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6摄大乘论略疏-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論曰諸菩釋曰滅惑(至)究竟。此中初明出離。次明具三離故名曰出離。後明得成就。○十三究竟。
    論曰諸菩釋曰究竟(至)上果。此中初標二種究竟。後釋四究竟。十自在者出於次卷。(十五丁)○十四明無分別智功德中三。初明加行無分別智。於中有二。初明加行無分別名。後正釋文。今乃初也。
    無分別智(至)與壁云何○二正釋文。
    論曰不染釋曰此無(至)云何。此中初明無分別智不為四塵所染。次明重惡業。諸惡業生於三業具不具判輕重等。又有見修惑所起業。有唯修惑所起業。如對法明。極重煩惱等明重惡因。俱舍論第十五(十七紙)頌由重惑淨心。及是恒所造。論云云。又第十八(十四紙)明造作業增長業。增長業由五種因。頌曰。由審思圓滿。無惡作對治。有伴異熟故。此業名增長審思者第一因也。此揀率爾。思圓滿者第二因也。揀業力示滿。無惡作對治者第三因也。造惡不追悔名無惡作。造惡不懺說名無對治。有伴者第四因也。謂造惡以不善為助伴。名增長也。是揀造不善以善業為助伴也。有異熟者第五因也。謂定感異熟之業名為增長具如婆沙二十四及百十九明。若人深信樂如來正法教三無性二無我則能破如是極重惡業。所以可知。○二明根本無分別智功德。
    論曰清淨釋曰如虛(至)云何三淨四障如上已明。此障根本等者起後之辭也。準前後立障字乃即字寫铡?芍!鹑鳠o分別後得智功德。
    論曰如虛釋曰虛空(至)是譬。八法者。唐譯云利衰譽毀稱譏苦樂。此八世法亦曰八風。增一阿一十九云云。○十五無分別智差別。十六三智譬喻合頌。於中五頌。今初如啞譬。
    論曰如啞釋曰譬如(至)差別此中初約譬分別三智。後初來下約法分別初來來字恐求字形铡G蟮孟虻眉醇有杏伞R詫φ靡训谩?芍!鸬诙灐
    論曰如愚釋曰未識(至)云何釋義準上。釋曰二字是剩。可知。○第三如五頌。
    論曰如五釋曰五(至)名差別。五識無分別現量得緣實境。第六意識與五俱起。雖在現量所得今唯約有分別意識以為緣虛可知。求覓五塵或級實等者。寂曰。隋唐譯云云。無性論云譬如五識求之境界。雖有所求而無分別。如是加行無分別智當知亦爾。準此等文。言求受者指正受前剎那。非謂分別希求。今譯以五識意識問起而作解者非矣。是必後人之所加。可知。○第四於論頌。
    論曰如未釋曰譬如(至)云何。此約未解已解解究竟以喻顯三智差別。大旨同上。○第五頌。
    論曰如人。釋曰此偈(至)云何。此喻顯正後二智。椋考磿偃肟罩恰i_目乃從空出假智。又可椋渴菑募偃胫兄恰i_目即中道成所作事用。凡學佛道事以椋繛槿肜硎肌R蚤_目為悟勝用。未椋е渴欠卜蚱嬅ぷR也。椋Ф婚_是二乘無為也。椋Ф_是菩薩通也。後代學佛之流全不修椋恐奖恪:阕∑嬅ぱ邸E擬一包椋Ф_不思議眼。揚揚弛弛嗟乎釋迦文佛正法為此煙滅。愷可不洪歎哉。從前指喻應知此旨也。○十七二智威德。
    論曰如空釋曰譬如(至)說偈。偈中言異者即是分別。可知。上二句則明根本智。下二句乃明後得智。隋唐兩譯與上頌同為二智譬不立威德之科。可知。隋譯八(十七丁左)云。復次若以無分別智名為佛者。既離分別眾生。云何得成眾生利益事。唐譯八(二十一丁)其旨全同。無性八亦同。準此三本。今譯若佛果是下脫無字。若佛果下乃起後之文○十八無功同作事。
    論曰譬摩釋曰譬如(至)天鼓。天鼓者天帝釋所得鼓。如立世毘曇等說○十九無分別智甚深義中二。初徵問。後正釋。今乃初也。
    此無分別(至)義則不成。問意可解○二正釋中二。初正明甚深。後引經釋無分別。今初釋非智非非智中。隋八(十八丁)云云。唐八(二十二丁)云。根本無分別智正定是智。以於加行分別智中此不生故。亦非非智。以從加行無分別智因而得生故。復有別義。非於此非餘非智而是智者。以非於此分別轉故。說為非智。以非於餘即於分別法性轉故。
    論曰於此。釋曰此智(至)說偈。非清淨清淨通相不通相如次當依他諸法與依他法性。非不緣識者。謂此智識性故。餘文可解。○二引經釋無分別。
    論曰佛說。釋曰一切(至)無明。此中初明一切法自性無分別。何故無分別。謂所分別一切諸法本不可得故。由一切分別者義悉是虛妄義。至無分別是真實義處。可知。唐譯(二十二丁)云。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無分別智無今譯第四句語不巧。隋云無無分別智。若由下徵。一切諸法本性涅槃。但由無始無明虛障故不得自性解脫。緣了開發。加行修成方能解脫。如明鏡金□等譬喻可知。○自下第二熏辨諸義中五段。一重辨三智差別。二成立無分別智義。三明無分別智與般若波羅蜜名異義同四明聲聞菩薩智慧差別。五於菩薩自在釋通疑難。初中有二。初開間。後正釋。今初。
    於自性無(至)差別。二正釋中二。初總標三智。二別釋三智各有別類。今初。
    論曰此中釋曰於自(至)十一種。○二別釋中三。今初明加行無分別約因有三種別。
    論曰加行釋曰此三(至)力成唐譯文旨明著。易可解尋。○二明根本無分別智約人有三種別。
    論曰無分釋此三(至)知故。唐譯之中釋義稍異其旨無摺!鹑鳠o分別後智約事有五種別。
    論曰無分釋曰此五(至)顯示。唐譯云通達隨念安立和合和意思擇差別。釋云云。大旨相同。唐譯九文最明暢。易解。隋云以一切法為一搏相總相攀緣智。與今少異。隋譯釋與今同。唐譯云。和合思擇者。謂總緣智觀一切法緣同一相。由此智故進趣轉依。○二成立無分別智義中二。初總標。二別釋。今初。
    論曰為成釋曰已說偈。唐譯云無分別智成立因緣。可知。○二別釋中有二頌。今第一頌。
    論曰餓鬼釋曰譬如說(至)說偈。此譬與後兩釋其旨稍異。今譯乃約一水四見明境非有。隋唐兩釋初明傍生見水餓鬼見陵之異見。次出人見糞穢豬等見淨宅之異見。後敘人見飲食天為不淨物之異見(云云)其致雖同今譯允雅。可知。全譬成立境非實有。可解。若無實境下舉唯識四難即推彼論。唯識四難者。二十唯識論舉四難。第一難云。若離實有色等外法。色等識生不緣色等。何因此識有處得生非一切處。第二難云。何故此處有時識起非一切時。第三難云。因一處時有多相續。何不決定隨一識生。第四難中有三。一云。何因眩翳所見髮等無用餘髮等有用。二云。夢中飲等云云。三云。尋香城等云云。成唯識論第七(十二紙)出九難中第二云。若唯內識似外境起。寧見世間情非情物處時身用定不定轉。如夢境見。應釋此疑(云云)具如二十論通釋。故今指彼耳。又上第五明四智。成就相摺R相智即留此義。○第二偈。
    論曰於過釋曰過去(至)說偈文旨分明。可解。此四智中成就無所緣現可得智。可解。○第三偈。
    論曰若塵釋曰若塵(至)至分別此亦如四智第三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中明。下一句可解。後次有下乃起後。○第四偈約外境顯塵無自性。
    論曰得自釋曰菩薩(至)云何。此乃四智第四成就三種勝智隨轉妙智有三種中。第一隨自在者智轉智。第二隨觀察者智轉智。第三隨無分別智轉智是也。如唯識論第七(二十一紙)明唐譯九(四丁)云。得自在菩薩者謂已證得自在菩薩。由勝解力故者由願樂力。如欲地等成者謂令地等成金等相。隨欲皆成得定者亦爾者謂餘聲聞等。成就揀擇者者已成滿毘缽舍那。有智者諸菩薩。得定者得三摩地。此偈下乃起後。○第五偈明內境無自性。
    論曰成就釋曰簡擇(至)自性諸譯同致可解。隋九(三下)云。成就觀行人者。又得寂靜思性一切法如其義顯現。無常等十想如增一阿含四十一(十七紙)涅槃經三十八(至)智論二十三等明。○第六偈結內外境無自性。
    論曰無分釋曰若菩(至)為異文旨分明。可解。隋九云。智行無分別一切義不現即知無有義識亦不得有。此智下乃起後。○三明此智與般若波羅蜜名異義同中二。初正明其因。後引經證。今初。
    論曰此無釋曰不以(至)是同○二引經證。
    論曰如經槃處釋曰欲成果故。此中初明菩薩為圓滿所行離五種處修諸波羅蜜。次明離五處。後明無分別智異所離五處。可解。隋唐譯中全無分別智異所離五處之一段。○四明聲聞菩薩智慧差別中二。初長行。後偈頌初中二。初問起。
    論曰聲聞釋曰已說(至)差別○後答釋。
    論曰應知(至)此故釋曰聲聞差別此中五義差別。初無分別差別者。聲聞法中以入無為為究竟處。故離見人空。除煩惱障而已。法執所知障不妨彼果。故住有分別。菩薩不爾。可知。第二非一分差別者。唐譯云非少分。義分三種。今譯為二。可知。唐譯九(六丁)云。非少分差別者謂顯三種非少分性。一所通達真如非少分性。所通達真如非少分性者。謂菩薩智具足通害補特伽羅法無我性。聲聞等入真如時唯能達達補特伽羅無我之性所知境界非少分性者。謂菩薩智普緣一切所知境界。聲聞等智唯緣苦等諸諦而生。所度有情非少分性者。謂菩薩智普為度脫一切有情勤修菩提。聲聞等智唯求自利。第三無住差別。可解。第四恒差別者。隋唐云畢竟差別是亦今譯詳釋。可解。第五無上差別。可解。○二釋頌。
    論曰此中(至)為遠釋曰為攝云何此中明不正智有五勝修福廣大報亦勝妙。第四句唐譯云說此最高遠。寂曰。唐譯應允當。應知菩薩福高遠廣大能顯示世間勝果報及三乘果報也。隋云世出世果報。當知不為遠。釋云。世出世果報者。謂色無色等是世間。果執。聲聞等是出世果報唐云世出世漏中說是最高遠。釋似隋本。無性釋云。靜懀o色名世間漏。世間乘等所得涅槃名出世漏。是皆勝彼故說說高遠。諸菩薩也至下乃起後。○五於菩薩自在釋通疑難中二。初明菩薩有體有恩得極自在。後正釋通疑。今初。
    論曰若菩(至)勝能釋曰此顯(至)此義此中初標。後釋。有體者即菩薩智斷實德。有恩者即菩薩恩德化用。三學攝十度等是有體德具十自在作一切利他事是有恩德。餘文可解。此一段文最為要義。隋唐兩譯全無此文。無乃缺脫乎。唐譯九(七紙)云。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增上尸羅增上伲嘣錾习闳艄Φ聢A滿。於諸財位得大自在。何故現見諸有情匱乏財位(云云)隋譯亦同。○後正釋通疑難中二。初問起立難。復通釋。今初。
    論曰云何釋曰此次(至)為重釋文可解。○二通釋中二。初長行。後偈頌。初中亦二。初釋。後結。今初。
    論曰由菩(至)因緣釋曰菩薩智力此中五段。諸譯旨同餘譯無配十力之文。可知。○二結。
    論曰是故釋曰勝能(至)眾生。餘譯之中全無此結文。可知。○後偈頌。
    論曰此中(至)薩施釋曰為攝薩施。餘本頌文少異。義意無摺I蟻磲屢阑蹖W勝相品竟。
    ○第十二釋學果寂滅勝相品中二。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