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奚恺元 别做正常的傻瓜-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如果走高架,他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赚了60元钱,这样他还可以用多出来的半个小时再去揽其他的乘客。正是司机的心理账户作怪,使他失去了另外的赚钱机会。他怕亏但其实亏得更多。

      在人们的心里,会把辛苦赚来的钱、靠运气赢来的钱和意外获得的钱的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心理账户的存在对政府决策同样会产生影响。

 

    在内需不足的时候,政府需要采取一些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减少税收是比较易行而有效的一种方式。一般而言,减少税收不外乎三种方式,第一是调低税率,即直接减少人们上缴的税收金额,比如告诉纳税人,今年的税率由25%下降到20%;第二是税收返还,即纳税人按原定的25%税率纳税,但是在征税的以后,政府再按一定比例比如5%将税金退还给纳税人;第三种方式与第二种相似,纳税人按原定的25%税率纳税,在征税后的一段时间之后,政府以财政节余为名给纳税人一笔的钱,其数量就相当与5%的税金,但并不直接告诉纳税人这笔钱与税收的关系。这三种方式在征得的税收金额上是等价的,降低5%的税率在第二种减税方式下就是返还5%的税金,在第三种方式下就是给纳税人数量相当与5%税金的钱,但是在刺激消费上所起的作用却大为不同,想想看哪一种方式更有效呢?

      答案是第三种。事实上,正是由于心理账户的影响,使得人们对这三种不同的减税方式的态度也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带来不同的效果。就第一种方式而言,采取减税政策,看起来在手续上要较之退税和给钱政策更方便,但是尽管税率降低了,人们为此付出的税收减少了,但是人们依然把少缴的税收放在自己的“血汗钱”账户,人们还是不舍得花,因此消费不会因此而有大的提高。然而,对于第三种给钱的方式,先期上缴了与以往相同数量的税金,掏出去的这笔税金就不再属于自己的“血汗钱”心理账户了,而之后政府给了一笔与税收无关的钱,人们自然也不会把它纳入“血汗钱”账户,而更象是一笔从天而降的外快,于是人们更倾向于用这笔政府给的钱去消费。而第二种退税的方式促进消费的效果就介于第一种和第三种方式中间。显然,对于政府来说,给钱政策比减税政策达到的效果要好。如果一个政府不明白这个道理,很有可能减少了财政收入,刺激消费却作用不大。遗憾的是,大多数政府顾问都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认为人是理性的,对于完全理性的人而言,既然这三种方式最后要交的税收是一样的,即都为20%,那么这三种方式对纳税人的作用也应该是完全等价的,既然如此,当然选择最容易操作的第一种减税的方式了。这样的选择导致的结果就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了,但是消费却并没有增加,刺激经济的作用也不明显。由此可见,明白心理账户的存在对于政府制定经济策略也有非常大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收入来源不同导致消费倾向和风险偏好不同

     再来看看人们收入的心理账户带来的另外一个效应:人们对不同来源的收入往往会有不同的消费倾向和风险偏好。


    看看你怎么回答:

      有一次你去澳门承接一个项目,经过几个月辛苦的工作,项目终于做成功了,你也因此得到了10万元酬金。这个时候,澳门的朋友对你说,你难得来一次澳门,不去赌场玩一下太可惜了。他邀请你一同去澳门赌场玩二十一点,请问你会去吗?请圈出你的决定:

    去                              不去

    再来看看下面一道题目:

      你在澳门旅游的时候,运气特别好,在澳门的赛马场赌博赢了10万元。此时你在澳门的朋友约你去附近的赌场玩二十一点,请问你会去吗?请圈出你的选择:

    去                              不去 

      请想想看,在哪一种情况下你更会去?是不是在第二种情况下你更会倾向于去赌一把呢?同样是10万元钱,都是你自己挣来的,即使挣来的方式不同,但理性地说,这两个10万元对你而言应该是没有差别的,你是否会用10万元去赌博是不应该受到这10万元来源的影响的。但是由于这两笔钱一个是通过自身努力辛辛苦苦挣来的,一个是通过运气从天而降博来的,你对待它们的态度就这样有了天壤之别。这种现象在行为科学中叫作赌场赢利效应(House Money Effect),指人们对待赌博赚来的钱和工作赚来的钱在消费倾向、风险偏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对赌博或外快得来的钱往往敢于冒风险,消费起来大手大脚;对工作赚得的钱往往患得患失,不舍得花。继续下文之前,我再来给你讲一个参考贝尔斯基和基洛维奇(Gary Belsky和 Thomas Gilovich)教授提出的例子而改编的故事:

      有一次,正常的傻瓜和他的妻子到澳门旅游。正常的傻瓜是一个赌棍,第三天就输光了身上所有的钱。那天晚上他在旅馆辗转反侧,突然看到地上有几个一元的硬币,恍惚间他感觉到17这个数字在硬币间一闪而过。经常赌博的人会变得很宿命,正常的傻瓜认定这个数字能够带给他好运。于是他穿戴整齐出门,又去附近的赌场赌博。这次他赌的是数字,他选择了数字17,然后用五元钱硬币作为赌注,输了就赔进去,赢了就得到35倍的数量。当然在那么多的数字中间,小球能击中17的概率是非常小的。但是奇妙的是,一上桌这么小的概率就给威廉碰上了。于是他更加认定17带给他的魔力。他继续下注,一次又一次地,小球像装了吸铁石一样往17这个区域跑。他的钱从5元到175元到6125元,最后到了750万的时候,赌场的老板不愿意再玩下去了。正常的傻瓜正在兴头上,越来越坚信17给他带来的灵感和好运,当然不肯就此罢休,他着魔似的揣着刚刚赚来的750万去了附近的另一家赌场,玩一种类似的赌法,他依旧选择17作为自己的幸运数字。但是这次幸运之神不再眷顾这位没有节制的赌徒了,正常的傻瓜输得分文不剩,最后只得沮丧地回到旅馆。此时妻子正着急地在楼下等候着他,见他回来忙问他上哪儿去了,他说去赌博了。妻子又问他是不是又输钱了,你猜猜看他说什么?

“还行,输了5块钱。”

      请你仔细想想看,正常的傻瓜到底输了多少钱?事实上,他输的远远不止5块钱,他输的是750万!赌博赚来的750万和工作赚来的750万从传统经济学的意义上讲没有任何差别。但是很显然,正常的傻瓜并没有把赌博赢来的那750万当作自己的收入看待。这也是为什么赌徒的口袋里永远没有钱的道理。赌博赢来的钱在他们心里专门被放在一个账户中,这个账户里的钱是“上帝”掌管的,属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型。他们没有把这个账户中的钱跟工作挣来的钱放在同等的地位上看待。因此在消费这笔钱的时候,赌博账户中的钱更容易花在赌博上或挥霍掉。

    正常的傻瓜通常倾向于把赢来的钱消费掉,而把赚来的钱存起来。

      我有一个学生,每次我找她来学校讨论问题的时候,她总要花上一个小时从家坐轻轨转地铁再转公交车赶过来,一路上的辛苦自然不言而喻。学生舍不得花钱,乘公交是很自然的事情。有一次在她临走时,我给了她100元钱作为她回去的交通费,结果我看到那天晚上她回去的时候一下楼就叫了辆出租车,潇洒的走了。从那以后,我发现只要我在她临走时给她点钱作为交通费,她就会叫出租车回家,俨然有些阔小姐的味道了;而如果哪次我没有给她交通费,不管多晚她照样坐地铁换公交车回家。她告诉我这也是心理账户的影响,如果我付给她的100元钱是作为每日的工资或者劳务费的话,她肯定每次都会把那100元钱放放好,还是舍不得花,继续乘公交车;但是我给她的100元既然是作为交通费的,那就区别对待了。

      不知道大家现在是不是习惯于刷卡消费,越来越多的大型超市、商场、餐厅都接受银行卡付款。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在用信用卡消费的时候,你的购买欲望更强呢?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普雷勒克(Drazen Prelec)和斯蒙斯特(Duncan Simester)教授曾作过一项这样的实验,他们对某著名篮球队参赛的篮球赛票进行拍卖,出价最高的人可以获得门票。他们将参加实验者完全随机地分为两组,要求一组参与者必须用现金付款;而要求另外一组参与者用信用卡付款。既然是随即分的两组人,对于拍卖同样的物品,按理说这两组人的平均出价不会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实验结果却表明用信用卡付款的那组人的平均出价是用现金付款的那组人的两倍!仅仅因为付款方式是信用卡,在付款的时候不会直接看到自己的钱从口袋中出来,因此也就更加大方。商家也意识到了使用信用卡付款可以刺激购买欲,消费者在刷卡消费的时候比从口袋里掏钱更加大方,因此他们也积极鼓励消费者划卡消费。对于国家而言,如果要促进消费的话,也可以鼓励支持信用卡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一来鼓励信用卡的使用能使得人们的购买过程和手续更方便快捷,二来由于心理账户的影响,人们在使用信用卡时对花钱的感觉较之用现金更淡漠,更舍得消费,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因此,鼓励消费者使用信用卡消费不失为促进消费的一个好手段。

大钱小花,小钱大花

人们不仅把不同来源的收入放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有时候属于同种收入的一大笔钱和一小笔钱也会被分开看待,分开消费。人们倾向于把一大笔钱放入更加长期、谨慎的账户中;而把零钱放入短期消费的账户中。举个例子,正常的傻瓜看中一条价值400元的领带,打算等到月末发了奖金就去把它买下来。如果他月末得了500元的奖金,他很可能拿出其中的400元去买自己心仪已久的那一条领带,把剩下的100元做零花使用;但是如果正常的傻瓜得了5000元的奖金,他也许就会把这5000元钱放入银行存起来,从中取出400元钱去买领带的动力反而没有在奖金只有500元的情况下大了。原因是由于他把这两种奖金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把500元归入零花的小收入账户,而把5000元归入储蓄的大收入账户,对待5000元的每一元钱比500元里的每一元更加认真和谨慎。结果是多拿了钱反而花的更少了。

    正常的傻瓜通常在拿了一大笔收入的时候不愿意花钱,而在有一笔比较小的收入的时候反而容易把这笔钱花光。

    在读大学的时候,正常的傻瓜曾经给别人当家教赚点零花钱,每次两小时的家教结束后学生都会付给他50元钱的报酬。每次挣得的50元钱就从来没有进过他的抽屉,他放在口袋里,潇洒地坐出租车、去餐馆吃饭、或者去商店买衣服。一学期十次课挣得的500元不知不觉就被花得精光。后来又一回他给另一个学生做家教,对方要求连续强化的授课,2个星期后把报酬500元一次性的支付给他。结果一次性的拿到这500元钱后他一分也没舍得花,而是把它们完完整整地存入了银行账户中。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有趣的案例。30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