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宫档案揭密-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光把发往全国各地和藩属国的嘉庆“遗诏”追回后,重新进行改写。改写后的遗诏,把乾隆生在避暑山庄,很牵强地说成乾隆的画像挂在山庄。这里,我们姑且把嘉庆“遗诏”的原本和修改本做个比较。 
    “遗诏”原本: 
    古天子终于狩所,盖有之矣。况滦阳行宫为每岁临幸之地,我皇考即降生避暑山庄,予复何憾? 
    “遗诏”修改本: 
    古天子终于狩所,盖有之矣。况滦阳行宫为每岁临幸之地,我祖、考神御(即画像)在焉,予复何憾? 
    把皇考乾隆降生在山庄,改为画像挂在山庄,与“予复何憾”相接,实在有些牵强。父祖的遗像挂在山庄,实在不能成为嘉庆死在山庄而无所抱憾的理由。但已发的“遗诏”又不能动太大的手术,而只能小事修补了。 
    道光为了把他的爷爷乾隆生在北京雍和宫的说法作为结论确定下来,还做了一项根本性的举措,这就是篡改他的父亲嘉庆的御制诗,把嘉庆当年说乾隆生在山庄的诗作都改过来。不过,这一招并不算高明,由于嘉庆的诗早已公开刊刻流行天下,这样大张旗鼓地修改诗文注释,结果是越抹越黑,反倒使天下臣民对乾隆的出生地问题愈加议论纷纷了。 
    就这样,对乾隆的出生地,不仅野史传说,就是档案官书也确实留下了不少破绽。不过,总体看来,乾隆生在雍和宫的说法占上风。这主要是因为,乾隆自己一直坚持雍和宫说,而且是反复强调;乾隆的儿子嘉庆,虽一度持避暑山庄说,但后来却作了坚决的修改,并把雍和宫说作为定论写入皇家档案;乾隆的孙子道光,也曾认为乾隆爷生在山庄,当发觉错误后,便立即改为雍和宫说。所以,对乾隆的出生地,尽管从乾隆朝就有不同说法,尽管乾隆的儿孙们也曾一度闹不清,但清宫档案的最终落脚点是:乾隆生在雍和宫。 
     


第二部分
第24节 乾隆生在草棚
    生母到底是谁 
    传说,雍正还在做皇子当亲王时,一年秋天到热河打猎,几箭发出射倒一只梅花鹿,年轻气盛的雍亲王当即让人把鹿宰杀,他自己大碗大碗地喝起鹿血。鹿血有很强的壮阳功能,雍亲王喝后躁急不能自持,可身边又没有王妃,他就随便拉住山庄内一位姓李的汉族宫女发泄一番。这个宫女实在很丑,但性急之下的雍亲王也不在乎了。事后,那雍亲王早把这段露水姻缘忘得一干二净。第二年夏秋之际,康熙父子又来山庄,听说这里的李家女子怀上了龙种,康熙大为震怒,经过追问,雍亲王承认是自己干的好事。这时,那位宫女就要临产了。康熙怕这丑女生产玷污了宫殿,便让人带入草棚马厩,丑女在这草房生下的便是乾隆。这一说法若是真的,那么乾隆就不是纯正的满族人了。 
    乾隆是山庄丑女生在草棚子的说法,很有传奇色彩,并且还得到一些大学问家的考证认可。 
    最早将乾隆这一出生“秘闻”落在文字上的,是1944年5月出版的《古今文史》半月刊,刊登了《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作者叫周黎庵,他在文中记载了逊清遗老冒鹤亭的讲述: 
    鹤丈云:乾隆生母李佳氏,盖汉人也。凡清宫人之隶汉籍者,必加‘佳’字,其例甚多。雍正在潜邸时,从猎木兰,射得一鹿,即宰而饮其血。鹿血奇热,功能壮阳,而秋狩日子不携妃从,一时躁急不克自持,适行宫有汉宫女,奇丑,遂召而幸之。次日即返京,几忘此一段故事焉。去时为冬初,翌岁重来,则秋中也,腹中一块肉已将堕地矣。康熙偶见此女,颇为震怒,盖以行宫森严,比制大内,种玉何人,必得严究,诘问之下,则四阿哥也。正在大诟下流种子之时,而李女已届坐褥,势不能任其污亵宫殿,乃指一马厩令入。此马厩盖草舍,倾斜不堪,而临御中国六十年、为上皇者又四年之十全功德大皇帝,竟诞生于此焉。 
    首发这段奇闻的冒鹤亭,曾经是热河都统的幕友。他说,乾隆由热河行宫女子李氏所生的秘闻,是热河“当地宫监”告诉他的;而且,清政府每年都拨专款修葺那个草房;后来乾隆奉母南巡,江南命妇私下里都说太后确实很丑。因此,冒鹤亭对乾隆由丑女李氏生在草房的说法确信不疑。 
    对冒鹤亭的传述,有个叫庄练的史学家专门撰文赞同。庄练在《中国历史上最具特色的皇帝》一书中说:“冒鹤亭因为曾在热河都统署中做幕宾之故,得闻热河行宫中所传述之乾隆出生秘事如此,实在大可以发正史之隐讳。”作为史学专家,庄练还提出了三条史料,作为热河行宫女子李氏在草房生下乾隆的旁证。其一,《清圣祖(康熙)实录》卷二百四十七载,康熙五十年(1711)七月,雍亲王专程赶赴热河向皇父康熙请安。根据时间推断,这正是乾隆生母也就是那个热河女子大腹便便之时,临产在即,康熙是把雍亲王召到热河,当面确认是否确有其事。其二,乾隆时期的御史管世铭在《韫山堂诗集》的注释中曾明确写道:“狮子园为皇上降生之地。”其三,清代官修的《热河志》,专门将规制隘陋难登大雅的那间“草房”,作为重要一景写入书中,显然,此一草房,绝非寻常的陋室。 
     


第二部分
第25节 乾隆的生母
    自称为“历史刑警”的现代小说大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一书中首先赞同庄练的考证,肯定乾隆生母是热河行宫李氏,接着又举出两条证据,证明官书中雍正的贵妃钮祜禄氏,并非是乾隆的生母。证据之一是,按着《清会典》规定,身为皇子的亲王可封侧福晋四人,而雍亲王的侧福晋却只有年氏和李氏二人,如果钮祜禄氏确实在康熙五十年(1711)生下乾隆,则不应不封,而其名号一直是“格格”,仍是小姐的身份。证据之二是,在清代凡是妃嫔生子为帝而被尊为皇太后的,上尊号的册文中必有“诞育”皇帝的字样,而乾隆在给钮祜禄氏上皇太后尊号和徽号时,只用相当于养育的“鞠育”字样,始终不用“诞育”二字。 
    尽管乾隆由热河宫女生在草棚的说法流传很广,而且还有学者的考证认同,但认真研读这些“证据”,就会发现其破绽也颇多,漏洞也不少,难以让人最终信服。第一,康熙五十年(1711)七月雍亲王赴热河请安确有其事,但由此就说是康熙质问山庄宫女李氏怀孕一事,却很穿凿,更多的成份是在猜测。第二,管世铭的诗注说“狮子园为皇上降生之地”,即使此言属实,也不能直接证明乾隆生母是热河宫女李氏。第三,“草房”写进《热河志》不足为奇,这种不加文饰的景点命名更有风味,它涵有“缀景”和“示俭”两种意义。第四,亲王可封四位侧福晋,是乾隆七年(1742年)以后的定制,不仅雍正,就是乾隆做皇子时,也只有侧福晋两名,所以钮祜禄氏未被封为侧福晋也不足为怪。第五,所谓乾隆对钮祜禄氏未用“诞育”二字不确切,在《清高宗实录》中,乾隆就多次使用“藐躬诞育”、“诞育帝躬”等字样。 
    更为重要的是,清宫珍藏的《玉牒》有着不可动摇的权威性,这上面明确写着乾隆的生母是钮祜禄氏,而不是别的什么人。《玉牒》是清朝皇室的族谱,它的纂修有着一套极为严密的制度。从努尔哈赤的父辈算起,凡皇帝家族生儿育女,每三个月上报掌管皇族事务的宗人府一次,要求写明出生的年月日及时辰,生母是谁,姓氏为何。每十年,根据出生和死亡记录的底稿,正式添写一次《玉牒》。《玉牒》修成后,经皇帝亲自审阅,誊写两部,分别存放在京师的皇史k和盛京故宫,其底稿装帧成册,仍由宗人府保存备案。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清宫《玉牒》中,这样记载道:乾隆“母孝圣……熹妃钮祜禄氏,系原任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住之女。”这大内秘档似乎可以证实,乾隆的母亲不是山庄宫女,而是熹妃钮祜禄氏。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乾隆在他母亲钮祜禄氏面前还是个大孝子。他曾侍奉母亲三游五台,三上泰山,四下江南,更多次到塞外避暑山庄。乾隆爱写诗,在他的诗文中,有不少是称颂生母钮祜禄氏养育之恩的。如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初八日,六十七岁的乾隆帝陪侍八十五岁的皇太后赏灯后作诗说: 
    家宴观灯例节前,清晖阁里列长筵。 
    申祺介寿那崇信,宝炬瑶檠总斗妍。 
    五世曾元胥绕侍,高年母子益相怜。 
    扶掖软榻平升座,步履虽康养合然。 
    “高年母子益相怜”,这饱含深情的诗句,道出了乾隆母慈子孝的心底情感。 
    乾隆还别出心裁,命令宫中巧匠用三千多两黄金精心制做了一个金塔,专门用来存放他母亲钮祜禄氏梳头时掉下来的头发,所以叫“金发塔”。乾隆母子感情如此之深,也可从一个侧面证明是亲生的了吧! 
    不过,在清朝后期,有学者王'运提出,乾隆的生母虽是钮祜禄氏,但的确与山庄有关。王'运是曾国藩的幕友、晚清著名诗人,他交游甚广,因此掌握大量清宫掌故。他在《湘绮楼文集》内的“列女传”中说: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没有仆人,十三岁时进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选秀女,被分到雍亲王府当使唤丫头,后来竟生下了乾隆。这一说法也很传奇。但要知道,清朝选秀女的制度是何等地森严,怎容一个承德女子随便混入?因此,这一说法是靠不住的。 
    三、不可信的传说:海宁陈阁老的儿子 
    说完了乾隆出生地的谜团,道完了乾隆生母是谁的历史疑案,我们再谈谈乾隆是海宁陈阁老儿子的传说。 
    海宁,在清朝时属杭州府,是滨临海边的一个小县。海宁地方虽小,却因为在这里能观看到气势磅礴的海潮而闻名于世。 
    相传,海宁有位盐商叫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与雍亲王一家常有往来。这年,恰好雍亲王和陈阁老的两家夫人分别生了孩子,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某日,雍亲王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当送出来时,陈家老少个个目瞪口呆起来,自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小丫头。陈阁老掂量出此事性命攸关,劝全家忍气吞声算了。那换入王府的胖小子,就是后来的乾隆大帝。 
    这个故事一出笼,乾隆是陈阁老的儿子的说法便越传越广,越讲越真。民间流传说,乾隆当上皇帝后六下江南,目的就是探望亲生父母。而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在陈阁老的私家园邸停驾暂住,这是明显的“假公济私”,为的是看望自己的亲爹亲妈。对所谓的雍正换出去的那个女儿,在江浙一带的传闻中也有“交待”。据传,这位皇家的金枝玉叶,被陈家抱回江南后,好好抚养,长大后嫁给了大学士蒋廷锡之子蒋溥。这蒋家是常熟的大姓,雍正女儿所住的那栋楼,后人就叫做“公主楼”。这故事有名有姓,有鼻子有眼,对男女主人公各有交待,让人听了既感神奇,又不由得不信。 
     


第二部分
第26节 俗文化的厉害
    传说中,还夹杂着实物。有人说海宁陈家有乾隆亲笔题写的两块堂匾,一块是“爱日堂”,一块是“春晖堂”。“爱日”也好,“春晖”也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