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密凤凰-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天的直播成就了曹景行评论员的权威     
  ◎ 曹景行被媒体评为“中国时评第一人”     
  ◎ “曹式评论”开创了中国一种新的电视媒体形式     
  所有的电视节目形式,都是组合拳与集体的表演。一个人的胜利其实总是与整个团队的力量密不可分。对于一个电视台来说,更是如此。     
  《中国人今天说不》直播到第四天时,老板刘长乐与节目组的创意者们判断,克林顿政府很可能要在15日前到中国大使馆进行道歉。这次直播已进行了将近四天,效果已远远超出一个电视节目的容量,各地反响巨大,成为收视一景。单一的新闻报道并不能对这个事件有一个整体的完成,他们的想象力已超过了这个节目本身。在克林顿道歉前,他们设想在火上放一点油,为这次活动增加点新的气质,完成一次媒体行为。他们决定举办一台晚会声援全国民众的抗议活动,以此来反映凤凰卫视作为一家华语媒体的价值观。     
  这个晚会再次体现了凤凰式创意的随机与大家气质。从这个创意到现场演唱会的实施,只有30个小时的时间。而对于老板刘长乐来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他对自己领导下的团队信心十足。两个小时都可以成就一档两小时的现场直播节目,足以说明他们也有能力在30个小时内创造出这个奇迹。     
  这台晚会委托给了时任深圳影视基地总裁的周军先生制作,那时他刚加盟凤凰。这台晚会的创意实施充分展现了他的运作能力。上万人的观众,即时的华侨城超大舞台。还有上百名来自两岸三地不同地区的华语巨星。一切充满简单与可操作的气息,甚至像是拼凑起来的一个即时作品。但现场的愤怒与悲愤却是真实的。这个音乐会,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来自海内外相当多的人的关注。晚会汇聚了包括著名歌星田震、台湾歌手文章及重金属乐队“梦回唐朝”,还有腾格尔和臧天朔等巨星。用摇滚的形式来反战,在西方已成惯例,而在中国,则是首次。它是现场气氛惟一的发动机。眼泪、沉重的鼓声、对于美国的反讽和歌手们的悲情,仅这些元素,放在一起,就是一切成功与圆满的法则。     
     
第一章:1999年5月9日发生了什么?(8)     
  担任现场主持人的窦文涛忆起当初的情景时,说:“现场几乎乱成一锅粥。因为从来没有彩排过,也来不及彩排。大家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办。台长这时候出现了,他站在高处,说:所有的人都停下来。然后发表了他惯常的‘战前演讲’:灯光灵不灵、主持人说什么,到现在,我也还不知道。上了现场,声音推不上去,不要怕,镜头没有切过去,也不要怕。记住,你是现场惟一的主角,一定要控制现场。所有的人都记住了他说的那句话,‘我们一定会把活练好。’这个风格给大家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事实上,那台晚会,老板刘长乐端坐在台前,陪贵宾观看。台长手持对讲机,现场指挥,后台乱成一团,但前台干净有序,几乎看不出痕迹。现场的几个小时,几乎完美地直播出去。     
  这台晚会与凤凰卫视大容量的连续报道,完成了“一个媒体行为”。这一事件本身,几乎就是某种“行为艺术”的翻版。这就是凤凰卫视做时事与新闻的超人之处,果断而又超越所有人的意料,但主题只有一个,寻找到一切最佳的表达方式。     
  他们在短短的几天内的作为,使凤凰卫视成为当时事件中最重要的声音来源与评判源地。此后,克林顿赴中国大使馆道歉及赔偿事件走向暗淡与结束,都得到了完满的解读。据消息来源证实,美国驻北京与驻港相关方面呈送给美国的简报中,认为凤凰卫视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一个独特角色。美国《纽约时报》的消息则夸张地证实“凤凰卫视在‘对美国说不’的情绪中,超过了所有的亚洲媒体。许多学生上街打着的标语上,所写的就是这个电视台的节目名字《中国人今天说不》。而他们用新闻、评述与晚会的形式,表达一个主题的做法,几乎是一个媒体所不可想象的一件事。但他们做到了,并且达到了控制舆论的可能。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影响了事件的进程,主宰了人们的情绪与思维。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个创举与不可思议的事件”。     
  随着事件的渐次深入,许多人开始追看这档由吴小莉主持,曹先生做评论的节目。吴小莉的明星气质与机敏亲和同样成就了她。她在直播中,与邵云环的儿子曹磊联线时,眼含热泪、抑住悲情的形象,触动了无数收看节目的观众。小莉的FANS,追看节目,当然也使她与这档节目紧紧地联在了一起。相比之下,曹先生则是用自己的评论引起观众的注意。他对事件的新鲜看法与个性化表达,引起大陆民众相当的兴趣。他的观点往往很快就会决定人们的取向。甚至他一丝不乱的白发、凝重的表情、港人背景,包括他的50岁的履历,都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一些内地报刊在好奇地寻找关于曹景行的一切新闻,甚至他是前著名报人曹聚仁先生的后代,也被挖掘出来。他的大幅照片刊载在最有影响的国内报章上。谈论时事的人被当成明星,至少在国内,还不太现实。但内地媒体似乎很快就发现了一个新的榜样。曹先生被观众自发地公认为时事专家,那时候他擅长的部分还没有显露出来。但这次演练,已让内地公众感到新鲜的力量,以及事实真相的切近是如此不同。     
  一部分观众因此追看他的节目,甚至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当然,这种收看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一位他的观众评价他:“每次听你的评论,或与一位本地出身,或来自台湾的评论人相比,我的感觉是你的态度要稍稍偏左一些。但你在校正立场,把握距离方面却很有分寸感,收放有度。但我最喜欢的是你个人角度评判的立场。”     
  曹先生感到电视超乎寻常的影响力。他惊叹上亿观众会在同时接受你的思想。电子媒体的快速与传播威力甚至令他不安。在这次“救场”中的临时表现,似乎让他发现了自己的表现力。因为那些“信件与观众的热情,让我感到了做这个节目的快乐”。     
  这台节目的成功,曹景行的评论至关重要。评论员替代了以往直播中的空档与缺陷,同时起到了领风气之先的作用。因为之前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从来没有评论员这一称谓,至于时事评论员,则几乎就是一个首创。     
     
第一章:1999年5月9日发生了什么?(9)     
  老板刘长乐在政界、商界的朋友,也在不同的场合,提到曹先生。刘长乐乐观地认为:曹先生从业务角度,开始走向成熟。这个成熟表现在,他正在通过这个连续的直播节目,褪去身上惯有的专栏作家的气质。屏幕上的真实表达能力与现场的控制力,思维与表情,提升到了一个高度,把自己的评论员的形象基本上树立起来了。     
  先声夺人是最可怕的一种创造,人们第一次看到的东西,将会成为评判今后事件的一个      
标准。台长王纪言在进行这个节目的总结时,隐约感到,这样一个形式的创造,似乎还没有完,但延续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则好像在远方的迷雾中躲藏。他们觉得自己很快就会抓住那个想象中的创造。他们认为,到了适时为曹景行打造这样一档同类的节目的时候了。     
  这个即时性的想法,造就了一个新节目的诞生,甚至改变了中国电视评论业的形态。     
  重述一个这么遥远的节目,并且不遗巨细地说明当时的每个细节,只想说明凤凰卫视对于一个节目的起源与一个人的使用的过程。     
  简单实用,尖锐另类。     
  最重要的是能够创造风气之先。     
     
第二章:孤本(1)     
  一个三年没有卖出广告的11点50分后的“电视荒地”     
  ◎ 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想法,成就了一个中国电视界新的媒体行为     
  1999年的凤凰卫视,正在摆脱初期的城市青年台的定位,迈向全新的资讯类的新方向。但大陆的规限仍处于不明朗中。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的经历,使刘长乐深谙大陆民众      
对于新闻资讯的需求。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新闻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以及对于凤凰卫视中文台未来的重要性。     
  新闻是他的理想。他极好地利用每次机会,加大凤凰卫视切近新闻的角度与力量。这是个极其重要的“技巧”。凤凰卫视由娱乐走向新闻表面上更像是迫于“形势”。他们最早接触新闻是在1997年。那一年,有两件大事的发生改变了世界与中国的格局:邓小平去世,香港回归。凤凰卫视之前于1月份在香港及亚太地区首播了12集有关邓小平一生的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2月19日,邓小平去世。此时再去播放正在进行的台湾方面的娱乐节目显然并不合适。中国人更多地需要了解邓去世后海外对于中国的看法与立场。刘长乐抓住了这个机会。从当天始至2月26日,中文台连续七天用直播方式报道了内地及香港人士悼念邓小平的情况。其正面的评价与客观真实的立场,并没有使大陆监管方面提出质询。这次转型是一个重要的开始。新闻的力量再次使凤凰卫视在众多的媒体中脱颖而出。考量到7月份的香港回归事件,刘长乐觉得有越来越多的资讯性的东西需要找到一个栏目进行包容,因为你不能再将香港回归这样的时政大事放在《相聚凤凰台》这样的娱乐节目中。但大陆方面仍然对于新闻资讯类的节目没有放开监管。刘长乐决定叫《时事直通车》,这个名字来源于港人说法,当时“京九直通车”刚开,老板刘长乐的想法是,资讯方面更需要有一个“直通车”。     
  其后的6月至7月间的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更是为凤凰卫视赢得了机会。刘长乐动员了几乎全台的力量奋战60多个小时,他们只是用“别人的信号”,编排适合自己理念的直播节目内容。北京的中央台据称为这次世纪直播投入了近千人的人力,而凤凰卫视全台加起来不过两百多人。刘长乐用这样一个小台的规模“办大事”。他们进入国际卫星交换网络,用他人的信息资源进行“现场文摘”。香港“七一回归”直播的高潮交接仪式的报道,堪称这种模式的一个范例。分阶段利用电视超越时空的力量,以香港交接仪式画面为主体画面,北京天安门广场群众在倒计时牌前的情景和凤凰台主持人分割画面,把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信息组合在一起,让观众在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从相关联的信息中有了更多的联想感受。这三个信号渠道,只有主持人一方是凤凰卫视自己现场拍摄的,其他的信号全部借助其他媒体的“公共信号”。     
  凤凰卫视中文台这种“借力”做出的全面直播,赢得了超乎想象的掌声。他们的作用几乎已超出了原来的想象力。全力投入此次直播的中央电视台,在这次直播后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当然,到1999年5月的时候,突如其来的使馆事件对凤凰走向资讯传播又是一个极大的推动。人们从那些天的节目开始发现,凤凰卫视有了中文媒体中比较独家的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