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庭的温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恐癌心理。有的病人患了癌症后,不愿承认事实;有些癌症患者治愈后,则不承认是治疗成功,反而认为当初是误诊;有些病人惧怕诊断为癌症,承认症状而不承认诊断。这些都是恐癌心理的表现。例如,一位患壶腹癌的病人出现了明显的黄疸,因惧怕诊为癌症而不敢去就医,结果延误了治疗时机。

    对这类病人一般不必更正病人的错误,以防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善意地隐瞒病情,对意志满弱的病人的治疗有一定好处。但要告诫病人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就诊,暗示病人的现有症状应该就医消除。以防小病拖大,轻病拖重。当然对于意志紧强、态度乐观、性格豁达的患者则无需这样,他们一般都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医生的诊断,配合治疗。

    3.揣测心理。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的病人往往顾虑较多,总是猜疑患了不治之症。病情稍有好转便情绪高涨,稍有新的发展症状就容易联系另一种病。这种病人接触的医生多,听说的病名多,只看病而不服药,症状加重时易产生绝望心理。例如:一患浅表性胃炎的女病人,因怕惧胃痛而不敢进食、日渐消瘦,全身无力,认为患了癌症,对子女也作了安排。揣测心理严重影响着病人的身体健康,可使能及早治愈的疾病康复变慢。

    对存在这种心理的病人进行护理,首先要消除病人的疑虑。一些化验结果有必要告诉病人,以免引起病人的猜测。其次,要转移病人的注意力,谨防语言交谈中给病人以消极的暗示。要告诉病人不要无休止地谈论自己的病,否则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灶,总认为自己是有病的人而影响情绪。亲朋好友探问时,谈论的话题也不要集中在病情上。

    (三)手术病人

    1.手术病人的一般心理。由于病人对疾病和将要施行的手术缺乏认识,往往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负担,病人的消极情绪、焦虑不安较其它治疗都要严重,死亡的可能性纠缠着病人的心理。因此,求生的欲望使病人及家属对医务人员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希望医生尽全力抢救,并渴望技术高明的医生主刀。也有的病人认为手术也难免一死,产生绝望心理而拒绝手术。

    2.病人手术前的心理。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因而恐惧和焦虑是术前病人最普遍的心理状态。各年龄阶段的人手术前恐惧心理也不一样:小儿害怕手术后引起疼痛;青壮年对手术的安全性、并发症、疗效和术后康复问题忐忑不安;老年人多为手术的死亡危险而担忧;妇女则常担心术后内分泌紊乱影响性生活及家庭关系等。解放军第一医院曾对100例术前病人进行调查,发现76%的病人有紧张、焦虑恐惧等严重心理问题。尽管手术前一日晚服安眠药,多数病人仍难以入睡,有些病人还写了遗嘱,甚至有些病人因手术前紧张而休克。这些消极的心理因素对手术及预后是极其不利的。术前病人还忧虑手术能否成功,疼痛能否忍受,会不会留下残疾等。有的把一切希望寄托于医生,甚至过份依赖和信任医生而无任何焦虑,这说明病人对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危险性和术后并发症等缺乏足够的认识。

    有人曾对97名成人腹部手术病人试验,以证明做好术前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他将97名病人随意分为两组,第一组病人在手术前听取手术人员讲解手术方式和手术后应注意的问题,使病人知道了手术所需的时间,恢复意识的时间,手术部位疼痛的性质,镇痛剂的有效作用及时间等。另一组病人则不作任何手术前说明。手术后5天,第一组病人情绪稳定,只需第二组病人所需镇痛剂的一半,而且比第二组平均提前3天痊愈出院,第二组病人则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可见手术前准备在心理护理中的作用。为了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根据病人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摸清其产生恐惧、焦虑的原因,并作针对性的解释和开导。为防止并发症,手术前要指导病人如何放松思想,手术后要注意咳嗽、肢体运动、翻身、床上大小便等,以减少病人忧虑,增强自信心。第二,做好病人家庭和朋友的工作。家属对病人的手术及手术后康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属及朋友的情绪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因此要求家属及朋友克制悲观的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去影响和鼓励病人。指导家属对病人进行积极的心理安慰,往往会起到医务人员难以起到的作用。第三,护士要配合医生,以适当的方式将手术前准备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告诉病人,使其有心理准备。细致的心理护理工作可使手术前、手术后病人通过相互鼓励、慰藉而进入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手术后的顺利恢复。3.术后病人的心理问题。手术后是病人心理问题较集中的阶段,手术后的许多实际问题在较长的恢复期内不断出现。若手术后护理不当,病人会产生忧郁、失助自怜的心理反应,使伤口愈合减慢,手术后疼痛期延长等。

    对手术后病人除了更细致地照料外,还应尽最大努力减轻病人的疼痛,这是对病人极大的安慰。国外临床心理学家认为,手术后6小时内止痛效果最好。对伤残或脏器短缺手术后的病人,需要护理人员格外的劝慰、鼓励和生活指导,以消除病人的抑郁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四)传染病人

    传染病人常见的心理表现有:

    1.孤独、寂寞。患传染病后要受到隔离治疗,亲朋好友也会有意无意疏远病人,或由于患某种严重传染病(如麻风病)而受到社会上的歧视,使他们感到特别的孤独、寂寞和心理苦闷。

    2.强烈的自卑。为防止疾病的传播,在接触传染病人时,医务人员及家属都要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如穿隔离衣,有些操作要带手套,如在家中还要隔离使用毛巾、餐具等。病人对这些措施不理解,就会很反感,觉得自己是寄人篱下,产生很强的自卑心理。有些人即使病愈解除了隔离,也仍然心有余悸,担心他人嫌弃而不愿与人交往。

    3.失助自怜。传染病人对受到隔离治疗缺乏思想准备,表现为无可奈何,有的则不能忍受隔离的寂莫,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或自认倒霉等。他们常会抱怨自己得不到人们的帮助,顾影自怜,有的甚至会跑出隔离区,损坏公物,采草摘花以发泄心中的孤愤。

    对这类病人的护理应该做到:第一,向病人讲清疾病的发展过程、隔离时间、解除隔离的标准和隔离治疗的意义。第二,要耐心向病人讲清隔离措施的目的和要求,以及隔离治疗应遵守的制度,求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第三,医务人员对病人要热情,不可流露出怕传染的厌恶之感。同时,要积极为病人创造探视条件,使患者多感受到一些亲朋好友的温暖。有条件的医院要用电视探视的方法,使病人和家属在电视上见面。

    (五)精神病人精神疾病是由于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障碍的疾病。患此类病的人,除了有如前所述的抑郁、恐惧、焦躁、紧张不安等一般病人的心理表现外,发病时还表现出独特的病理心理。这些心理通常是:

    1.拒绝。拒绝心理又称抗拒心理,它本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简单的心理防卫机制。精神病患者常为防止被迫住进医院、离开亲人而拒绝承认患病,往往把自己心理或情感上不愿接受的病名清除,以减轻心理上的负担。较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其拒绝心理往往会导致强烈的反抗行为。

    2.负罪。负罪心理多见于恢复期的精神病人。当恢复到正常人的心理状态后,他们常为自己发病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影响而感到内疚和自责,有的甚至认为自己的存在是一种罪恶,因此康复后也忧心忡忡。这种自卑罪恶心理往往会使症状再度复发或产生轻生之念。

    3.入侵。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妄想型患者。患者无自知力,常把妄想当真实,在妄想和幻觉的影响下,会出现许多不合情理的行为,如自杀、行凶等。

    精神病中的恐怖症、强迫症,常把自己的愤怒转移到他人身上,以使心境得到一定的平息,并通过发泄消极情绪以达到调整身心平衡的目的。

    据统计,精神病人发病前有60%以上的人是由于受到程度不同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刺激,也就是“心理刺激”或“精神刺激”,又叫做心理激源。心理激源往往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如恋爱失败、受到批评、高考落榜、人际关系紧张、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意外事故、强烈的惊吓等等。对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态度要特别友好、和蔼、热情、不歧视,以保持病人良好的情绪,使其体内环境保持平衡,从而配合治疗。对反复发病的患者,要给予疏导,设法了解引起发病的心理激源,对症治疗。对有妄想伤人行为的病人,则要采取隔离治疗与护理,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制度。性格特征是构成许多精神病发症的因素之一,而性格不健全的人对心理激源具有易感性,遇到不良的环境影响,极易诱发精神疾病。因此我们还要关心影响性格形成的环境因素,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

    (六)濒死病人身患绝症濒临死亡的病人,其心理状况是极其复杂的。库布勒与罗斯将面临死亡的病人的心理活动分为5个阶段,包括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和接受期。其主要心理反应如下:

    1.掩饰。明知身患绝症,但不承认病情恶化的现实,反而特别愿意谈论病愈后的打算;有的故意安慰亲人,掩饰痛苦,故作愉快。有这种心理的人,有的是为自己树立康复信心,有的是能正确对待死亡,不愿让亲人伤心,但也有的是一种害怕死亡的绝望性掩饰。在护理中,不管病人的掩饰心理出于何种目的,以何种形式表露出来,医护人员和陪伴着都要给予深切的理解和同情,以致认同,让病人在安详和愉快的向往中走到人生的终点。

    2.愤怒。有些病人得知身患绝症后,不堪忍受疾患的折磨,敌视周围的一切,表现为悲愤和烦恼,甚至经常无端地训斥亲友和医务人员,不配合治疗。有的自己拔去针头和导管,停止治疗。还有的则表现为无可奈何,静待死亡的到来。

    3.绝望。当病人体力虚弱不支时,急切地希望见到亲人或朋友,在极度衰竭和呼吸困难时表现得十分伤感和恐慌。有的了解自己的预后,认为无可抗拒的死神将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反而异常平静的安排后事,留下遗言,默默地告别人生。也有极个别怀绝望心理的人,在走入人生的尽头时会破罐子破摔,做出一些自私的、损人利己的事来报复人生。前几年报载一位身患绝症的青年,不是正确面对死亡而想的是在死前怎样来玩弄女性,尽情享受短暂的人生,结果导致在铁窗中了却余生的下场。对濒死病人除积极抢救外,还应在护理中安慰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如帮助其解除不可忍受的痛苦,安排亲友探视,允许亲人陪伴等。在与濒死病人交谈时,要尽量避免令患者伤感的话题,多总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