是大家都一拥而上的公司。
天使投资
1、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邓锋
要别人跳火坑,你自己先跳
我从上大学起就开始创业,特别是研究生期间,先做科技个体户,后来在清华租了几间房子,找本科生和研究生,接了活再分给下面的人,相当于工头、总承包商。
我1990年出国,先去了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读硕士。从南加大出来的大陆留学生做企业家的最多,而且都做得很成功。在我们回国的大陆留学生中,在政府任职最高的,应该是中海油的老总傅成玉,副部级。公司做得最大的就是我的NetScreen,2004年卖了40亿美元。不过我在里面的股权比例并不高,风险投资一进来就占了很多。我们留学生里个人财产最多的,也许是我一个叫谢明的校友。他做的一家公司叫Cogent System,在洛杉矶,上市时是20亿美元,而且他中间没有融过资,自己控制75%的股份。
2005年我回国创立北极光创投基金。我做过企业,现在又做风险投资,而且我在中美都做过,对中美两边的VC和创业都有一些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