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6摄大乘论略疏-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依尊隨分聞(至)怖畏大海人。此中初二句明有師承。次二句明依攝決擇意以作釋。後二句敘製意。尊者指阿僧佉菩薩。隨分聞者自謙詞也。猶如乞雨鳥者蓋顯所聞未滿猶渴。望師教。乞雨鳥者指雨鳩也。天將雨鳩頻鳴。宛似乞雨故稱乞雨古詩云鳴鳩喚雨來是也。次二句中決定藏者是指瑜伽攝決擇也。唐擇即言從廣決擇。可見。後二句中怖畏大海人者乃指不堪廣者也。唐譯云怖於極大文海者。寂謂准望唐譯今本大字是文字形铡酢肌w敬敘由分竟。
    ○第二正釋分。於中有十三品。初依止勝相中。眾名品中二。初分章。後釋文。今初。
    釋曰此品(至)眾名。○二釋文中二。今初標章名。
    無等拢陶隆鸲屩蟹譃槲宥巍3鯓怂澜浢l吨杏腥R皇鰳怂澜浢伞6蒯屓囟亓x。三引起後文。今乃初也。
    論曰攝大(至)多羅釋曰法性為相。此中初明大乘教依一切種智因甚深廣大法性而起。次明大乘若離佛加則不應解脫。次若離下明標依經所由。於中初乃為顯此論是拢獭4蝿t為顯所依經名次則因述造所為。次述標經名二由。次彰大乘言簡小乘對法。次明說修多羅名乃簡非拢f。次明為顯此論旨菩薩藏攝。寂曰。次說下應有大乘言。後復次立藏下明三藏攝。莊嚴論一頌云。入自大乘經。現自煩惱滅。廣大甚深義。不摺苑ǹ铡a屧弧=翊舜蟪艘嗖贿‘三相。入自大乘修多羅故。現自煩惱毘尼故。由菩薩以分別為煩惱故。廣大甚深即菩薩法空。不摺丝盏么笃刑峁剩ㄔ圃疲┨漆寗t攝舉此文。其旨似釋佛說大乘即三藏攝。如陳隋譯則似轉用彼文以顯此論是大科阿毘達磨學者思焉。○第二重釋三藏二藏義。於中有三。初明三藏二藏乃開合異。二釋藏名義。三廣釋三藏義。今乃初也。
    此菩薩藏(至)菩薩藏。此依莊嚴論四述求品。○二釋藏。
    此三及二(至)應知義上中上句乃釋藏名。下此攝等句是釋藏義。藏之名義如俱舍論第一疏記辨。可討。○三廣釋三藏義中三。一明九因成三。二明三藏通用。三明三藏各有四義。初中亦三。初標數。次正明九因成三。後結釋。今初。
    云何成三有九種因○二正明中三。今乃初三因。
    別立修多(至)實法相故。此下通別二釋。全依莊嚴論第四之文難集論亦引此釋。彼第十一云。問。何故如來建立三藏。答。為欲對治疑隨煩惱故建立素怛溃亍橛麛喑星殪斗N種法發起疑惑。宣說契經應頌等故。為欲對治受用二邊隨煩惱故建立毘奈耶藏。二邊者謂欲樂行邊。自苦行邊。對治受用者。遮彼受用畜積等故。開彼受用百千如法衣服等故。為欲對治自先取執隨煩惱故建立阿毘達磨藏。處處廣釋諸法差別如實相故增一阿含第十說二事。一著樂是卑下凡賤之法。二諸苦行是外道法。捨此二法為至要之道○第二三因。
    復次為說無例義故。雜集十一云。為欲開示三種學故建立素怛溃亍K哉吆巍R来瞬厮星榻饬巳龑W。由此藏中廣開三種所修學故。為欲成立增上戒學增上心學故建立毘奈耶藏。要依此藏二增上學方得成立。所以者何。廣釋別解脫律義學道拢虨樗乐埂7侥苄拗螠Q尸羅故。依淨尸羅生無悔等漸次修學心得定故。為欲成立增上慧學故建立阿毘達磨藏。要依上藏增上慧學方得成立。所以者何。由此藏中能廣開示簡譯諸法巧方便故(文)三藏詮三學處有剋性門。有兼正門。如搜玄記及起信義記等辨。又法苑藏章廣解云云。○第三三因。
    復次正說(至)阿毘達磨雜集十一云。為欲開示正法義故建立素怛溃亍R乐勾瞬亍N牧x易了故。為顯法義作證安足處故建立毘奈耶藏。依止此藏能修二種作證學行故。毘奈耶是法義作證安足處。安足處者是所依義。為令智者論議決擇受用法樂住故建立阿毘達磨藏。依止此藏諸有智者更相問答論議決擇受法樂住。由此藏中以無量門開示諸法自相共相等真實法性故(文)○三結釋。
    由此九因緣故立三藏○二明三藏通用。
    此三藏通(至)故得解脫莊嚴論四云。問。別用如此。通用云何。答。熏覺寂通故解脫生死事。此明解脫生死是其通用。由聞故熏。由思故覺。由上故寂。上由故通。由觀此四義生死諸事大得解脫(文)○三明三藏各有四義中二。初先述其勝益。後正明。今乃初也。
    若略說(至)則至流盡。莊嚴論四(六紙)云云。與今相同。但彼云成就一切種智為異。可知。○二正明三藏各有四義中有三段。今初明修多羅四義。
    云何一一(至)滅惑是事。莊嚴論四云。修多羅有此四義。一依。二相。三法。四義。能顥示此四義故名修多羅。依者是處是人是用。謂隨是何國土。隨是何諸佛。隨是何眾生。如來依此三種說修多羅。相者謂世諦相及第一義諦相。法乾謂陰界人緣生諦食等法。義者釋所以(文)寂曰。依相法三諸論概同。但釋義之文名異。隨譯云義者隨順相續故。唐譯云義者謂隨密意。餘浮^莊嚴及今譯攝論其旨易解。此論釋義。是為要妙。應思○阿毘達磨四義。
    阿毘達磨(至)故名解。莊嚴論云。對者是向涅槃法諦菩提分解脫門等說故。數者是相續法。於一一法色非色可見不可見等差別無量說故。伏者是勝上法。於諍論眾中決判法義退彼說故。解者是釋義法。由阿毘曇修多羅義易可解故(文)唐譯數法云數數宣說訓釋言辭自相共相等。無量差別故。法苑藏章釋云。以理為法。以教為教。法之數云云。准此諸文。數字去呼。古人以入聲釋者。不允。何以故。指種種說名為數數故。○三毘奈耶四義中二。今初四義。
    毘奈耶有(至)法爾所得莊嚴論四云云。四今粗同。彼明緣起中唯出四種。不言八種。四種中第四言無恭敬心。瑜伽九十九(五紙)與今同。初二為下品。第三煩惱盛為中品。第四為上品。可知。隨譯明還淨云。由淨心非治罪法。如禁戒攝持故。唐譯云。退淨者謂由意樂不由治罰如受律儀。文明出離中。莊嚴論云。出者罪出離。此有七種。一者悔過。謂永遮相續。二者順教。謂與學羯磨治罰。三者開計。謂先時已制後時更開。四更捨。謂僧和合與學者捨。是時先犯還得清淨。五者轉依。謂比丘比丘尼男女轉根出不共罪。六者實觀。謂法優陀那由勝觀察。七者性得。謂見諦時細罪無體。由證法空法爾所得隋唐譯文稍有異。義則無摺H玷べち肆啪攀诺谝话倬韽V明毘奈耶法。○第二四義。
    復次毘那(至)云何不犯。莊嚴論云。四義者。一人。二制。三解。四判。人者謂犯罪人。制者謂依彼犯人大師集眾說彼過失制立學是。解者謂如所制更廣分別。判者謂云何得罪云何不得罪。如是慶持此論文旨明暢。可解。○三引起後文。
    今當釋本文○第二說處。
    論曰佛世尊前。釋曰欲顯無異言。隋唐兩本其旨全同。○第三能說人。
    論曰善入(至)薩釋曰已得二行。已得陀羅尼等者顯大乘所說是三摩地總持中法門。又顯等者彰所說從證諸法如實相來。何故但言等者徵也。欲顯諸等者釋也。何故說兩名者徵也。欲界顯等者釋也。兩名者指菩薩摩訶薩。二行者即上來菩提行下化眾生行也。○第四顯所說法中二。今初說意。
    論曰欲顯大乘(至)大乘教。釋曰唯(至)大依大乘教。○二正顯所說法三。一標列十勝相。二略釋十勝相。三重明大乘殊勝。初中有三。今初標所說無等。
    論曰說如是言(至)於餘教。釋曰此言欲中解唐譯論云為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佛等。釋言依大乘者依止大乘而起所說等。寂曰。若依今釋則依大乘教言屬上說意。若依隋唐譯則屬下所說。雖兩可通。後譯為優應思。為釋有者。莊嚴論第一遮小乘師言大乘非真產。乃舉八因成立大乘真是佛說。其第五明體云。第五體者。若汝言餘佛有大乘體此佛無大乘體。若作此執亦成我義。大乘無異。體是一故小乘師以為。今佛以說四真諦為體。大乘非今佛所說故。今言實有。唐譯言大乘實有大體。如來十號如智論第二瑜伽倫記十上(四紙)等彰。可見。○二正列十勝相。
    論曰有十(至)勝相。釋曰由依智差別。淨不淨品法即三性差別。至下當知。譬如石子者顯是持業釋。小石名為石子。石即是子故第二乃至第八釋名。可解。第九中言最勝者。轉依斷果於一切法最勝妙故。言品類者蓋乃指六轉依也。自對解脫者。隋譯云自體滅於煩惱障智障故。唐譯云自內棄捨煩惱及所知障。寂謂。今本對字恐體字音铡酢5谑遣顒e。釋名可解。○三結釋大乘無等真是佛說。
    論曰由此(至)佛說釋曰云何大乘說。莊嚴論第一廣敘不乘師所計大乘非真佛說。以八因破彼所言。以顯成大乘真佛說(云云)大乘是諸拢齼茸C。三摩地法門故。付法藏諸祖 心傳密付。未嘗為凡庸而說。佛滅過半千年後。馬鳴龍樹無著等諸大士弗獲已而開發如來祕藏。與起大乘法教。故時輩多疑怪者(云云)莊嚴論首辨明是事。可尋。○二略釋十勝相中三。今初標大乘十義勝於餘教。
    論曰復(至)次小乘中無○二正釋十勝相。
    何者為十(至)智果相釋曰何以(至)應有三身
    本文明著。可解。釋中今譯似文錯铡:握哽兜刂邢箩屓缹W。次明學果。次無分別智名依下復釋依慧學。文不次第。可知。學果即是滅等文應入於異相如此之下。隋唐兩譯並善矣。可檢。明智果中。若離自性下明三身不離必應具三所由。所謂法身者合立法身自受用身。所謂應身者謂遍他受用身也。地上菩薩受用法樂至下當知。明化身中。隋譯云。若離此解行中諸菩薩及諸聲聞粗溄狻3醢l修行亦不成。唐譯云。若無化身勝解行地諸菩薩眾諸聲聞等劣勝解者最初發趣皆不應有。寂曰此一段文奇且妙矣。應知大乘深經多是其深三摩地總持法門非凡愚之所測知焉。○三結十義由三義勝於小乘。
    論曰如此(至)十義釋曰此十小乘。莊嚴論第一成宗品明大乘是無上菩提因。次歸依品云大乘最第一。種性品云種性得第一。可尋。大乘但佛說等者此語最奇矣。何者大乘經中有菩薩說。有天等說。而今言但是佛說故學者應思。但為菩薩者。下論所說至文當辨。三義者。謂無上菩提因但是佛說但為菩薩說是也。○三重顯大乘勝於餘乘中二。今初明十義所說無等能引無上菩提。
    論曰故依(至)不相摺a屧淮巳ㄖ粒┢刑帷U撐某趺魇x所說無等。次明大乘是如來正說遮小乘即大乘之計。後明十相有三義引出無上菩提。言小乘即大乘者。有一類計謂小乘即大乘。若能久行聲聞乘則得大菩提果。莊嚴論第一遮此言十明聲聞乘與大乘有五種異。一發心異。二教授異。三方便異。四住特異。五時節異(云云)。可尋。釋中此三義者即指上所言三節。或可指成就隨順不相摺x。兩意俱通應思。成就者。唐譯云善成立。是即間即聞思位隨順者謂修位。不相摺摺V^證位十地位修。三譬可知。生死涅槃不相妨者。謂不住處涅槃十地位中分證得故。寂曰。此處陳隋兩譯文有錯铡4蜗碌诖罅堄业谒男袕陀袆e釋至以後釋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