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儿科醒-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呕逆恶心。小儿室女。尤宜服之。 
前胡 人参(如无以好党参代之) 紫苏 干葛 半夏 茯苓(各三分) 枳壳 陈皮 甘草 桔梗 木香(各二 
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七片。枣一枚。煎至六分。去渣服。 
惺惺散 治小儿伤寒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甘草 北细辛 川芎 桔梗(炒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薄荷五叶。水煎服(一方有防风天花粉。) 





里论第四

属性:凡治小儿里症。亦惟宜忌二字而已。要在辨之明而见之确耳。夫小儿元气无多。脏腑脆 
若夫当下而不下。则津液消烂。所谓急下以救胃中津液是也。不当下而下。则里气受伤。邪 
反乘虚内陷。其祸更甚。今将宜忌诸形症。辨晰于左。如禀气素实。汗不解。发热谵语。舌 
苔黄浓。渴而引饮。大便秘。小便赤。腹满拒按。手足心热。脉沉而实此为阳邪入里。宜下 
之。虽二三日。若见上项诸症。亦宜下之。如调胃承气汤。四顺清凉饮之类。少少与之。贵 
在与 
病相值。恐多下亡阴也。不可拘于庸医下不厌迟之说。谬称稳当。必待至七日之后始下也。 
如太阳证。表未罢。脉浮大恶寒者。此邪在表。虽十余日。亦不宜下。呕多者不可下。太阳 
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恶水者。不可下。禀赋虚者。不可下。逆厥者。不可下。 
仲景先生云。日数虽多。但有表证而脉浮者。犹宜发汗。日数虽少。若有里证而脉沉者。即 
宜 
下之。此不可不知也。此外有因气虚阳脱而谵语者。乃大虚之症。当用参附之剂。不得认为 
实症。而误下之也。慎之慎之。至于伤食停积。小儿虽间亦有之。然皆必由脾虚不运而致。 
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者是矣。每见庸医肆行克伐。或遇表证。亦云有里。以致小儿外 
邪未解。里气已伤。往往变症蜂起而不可救。受此害者。不知凡几。殊堪痛恨。曾不知下者 
。下其邪耳。非饮食积滞之谓也。世人阴受此害者比比矣。故特表而出之。兼详实论。 



里论第四

附方

属性:调胃承气汤 治太阳阳明。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结。日晡潮热。(凡阳明病有二证在经者当解肌。入腑者当攻下。) 
大黄 芒硝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每用一二钱。量儿大小。水煎消息服之。 
四顺清凉饮 治大人小儿血脉壅实。脏腑生热。面赤烦渴。睡卧不宁。大便秘结。 
大黄 当归 芍药 甘草(各等分) 
上 咀。量儿大小。每服一二钱。水煎服。 





寒论第五

属性:小儿属寒之症。有外感。有内伤。有症变虚寒。三者不同。治法各异。假如内伤。必由 
脾土虚寒。或禀赋不足。或将护失宜。或乳哺不节。以致食不运化。 
而见清冷吐泻者。但察其面色萎黄。肢凉神倦。脉沉无力。安静不渴。此属阳虚生寒。 
宜五君子煎。理中汤主之。抑或能食之儿。过餐生冷。而见上项诸症者。亦理中汤主之。至若 
症变虚寒。则由元气素虚。五脏亏损。或因寒凉克伐。阳气受伤。而见面青唇黯。吐泻手足 
并冷者。此属脾土虚寒。干姜理中汤主之。若面色 白。吐泻腹痛。口鼻气冷者。属寒水侮 
土。益黄散主之。若更兼吃逆。手足指冷。用六君子汤加炮姜肉桂。如不应。急加附子。其 
次。或以病后。或以吐泻。或以误用药饵。或受风寒。而致气微神缓。昏睡露睛。痰鸣气促 
。惊跳搐搦。如俗所谓慢惊者。此属脾肾虚寒之候。宜温补之。详见辨惊风之误论。再其 
次。则脾肾虚寒之甚。以致吐泻不止者。宜附子理阴煎。或六味回阳饮。量儿大小与之 
。若但泄泻不止者。宜胃关煎主之。 
第吐泻之症。亦间有属热者。但当以手足寒温脉象迟数。面色青赤。渴与 
不渴为辨。至如外感寒邪。则其病在表。宜详表论。兹不 
复赘。此外。则又有初生小儿。百日之内。觉口冷腹痛。身起寒粟。时发战栗。曲足握拳。 
昼夜啼哭不已。或口噤不开者。名曰胎寒。亦或生后昏昏多睡。间或 乳泻白。若不早治。 
心变虚寒败症。宜以冲和饮。当归散。合和水煨姜煎服之。使之微泄。泄行。进匀气散调补 
。泄止气匀。神安痛定。手足舒伸。次用参苓白术散。以养胃气。白芍药汤。去其寒湿。乳 
母宜节生冷冻饮料食。庶易瘥也。又手足稍冷。唇面微青。额上汗出。罔顾乳食。至夜多啼。夜 
重日轻。腹痛肠鸣。泄泻清水。间有不泄。颇似前症。但无口冷寒战者。名曰脏寒。亦在百 
日之内有之。 
皆因临产在地稍久。冷气侵逼。或以凉水搀汤洗儿。或断脐带短而又结缚不紧。为寒气 
所 
伤。如此宜以白芍药汤。及冲和饮。加盐炒茴香茱萸水姜煎。乳母同服。又胃中虚冷。面色 
白。腹痛不思食者。益黄散主之。若不下利。调中丸主之。大都小儿病症。虚寒者多。凡 
一见面色青白。肢冷神疲。脉沉无力。蜷曲而卧。食少不渴。声音迟缓者。皆是虚寒之候。 
急宜温补业。幼科者。毋得狃于俗见。谬谓小儿阳体多热。不敢温补。致多害事。宜深戒之 



寒论第五

附方

属性:五君子煎 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而兼湿者。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干姜(各等分) 炙甘草(减半) 
上 咀。水煎服。 
理中汤 治太阴病。自利不渴。阴寒腹痛。短气咳嗽。霍乱呕吐。饮食难化。胸膈噎塞 
。或疟疾瘴气瘟疫。中气虚损。久不能愈。或中虚生寒等证。 
人参 白术(炒) 干姜(炒) 炙甘草(各三两)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水煎温服。 
益黄散 治脾胃虚寒。(又名补脾散) 
陈橘皮(一两) 青橘皮 诃子肉 甘草(各半两锉炒) 丁香(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前温服。东垣先生云。阎孝忠编集钱氏方 
。以 
益黄散补土。又言风旺必克脾土。当先实其脾。昧者不审脾中寒热。一例用补脾药。又不审 
药中有丁香青皮。辛热大泻肺金。脾虚之症。岂可反泻其子。惟寒水反来侮土。中寒呕吐。 
腹痛泻痢青白。口鼻中气冷。益黄散神治之药也。如因服热药巴豆之类过剂损其脾胃。或因 
暑天伤热积热损其脾胃。而成吐泻。口鼻中气热而成慢惊者。不可服之。 
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久患疟痢。或食饮难化。或呕吐吞酸。或咳嗽喘 
促。若虚火等证。须加炮姜。其功尤速。 
人参 白术(炒) 茯苓(各二钱) 炙甘草 制半夏 陈皮(各一钱) 
上姜枣水煎。 
附子理阴煎 治真阴虚弱。胀满呕哕。(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无物曰哕。有物有声曰呕 
。)痰饮恶心。 
吐泻腹痛。及命门火衰。阴中无阳等证。 
熟地(三五七钱或一二两)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制附子(一二三钱) 炙甘草(一二 
干姜(炒黄一二钱)或加肉桂(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八分热服。(此方系理阴煎加附子。故名附子理阴煎。其理阴煎功用甚宏。 
详见本书。兹未细录。) 
六味回阳饮 治阴阳将脱等症。 
人参(一二两或数钱) 制附子(二三钱) 炮干姜(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熟地(五钱或一两) 当归身(三钱如泄泻者或血动者以冬术易之多多益善) 
水二钟。武火煎七八分温服。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黄 四五钱。或一两。 
或冬白术三五钱。如泄泻者。加乌梅二枚。或北五味二十粒。亦可。如阳虚上浮者。加茯苓 
二钱。如肝经郁滞者。加肉桂二三钱。 
胃关煎 治脾肾虚寒作泻。或甚至久泻腹痛不止。冷痢等症。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山药(炒二钱) 白扁豆(炒二钱) 炙甘草(一二钱) 
焦干姜(一二三钱) 吴茱萸(制五七分) 白术(炒一二三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泻甚者。加肉豆蔻一二钱。面炒用。或破故纸亦可。气虚 
甚者。加人参随宜用。阳虚下脱不固者。加制附子一二三钱。腹痛甚者。加木香七八分。或 
加浓朴八分。滞痛不通者。加当归二三钱。滑脱不禁者。加乌梅二个。或北五味子二十粒。 
若肝邪侮脾者。加肉桂一二钱。 
冲和饮 治感冒风寒。头疼发热。肩背拘急。恶心呕吐。腹痛膨胀。兼寒湿相搏。四肢 
拘急。冷气侵袭。腰足疼痛。 
苍术(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锉片炒微黄色一两二钱) 人参(去芦) 前胡(去芦) 桔梗(炒各五钱) 
枳壳(去穣麸炒微黄色) 麻黄(去节) 陈皮(去白各三钱) 川芎 白芷 
半夏(汤洗七次姜汁浸晒干炒) 当归(酒洗) 薄桂(去粗皮) 赤茯苓(去皮) 
白芍药(各一钱半) 干姜 浓朴(去粗皮姜汁浸一宿慢火炒干各二钱) 甘草(炙七钱半)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斤。葱白一根。煎七分。无时温服。伤冷恶心呕吐。煨 
姜同煎。开胃进食。加枣子煎。空心温投。寒疝痛。入盐炒茱萸茴香同煎。 
当归散 顺调气血。和解表里。爽利心腹。疏理百病。及治温热停积自痢。 
烦躁不宁。 
当归(去芦酒洗) 赤芍药(各二两) 甘草(半生半炙一两) 大黄(半生半泡一两二钱) 川芎 麻黄(制各 
半两) 





热论第六

属性:小儿属热之症。脉必洪数而实。色赤作渴。烦躁饮冷。声音雄壮。二便秘结。然其中有 
属虚 
经实热。宜泻心散以清心火。若色微赤。困卧惊悸。热渴饮汤。则属心经虚热。宜秘旨安神 
丸以生心血肝热。则左脸青赤。项强顿闷。目札螈 。此属肝经风热。宜柴胡清肝散主之 
若色微赤。倏热切牙。则属肝经虚热。宜地黄丸主之。肺热。则右脸赤。或主风邪。气粗 
咳 
便不利。乃脾肺燥热。不能化生肾水。宜黄芩清肺饮主之。若哽气出气。唇白气短。则属肺 
经虚热。宜五味异功散主之。脾热。则鼻赤身热。饮水。乳食如常。属脾胃实热。宜泻黄散 
热理脾。若色微赤。身凉饮汤。乳食少思。则属脾经虚热。宜五味异功散补中健脾。肾热。 
则颏间色赤。足不欲覆。若肾与膀胱。气滞热结而小便不通者。宜五苓散主之。若色微赤。 
则属膀胱阳虚。阴无所化。宜六味地黄丸主之。至若吐泻二症。间有因于热者。亦宜详辨。 
假如吐乳色黄。不能受纳。此属胃经有热。宜先用泻黄散。次用人参安胃散。然当验其手指 
热。则属胃热。若手指冷。则属胃寒矣。宜兼详寒论。至如因热而泻者。则必大便。黄赤 
有沫。小便赤少。口干烦躁。宜四苓散主之。如更兼右腮色赤。饮冷者。属胃经实热。宜泻 
黄散主之。若右腮微赤。喜热恶冷。则属胃经虚热矣。宜白术散主之。若右腮及额间俱赤。 
属心脾翕热。宜泻黄散加炒黑黄连。若左颊右腮俱赤。属肝火乘脾。宜四君子汤加柴胡。大 
抵泻症最伤元气。若热泻过甚。必变虚寒。宜兼参寒论。盖始病而热者。邪气胜则实也。终 
变为寒者。真气夺则虚也。久病而热者。内真寒而外假热也。久泻元气虚寒。急宜温补 
。不得误执热论。再如阳虚发躁。内实真寒。而外似热症者。如目赤作渴。身热恶衣。扬手掷足 
。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