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的世界:传统宗教文化丛书-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聚散无常的因缘关系是必须放下的

    人的聚散离合,都是基于种种因缘的关系。有恰到好处的因缘,便可能展现出好的结果;如果在进行过程之中掺入一些不顺利的因素,将导致各种不如意的事情。因此,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很少可能有“事事如意”的好运,通常都是在受折磨之中向前迈进。请问在座的长官之中,是否有人一直是风平浪静,而未受到过任何困难和波折的呢?

    我这一生也都是从各种的磨难中走过来,每当我面临困难时,并不逃避它,而是希望改善它。如果已经尽力尚无法改善,也不立即放弃,而是暂时搁置。因为一切现象的发生,均各有其因缘,并不是仅凭一人的勤惰及意愿所能掌控的。凡事必须努力,但也不得强求。若明因缘的道理,就会知道能提即提,当放则放了。

    有很多自信心非常坚固的人,样样都自以为高人一等,凡事都认为只要肯努力,终必达到目标。这种人除非是深具大福德、大智慧,否则仅依靠个人的力量,不仰仗他人的助缘而有成者,毕竟少见。无论如何,欲成就一桩事,必须仰仗众多的因素互相配合方能成就。

    我也经常听到有人这么说:“今天台湾佛教之所以兴盛,是因为有某几位法师大力弘扬的关系。”其实这种说法未必正确,这几位法师在数十年前都已经在台湾,同时还有老一辈非常有名的法师也极努力地弘扬佛法,然而却没有将正信的佛法推广到社会上每一个角落去。为什么?因为今天的经济条件、政治因素以及社会结构等等已和以前不同。也可以说,因为现在的社会需要佛教,所以就有几位法师配合社会风气运作推动。如果是二三十年前,台北市政府根本不可能邀请和尚前来演讲。也正因为现代人愿意接受佛法,所以这几位有名的法师就因应社会的需求而出现了,此即所谓“时势造英雄”,因缘就是如此。既然是因缘促成,就不能过于“突显”自己,因为“突显”自己,必然是将别人“压下”。表面上好像全是仰赖自己的努力,其实,若无社会其他各种因素的配合,个人大成功的可能不大。

    在我们的社会上,也有一些人,并不十分努力而有大成就。这好比“孔明借箭”,孔明是借曹操之实力而用到了曹操的箭。可见个人事业上的成功,总是不能离开他人的助缘,因此,首先须将自我的自负心放下。

    四、放得下是为了进步与包容

    (一)为了迎接明日新时代的来临,必须放下今日旧现实的执著,才会有进步〖HT〗

    大家都知道为了迎接新兴的,就必须放下旧有的;为了进步就须放下昨天的自我,而重新建立今天的自我,以求明天的进步。如果老是坚持自己的老想法和旧观念,不愿接纳他人的建议或现实社会的运转,此即表示这人根本毫无进步可言,同时他也不能被时代和社会所接受。

    释迦牟尼佛留传给我们的教导是舍弃自我的执著,因为事事物物都是无常。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会由于因素条件之异动而有不同的变化,既然会变化,为何不顺应着因缘时节而加以推动呢?为何不化被动为主动,放下再提起呢?如果基于不愿放弃既得的权利地位,所以产生自我矛盾,不但自己跟自己产生冲突,也跟环境对立。如果能认清事实,一切都在进步之中,一切都在演变之下,又有什么舍不得、放不下的呢?

    记得有位居士对我这么说过:“师父啊,您老啰!您会不会死?”我答:“人,不可能永生不死。”“师父,您怕不怕死?”“死是这一期生命的尽头,也正是另一段生命的起点,并不是说人死就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世界上任何现象的生与灭、起与伏,都是自然现象,所以,死亡并不可怕,死亡是放下,因为能放下就是为了进一步再提起。”

《禅的世界》第三部分 提得起·放得下(2)

    (二)为了成全家庭社会的和谐幸福,必须放下个人权利意见的执著,才能够包容

    能放下个人的意见、执著,至少在家中会得到家人的认同。自己认同别人,一定是先放下自己才能做得到,否则,仅仅相信自己而不认同他人,纵然是亲如夫妇也会起干戈,更何况是兄弟、姐妹、朋友、同事之间的无法体谅和包容,当然会问题重重、争斗不已了。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站在自己的原则之下,又不坚持己见,且能包容他人的话,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放弃自己的立场,将自己既得的利益、权势、名望、地位拱手让人,自己似乎吃了亏。其实,若是恰到好处的退让,以近处看,好像只是让给一人而已,就长远看,说不定将来可获得十个人、百个人的拥护与爱戴。

    例如,有人认为,师父对弟子而言,具有权威性。在佛法的原则上,我会坚持。但是,我不会对我的弟子有相争的行为表现出来。我的弟子常常会说:“师父,您错了。”或是:“师父,这件事情您处理得很不恰当。”我会说:“啊!是的,我错了,是我处理不对。”事实上是不是我真的错了呢?不一定。站在师父的立场,可能错误,但也不一定是处理不当。但是既然有弟子认为我错了,一定有他的原因,那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场,认为师父不应如此。我为了包容他,就必须接受他的意见,否则他将难以成为我的弟子。能够承认对方的想法是对的,因而调整自己的作法,这就是包容。当我们包容他人时,好像是放弃了自己,实质上并非如此,他们反而成为我的弟子,既然是我的弟子,就能跟随我学佛,帮助我弘法。所以,还是要“放得下”,才有进步和包容。

    五、唯有能放下·才真提得起

    (一)放下主观意识之判断和考量,首先要不为自我的私利设想

    放下,是放下主观意识及自我中心的判断和考量,但这并不等于是没有决断力,而是不用自我的主观意识来加以判断。例如,我和学生及弟子们在开会时,我首先会推动他们从主题上获得答案。要得到答案,必须靠他们自己运作,我不会给予他们任何的意见,仅告诉他们明确的主题和原则,然后再请他们轮流各抒己见。如果一开始我就发表自己的意见,加上自己主观的色彩,事情运作起来就会有种种的障碍,特别是在民意高涨的民主社会里,做一个师父必须学着如何舍弃自我的主观,才能让弟子们预期受教。

    (二)其次要提起整体的、全体的、大众的,以及对于社会的、国家的、世界的责任与义务许多人希望“提起”,总是以自我的利益为优先考量。譬如,自我之升迁、财务之获得等等,此无非是为了保障自己及儿孙的将来安全。但是,如果是一个有高尚人格修养的人,绝不会如此。否则,动不动就以个己之利益为着眼点,社会将会动荡不安,我们的眼光一定要放远、放大,能如此,自己就处于远大的前景中。

    (三)能够放下的人,是有智慧的人,是自在的人,是解脱的人

    放得下的人,应首先放下自己,其次放下周遭所有的一切。所谓“放下”并不是没有自己,而是指没有对抗心,没有舍不得之心。我们是双手空空地降临人间,死时又能带走些什么?又有什么东西“放不下”?随时随处对任何事物无一丝毫牵挂或舍不得,能如此,才谈得上是自在,是解脱。

    例如,有人蓄意破坏、毁谤,目的是令你名誉破损,这是最难忍受的事。如果你能在名誉被破损时,还能保持心境坦然,毫无罣碍,那么,名誉的损失,对你而言,丝毫不会构成任何的威胁和压力。

    (四)能够提起的人,是有慈悲的人,是负责的人,是奉献的人

    释迦牟尼佛放下王位出家,乃至成佛之后,又一肩挑起全人类的灾难,为一切众生的福利而宣扬佛法,就是慈悲心的展现。所谓“肩承担”是担起责任,我们不能将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放弃。我们的权利及自我中心可以“放下”,但是责任和义务一定要“提起”,这样就佛法而言,才是慈悲。

    能放得下,是为了要提得起。放下自我,而奉献出自己;放下私利,而成就社会大众。提起之后必须放下,才会随顺因缘,舒卷自如,能大能小,自由自在。

    今天我准备得不够充分,耽误了各位四十分钟的时间,还请各位长官多多指教,也欢迎诸位有机会到农禅寺指教。

    (一九九三年八月三日讲于台北市“政府”会议室)

《禅的世界》第三部分 提起与放下(1)

    一、提不起也放不下

    能够提得起、放得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许多人把这两句话挂在嘴边,能否真正做到大有疑问。一般人的态度是既提不起也放不下,提不起责任和义务,放不下名利和地位,希望争取更多权力、名望,却绝少考虑是否已尽自己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提不起意志和毅力,放不下成功和失败在人生过程中,如欠缺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便难以成就大事业,也难免在努力的过程中退缩。所以,成功或失败,关键在于是否具备足够的意志与毅力。

    有些人,濒临死亡边缘,在弥留之际,为了会见亲人,能延续自己的生命直至与亲人相聚才逝世。也有些人,凭着愿心和坚强的求生意志,能在重病或灾难中奇迹地活下去。

    爬高山、游长泳、走远路,均需坚强的意志和不拔的毅力才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因为,当极度疲累和面临困难时,往往容易萌生退意而放弃目标。但是,既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意志力又总提不起来,这种人非常痛苦。

    (二)提不起信心和愿心,放不下贪心和瞋心

    进行任何事业或计划,首先必须具备信心和愿心才能完成工作和目标。很多人没有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相信自己能够有大成就,也因而对自己的未来和事业的前景缺乏愿心。

    我写的《四众佛子共勉语》中第一句是“信佛学法敬僧”,信佛是信心,学法是愿心。先相信学佛对我们有用,开始学习,也就会照着去做。而修学佛法的目的,是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佛,这便是发大愿心。能在信佛以后向僧学法,然后努力不懈地继续修行的,则很不容易。因此,便有这样的四句话:“信佛三天,佛在眼前;信佛三年,佛到西天。”

    三年前,我与一位美籍弟子到美国中西部演讲,我们驾车从一州出发往另一州。沿路上,约三个小时仍未抵达,我问他:“我们现在的位置是什么地方啦?”“在公路上。”他答。我又问:“可以到达目的地吗?”他便答道:“没有问题。”“那为什么还未到达呢?”他马上反问我说:“师父,您对我没有信心吗?”稍后,在到达目的地附近的时候,他却冒出一句话:“师父,我们现在究竟在什么地方呢?”终于,在查看地图和请问沿途路人后,发现已经离目的地不远了。从这一点来看,在人生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有时候是自己自信不足,又或者是虽然自己充满自信,相关的旁人却对你缺乏信心。

    在美国,曾经有一位大学二年级的女孩子向我提出出家的意愿,我提议她先完成学业再作决定。当她大学毕业后,我询问她是否仍有愿望出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