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学圣书伤寒论 解迷-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桂枝汤方(解肌袪风,调和营卫)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呋咀三味(桂枝、芍药、甘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1借热能通过鼓舞胃阳而振奋卫阳,2补充津液),,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手足都见汙)漐漐微似有汙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汙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汙,更服以前法,又不汙,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汙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辛甘化阳的药是桂枝和生姜配合生姜、大枣,酸甘化阴的是芍药和甘草、大枣。)(辛甘助卫阳,酸甘化营阴)

  桂枝汤的适应症
  1 太阳中风症(2、太阳病,发热、汙出、恶风、脉绶者,名为中风。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汙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史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95 太阳病,发热汙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汙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合愈。[病重药轻引起的激惹现象])
  2 凡太阳病,无论已治未治,只要症见头痛、发热、汙出、恶风寒(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汙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抓主症,对症用方。)
  3 表症兼里实,先解表,宜桂枝汤(44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先表后里]。欲解外者,宜桂枝汤。56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根据小便清否,辨表里证治),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汙,宜桂枝汤。若头痛者,必衄)。
  4 表证汙、下后,正气受挫,表证未解者!(57伤寒发汙后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汙,宜桂枝汤。45、太阳病,先发汙不解,而复下之,脉浮(病在表)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太阳病误下以后,正气还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上冲是与下陷相对而说的)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5 表证兼轻度里虚者(42太阳病,外症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汙解,宜桂枝汤。)
  6 非外邪所致之营卫失和者。(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汤的禁忌症
  16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典型的、单纯的伤寒表实症),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甘能增湿,温能助热)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湿热、毒热内盛的人禁服桂枝汤)(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桂枝汤的加减应用:
  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在经的邪气比较重 “寒”),反汗出恶风者(风邪在经,经气不利),桂枝加葛根(1升阳发表,助桂枝汤解肌祛风。2、疏通经脉,疏通经络中的邪气;3、升津液,起阴气,滋润经脉 )汤主之。(现代临床用于治疗病毒性项肌痉挛、颈椎病。用葛根30克,桂枝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6克,威灵仙10克,秦艽10克,鸡血藤30克)
  18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新感引发素喘)
  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新感新喘)
  20 太阳病,发汗(汗生于阴而出于阳,汗是阴液所化,出汗过多就会导致阴阳两伤),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阴液被伤,化源不足,阳气被伤,气化失司),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基本病机:太阳病,汗出过多,阴阳两伤表未解)(固阳以摄阴的思路)
  21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邪陷胸中,胸阳不振,奋力抗邪的表现)胸满(表邪内陷胸中)者,桂枝去芍药(酸敛阴柔,不利于阳气畅达,不利于胸闷)汤主之。(温振胸阳,袪邪达表)
22        若微(脉微)寒(肾阳虚,表阳不固,温煦失司)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62        发汗后,身疼痛(营血不足,肌肤失养所致),脉沉(病在里)迟(营血不足)者,桂枝加芍药(养血柔筋,缓痉解痛)生姜(引药达表)各一两人参(益气养血)三两新加汤主之。(虚则痛,不荣则痛,失养则痛)

太阳伤寒表实证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因无汗而导致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八症:1)发热、恶寒。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恶寒先见并较重。发热是寒邪闭表,阳气郁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热。2)诸痛症状:寒邪有关,寒主收引,寒主痛,寒伤肌表使肌肤气血凝滞,经脉拘挛。3)无汗而喘:是寒邪闭表,腠理闭塞的表现。)(基本病机:寒邪闭表,卫闭营郁)(麻黄:桂枝:甘草=3:2:1)

麻黄汤的适应症
(1)        太阳伤寒表实证(3、35、51、52、37)
(2)        太阳与阳明合病,邪气偏于太阳经表的(36)
(3)        太阳伤寒与衄解(46、47、55)
1)        伤寒日久可自衄而解
2)        伤寒日久不愈,用麻黄汤发汗而汗不出。却出现衄解。――红汗,以衄代汗
3)        伤寒日久,见衄 ,但衄血点滴不畅,表邪不解,用麻黄汤发汗――以汗代衄(55)
4)        衄血不止,高热不退――寒邪入里化热,热邪内入营血,热迫血妄行的表现。
51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由紧而变细提示邪气退)(大则病进小则平)而嗜卧(大邪已退,正气未复)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少阳经受邪)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6太阳与阳明(阳明经表被寒邪所伤的证候。表现: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合病,喘而胸满(肺气不利的表现)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烦热)目瞑(头晕目眩),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太阳自解时可能出现的情况:1)自汗2)自衄: 3)战汗)
47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55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禁例(麻黄九禁:咽、淋、衄、血、汗、寒、尺脉迟、尺脉微)
83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凡是肺、胃、肾阴虚的人禁发汗)
84        淋家(久患淋病的人,下焦湿热内蕴,下焦阴伤),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5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86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87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
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89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50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主营血不足)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49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正气虚)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阳气虚),此里虚。须表里实(充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凡是阴阳气血诸不足,或湿热、毒热、虚热、,内盛,皆慎 用麻黄汤。

伤寒兼证
3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加麻黄而成)主之。(寒邪在经,经气不利)
32        太阳与阳明(经表病)合病者,必自下利(阳明里气不能固护于里所致,提示阳明经表症偏重),葛根汤主之。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下不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        太阳中风(伤寒的互词),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者,大青龙汤(发汗力最强的方,重用麻黄启闭发汗,轻用石膏兼清里热。温粉—炒热的米粉)主之,若脉微(微者,薄也)弱,汗出(阳不摄阴)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手足发凉),筋惕肉瞤(全身的肌肉跳动),此为逆也。(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同病大青龙)
治法 辛温解表,兼清里热
方药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肢体烦躁不宁,由于弱阳勉强和阳气相争,争而不胜所出现的烦躁),不得眠也。
39        伤寒脉浮(邪在表)缓(主湿邪),身不疼,但重(湿邪郁表),乍有轻时(表明湿邪有向里的趋势),无少阴症者(有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发之。
40        伤寒表不解,心下(胃脘部)有水气,干呕(水邪犯胃,胃气上逆),发热(外有表邪所致)而咳(外寒引动内饮,内外合邪,水寒射肺――咳、喘,咳大量的白色泡沬痰,落盂成水),或渴(水液内停,津液不化所致),或利(水寒邪气浸渍肠道),或噎(水寒邪气阻滞胸中气机),或小便不利(水邪下流膀胱,导致膀胱气化失司),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外有表寒,内有水邪)
治法 辛温解表,兼涤化水饮
方药 小青龙汤方(不能常用,用三、二服后,用苓桂剂来善后)
药物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干姜、细辛、五味子联合应用)(细辛做汤剂的量应为10――30克,细辛含有黄樟醚,具有致癌性)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5个发汗方的不同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