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格心理学课件-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杰斯的人格动力理论建立在两个重要理论假设基础上:
  第一,人的行为是由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倾向(actualizing tendency)引导着。
  第二,所有人都需要积极的看待,或需要正向关怀(positive regard)。
  自我实现倾向是指“机体以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方式发展其所有的潜能”。 人类同其他生命有机体一样,都具有为了生存、成长和促进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它与生俱来,制约人的所有行为。它使人的自主性和自足感增多,经验总量增多,提高个人成长的动机,并引导一个人朝向积极和健康的行为。这是一种选择性的、非反应性的、建设性倾向。一方面自我实现倾向是由人与其他生物共有的倾向构成,它引导机体产生维持生存与发展的的行为(包括非人类的其他生物的行为);另一方面,自我实现倾向包括指向增加自主、自足,指向个人成长的独特倾向。这一点与人的人格发展关系最密切,起到维持和增强自我的作用。 
  自我实现的人也就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比其他任何时候更聪明、敏锐、机智、强健,他正处于最佳状态,是富有创造性的人,表现得胸有成竹、明察秋毫,毫无怀疑、踌躇。 罗杰斯认为在走向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人具有以下特征:对经验日益开放、越来越重视存在的经验、对自己机体的信赖不断增加。
  积极看待的需要包含了要求获得他人或自己关注、赞赏、接受、尊敬、同情、温暖与爱。与积极看待相反,那些漠不关心、蔑视、讥讽、冷淡、憎恨、打骂等等称为消极看待。起初,这些积极看待来自于其他人,特别是身边重要的人,如父母、老师与朋友等等,随着自我的发展,积极看待的提供者更多从他人转向自己,也就是说个体能够自我珍重,接受自己,奖赏自己。积极的自我看待需要既是天生的,也有习得的,罗杰斯喜欢后一种解释。积极自我看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具有交互作用的性质。当一个人使他人积极自我看待需要获得满足时,自己的这种需要也会满足。
  罗杰斯还提出了价值的条件的概念。他认为,积极看待的需要有极为强大的力量,它能逐渐取代机体评价过程。即此时个体不管自己的经验是否能维持或加强,只要它能带来积极看待,都会把它评价为好的。价值条件发生在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他人有条件地给予自己积极看待的时候,此时个体一方面感到被人称赞,另一方面又觉得与自己的“内心的呼声”——机体评估过程不协调。价值条件能广泛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它们会替代、干预机体评价过程,从而阻止一个人自我实现倾向的自由发挥,阻碍他的健康成长。当价值条件比机体评价过程对人的行为所起的作用更大时,个体的人格会受到损害。后来罗杰斯又提出了“政治上的新人”概念,这种人更接近具体的社会生活,具有以下特点:诚恳而具有开放性、对物质享受和物质报酬很冷漠、关心他人渴望帮助他人、信任自己的体验而不信任权威、充分认识到生活的本质就是变化。
 三、人格的结构:自我


  自我的概念在罗杰斯人格学说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初罗杰斯认为它是一个模糊、没有科学意义的术语,然而,在治疗过程中他发现病人表达他们的问题和态度时,倾向于围绕着自我观念来谈话。此后,罗杰斯改变了看法,把自我概念当作自己的人格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罗杰斯看来,自我的概念代表对自我感知的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为自己所意识的、与自己有关的知觉整体。自我作为一种感知的组织化模式,影响着我们如何表现。自我既能反映经验,又能影响经验。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机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标志。
  理想自我象征着个体最喜欢拥有的自我概念,包括与自我有潜在关联的、被个体赋予很高的价值的感知和含义。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和谐统一就是自我实现。只要人与人之间能无条件地、真诚地关怀,个体就能调节自己的经验,朝向自我实现,使自我趋向于理想自我。
  自我一致(self…consistency)的概念与自我系统运行有关,它是指个体倾向于使自己的活动与自我系统协调一致,即有维持自我系统的需要。但是,应该看到,对罗杰斯来说,个体承认自己的经验并允许其成为自我系统的一部分,这种诚实对待自我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即使某个人喜欢把自己看做是永不愤怒的人,但是在一些时刻承认愤怒的感觉,允许自己在某些时愤怒,这也是很重要的。
  自我包含有意识的内容,因而它是可操作的。罗杰斯为研究个体的自我结构创造了一种Q技术或称Q分类法(Q-Sort),Q技术可以将他人对被试者的评定和被试者的自我评定进行比较。该技术的操作如下:准备许多写有形容词或句子的卡片,如“我很懒”、“我不喜欢和他人交往”、“我很自信”等等,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特点或他人的特点把这些卡片进行分类,也就是按照它与自我概念的吻合程度分类。一般按照从最不适合自己的特质到最适合自己的特质分为九组。每组卡片的数目都是事先规定好的,如卡片的数目可以是100张,分类后的卡片数目序列为:1;4;21;26;21;11;4;1。就是使全部的卡片从“绝对符合”到“完全不符合”的维度分配成一正态形态。运用 Q分类法也可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进行比较。
四、人格的发展


  罗杰斯认为自我是发展的,不是与生俱来的。自我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个体和环境互动的许多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正向关怀的需求,即个人在生活中得到有关人的温暖、同情、关心、尊敬和认可等的情感。
  (2)价值的条件,即个人体验到关怀的条件。
  (3)无条件的正向关怀,即无论儿童做什么都给予全部的、真正的爱。
  (4)自我的一致性和威胁,即对自我概念不一致的或有价值条件的经验,对自我概念会产生威胁。

  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婴儿早期的现象场是一个混合的、没有分化的简单的整体,早期自我很大程度上是从通过感知父母对自己如何评价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儿童的自我评价,或者是对个人价值的判断,从对这些评价的感知中发展出来后,如果伴随着父母的赞同和支持,儿童就能把它们结合到自己的自我意识中去。在这种情况下,自我和经验之间状态是和谐的。但是,如果父母将条件强加到儿童的已形成的基础自我价值上,那么儿童会体验到威胁自我的感觉,这种威胁性感受使得儿童可能会拒绝这些体验。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大多数家长都会对孩子的所谓“好行为”给予积极看待,孩子逐渐意识到,如果他做某些事情,符合了父母的愿望,他就有可能享受到积极看待的体验,通过这种有条件的积极看待,孩子渐渐懂得了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儿童先是需要他人的积极看待,继而需要自己对自己的积极看待。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持肯定态度。儿童追求积极看待,但是这种追求又可能由于价值条件带来自我不协调的副作用。避免这种现象发生的关键在于父母对儿童错误行为采取正确的态度。
 五、人格适应


  1。适应的性质
  罗杰斯认为,人性的基本冲动是自我实现,健康人格就是机能完善的个人,他具有以下特点:对任何经验都开放、自我与经验协调、利用自身的机体评价过程、无条件的自我关怀、与他人和睦相处。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者的形成的关键在于自我结构与经验的协调一致。这要求有一个无条件积极看待的成长环境。这种环境不仅在心理治疗中可以实现,而且在日常婚姻、家庭或者亲密的朋友间也能实现。如果自我和经验之间出现失调,这个人就会出现不完全的适应状况。所知觉到的威胁越多,就越有可能去否认和歪曲事实。罗杰斯认为,几乎所有的人都体验到失调,只有严重的失调才会出现适应问题。中等程度的失调可能产生通常称之为神经官能症行为,严重的失调就会导致精神病。
  2。治疗方法
  1942年,罗杰斯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非指导式治疗法(nondirective therapy,1951年改称受辅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 1974年,又改称个人中心疗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其基本假设是,受辅者是关于自己的最好的专家,他们有潜能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治疗者的任务是促进受辅者对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探讨,以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
  罗杰斯认为有效治疗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受辅者和治疗者在心理上的沟通、受辅者处于失调状态、治疗者对受辅者的内部参照系作同理心的了解并传达给受辅者、受辅者领悟到治疗者给予的无条件的正向关怀和同理心的了解。 
  如果符合上述条件,在受辅者身上将观察到以下变化:
  (1) 受辅者逐渐能自由地以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2) 能准确的描述自己及周围的各种事件;
  (3) 逐渐觉察到自己的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的失调;
  (4) 体验到没有必要歪曲和否定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的失调;
  (5) 对过去被歪曲的情感在意识中充分地意识到;
  (6) 自我概念重组并纳入以前拒绝认识的经验;
  (7) 自我概念逐渐与经验一致,自我防卫减少了;
  (8) 越来越体会出治疗者无条件的正向关怀,并开始能无条件的正向自我关怀。
 第二节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马斯洛于1908年生于美国纽约州,1970年去世。他年轻时曾学过法学、文学,后转向实验心理学,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1967年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马斯洛的学术思想的发展曾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最先吸引马斯洛走上心理学道路的是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他最早从事的是关于动物攻击行为的研究。此后他曾进行过类人猿行为的研究,这为他理解人性的生物进化过程打下了基础。随着马斯洛的研究不断深入,他开始对正常人的“支配性”特点有兴趣,进而转向人类动机和人格心理问题的研究。在此过程中,他感到他的行为主义训练成了他理解人的积极品质的障碍。随后他探讨过实验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跟考夫卡学习过完形论。阿德勒和新精神分析关于人格的社会文化说对他理解弗洛依德学说的缺陷有很大帮助。戈尔德施泰因的机体论对他的动机论形成有深刻影响。马斯洛在大学时代就认为过去的心理学过于看重人性的阴暗面和动物性方面,忽略了对人性积极力量的思考,因此他立志要对健康人的心理进行研究。在珍珠港事件后,一次目睹市民游行的经历使他深感震动,他意识到提高人类认识,战胜仇恨和毁灭才是心理学家最崇高的责任,而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研究心理上最健康的人。他认为早年学过的整体论和动力论及对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