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6摄大乘论略疏-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論曰云何(至)應答。釋曰本識(至)令答。釋中言對治即除或者。或字應作惑。此中初徵本識攝持染淨種。後明無始來未曾起出世心何得熏種於本識。餘文可解。○二答釋中分為六段。今初顯出世心種。
    論曰最清。釋曰欲簡(至)得生。寂曰。依大乘終門則以真如為正因佛性。以聞思修等為了因佛性。以一切萬行為緣因佛性。此三即如來藏空不空義。亦真如體相用也。三德祕藏由是顯生。如華嚴楞伽勝鬘等經起信佛性寶性等論說。今此論乃從始向終之說。故未分明顯如來藏緣起之源底。所說未了。斯教限耳。言如理如量通三無性者。謂如理如量唯是一真如故。言六種熏習者謂剎那滅等六義。如上已出。○二明此與本識雖俱和合而不同性能滅本識。
    論曰此間(至)子故。釋曰若爾對治。此中初總徵同性不同性。次別難同性不同性。後至諸佛下答釋。聞熏習出世心種子依止本識俱生俱滅。猶如水乳。雖是和合俱生滅非是同性。乃能為本識對治種子故。○三明三品熏習即法身種子非是本識。
    論曰此中(至)世心釋曰此中(至)世心。此中初明聞熏習三品展轉相生。釋中初分聞熏習功能三品。次明三慧各有三品。次出解脫分品等三。次明聞三義。次明聞熏習下中上品對治本識上中下品。次明三品相生能對治本識所由。次明聞熏習下中上品是法身種子。釋中何法名下明法身轉依相。次明由聞熏習以成四法。四法為四德種子能對治本識。次乃明聞熏習是五分法身有為無漏法種子故。但是四德道種子能顯四德。四德即真如本來自有不從種子生。從因作名故稱種子。寂曰。此說即大乘始門故未顯真如熏變。不說五分法身即常住可知。次由對治下明聞熏習種子非是阿梨耶識攝。性相摺省4朔N即為五分法身因能對治本識。釋中言七種若諦等者。此論下文或云七有。或云七種生死。而未顯何為七種。台教中引攝論。以分段流來支出方便因緣有後無後。為七種。予浮^七種應是分段三界及變易四種生死。流來支出等蓋斯攝論通釋家暗索之說。不足懀谜咭病HN集諦者應是指見思惑及所知障也。餘文可解。○。四明出世淨心種子有四種對治功能。
    論曰何以(至)菩薩釋曰何以(至)所攝。四種對治出於婆沙百八十一瑜伽六十六雜集第九等。四種者何。謂厭患對治。斷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是即當於加行無間解脫勝進四道。然今所說稍異常途。可知。初明厭惡對治中。言上心惑者指現行惑。菩薩三賢位雖未能斷惑種能伏現行粗惑。是名厭患對治。次明除滅對治中三定聚者出於婆沙百八十六。瑜伽六十四。倫記十一上(八紙)十八(十紙)上起信義記下末初等。依教有異。可知。若依瑜伽論宗則菩薩入見道入正定聚。爾時於四惡趣得斷對治。次明朽壞對治。後明依攝對治。可知。四攝義出於瑜伽四十三(九紙)倫記十一(二十八紙)智論六十六·八十八等。可尋。多聞四義。可知。○五明多聞熏習種子是法身及解脫身攝。
    論曰此聞(至)身攝釋曰耳識(至)當說。解脫身即有為無為解脫。斷除煩惱障得證此身。法身即理智悲。除滅二障證得此身。今此聞熏習初修觀勝解行地菩薩雖是尚世間法屬法身攝。何以故。以是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教法正聞熏習種子起而能為法身至得因故。言十解已上悉屬拢徽呤谴蟪私K門之說。不與瑜伽論合可謂奇說矣。隨唐兩譯全無此說。可檢。寂曰。此論以未知欲知根已還為世間法者與瑜伽符順焉。言十解已上為拢呷豁樿べふ吆我W者思擇焉。次揀異二乘三乘所得解脫身以顯如來法身無等。可知。○六明此與本識漸增漸減轉依相中二。一正明增減轉依相。二明此種與本識和合而一滅一在。今乃初也。
    論曰此聞(至)皆盡釋曰聞熏之異。此中初明聞熏習種子與本識漸增漸減相。後正明轉依。轉依義如此論第十六初。唯識論第十等明。轉依有五義。轉依所依是本識。轉依智是無分別智。轉依障乃八分別所感果。是涅槃轉依位。分滿可知。至下當辨。釋中以有種子無種子一切盡為三位。此釋隋唐所無。隋本論云。依止即轉依止。一切轉已。此一切種子果報識悉無種子即一切皆滅。(云云)下品上本識等者准上文旨。上字恐生字形铡纬醯氐日摺u次轉捨轉得故。○二明此與本識和合而一滅一在。
    論曰若本(至)亦爾。釋曰前舉(至)此生。此中舉水乳譬以難一滅一存。次譬如下以鵝唼乳譬解釋一滅一在。後猶如下引世間離欲轉依以例證出世轉依。釋中言聞熏習與解性和合等。解性之言似指如來藏性覺照。此即與第一卷初明如來藏五義其旨一揆。頗是奇說。即從始向終之意趣也。隋唐兩譯全無此文。可檢。○自下第六順道理章二。初桔章名。後正釋文。今乃初也。
    攝大乘論釋第四。
    順道理章(至)第六。○二正釋文中分四段。一正引經說以證本識實有。二敘十義。以明滅定中非有轉識。三斥色心次第生是種子計。四結釋不立本識則一切染淨品不成。初中有二。一明經所說是本識。二出其所以。今乃初也。
    論曰若人。釋曰此章本識。說滅定識不離身者是引經所說。婆沙等中亦引此說即言契經云。滅定義具如婆沙百五十二至百五十四。俱舍論第五。瑜伽五十六。成實論第十六。雜集論第九大乘義章第九(三十一丁)唯識述記七本(七十八紙)等明。可尋。釋中初標章。次牒異計。次佛世尊下立正義以遮異計。後出二過失釋成所成立。可知。○二出其所以中二。初明滅定不為對治本識。二明若無本識從此定出後識不可更生。今乃初也。
    論曰何以(至)治故。釋曰復以於身滅定是為對治生起識得寂靜住離退失過而修。非為對治本識。如上已明。○二明若無本識出定後識不更生。
    論曰云何(至)得生釋曰如此(至)本識。釋中初牒他所計。後明若無本識從滅心定起後不可有識更生義。○二敘十義明滅定中非有轉識中三。初總標。二別釋。三結釋。今乃初也。
    論曰若人釋曰言有(至)成心。言不成心者即指他所計滅定中心。唐譯云若有執以意識故滅定有心此心不成。可見。○二別釋有十。初定義不成故。
    論曰何以(至)成故。釋曰欲更(至)不成釋中初述立破大旨。次明有心離心法義不可成。心若有受想亦應有。三法若不滅則滅心定及滅受想定不可成。後若人執下述述正義。○第二解相及境不可得故。
    論曰解相。釋曰此第二(至)顯故。釋中初明能緣行相有二種以辨證此二知。前五識侯唯現量知。意識邇現此知。次明所緣有二種。後心及下正明第二義。本識乃能生依止識故。所緣行相俱不可知故。此定中雖有則無有妨。此識能生等者。隋譯云此識以攝持身得名故。唐譯云執受所依之所顯故。義無所摺?芍!鹑c善根相應過故。
    論曰與善。釋曰此第三(至)為善。此明滅定中。若有心是善則應與無貪等善根而相應。此不可許。何以故。若此與善根相應則受想等亦應相應。若其爾則應至失滅心定義故。又若言此心是自性善不與善根相應則此亦不許。何以故。以不可有善心不與善根相應故。○第四與惡及無記不相應故。
    論曰與惡釋曰此第四記性。此定於大小乘判以為善。四種善中是等起善故不可此定中心與惡及無記相應。其旨粲然。○五想及受生起過故。
    論曰想及釋曰此第五善心。其旨可解。所對治是受想。能對治是滅定。若滅定中心與受想相應則能所對治應俱時有。豈可許乎。引欲等與不淨觀能所對治不俱以例證之。○六三和有樱剩ㄔ圃疲
    論曰於三釋曰此第六以故。滅定中。若有心則三和應有樱H舳ㄖ杏杏|則必應生輕安或生樂受或生捨受。何以故。以於餘定皆有此功能故。此定亦應爾。何以故者承上起下。○七但滅想過患故。
    論曰但滅釋曰此第七無故。文旨昭乎。可解。○八作意信等善根生起過故。
    論曰作意。釋曰此第八理故。其旨可解。釋中若汝欲下舉異解以起下難。此文應屬於下文也。應知。○九拔除能依離所依不可得故。
    論曰拔除(至)可得故。釋曰此第九(至)不然。
    釋中初正出其非。次牒計破。於中有二。初遮執定前加行厭惡樱芟氲取9拾纬姆ǖ行摹a岢鈭潭ㄇ胺奖闩c無貪等善根相摺省o貪等善根不生但有善心。可知。○十方譬喻故。如非一切行至不如是故。
    論曰有譬(至)是故。釋曰此第十(至)離身。寂曰。從來十科遮滅定中有轉識以顯本識。不離身。然此論文以故字分句則有十一句。隨唐兩譯並有十一句。而不言第一第二等。今譯分明以十科釋。若分為十科則應以有譬喻故如非一切至是故屬第十科也。不則如非一切等句為則文。會文未正。可知。譬喻有二。初引經說。以覺觀滅則言語不生比況心行滅則心亦隨滅。後舉四大及四大所造色不可相離。遮從所依拔除能依。初中先引經略釋。次以覺觀滅則語言不生比例心行。自則心亦息。次遮他以身行滅而身猶在將成立心行雖滅心則不滅之義。其身行滅臭不壞滅者。由有飲食壽識等能持色身令不壞滅之別因。心行滅時無別法持心令不滅。是故引例不齊。可知。次述正義。後更明能依所依不可令離。舉四大及四大所造色不可令難以證心心法不可相離。後若汝執下牒救破他救。云離能依所依不可相離由定前深厭惡受想故唯此二法定中不行是亦不然。何者若非遍行心法應有如是義。非遍行心法如此不生故。何以故。既是名遍行故。非一切行者即如別境心所等是也。○三結釋。
    由有此說(至)如前說。此下重敘上十義釋成說滅定識不離身定是本識非是餘識故應信決定本識實有。言無第五無記者。謖異熟·威儀·工巧·通果。此四無記外無第五無記也。餘文如上已辨。○第二遮色心次第生是諸法種子計。於是有三。一總破。二舉別失斥。三結釋是次第緣非是因緣。今乃初也。
    論曰若有釋若有(至)不然。上座部及經部一師作如是執。其旨可解。○二舉別失斥。
    論曰何不(至)得成。釋曰前過此義。此中初明前過。後舉別失。初中有二。初出識相續斷後識無因之失。後出從無色界退生欲色界後色生亦無因之失。後舉別失中亦有二。初出從無想天。退及出滅定後生心應無因之失。後出前色前心能生後色後心則阿羅漢最後心應不成之失。可知。○三結釋前後次第生是次第緣非因緣。
    論曰若離。釋曰此前脫故。此用縱前後次第生是前色前心與後色後心為次第緣以顯非是因緣。可知。問。色法立等無間緣者是上座部經部師等所計。毘婆沙宗不許此義。如婆沙十一(四紙)八十九(十五紙)百九十六(十五紙)等明。瑜伽論中亦不許色法等無間緣。今此論中於色法許有等無間緣者何耶。答。由來講唯識者以謂。攝論自宗不立色法等無間緣。但為顯成諸法親因緣是阿賴耶識故且從許色法等無間緣。順彼所許卻破彼離本識建立因緣(云云)寂曰。此不必然也。熟按此論。其不順婆沙論瑜伽論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