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居一品-第12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皇帝不能直接在奏本上批示,而是要在内阁出票之后,再酌情照票批红,但是万历还是很认真的阅看这类奏本。因为他坚信,偌大一个大明朝,这么多事情这么多人,不可能没有不平之事、不平之人,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不平人、不平事找出来,亮明了。一来可以显示自己火眼如炬、明察秋毫,更重要的是,要给内阁找麻烦!

准确说,是找沈默的麻烦。

皇帝的思路很清晰,他知道沈默经营二十年,党羽门徒遍布两京十三省,有道是林子大什么鸟都有,他就不信这么多沈党中人,就都那么省心,没有一个给沈默招风惹雨的。

熟读《二十一史》的万历皇帝坚信,这一招是无坚不摧的。就算北宋那群推行庆历新政的君子党,不也是被这样击破的么?

当初庆历新政推行起来,因为范仲淹为首的君子党完全掌握了朝政,这让守旧的反对派十分恼火,想把他们赶出京城。然而范仲淹这伙人的名声太好了,就连仁宗皇帝也动不得他们。但反对派还是找到了机会一那年中秋,主管进奏院的苏舜卿与本衙属官聚会,还请了欧阳修、梅尧臣等一帮名士参加。聚会的费用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将衙门过时的文纸卖掉,不足部分则由苏舜卿贴补。但在宋朝,卖作废文纸得来的钱只能充公,若用来私人打牙祭,便是触犯国法,只是这种小事,没有人会在意,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然而反对派立刻给宋仁宗上折弹奏此事,请求严惩。仁宗皇帝架不住反对派反复上奏,加之本身也对君子结党、威胁君权心怀不满。于是下令将苏舜卿贬到苏州,永不许再回京城。参加那次宴会的十几位名士几乎全都是改革派,也全部被贬出京,就连范仲淹和富弼也受到株连,降职外调。转眼间,守旧派卷土重来,改革派被一网打尽,京城中名士一时俱空,皇帝重新树立起权威……

就这么一件小事,便能使范文正的集团土崩瓦解。就不信沈默的党羽,能比范仲淹的富弼、欧阳修、梅尧臣们的道德操守还要高!

分割

最终卷【海雨天风独往来】第八九一章 桃花依旧笑春风(下)

晚上还能有一更……(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八月的一天,万历终于等到了他想要的东西。这天过午,皇帝迷迷瞪瞪的翻阅奏章,正盘算着看完最后两本,就睡个午觉呢,看到那一份奏本时,一下就精神起来。

那是户科给事中光懋所上的一本。此人向来低调,从不参与官场的党派纷争,但碰到不法之事,却能恪尽职守慷慨建言,素有忠忱之名。数月之前,他奉命到辽东视察屯田事宜。出了山海关,在关外呆了两个多月,回来后交付了差事,又以个人名义写了这份奏本,揭露了一桩‘杀降冒功’的大丑闻!

事情发生在皇帝大婚之时,但不妨从七年前,朝廷结束在河套一带的用兵,将经略重点转移到蓟辽说起。

天下人都知道,沈阁老入阁十二年间,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善用将帅、安定边陲之功。收复河套、平定西南的功绩自不消说,更可贵的是他对将帅的选用,和武备的整饬。

沈默自己也承认,他对军事改革下得功夫最深,通过大力推行全方位的军事系统改革,十多年间不遗余力的发展军备,使大明的千里边防,画角连营,渐渐的有了一支能征善战的虎贲之师……

比那些润物无声的制度性改革更醒目的,是他对边帅的选用和军事上的部署。毕竟在这个漫长的后冷兵器时代,将帅的个人能力如何,仍是军队战斗力的决定性因素。有了称职的统帅,才会有不怕死的大将。有了称职的大将,才会有不怕死的雄师。因为前方的将领选得好不好,是边防安宁与否的关键。

沈默是幸运的,那时四方皆有将星熠熠:戚继光、马芳、李成梁、俞大猷、谭纶、王崇古、方逢时、殷正茂、凌云翼、刘显等等,均为可独当一面的将帅之才,实乃二百年来仅见的盛况。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日渐强大的宥事力量做后盾,他才能从容对国防大计进行布置。总理戎政多年,他对整个局势有很客观的估量……鞑靼虽然已由强转弱,但游牧民族的特性,决定了以步兵为主的大明军队,终究处于被动的局面。

彻底消灭鞑虏,无论如何都无法实现。更现实的是拉住一个打一个——他看到,蒙古人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各部时合时分,彼此也有攻杀,这就完全可以分而制之,他的策略就是‘东制西怀’。

西怀,就是对土默特和鄂尔多斯诸部的怀柔,这些蒙古王公基本上被收拾服帖了。朝廷又赐给他们王爵,并开放互市解决了他们族人的吃饭问题。打仗对谁都没有好处,他们自然愿意长期纳贡就封,而且通过羊毛贸易发了大财,紧贴在大明的屁股后面,撵都撵不走。

但指望把狼一下子养熟是不可能的,何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沈默不可能不明白,所以对于盘踮辽东的土蛮和朵颜部落,就算他们恳求像土默川和河套的同胞那样封贡,也决不能同意。对待他们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打’!

道理很简单,假如同意了‘东虏’的请求,鞑靼东、西两部就可能同时都看轻了封贡,反而一个也拉不住了。所以,对鞑靼的两大势力,采取冷热截然不同的对策,就能保证他们彼此心怀怨怼,永远合不到一块儿……有了‘东制’的对比‘西怀’的那一部分就更为珍惜和平。

有了‘西怀’横亘在蓟辽之北,与大明形成呼应‘东制’的那一部分轻易也不敢杀过来。

执行‘东制’战略的人选,沈默原先选定的是戚继光和马芳。戚继光稳固后防,保护京畿不受骚扰。马芳作为突击部队,深入辽东,以骑兵制骑兵,消灭土蛮和朵颜的有生力量,将其赶得越远越好。

然而马王爷终究是老了,到了卸甲安歇的年纪,而且他出身宣大系统,遭到了辽东将门的强烈抵触,根本发挥不出作用来。所以经过反复斟酌,还是让马芳留在宣府,一面养老,一面震慑西虏。而替代者,只能是出身辽东,在复套战役中大放异彩,却又因为贪功冒进,所部几乎被全歼的李成梁……

~~~~~~~~~~~~~~~~~~~~~~~~~~~~~~~~~~~

戚继光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到任之后,他一面着手练兵,一面修筑空心敌台。他在给朝廷的奏疏中说,蓟镇边防绵延两千里,只要一处出现缺口,整条长城都废了,年年修,年年塌陷,纯属浪费。他提议,最好跨墙修建高五丈、中空、里面三层,工事完备的敌台,内里铠甲、器械、粮草俱全。士兵居内可守望,也可迅速集结成野战军。

他的这一倡议,最终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历时三年,从居庸关到山海关,共修筑了一千二百个这样的敌台,使大明原来的软腹部——蓟州,成了铁打的壁垒。过去俺答入寇京畿的事,再也不会发生了。

北边一时守备坚固,敌不能入,只能都转到辽东去了。辽东是大明固有的领土,作为燕京左臂、三面濒夷,一面阻海,山海关限隔内外,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又因为其频繁遭受蒙古、女真人的骚扰,汉家百姓定居艰难,因而地广人稀,人口都集中在卫所驻地,而且大都是军队家属,故而辽东地区不置府县,专以都司卫所,实行军事统治。

这种因地制宜的设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曾经十余万兵马全靠屯田,无需内地供养。然而好景不长,军屯的弊端一样在这里爆发,而且因为地处关外,更加无法无天。大量的屯田被世袭武将家族侵吞,卫所军民沦为农奴,无奈大批逃亡。以至于田地荒芜,屯田尽废,饷源枯竭,军备逐渐废驰,使蒙古人来去自如,完全丧失了对关内的屏障作用。

选定这里做战场,自然是看中了其本身就是军事地区,而且地广人稀,对民生的破坏程但也正因为地广人稀,必须要用骑兵来作战,作为土生土长辽东人的李成梁,实在是非他不可的人选。

沈默之所以一开始没用他,倒不是担心他不能胜任,而是担心他在关外不受控制的胡作非为,更加担心辽东的武将集团,会更加水泼不进、尾大不掉。但想要在辽东成事,就只能用辽人。这是没有办法的。

没有李成梁,辽东武将一样勾结成团游离于朝廷的统治之外,还不如让一个自己人去当头儿,至少还能控制得住,至于后果,还是等先把辽东平了,除去大明真正的生死大敌再说吧。

对于李成梁性格上的弱点,沈默可说是不厌其烦,常常去信予以劝导。反复督促他不要目无军纪,只想着立功更不要滥杀无辜,激化民族矛盾。首辅对一个边将能如此耐心指点,实属罕见,李成梁一介武夫,怎能不甘愿效命?

上任辽东总兵后,面对着土蛮和朵颜的二十多万人马,他坐镇辽阳、临危不惧积极修工事,选将校,招健儿,稳住了局势。但防守从来不是他的第一选择,站稳脚跟后李成梁很快便转守为攻,于隆庆五年,夹击土蛮部于卓山,斩首千余级,立下了征战辽东第一功。

到了万历年间,他破敌之役更不可胜数。万历元年朵颜部和土蛮汇合两万骑,南掠永平、沈阳,李成梁率火器营迎头痛击歼敌千余。然后,他率军趁夜出塞长途奔袭二百余里,直捣敌军进犯的营地——劈山营,又是斩首千级,此为劈山营大捷。

类似这样的夹击、奔袭,斩首几百到千余的胜利,从万历元年到三年间不可计数。辽东平原上烟尘滚滚,大明军旗所向,鞑虏望风披靡,只能远远躲开。昔日明军被打得躲在城堡中不敢露头的局面,已是恍若隔世了。

有时候过于勇猛也不好,仅用三年时间便把鞑虏远远撵走,固然令李成梁名声大振,可是战功就不好着落了,没有战功如何为部下讨赏?要想欺负蒙古人,只有命部队长途奔袭,但那样的损耗太大,往往得不偿失。而且因为监军御史的存在,让李成梁想滥杀平民冒功,也变得不现实。

擅杀平民冒功,是大明军队流行了百年的恶行,到了李成梁这里,更是肆无忌惮。士兵们在战事结束后,成批杀害边境平民,割下脑袋,按蒙古习俗重新结成鞭子,冒充敌首。兵部人员论人头点数,其他不问。早在严嵩当政年间,边兵擅杀就是边民的一大害。沈默的恩师沈炼便曾沉痛咏诗道:‘割生献谶古来无,解道功成万骨枯。白草黄沙风雨夜,冤魂多少觅头颅!’

为了遏制这一丑恶现象,沈默命监军御史对战报负责,如有虚报、谎报,或者杀平民冒功的情况,则严惩不贷。与对文官的温柔手段不同,沈默治军十分严厉,在杀了几个当成耳旁风的家伙之后,监军御史们终于瞪起眼来,监视部队每一次作战。杀平民冒功的事情终于不再多见……

所以最近一年多,李成梁几乎没有大的战功,虽然出击频繁,但每次斩首不过一二百人,至多二三百人,对已经习惯了李大帅战无不胜的朝廷、皇帝和民众来说,实在没什么可激动的。

然而在皇帝大婚之前,辽东方面六百里加急传来捷报:却说辽东巡抚张学颜与总兵李成梁探得情报,鞑虏欲趁明军庆祝皇帝大婚,防守松懈之际,长途袭掠抢劫牛羊。这二人遂将计就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