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居一品-第10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耍永锛浯龅恼笳罂奚绕渖蚋罄夏羌干盒牧逊蔚目奁缍啪樘溲愦呷死嵯隆V碧媚切┧局崩珊蜕崛嗣牵夹闹朽止荆ǖ降锥陨蚋罄献隽耸裁词拢拱阉顺烧庋

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不径而飞,仅仅是一上午的时间,就传遍了京城丰八衙门,弄得大官小吏们无心办公,全都放下手头的活计,聚在一起交头接耳,讨论起今日发生在宫中和内阁的种种。

百官们最关心的,自然是皇帝在看了胡宗宪案的卷宗后,为何会在寅时把沈阁老召进宫去?这一极反常的状况,必然与案情有关,而且涉案者肯定级别极高、和皇帝关系极近……为什么?因为以百官知道当今圣上,是位‘赶马下田坎——得过且过’的主儿,六部九卿出了问题,也不能把他惊到一宿不睡。

在百官的记忆中,当今如此表现只曾有过两次,一次是去年蒙亖古人屠了石州城、逼近北京城的时候,另一次是去年高拱败局已定,坚决要走的时候。所以他们有理由相信,这次又有哪位皇帝的心腹股肱,被牵扯此案中来。

其实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人,实在好猜的紧,只是暂时不知宫里的风向和内阁的云,到底会往哪头飘。百官担心祸从口出,所以不约而同的,用‘那位’或者‘某先生’来代替,至于所指是谁,其实已经是心照不宣了。

而百官讨论最热烈的,则是今天一早皇帝下旨,命礼部立刻议定胡宗宪的哀荣、谥号……作为一个极复杂的人物,胡宗宪身上兼具的抗倭英雄和严嵩党羽的身份,使他自从登上历史舞台的那天起,便饱受争议,甚至是非议。当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轻重各有不同……当初他和赵文华联合陷害张经、李天宠之时,虽然朝中怒不敢言,但民间和在野的士大夫,将他骂成了助纣为虐的奸邪小人;然而当他一肩担起七省、十年抗战、力挽狂澜之时,对他的赞美歌颂声,渐渐压倒了非议,直到倭患基本平定、东南恢复安定后,他的声誉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在那个时期,对他的非议便如太阳的黑子一般,完全被万丈光芒所掩盖。

然而其盛极而衰又是那样的突然迅猛而又充满必然……倭乱平定后,朝廷已经不需要一个威望极高、手掌重兵的东南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故事再次上演。当然之所以被烹得这么快,跟他与严菩的瓜葛,有很大关系。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的历史规律,再次上演,昔日的助力和靠山,如今变成了原罪和祸水。胡宗宪被倒严斗士们,视为必须除之后快的眼中钉、肉中刺,很快蜚声四起,质疑和非议迅速抬头,使他身上的不世功绩逐渐黯淡。胡宗宪也黯然下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数年之后的伪造圣旨案爆发,将他又一次推上了风口浪尖,其个人命运和名誉,也如惊涛骇浪般急剧沉浮……先是被东厂逮捕、押赴进京受审,遭到士林的一致口诛笔伐;而后在山东离奇受审、饱受折磨而亡,沈阁老千里赴京为其喊冤,见其遗容后心痛吐血,这一切都引起了士林和民间的巨大的同情……中国人素来有‘死者为大’、对亡者‘叙功不论过’的传统,更何况是个有功于社稷、又被东厂和奸佞小人联手折磨致死的国士?舆论很快调转潮头,对胡宗宪功绩的肯定、和遭遇的同情,占据了绝对上风!

不过也一直存在着不和谐的声音,毕竟那些合谋迫害胡宗宪的人,那些信奉‘立功是小,失节事大’的道德之士,还有自以为看准风向的投机分子,都不愿看到胡宗宪登上神探,仍要不遗余力的继续抹黑他。

一个事实是,就在胡宗宪死讯传来至今的四十天里,通政司便收到了七十多封、三十多人次对他的弹劾揭发,虽然被隆庆皇帝留中不发,但还是通过各种渠道,传得沸沸扬扬。

人们都说,得亏这次都察院深陷是非,那些御史们没脸吭声,剩下六科给事中孤掌难鸣,否则对于胡宗宪的褒贬扬抑,肯定又是一场轩然大波,绝不会像现在这样一边倒的。

现在皇帝命议定胡宗宪的哀荣和谥号,这自然表示皇帝准备宽宥他的罪过,给予其对肯定和补偿。但并不意味着,关于胡宗宪的是非争论可以就此结束……因为大明对官员谥号,虽然名义上是由礼部命翰林院,听取众议后议定,再由皇帝授予。但实际上,因为对奏章的票拟权在内阁手中,而没有极特殊情况,皇帝是不会驳回自己辅臣的决定,所以给一个什么样的谥号,甚至给不给谥号,还在两说。

至于哀荣、封荫之类的也是如此,权力实际在内阁手里,或者明确说,是在徐阁老手中……而徐阁老又是通过倒严上台的,对胡宗宪的态度也一直很鲜明,甚至被认为是其一系列悲剧的幕后主使。所以到底会是个什么结果,官员们一边议论,一边拭目以待。

比较主流的看法是,可能最后会出于中庸之道,对半胡宗宪的功过,给他一个有褒有贬的谥号,这样既不算违背了圣意,也能为徐阁老接受。

即使到此时,百官还是抱着那种看法……圣意虽然难违,但皇帝毕竟还是要听徐阁老的!这就是徐阁老多年以来,一砖一瓦积攒起来的恐怖威望。

~~~~~~~~~~~~~~~~~~~~~~~~~~~~~~~~

然而百官最津津乐道的,还是那内阁食堂中传出的阵阵哭声。简单的素材经过加工,传得有鼻子有眼,更神奇的是,甚至与真相都相去不远……

《太祖实录》不是什么机密文件,至少翰林院的那些才子们,都能倒背如流。所以大清早的徐阶要和沈默喝酒,自然会让他们联想到那个经典段子,于是故事由此引申……他们说,沈默是状元之才,《太祖实录》他不知已经读了多少遍,都烂熟在肚子里了。看到酒杯时,早就想起了太祖那两句话:‘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这是要逼着沈默表态了,沈默当然吓坏了,当即跪地磕头不止,问:‘学生到底什么地方得罪老师?’‘老夫放弃两个大员,已经足以给你交代了。’徐阁老说:‘你却仍抓着案子不放,让那海刚峰像疯狗一样乱咬人,你到底存的什么心?莫非要把老夫的人一网打尽,你好取而代之?’

此等诛心之言,当然惹得沈默涕泪横流,磕头请老徐原谅。然后先是检讨了最近一段时间的不冷静行为,后来又发毒誓、又作保证,表示会让案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才取得了徐相的谅解。

此外坊间还有传闻,说徐阶对沈默其实是连敲带拉,先用‘美酒白刃’吓唬他一通,然后师生再抱头痛哭一场,便和好如初了。这不是官员们希望故事有个圆满的结局,而是他们都看出来,徐阁老另两位学生这次是黄泥巴掉到裤裆里,反正不是屎也是屎了,就算幸运的躲过这一劫,但也抽了牌子,怎么再问鼎首辅的宝座?所以徐阶不可能再把沈默怎样,总得留个全须全尾的弟子以备将来吧?

官员们之所以能猜得八九不离十,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都相信,以徐阁老的声望地位,那是顺者昌、逆者亡,连皇帝都得让三分。所以在他面前,沈阁老是龙也得盘着,是虎也得卧着,就算把天下理都占全了,也不敢造徐阁老的反。

所谓‘树的影、人的名’,这就是徐阁老的威望所致。

威望这东西,看似无形无相,但积累到一定程度,却可无敌于天下。王莽养望二十年,便可蹿汉代之而几乎无人反对;王安石养望二十年,一通变法把国家折腾的鸡飞狗跳、官吏要上吊,也没人敢跟他对着干,这就是声望到了一定程度后的威力。

而徐阶最大倚仗,不是门生故吏满天下、不是凭《嘉靖遗诏》收拢的人心,也不是手里的宰相权柄,而是他自身的威望。这强大的威望,让所有敌人不敢与他正面对抗,让人坚信他是无敌的,哪怕对手是皇帝,也奈何他不得。

只有认识到徐阶的强大威望,才能理解沈默为何在确立场面大优的情况下,仍然不敢轻举妄动,而是继续坚持苦情路线不动摇。就是因为他知道,一旦爆发正面冲突,在徐阶的威望下,自己的优势会像沸汤泼雪一样,顷刻化为乌有。

这不是危言耸听,他面对的是自己的老师,而且是强大不可战胜的帝国宰相,除了少数铁杆之外,没有会支持他、所有人都会离他而去。最后这场战役,只能变成他一个人的战斗,结局自然注定。

还是那个‘黔驴技穷’的故事,面对着强大的敌人,贸然出招都无异于自取灭亡……这从沈默决定,要把徐阶拉下马的那天起,他对此保持责清醒的认识。

然而沈默和徐阶积怨已久,胡宗宪事亖件便是印染炸药桶的导火索,当欺师灭祖的疯狂念头占据支配地位后,他就必须要做到这一点……不然怎么配得上杨博那句‘最理智的疯子’的评语?

所谓‘最理智的疯子’就是要用最理智的行动,实现最疯狂的念头。对于沈默来说,‘如何击败徐阶’这道大题,他已经在心中反复验算过无数遍了,早就有了一整套屠龙之计!

我承认,你徐阁老真的无敌天下……但你毕竟不是半神之身的皇帝,你一样有自己的弱点!

你的弱点就是太强了!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超过当今这个君主专制社会的规则允许……这大明朝,只有一片天,是皇帝而不是你徐阶。就算乌云再密,遮天蔽日,要想云开雾散,只不过是一阵风的是。

风从何来,那句京师官场谚语说得明白——‘宫里的风、内阁的云’,这才是这八个字的真谛所在,只是看起来,随着‘龙卷风’嘉靖皇帝白日飞升后,大家都不把这层意思当回事了……

分割

第九了,第九了,小郎君现在不是眩晕,而是要尖叫要呻吟,我都不敢想的事儿,你们都敢干,I服了U,怎么办,虽然累坏了,只能继续两更了……

※※※※本书由※※百度贴吧※关_关雎鸠※※精心整理※※※※

第八一九章 葬礼与丧钟(中)

@@@@@@@@@@@@@@@@@@@@@@@@@@

‘日中则移、月盈则缺’的道理谁都懂,谁都知道徐阁老总有谢幕的那一天。

可日中离日幕还有半天,月盈到月缺还有半月,而且有干到八十五岁才退休的严阁老在前,才六十五岁、且又精通养生的徐阁老,在大家看来,再干个十年八年的,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所以大家都挤在徐阶这片云下祈雨,暂时没多少人,拿隆庆皇帝这阵风当回事儿。

若是心中还存着些敬畏,做臣子岂敢在私下称自己的君主为‘小蜜蜂’?

当然大家都不把皇帝当回事儿,自有大家的道理,因为与堪称龙卷风的先帝相比,当今隆庆皇帝的风量,大概就是个春风拂面的水平……而且似乎从登上皇位的那天起,他就意识到了,自己的才能不能胜任治国的重任,若要胡乱插手,肯定是越帮越忙、越搞越乱,所以还是把国家大事交给大臣,自己专心过好小日子就行了。

柔弱之主,庸人之资,又有自知之明……这就是隆庆朝的大臣们,对自己皇帝的评价。所以大家都相信,指望这位皇帝大发神威,将笼罩在自己头顶上的徐阁老解决掉的可能性,不比亲自揣把刀,拦在徐阶上朝路上,伺机行刺的成功率大多少。

然而沈默不这样看,作为与隆庆关系密切的大臣,他更加了解这位皇帝。其实隆庆一点不笨,甚至可以说是大智若愚,只是这种智慧有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