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学入门(圣严法师着)-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第二阶层的出世善法,是超越于人天,并且超越了欲、色、无色之三界的生死轮回,进入了解脱境界,那就是小乘的圣人,称为阿罗汉的层次。第三阶层的世出世法,既能不受生死所缚,又能不必离开生死的范围;能够自由自主地来往出入于生死之间,从事广度众生的工作,而又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那就是大乘的菩萨境界。

    一切佛宝,开示一切法宝;一切僧宝,修学并弘扬一切法宝。僧宝包含凡夫的出家僧尼、小乘的圣者罗汉、大乘的一切菩萨。倘若能归依三宝,即能受到一切诸佛、一切圣者、一切菩萨、一切有道高僧的教导、提携、保护、庇佑,不论是谁,不论什么程度,都能由于各人的发心程度,和他们的善根深浅,而从三宝获得各人所能得到的利益。

    (六)生天与享福

    由此可见,若系善良的民间信仰,以及其他各派的神教信仰,不论信的多神或一神,只要不违背人间的伦理,并合乎生天的条件,便可归属于佛法的第一个层次,即人天善法。此即是教人应有人的品格,当尽人的职责,并修天福,凭藉所修人天的众善福德,死后即能还生为人,或生天界。所以修了人天善法,总比由于专门作恶而招地狱、恶鬼、畜生的三类恶报,要好得多。

    不过,人间寿命很短,最多百年左右,天界寿命虽较人间为长,仍难避免报尽而死。以佛教所见,天分三类,最上无色界,其次色界,均系修得禅定者所生;最下欲界,乃系修福行善者所生。欲界天人的寿命,从四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到他化自在天,一共六个层次,一天比一天更长。最低的四王天寿命,即以人间五十年,为其一昼夜,寿长五百岁。

    向上依次递增,最高的他化自在天,以人间的一千六百年,为其一昼夜,寿长一万六千岁。不过当他们天福享尽,即从天上寿终,还回人间,乃至下堕恶道。

    享受人天福报,犹如仰天射箭,当其势尽力竭,即下堕地面,此乃因其未出生死轮回。罗汉则已出三界生死。菩萨则虽出世间,而还入世间,广度众生。唯菩萨入三界,不同于凡夫的轮回生死,好像犯人入监狱是为服刑,司法人员及教化师虽然也进监狱,他们却是自由之身。罗汉永远脱离生死,菩萨虽处于生死及烦恼的众生群中,却不受生死的束缚及烦恼的煎熬,而佛是菩萨所成,罗汉也有转为菩萨的可能。凡夫倘若以菩萨为榜样,那就是见贤思齐,发心修学菩萨的法门,即成为菩萨道的实践者。

    (七)正信的佛教

    民间信仰的宗教层次,仅使信仰者求取神的救助,并未能使信仰者由自身起而自救救人。佛教的信仰,既能使信仰者有求必应,更能使信仰者净化自己、强化自己,也能效法救人助人的菩萨与佛,更能成为菩萨与佛。中国是大乘佛教的化区,信仰佛教称为学佛、修法、敬僧的「三宝弟子」,「佛」是菩萨道的究竟圆满者,菩萨行是「佛法」化世的轨范,「僧」是住持佛法的代表。

    民间信仰的宗教行为,确有其存在的功能和流行的价值,唯其既无教义的依准,也无教团的约束,更无教师的诱导,仅靠灵媒、乩童等的操作,好则可以配合善良风俗,否则也能破坏善良风俗,腐蚀人心。佛教则不然,既有悠久的历史,也有层次分明的教义和教仪;既有二千六百年前出生于印度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也有代代相承的教团及教师。释迦牟尼世尊,是历史明载的佛宝;佛教教义和教仪是法宝;佛教的教团和教师是僧宝。唯有信仰三宝及归依三宝,才是正信的佛教徒。

    那么请问:您是正信的佛教徒吗?欢迎参阅拙著《正信的佛教》。

    附录:日莲正宗与一贯道也是佛教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本兴起了富士山大石寺派的日莲正宗,亦名创价学会,其所建立的政党则名为公明党。该宗以日莲(西纪一二二二~一二八二)为教祖,否定印度释迦牟尼佛的地位,说什么释迦是化佛,日莲是本佛;释迦佛已涅盘,乃是过去的佛,日莲才是本来佛,现在化世,而且永久化世。其虽以高唱「南无妙法莲华经」的经题为专修法门,对于共有二十八品的《法华经》却只取其中的第二「方便品」及第十六「如来寿量品」

    ,可谓断章取义;而却又排斥佛教的其他经论及所有的各宗各派。故有日本学者将日莲的宗教狂热及其排斥异己的行为,比作基督教的耶稣,其信仰的方式,与其说是佛教,毋宁说是神道教的亚流。其乃是日本民族化了的神道教,如一定要说与佛教有关,也可将之归类为「附佛法的外道」,绝对不是渊源自印度的正统佛教。

    自明朝开始,中国盛行儒、释、道三教融和之说,到了民国之后,继承白莲教等秘密结社的余系,而于民间流行儒、释、道、耶、回的五教合一之说,他们截取各家教义,兀自融合,自圆其说,名之为一贯道。虽说主唱五教一贯,实则是以佛教的弥勒信仰、济公传说,及《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维摩诘经》等经,作为其挂羊头卖狗肉的理论依据。说什么释迦牟尼佛已经退位,现今由无生老母派弥勒掌天盘;又说什么禅宗自六祖慧能之后,道传俗人,所以一贯道亟力诋毁佛教的出家僧尼。他们对于尚未入其道门的人,每每伪称是佛教;将奉祀天灯为中心的天坛,也伪称为佛堂,然在入门接受点传师点了玄关之后,即被告知他们信的是天道,其信徒之间则以道亲互称。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入教的仪式,均与佛教不同,他们用佛经,却不说佛法,而是采用他们得自鸾坛及灵媒的所谓圣训,来任意解释佛经。佛教的古圣先贤无不主张以佛法解释佛法,皆谓:「依经解经是佛说,离经一字即魔说。」可见,一贯道虽唱五教一贯,实则是以佛教其腐蚀侵吞,并图取而代之的对象。他们自己没有历史、没有教主、没有教义,却歪曲佛教的历史,搬迁佛教的教主,混淆佛教的教义。明明自称天道,崇拜虚构的无生老母明明上帝,信仰灵媒、乩童所宣讲的神话,竟又利用佛堂、佛像、佛名、佛经作幌子。佛教以佛、法、僧三宝为信仰的中心,是公开的、理性的;一贯道也借用三宝之名,却以抱合同(双掌合抱的手势)、点玄关(眉心受点,与灵相通)、五字真言(无太佛勒)的口诀为三宝,乃是神秘的、感性的。

    总之,日本的日莲正宗,和中国的一贯道,既然不是正统的佛教,也永远不可能与佛教合流,性质不同,层次不同,目的尤其不同。

第二部分 3。学佛的基础(1)

    九、学佛的基础

    (一)宗教常识

    在世界上,属于全球性而且历史悠久的宗教,只有三个:1。发生于印度的佛教;2。发生在中东的基督教;3。回教。基督教和回教的源头都是犹太教。犹太教是属于民族性的宗教,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改变。东方的中国和印度,也有其民族性的宗教,如中国的道教,印度的就是婆罗门或印度教,一直到现在,除了印度人很少有异民族的人能够接受它。

    中国的道教,分成两个系统,属于哲学的系统是老子和庄子,称为道家;属于道术的系统则有金丹派和符□派。金丹派在于练丹、练气,又分内丹和外丹。

    内丹是练气功,外丹是谏金术,也就是把金属练成丹药,他们相信人吃了金丹能够羽化升天、长生不死;符录派则利用符录的方法,驱遣鬼神的力量来解决人间的问题,这被称为道教。中国的道教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但在世界性的学术上则有道家这么一门思想。

    佛教在两千五百年前发生在印度。在释迦牟尼佛涅盘后约二百五十年左右,就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了。由于阿育王的缘故,传播到亚洲各地,甚至于传播到了欧洲。就东方来讲,第一个成为世界性的宗教的是佛教,直到现在,东方宗教之被公认为世界性的,尚只有佛教。

    世界性的高级宗教,必定具备三个条件:教主、教理、教团。以佛教而言,释迦牟尼佛是教主,佛说的经教是教理,一代一代传承的弟子所组成的僧团是教团。基督教的教主是耶稣,教理是圣经,教团是其门徒、信徒。回教的穆罕默德是教主,可兰经是教理,信徒们是教团。

    世界性的宗教历久而长新,一定有它的原因。可是在历史的过程中,尚有许多兴兴灭灭、起起落落的宗教不知其数。可以说自有人的历史以来,就有无量数的人发生无量数宗教的要求和现象:有地区性的、民族性的、部落性的,还有时代性的。那些宗教产生的现象都是从神鬼感应的神秘经验而来,在西方的古代社会,将之视为巫、魔,不许传播,在东方则往往伪称是佛教,故被正统的佛教称为附佛法外道,他们没有本身的理论和制度,所以起起没没。在今天这个开放的时代,多元的社会中,新兴宗教就如雨后春笋了。在欧美、日本、台湾、香港,甚至在中国大陆,都有各种新兴宗教的踪迹,从只有几十人、几百人、几十万人,而到几百万人的都有。只是过了一段时间,或当其创教者谢世之后,吸引力便渐渐微弱,信徒也就慢慢地不见了。像这样的宗教,在我们美国的华侨社会里也发现不少。

    (二)佛教的历史及其现势

    甲、佛教发生在印度

    佛教发生在印度。印度佛教一共分为三个时期。一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以及释迦牟尼佛入灭以后的一段时间,称为原始佛教时期。那是非常朴素、朴实的佛教。释迦牟尼佛反对祭祀的迷信,反对偶像的崇拜。他主张人应该依照他的教理去做,依照他制订的戒律去行,而不是把个人当作神来崇拜。他常常说:「我不领导人,我也是僧中的一份子。」佛是用平实的理念和方法,帮助众生解脱身心的苦难。佛经的对象是人,是为度人。

    佛灭以后三、四百年左右,佛教的思想渐渐产生地域性、思想性的变化。由于印度气候、语言、民族的不同,流传的佛教在思想形态上便产生了种种变化。

    不同的老师在各化一方的时候,为了适应当时当地社会大众的需求,就产生了不同的思想和不同形态的派别,所谓部派佛教,便因此产生。部派佛教时期注重理论的整理和观念的辨明,有重视个人解脱的倾向,因此部派佛教便被后来的大乘佛教评为小乘。但它本身又分两个大部分:比较保守的叫上座部,比较开放的叫大众部。

    小乘的意思就是只求自了、自度自利。不过小乘也同样劝人家来修行,也同样传播佛法。就像是自己有一辆小车子,也给别人一辆小车子。他乘了这辆小车子能够证涅盘、了生死,也劝人家乘这样的一辆小车子去证涅盘、了生死,所以小乘法是大乘法的基础。

    大乘佛教,是在佛涅盘后五百年到一千年之间渐渐产生的佛教型态。它一开始就强调,为了广度众生,为了成就佛道,要发广大的菩提心。大菩提心的意思就是「但愿众生皆离苦,不为自身求安乐」。

    印度的大乘佛教又分成三个派系:根据般若的思想,产生了中观学派;根据唯识的思想,产生了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