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骨推拿手-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3正骨推拿
中医正骨在历史上有过折疡、接骨等不同的称谓。早在周代(约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56年)《周礼?卷九》把医生分为食医、疮医、疡医、兽医四类,其中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  杀之济。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疗之,以五味节之。”记载了最早的医学分科,把黑红伤,统归于疡医。既使在今天,民间草医也常把黑红伤同归一门的。黑伤为溃疡类,黑伤则另外讨论;红伤为创伤、骨折类。为了方便于中医门派特点的阐述,这里将与手法有关的放在一起,故曰:正骨推拿。
正骨既今天中医分科的“中医伤科学”,包括诊疗骨折、关节脱位、伤筋、损伤、内证。按摩既今天中医分科的“推拿学”,包括伤筋、骨关节病以及内、外、妇、儿科杂证。
伤科是中医形成较早的一支。繁体字医写作醫,字的左上方的“医”,为从受箭伤的躯体里的取出箭头纳于匚形器内,下方的“酉”,表明在商代以前已经开始使用酒剂来诊疗伤病了。
商代(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年)甲骨文中的疾写作“ ”“ ”,为人被矢(箭)伤及躯体状,用于表示外伤;疾骨中的骨字写作“ ”,“ ”,“ ”,字中的线条表示骨小梁的纹理或骨折线。可见,中医治疗黑红伤历史的久远。

2。3。1正骨推拿手法各派简介
中医正骨推拿在发展过程中,广布民间,以其实用性而著称。不如中医内科、针灸、儿科、妇科等科目那样“专业性”强,表现出了正骨推拿独特的景观。直至解放初期,正骨推拿还广泛地存在于民间。理发匠也会推捏几下,而其中的佼佼者,也是独成一门,享誉天下的。
中医正骨推拿以手法为特点,吸收了中华武术的基本功,在中医中独成一门,分派庞杂,现在已很难分清有多少门派。从现存门派看,大致分析,多由明清时期四大派别演化而来,其代表门派必带有当年的行业特点。

上驷院派,上驷院既御马圈。
给皇帝养马的人,在养马、骑马过程中,多见脱臼之伤,故善于脱臼、伤筋之类的手法治疗。又有接近皇族的机会,生活条件也相对优越,可以潜心研究医术,在御医伤科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最正统。其医术之精湛,可谓“叹为观止”。只可惜基本功要求太高,已很难传承。

戳班派,中国古代衙役中手戳杀威棒的人,古称戳班,其机构为戳班处。
戳班以诊疗棒伤为最,多见红伤、骨折。大清解体后,衙门的饭吃不了,就拿起医术,救命活人。戳班派的人依靠在衙门中练就的处理人事关系的技能,广泛发展,成为中医推拿正骨中壮观的一支。
据老中医说,现在北京学院派推拿由两支发展而来。一支是练家南派,解放初期在上海举办中医学校,全国中医学习,编写教材,回各地后开课教学。另一支为北京中医药学院聘请刘寿山传授,刘寿山剃头匠出身(现在叫美发师),为戳班派正传,戳班派手法从此具有正统的学院派地位。学院学生学成之后,大多进入医疗单位,有合法的行医资格,其地位被国家承认。

所谓练家是指练功,包括道教、佛教、杂技三个派别。
正骨推拿在中医技术里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与传统武术有紧密的联系,正门传授都有站桩等武术动作要求。
中华文明的整体观也体现了武术的医药部分,均含有深层文化的底蕴,又有各家武术自身的特点。
武术从拳种上分,有太极、形意、八卦、大小红拳、通臂、戳脚翻子等拳种,从实际应用上分有技击、戏剧、杂技等,练家正骨按摩就分出派系来了。但是,我们不能按拳种分派,拳种分派与实际情况也不符。武术派系有相互“串活”(融合)的过程,正骨按摩也有融合武术的过程,推拿正骨与武术时分、时合、相互学习都在所难免,未必武术派推拿正骨就是练武之人。因此借用武术界的粗分方法,把武术粗分为武当派(或者说道家武术)与少林派。道家的特点是柔,少林的特点是刚。柔与刚的特点在正骨按摩手法上的区别也是很突出的。
传统武术的最后一个高峰期是晚清至民国,到今天有代表性的人物、见证人多已辞世,而中医正骨按摩晚至文革期间还有正门传承。只要考察,就可以明显分出派系。其派系的分类标志也是柔(软)与刚(硬),或者说内功与硬功之分。柔与刚用道家武当、佛家少林作为分类也就最为合适。
具体的考证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例如:武术界誉为“中华武术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李仲轩老先生所言,“形意拳是内家拳,以道家为归旨,所以有医药、内功,是衣钵弟子”。“唐维禄将那药方传给了李仲斩,让他受了自已拳术、医药、道法的全部传承,为衣钵弟子”。“武家的药方是一宝,同时也是师承的见证”。“薛颠(李仲轩的正传师傅——笔者注)有《灵空上人点穴秘诀》一书,上面都是药方子,要找专业中医人士请教,方能实践此书上的药方。”同时,李仲轩老先生又说:“主要是拜达摩。”(《逝去的武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第69页,第80页,第61页)。形意拳从“道、术、医”三位一体的特点看,推拿正骨或红伤是否应独成一派呢?以道家为归旨,又拜佛家达摩,应是哪个派别?我未考究,也未见证。何况我只是考察临床手法为主,历史源流的考证工作只能以后再说了。
基于以上认识,也为尊重给我讲解手法源流的中医前辈,我不敢造次的另立它说,也没有必要另立他说。
道教、佛教正骨按摩多见于硬伤;杂技正骨按摩多见于关节紊乱。
中医正骨按摩在练功中强调硬功、内功的练习,有正骨、按摩、内科按摩之分。
练家多流存于民间,其中一支最有名。据老师讲,中国骨科研究所冯天有,早年给周总理、陈毅诊病,为两位所称道,大力推广之,冯天有的技术得以在中医骨科界推广,也成为正骨的正统派。冯天有的渊源来自杂技一门。
武学派和少林派在清未、民国年间流入江湖,按门规有着严格的传承要求,其手法和方药是严格保密的,若传不得其人,泄露机密,轻则逐出师门,重则按江湖规重罚。最高机密是蒙汉药,若用苇管装一管黄色粉沫状的蒙汉药,吹入屋中,睡眠中的人可一天一夜不醒。若放在水中饮用,可以让人几天昏睡。武行用它是万不得已方可用之。若流散出去,当然要会流害社会。近几年就有类似方药用于行窃偷盗之类,造成刑事案件发生。

医家派是指其祖上或武传承人本有中医内、外科基础,进而学习推拿正骨。
医家派没有练家、上驷院派和戳班派的基本功深厚,但是治疗用药讲究。除个别的在计划经济时期进入医疗机构,多数已随民间草医散见于民间,这一流派很难被称为流派了。只是有一些独道的方药,尚有留存。方药是其最后家底,是概不外传的,传承人能否继承用药的窍门已很难说清。
近几年还对这些人有所耳闻,河北听到过三家、北京二家,天津一家。流传到今天,说它不正宗,又确有流传,用药很有奇特之处。例如,东北一家是一位工程队伙夫。工程队里一个小伙子右手食指骨折,上医院检查、诊断,治疗的钱不够,回到工程队被伙夫看见,伙夫说:“不用上医院。”就把病人叫到一边,上了一些黄中带绿的中药。两天之后,药物成了一个硬管,像石膏一样把手指固定住了。整七天后打开药,手指完好如初,又去干小工活去了。同我讲这个例子的朋友是部队卫生员,同我讲完之后说,中医确有神奇之处,按西医的诊疗是万万不可能达到这个水平的。我一听乐了,我也有一张方子,药配好后是又黄又绿的颜色,只是没试过,他讲的方子或许同出一门。
医家派实质上与其它派别互有溶合,虽很难称为正宗,但多有继承,且有“绝活,”也就归为一派了。

另外,民间还有一些杂家。杂家是指那些找不到历史渊源的按摩师,或有技术而无门派,或兼收并储,只存在于民间。由于多无正规的传承特点,也很难称为派别了。
在中医推拿正骨传承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安门中医院和中医骨科研究所等单位开办的高级按摩学习班,培养的劳动部发给证书的按摩师,有一部分水平很高的技术传承下来。只可惜他们无法归入正宗一流,多在洗浴中心和按摩院中生存,没有正统地位。之所以特意说到他们,是因为使用传统手法上讲,他们人数最多,也就不能不提。

总的说来,社会上流传下来的派别,练家派最多,蹉班派次之,医学派传承散见,上驷院派还有奇葩存世。
以上的分类是以各大派的渊源来分的,以区别各自的特点,实际各派的相互溶合是必然的,再过一些年也许无法分派了。不过,正统门派由于学习难度大,传承人终其一生的努力,能继承下来都不是容易的事,如能传承就应保留其派系特点。
清朝未年以来,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北京做为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御医、蹉班、镖师、杂技云集,正骨按摩得到蓬勃发展。为多数正骨按摩门派在北京的留传创造了条件。历史的机缘使我能亲身接触几大派别中有代表性的几支,只是,有我的机缘的人也是不多了。
现实是正骨推拿有代表性的门派难以传承。
曾经教过九个中医大本毕业生、两个中医研究生,他们对推拿正骨很有兴趣,知道我有些真东西,很想学。只可惜,真学起来不得其门,掌握不了要领。现代教育已成了知识教育,真正的学问没学多少,也很难掌握学问。此后就再也不谈论中医正骨推拿了。今天写出来,也是为这些东西失传了,给后人留个念想吧!

2。3。2。1上驷院派
中医正骨最有代表性的是上驷院派,也是御医中的一门。上驷院派大手法以商岳明院长为代表。商岳明上山下乡年代在东北插队,一位清未御医与商岳明相处很是投缘,就对他说:“我教你一门手艺吧!或许有一天你能混碗饭吃。”插队生活有些时间,商岳明就同老人学习了几年,掌握了其中的窍门。返京后,又拜八卦掌第四代传人范有生为师。学习八卦掌第二代传人“眼镜程”的八卦发力手法,将八卦掌武术的“抖手”、“汗地拔葱”应用于正骨抖法、端法。使正骨手法的发力更有力度。也就是说商岳明不但继承中医御医派的技术,还发展了这门技术。
这门技术的基本功先是站桩。双脚与肩同宽,两脚平行,下蹲至膝跨平,也就是脚与地面平行,最少保持一分钟不动,身不抖,腿不颤,并可发出抖动二百斤以上的力量。病人在躺或坐时,必须等病人放松,才能施加抖或端的手法,否则病人在紧张状态是打不开关节的。病人说不准什么时候能放松,或是几秒钟,或是几分钟。基本功不到家,大夫几十秒钟腿就抖了,如何发力?所以至少站高桩(大腿微曲),要站到浑身打颤、双腿痛疼,必须用手搬腿上床的地步,才能达到最基本的要求。
发力的窍门在一个“抖”字上。先抖小线,用纳鞋底的绵绳,在柱子上打一个不伤线的节,小线二、三米来长,另一头拿在手上,手臂抖动,抖断小线。先练前、后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