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88-花韵楼医桉-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张x(又诊) 
汗尚多。热退极净。大便三日未行。邪滞已得归并胃腑。可免传变之虑。口腻渴饮均减。小便渐利。阳 
明余烬未熄。仍恐复燃。 
生洋参 细生地 甘中黄 鲜竹茹 鲜霍斛 生石羔 川贝母 生枳壳 肥知母 全栝蒌 鲜芦根 
枇杷叶露 
x张x(又诊) 
疳痛大缓。谷食可进。寐醒之后。溲急欲遗。数而且多。是余热宿垢蕴结阳明。迫其膀胱津液下行也。 
汗泄又多胃津更伤。大肠愈燥。燥火更易伤阴。纳谷未多。能勿虑其液涸乎。伤寒论有可下不可下。并急下 
存阴等法。两者俱是回生要关。但须用之的当。今见口竭引饮。舌苔老黄干裂。根尤浓浊。脉象数实。按腹 
微痛。如斯确据。诚乃急下存阴时候矣。每见邪未归府。误下致逆。不可胜数。 
生西参 元明粉 全栝蒌 生白芍 鲜霍斛 火麻仁 莱菔子 生甘草 大麦冬 白粳米 
x张x(又诊) 
矢气频转。而便未行。舌苔化动。纳谷较多。仍守昨法。 
西洋参 鲜首乌 火麻仁 生甘草 鲜霍斛 元明粉 生白芍 白粳米 大麦冬 甜梨汁 
x张x(又诊) 
昨晚大便后。夜卧极安。胃思纳谷。神脉安静。小便合度。肠胃宿垢已彻。余邪下注肛侧。结 
有小瘰。且痉厥时擦伤皮肤。滋水频滋。两相蔓延。颇形痛楚。虽属微末。犹恐妨碍眠食。亦属节 
外生枝之累也。 
西洋参 鲜首乌 生白芍 川柏 鲜霍斛 火麻仁 生甘草 肥知母 橘白 加大黑豆(五钱) 
绿豆(五钱) 
x张x(又诊) 
大便续通。自觉脘腹舒畅。安寐安谷。腑邪化净。疡痛亦缓。偶触恼怒。心悸耳鸣。胃阴初长。不 
胜木火之煽烁也。温邪病后。调养失慎。三复可虑。重言以申明之。 
西洋参 鲜霍斛 生白芍 生甘草 细生地 淡天冬 天花粉 甜梨汁 濂珠粉 燕窝屑 
x张x(又诊) 
神怡。气阴渐复。饮食寒暖。慎调是嘱。 
人参须 川石斛 山药 茯苓 细生地 鲜竹茹 白芍 橘白 生谷芽 小红枣 
x家母x(痢症) 
操劳之体。真阴不足。夏令心阳少畅。交秋肺气郁而不宣。肝木挟暑湿。先从上扰。巅痛咳嗽。 
旧恙发而未甚。适触秽气。浊邪壅遏。反从下走。先泻转痢。赤白杂下。表有微热。正虚邪盛。势 
正方张。拟表里合解。邪宜速达。则免 
伤正。 
广藿梗 赤芍 青皮 枳实 秦艽 赤苓 楂炭 建曲 白蔻仁 鲜佛手 
x家母x(又诊) 
表热得汗而解。痛势里急后重。痢次昼夜数十遍。赤白紫滞。纳谷勉强。口苦舌糙。乃血郁 
热结也。每于痢下甚时。积多粪少。后重极甚。细参病机。寐中略有咳嗽。醒时痛缓。乍醒痛缓之时。 
积少粪下极畅。似乎寐则气火下行。阴液得养。肺气开而肠胃积滞能下。当顾肾阴而化里邪。 
逆流挽舟法。断不能用。谨以辨症之法。质诸高明。教正焉。 
广藿梗 桔梗 青皮 楂炭 丹皮 枳实 建曲 白芍 赤苓 益元散 
x家母x(又诊) 
气分湿滞已减。但痛势盛于下午。邪伏血分何疑。痢色紫滞夹白。气阴兼理。 
西党参(五钱建曲一钱五分同炒) 白蒺藜(三钱) 青皮(五分) 乌药(一钱) 阿胶(二钱) 
荠菜花(三钱) 丹皮(一钱五分) 银花炭(三钱) 侧柏炭(一钱) 山楂炭(三钱) 加香连丸(一钱) 
x家母x(又诊) 
舌苔渐化。纳谷较增。痢畅而稀。其痛势虽在胃脘。观食下时并不作痛。关脉弦数。属血分之邪发越。 
肝木并逆也。 
当参(三钱建曲一钱五分同炒) 丹皮炭(一钱五分) 枳壳(三分) 银花炭(三钱) 阿胶(二钱) 青皮(五 
分) 白蒺藜(三钱) 侧柏炭(一钱) 乌药(一钱) 益元散(三钱) 
x家母x(又诊) 
血分之暑邪郁邪俱化。痛止痢亦将止。脾气肾阴。虚机略振。便时指尖微冷。寐少耳鸣。守脏真 
为主。和肠胃为佐。 
老山人参(三钱) 炮姜炭(二分) 五味子(五分) 枣仁(三钱) 熟地炭(三钱) 
煨木香(三分) 白芍(一钱五分) 云苓(三钱) 陈皮(三分) 小红枣(三枚) 
x家母x(又诊) 
胃气颇醒。知味加谷。食后气觉下坠欲便。小溲尚少。然痢必伤肾。不宜渗利。盖膀胱为津液之府。 
与肾为表里者也。 
人参(三钱) 于术(一钱五分) 制首乌(四钱) 炒枣仁(三钱) 党参(三钱) 生 (一钱五分) 
阿胶(二钱) 炒白芍(一钱五分) 阳春砂仁(五分) 炒苡仁(三钱) 炙甘草(三分) 
x大伯母x(痹痛) 
肝火湿热下注阳明之络。外束风寒。两腿痛甚。艰于步履。脉细舌白。姑先疏解外风。但症系内伤 
虚痹。最属淹缠者也。 
桂枝(四分) 赤芍(一钱) 白蒺藜(三钱) 赤苓(三钱) 秦艽(一钱五分) 
苡仁(三钱) 嫩桑枝 归须(一钱五分) 防己(三钱) 萆 (三钱) 
x大伯母x(又诊) 
环跳痛缓。移于内 。左脉转数。外风已渐化火。盖阳明主一身之络。气血亏。不能灌溉络脉。 
郁火湿热。乘隙内踞。而焉脾痛。去秋曾患流注。病虽异而其源则一也。拟补血汤兼理湿热。 
黄 (一钱五分) 川柏(五分) 秦艽(一钱) 防己(三钱) 白蒺藜(三钱) 郁金(五分) 
苡仁(三钱) 天麻(五分) 萆 (三钱) 归身(三钱) 滑石(三钱) 桑枝(一两酒炒) 
x大伯母x(又诊) 
肝风湿热。逗留经络。痹痛夜甚。脉软带弦。舌红苔黄。此内因之病。不宜峻剂。攻风劫痰。 
再伤血液。须防血枯筋挛而肢废。或痹乘中土而变腹胀。当养肝阴。佐以化瘀定痛。 
细生地(四钱) 生冬术(一钱五分) 防己(三钱) 归身(三钱) 小胡麻(三钱) 
淡干姜(三分) 木瓜(一钱) 杞子(三钱) 金毛脊(三钱) 苡仁(三钱) 加乳香(三分) 
没药(三分后下) 
x大伯母x(又诊) 
昨宵痛缓得寐。脉数和而舌苔稍化。病由气血两亏。用药慎其偏胜。为要。拟萎蕤加味。 
萎蕤(一两) 生冬术(一钱) 木瓜(一钱五分) 金毛脊(五钱) 细生地(四钱) 
细大通(三分) 干姜(三分) 归身(三钱) 炒米仁(三钱) 云苓(三钱) 杞子(三钱) 
生甘草(五分) 
x大伯母x(又诊) 
意伤忧愁。则肢废。盖脾主四肢。心阳不畅。肝失生发之机。水谷入胃。易生痰湿。少于生血。 
血不养筋。右腿拘牵。不能伸屈。且持斋百日。阳明血液之亏。不待言矣。所虑延为痼疾。然治法不 
外乎养肝培脾和胃而化湿热耳。 
羚羊角(二钱) 肥玉竹(三钱) 杞子(三钱酒炒) 钩勾(三钱) 白蒺藜(三钱) 
汉防己(三钱) 木瓜(一钱酒炒) 金毛脊(三钱) 川石斛(三钱) 苡仁(三钱) 
阿胶(二钱) 归身(三钱) 桑枝(一两) 
x大伯母x(又诊) 
血枯经络少舒。内风痰多并阻。仍守昨法。 
羚羊角(三钱) 防己(一钱五分) 苡仁(三钱) 小胡麻(三钱) 秦艽(七分) 钩勾(四钱) 
青蔗汁(一杯) 肥玉竹(五钱) 木瓜(五分) 归身(三钱) 白芥子(三分) 加白麻骨(五钱) 
桑枝(五钱) 煎汤代水 
x大伯母x(又诊) 
昨今两日。痛势大缓。环跳经络。俱未抽掣。惟足刺痛。痛幸式微。郁火湿热全化矣。 
羚羊角 白芍(一钱五分) 松子仁(三钱) 钩勾(三钱) 淡苁蓉(三钱) 归身(三钱) 
木瓜(五分) 桑枝(三钱) 枣仁(三钱) 青蔗汁(一杯) 
x大伯母x(又诊) 
肝火已化。和补阳明气血为主。 
人参须(一钱) 细生地(三钱) 肥玉竹(三钱) 归身(一钱五分) 生冬术(一钱五分) 
怀牛膝(一钱五分) 云苓(三钱) 白芍(一钱五分) 枸子(三钱) 钩勾 
x大伯母x(又诊) 
阳明气血日旺。渐能行动。惟步履力不足耳。 
人参须(一钱) 细生地(四钱) 肥玉竹(三钱) 归身(一钱五分) 生冬术(一钱五分) 
杜仲(三钱) 米仁(三钱) 云苓(三钱) 杞子(三钱) 白芍(一钱五分) 
x尹x(医案) 
痰阻胃阳恶心。暑邪乘虚内陷。大疟发经四次。神疲纳少。脉弦濡。舌白腻。邪在太阴。达之非易。 
拟东垣法为主。 
人参须(一钱) 升麻(二分) 陈皮(七分) 大防风(一钱) 柴胡(二分) 
冬术(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鲜藿香(一钱五分) 姜半夏(一钱五分) 鲜佛手(一钱五分) 
x尹x(又诊) 
疟早且轻。邪能速达。正气亦可速复矣。 
参须(一钱五分) 川朴(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 冬术(一钱五分) 
升麻(二分) 归身(一钱五分) 藿香(一钱五分) 建曲(三钱) 
x某氏x(医案) 
咳呛淡红血痰。证起三载。肺脾津气两竭。不治症也。拟金匮培土生金法。以为带疾延年之计。 
人参(七分) 川贝母(二钱) 肥玉竹(三钱) 云苓(三钱) 麦冬(二钱) 扁豆衣(三钱) 
怀山药(三钱) 生甘草(三分) 阿胶(一钱五分) 白粳米(四钱) 白花百合(一两) 
x李x(医案) 
交秋肃降。暑风湿热。壅迫二肠。发为赤白二痢。起经四月。先有寒热。脘腹大痛。汗泄如注。见 
谷漾漾欲呕。邪势壅遏三焦。高年深恐不能支持。经云。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今里重表轻。当从 
疏为急。每见里滞充斥者。误用败毒散。多变噤口。 
川朴(五分) 枳实(七分) 丹皮(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五分) 川连(四分) 霍梗(一钱五分) 
青蒿(一钱) 青皮(一钱) 秦艽(一钱) 红曲(三钱) 楂炭末(七分) 
x李x(又诊) 
痛减痢稀。伏邪尚盛。肝木乘胃虚上逆。为恶心悸惕。表热退净。略可安谷。病虽转机。尚非坦途也。 
人参须(五分) 川朴(七分) 藿梗(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 淡吴萸(二分) 川连(五分) 
楂炭末(一钱) 青皮(五分) 神曲(三钱) 砂仁末(五分) 鲜佛手(一钱五分) 
x李x(又诊) 
表热退净。痛减过半。痢稀挟粪。恶心止而谷食加。洵称佳兆。但痢伤肾阴。肾为胃关。舌 
心光红。高年患痢。液涸生糜之风险。务宜预防。 
人参(七分) 藿梗(一钱五分) 乌梅炭(四分) 炒米仁(三钱) 川连(三分) 
青皮(五分) 焦白芍(一钱五分) 炒楂炭(三钱) 阿胶(一钱五分) 荠菜花(三钱) 
生甘草(三分) 
x李x(又诊) 
病交一候。痢已全止。高年气阴两亏之体。邪达迅速。诚大幸也。纳谷未旺。神脉尚弱。拟 
益气生津以恢复之 
人参须(一钱五分) 制首乌(四钱) 焦六曲(三钱) 归身(一钱五分) 绵黄 (一钱五分) 
五味子(五分) 炒苡仁(三钱) 白芍(一钱五分) 阿胶(一钱五分) 荠菜花(三钱) 
枣仁(三钱) 
x华x(医案) 
大疟已近半载。纳少腹膨。质小任重。理之非易。 
连叶苏梗(一钱五分) 秦艽(一钱) 桔梗(五分) 赤芍(一钱) 防风(一钱五分) 
青蒿(一钱) 建曲(三钱) 益元散(二钱) 牛蒡(一钱五分) 
x华x(又诊) 
寒热渐减轻。病机向佳。腹形膨大已久。脾阳衰象也。盖无有中气不虚而患疟痢者。谁谓小儿 
无补法哉。况幼稚血气未充。病久转虚。扶本祛邪。一定之理。 
人参须(七分) 元武版(四钱) 桔梗(七分) 归身 制首乌(一两) 炙鳖甲(五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