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和癫痫等,遗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对其它异常心理来说,遗传的作用就不可妄断了。

    2.生物因素。遗传引起的一般是素质性因素,而生物因素既包括素质性因素也包括诱发性因素。素质性因素又包括结构因素和生理因素。结构因素:如身高、体重、比例和外表特征等,如果严重偏离常态都可能对心理的正常与否产生重大影响。生理因素:如内分泌的活性过强或不足,自主反应性的过量或缺乏,体质缺陷等,都可能引起变态行为。诱发性因素是指对身体有害的毒物和生物学剥夺。前者如记忆丧失、智力缺乏等,都可能是中毒性神经病的症状;后者如营养不良、缺氧、睡眠不足等,都可能产生性功能障碍或引起大脑结构的变化。

    3.心理因素。从心理方面探讨异常心理的发生是很重要的,然而它很难与社会因素分开来讨论。心理活动的内容、方式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制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我们探讨心理因素时,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寻求一种形式上的解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选择目标或决定方向,常常须思之再三,这便有了心理内部的动机冲突;为应付外界事件,人们常采用某种较固定的行为方式,这也便养成了种种习惯的防卫反应。人的心理于是受到许多影响,在为求得适应的过程中出现不少不适应的异常行为。动机冲突是指在个体有目的的活动中,因目标的多样性而出现相互排斥的动机,也叫心理冲突。由于动机冲突,常常使人的需要部分地或全部地得不到满足,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亦即产生了挫折。所以动机的冲突被心理学家视为挫折情境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伴随挫折的是人的紧张情绪和焦虑反应,这便给异常心理的产生提供了温床。生活之中,许多事情是不可一锤定音的,或为全面考虑、或为结果着想、或为自己利益、或顾忌他人看法,等等,常会使人左右为难或举棋不定。这便是动机冲突,其常见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1)双趋冲突:即当人们面临两个同样诱人的目的时,迫于情势,只得舍去一个才可得到另一个。这时内心冲突便开始了,而且一当决定选择此目标,又会感到彼目标更好;而真正选择了彼目标,又会觉得此目标更有利。总之,只要有所倾斜,动机冲突便加剧。最终,无论是选此抑或择彼,都可能后悔当初的决定。是去某行政部门做一个位高薪少的角色,还是去某公司坐一个薪高位不稳的位子?是选张伴我终身,还是要择李作终身伴侣?是出外去看场优秀的文艺演出,还是在家收看精彩的球赛转播?“鱼与熊掌”同时出现,只能导致“不可兼得”之结局。

    (2)双避冲突。即当人们面临两个都不令人喜欢或具有威胁性的目的时,迫于情势,只得选择其一,才可避免另一。双避冲突的演化过程和结果与双趋冲突一样,总难免有“悔不当初”的感慨。如无意触犯交通规则,交警给你两种处罚,可任你选择:罚款100元或站交通岗2天。若选择罚款,钱刚出手便后悔:两天也难赚100元,应该选择站岗。这一下去了四分之一的工资。”若真选择站岗,又后悔:“如今钱不值钱,区区100元算什么?这风吹雨打,两天难过,何苦哉!”这“骑虎之势”,令人左右为难。

    (3)趋避冲突:即人们面临一个目的,既欲趋近,又想避开的冲突形式。这一个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趋近时是为“利”或“得”,但又顾忌“害”或“失”;避开时是为躲避“害”或“失”,但又想到“利”或“得”。好吃肥肉又怕发胖,想结婚又怕负担,即是典型的趋避冲突。张某决定向李某求爱,当趋近李的住处时又想:“如果碰了钉子可脸上无光了,如果他(她)向朋友公开,我可无地自容了。”待走到李家门口,剩下最后一口勇气,只是敲开门说一句“请借本书给我”。离开李家,大舒口气,但又马上觉得自己是不是顾忌太多,胆子太小,甚至大骂自己窝囊,连“我爱你”三个简单的字都不敢说。这便是“叶公好龙”,等真龙降临却“弃而还走”。

    在外界事物的作用下,人们可能采取适当的行为来表达动机愿望、实现目标、满足需要,也可能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减轻心理冲突,消除焦虑。这后种情况即是防卫机制。在个人生活中,个体用防卫机制适应挫折情境和减少焦虑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但是防卫机制往往只能获得一种主观上的解决,而实际情况如何却常是另一回事。因此焦虑可能没有减少,反而沉淀在心理,引起种种异常心理。有关防卫机制的方式第二章将有详尽介绍。

    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扎根于个体所处的环境之中,个体行为也就受到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同时,也可能使其产生人格缺陷和行为紊乱,我们要分析的便是这种压力境遇。

    (1)家庭影响:家庭影响对个体的成长之作用是极大的,也是极深远的。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个体幼时的生活经验或亲子之间的关系,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家庭影响可简单地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①育儿方式。包括婴儿期的哺乳方式(定时式或自由式),幼时的大小便排泄(任意的或苛刻的),对儿童行为的放任、溺爱、苛刻等。

    ②父母关系,包括争吵、分居、离婚等。

    ③家庭成员影响。包括父母和其他年长者情绪的反复无常、前后矛盾、行为障碍或反社会行为等。

    ④其它事件。包括家庭成员死亡、经济拮据、缺少地位、家庭声誉等。

    (2)教育影响:教育影响主要来自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人格、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习中的竞争;同伴间的影响等。学校教育的影响一般是积极的、正面的,但它也因此可能带来负作用。特别是学习的竞争,极可能对学生产生压力,从而出现焦虑反应。胜者可能自傲自负;败者可能自悲自怜或自暴自弃。

    (3)经济文化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失调或异常心理,像反社会行为、酒精中毒、药瘾、性变态、神经症和精神病等,其原因都深植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之中。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阶层、都市化和现代化、文化的弊病与社会风气等都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压力。人们的行为模式也就是在与这些环境的接触过程中固定下来的。如心理学家霍灵希以美国一小城镇的十万居民为对象,对社会阶层与心理异常者进行研究,发现:心理异常程度的轻重,有随社会阶层不同而有改变的倾向。在高阶层的社会里,神经症患者较多,精神病患者较少;但在低阶层的社会里,情形恰好相反。

第三章 异常心理的判别与心理健康的维护 第三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与维护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1908年,美国耶鲁大学学生皮尔斯,将自己患躁郁症和住进精神病院三年的亲身经历,写成了一本举世闻名的书——《我寻回了自己》;同时,也为世界性心理卫生运动揭开了序幕。心理卫生工作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增进个人与社会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常态分布曲线上图是心理健康情况的常态分布曲线图。与我们前面所阐述的一样,各种心理健康水平并没有截然分开,每一种水平都与另一种水平相联,得难将一种心理健康水平同另一种区分开来(极端情况除外)。不少心理医生相信,仅仅没有神经症和精神疾病是不够的。一个人没有心理疾病,并不能证明他就有健康的个性。上图曲线中间或高峰部,代表的是平均心理健康水平,大多数人都处于这个位置。他们相对而言没有心理疾患。曲线的最右端,所代表的才是真正健康的个性。这是心理健康水平这一连续变量上的最优点。心理医生认为,处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如果不向这更高的水平发展,其生活是不可能富有、幸福和丰富多采的。即使我们没有什么心理疾患,也满足了自己的一切需要和动机,我们仍然会感到不幸和不足。

    对于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并无一个普遍模式。对于不同的人,心理健康可能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即使是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中,其反映心理健康的特点也可能是不同的。下面介绍的几种常见的模式,是对高水平心理健康的人进行研究的结论。

    1.“成熟者”模式。奥尔波特在哈佛大学一直从事对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人的研究。他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即是“成熟者”,为此他提出了七个指标:

    (1)能主动、直接地将自己推延到自身以外的兴趣和活动中。

    (2)具有对别人表示同情、亲密或爱的能力。

    (3)能够接纳自己的一切,好坏优劣都如此。

    (4)能够准确、客观地知觉现实和接受现实。

    (5)能够形成各种技能和能力,专注和高水平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6)自我形象现实、客观,知道自己的现状和特点。

    (7)能着眼未来,行为的动力来自长期的目标和计划。

    2.“自我实现者”模式。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其学说旨在研究和挖掘人类心理的最大潜力,他把那些能发挥自身遗传限度内最大可能力量的人称之为“自我实现者”,亦即真正的心理健康的人。他认为这类人在人类中并不多见,但却是我们的楷模,其特点有如下表现:

    (1)良好的现实知觉。

    (2)接纳自然、他人与自己。

    (3)自发,坦率、真实。

    (4)以自身以外的问题为中心。

    (5)有独处和自立的需要。

    (6)功能发挥自主。

    (7)愉快体验常新。

    (8)有神秘或顶峰的体验(顶峰体验是指那种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境界或情绪)。

    (9)有社会兴趣。

    (10)人际关系深刻。

    (11)有民主性格结构。

    (12)有创造性。

    (13)不随波逐流。

    3.“创发者”模式。弗洛姆认为,社会环境与心理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变革的社会可以造成大量心理健康的人,他们可以充分使用自己的所有力量、潜能和能力,他称此种人为“创发者”。“创发者”主要有四个特征:

    (1)创发性的爱情:相爱的双方能保持独自的个性。在爱情之中不可为追求“和谐”而泯灭个性,而应使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然而要达到这种爱是很困难的,因为它要涉及关怀、负责、尊重和理解四个方面的难题。

    (2)创发性的思维:对思维对象有强烈的兴趣,并能以客观、尊重与关心的方式来考察思维对象。

    (3)幸福:它是一种生机盎然、充满活力、身体健康和个人各种潜能得到实现的状况,而不只是一种愉快体验。

    (4)良心:这是一种严格的道德准则的体现。支配心理健康者的良心是自我的心声(出自内心的),而不是外在的力量(迫于压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