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道果前行教授-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应该将心内观,来向内观照自己内心的光明。如果昏沉和掉举出现,以上述的对治方法

来去除。行者毫不费心的,自然安住在心性的澄耀光明中。行者依此正确的方法来禅修,

如果行者在一座法中,开始时不太顺利,后面较好,则行者需要精进;所以,行者可以精

进的作专一禅修。如果努力精进,行者的心却向外,不能保持专一禅修,并且身体心理皆

不舒服,这是因为行者太过用功。因此,行者应较放松的来禅修。行者的饮食应很有节制

,并且吃食对健康有益者。行者睡眠应有规律,以促进健康,不应颠倒日夜。当行者恢复

健康后,即可精进的禅修。
为了禅修此意义,行者应居于寂静处,以毗卢遮那佛坐姿,坐在一舒适的软垫上,修法前

,先念诵皈依,祈请文,及发菩提心。之后,行者如下来思惟:“唉!从无始轮回至今,我

的心一直为分别妄想的业风所吹动,不由自主的行动着。即使是弹指顷,心也无法专住于

一有益的对象上。因此,至今我未能度越轮回大海,并且无能力来使他人解脱。这是无益

的。因此在现在,仰赖善知识的指导,我必须达到身心完全清净的大乐。将心安住于专一

禅修上,我决定要得到究竟的证悟。”
为了达成此目的,行者先除去了一切呼吸的不顺,如风病,喘病等等,再无误的数息21次

,呼气和吸气为一息,身体和声音要达到和谐。检查心中流动的念头,观察何为粗的妄念

,如果对外境贪爱的念头生起,就应修作身体不净观的禅修来去除此妄念。同样的,对于

嗔恨则应禅修慈心。对于愚痴,则应观十二因缘。对于嫉妒,则应修自他平等。对于傲慢

,应修自他交换或是观众生根性的不同。
同时,行者应检查是否有粗重的烦恼念头。假如有,就应使用对治的方法。切莫使心受到

烦恼或是执著此生的的干扰。当外显或是内在生出的烦恼消失后,行者应记住上述调伏心

的教授。首先,强烈的将心安住在禅修对象上,不受到昏沉或掉举的影响。如果行者用功

太过,会产生掉举,因此,在禅修中间,行者应放松,但不应该离开专注和敏锐。如果太

过放松,将产生昏沉。最后,保持心于其本性中,轻松自然的将心安住在对象的光明中。

前二者是用来对治昏沉和掉举,最后者则是当昏沉和掉举皆平息后,安住于平静祥和中。

因此,不论行者禅修何种定,引三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依此禅修,当念头不再起作用,即应长久安住心性的光明中。当行者对心性光明的禅修得

稳固后,行者即不应再观修禅修对象,而必须强烈的观照内心的自性光明。如果行者经历

到唯一的光明,就将心放松于此经验中。莫思过去、未来、现在,而应斩断一切分别妄想

,不论念头是好是坏,任其起灭。依此,内在保持平静,但是外在却很专注。禅修完下座

时,应保任禅修,并回向一切功德给众生。舍离一切散乱的因素,和使心向外攀缘的活动

,并且很快的修下一座法。开始时,缩短禅修时间,多次的来修习。成为习惯后,则延长

禅修时间。最后,行者应该达到一日一夜的不间断禅修。

二、观修观慧
第一、修观慧的原因
经由修习止定,而得到专一禅修的喜悦的菩萨,应努力来精通能生起观慧抉择智的法门。

原因是这是佛陀一切教授的目的。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佛陀教授这一切是为了能生出智慧;
因此,救断除痛苦者必先生出智慧。”

如果行者缺乏能完全洞察一切事相的心,那么,不论行者如何精进的来禅修空性,或是从

事于布施等等,仍然无法从根本来去除我执烦恼。如在集颂(Sancayagatha)中说道:

“即使有一千万盲者,假如没有向导,
他们无法到达城堡。因此,
假如缺乏智慧,拥有五波罗蜜也不能得到解脱,
因为没有向导。”

同时,在俱舍论中说:

“不具有洞察一切事相的智慧,
即无法来断除烦恼;
不具此善巧,行者在轮回大海中流浪。
为此缘故,佛陀教导此法门。”

因此,假如仅禅修空性,而不修持此殊胜法门,将只能达到声闻或是缘觉的证悟。因此,

在集颂中说道:    

“不具方便善巧的智慧者将落入声闻乘。”

同时,在文殊师利神变经(Manjusri Vikurvana Sutra)中说:

“如果行者能了解每一种事物的本质皆是空性,
即知道一切皆是幻化的显现,
却舍弃众生,此为魔业;
如果行者智慧了知此为空性,
依然执著对众生的慈悲,亦为魔业。”

同时,沙拉哈阿阁黎(Acarya Saraha)说:

“舍弃慈悲而只禅修空性,行者无法
得到无上道;但是仅禅修悲心,
能否从轮回世间得到解脱呢?”

因此,仅禅修空性行者是无法超越轮回世间的,因为我执的根源,如果仅禅修空性,而不

了解两种执著,是无法断除的,也不可能由缺乏观慧的专注断除根本我执,如在三摩地王

经中所叙述的:

“即使世人禅修空性,此种禅修
无法断除对现象的执著;
相反的,日后将产生更多的烦恼,
就如同乌得拉卡的禅修禅定。”

虽然乌得拉卡修习禅定12年,最后却往生成为鼠类。同时在入菩萨行论中也说道:

“虽然妄念能被暂时止息,
但由于心不了解空性,
妄念仍将出生,如修习无想定。
因此,行者必须禅修空性。”

想达到证悟必需三方面来配合:智慧、如箭;悲心,如弓;和了解善巧方便的行者,即娴

熟的射手,如在宝性论(Uttara Tantra)中云:

“依智慧去除了对自我的执著,
由于对众生的慈爱,大悲者不入涅槃。
因此,佛陀依诸法门达到解脱,
既不住生死,亦不入涅槃。”

同样的,在大乘集菩萨学论中说:

“经由生起对空性的了悟,
知其本质即为大悲,
行者的功德得以清净。”

因此,真正有智慧者,如果想要来自利,应该要能生起了知无我的智慧,这是对治痛苦和

苦因的良药。同时亦不离开大悲的法门。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由于迷失自我而增长了苦因和我执。
如果有人说:“无法来消除此病态,”
然而,观修无我即是最佳药方。”

为了能真正了悟无我,行者必须(1)了解一切现象的本质是虚幻的,(2)心保任远离分别妄

想,(3)坚定的了知心的本质为不可说。

第二、了解现象诸法的本质
绪论诸法本质    行者应了解外在和内在种种现象的虚幻,它们无非是虚幻的表相,毫不

具真实的存在,完全是由观看者被迷惑的心识的力量所产生出来的。在究竟的真理(胜义谛

)上来说,是连一点点最细微的本质都不存在的。
破自我存在    有人也许会反对,认为说:“一切事物不存在是不对的,因为有一自我的

存在作为产生快乐和痛苦的造作者,这是为非佛教徒所接受的,而一般人也能毫无争议的

,在内心中确定“我”和“我的”的存在。”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真有一个自我,而

它是为我们所执取为自我的对象,那么我们必须要了解它到底是一个名字,或是身体,还

是心识。
自我并不是一个姓名,因为姓名只是一项传统的标记,而不是任何可以确定为真实的事物

。如在某一部经中所说的:

“姓名无非只是姓名罢了,是空洞的,
姓名本身并没有名字;
现象诸法本来无名,
却被赋以名字。”    

身体也不是自我,因为如果行者去分析它,是找不到这个身体本身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

所说的:   

“身体不是脚,不是腿,
不是股沟处,不是臂部。
胃和背部也不是身体,同时
胸部和肩膀也不是身体。

胸骨和双手也不是身体,
腋下和肩膀也不是身体,
而内在的器官也不是身体。

如果头和脖子也不是
身体,那么这一切
那一个才是身体?

如果这个身体平均分布于每一部分,
则身体住于每一部分中,
那身体本身住在那里呢?

如果这个身体全部住在
手部和其它部分,那么
身体将如同每一个部分
那么多,如手和其它。

如果身体不在内亦不在外,
那么如何能在手部或其它地方找到
身体呢?但是也看不出身体
和手是分离的,那么身体是如何存在的呢?

因此,由于迷惑,有人以为身体
在手部或是其它地方,而事实上
其不具任何身体,就如同有人
以为木偶是一个人,这是
由于它形象上特殊的设计。”

因此,如果身体本身不存在,怎么能认为它就是自我?如在同一段经文中提到:

“自我不是指甲,毛发或是牙齿,
而血液和骨头也非自我。”

心识也不是自我,因为如果我们仔细的检查,心识本身也是不可寻,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提

到:

“心并不住在感觉器官中,
也不在形体和其它当中,也不在两者之中;
也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
也不在任何其它地方。”

因此,因为心识本身并不存在,如何能认定心就是自我?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六识亦非自我。”

而且,在同一经文中提到:

“过去心和未来心皆非自我,
因为他们并不存在。并且,假设
现在心是自我,那么
当它停止时,自我即不存在。”

此外,在某部经中说:

“名字不是‘自我’,因为它只是一项名目罢了;
身体也不是自我,因为肉体和骨头只是
各种元素的集合,如同外墙;
心也不是自我,
因为心亦非任何实体。”

故自我是不存在的。如果自己对它们作如此的检视和禅修,行者将了解此三者一名字,身

体和心识——皆非自我。如此,执著此三者就是心的见解是错误的。
同样的,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没有自我,那为什么即使是一般人,内心中自然会生出执

著某对象,认为这即是我。”由于我们习惯性的执取五蕴为自我的习性力量,就像误认绳

子为蛇,人们没有真正的理由却执著于“我”。事实上,被一般人执著为“我”或是“自

我”的对象并不存在。
因此。既然自我不存在,当然“我的”亦不存在。所以,执取“我”和“我的”的观念是

一项错误,而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能运用分析的心来了解这一切,行者需要精进的修持

改变执取自我的方法。如月称阿阇黎(Acarya Candrakirti)在他所著的入中论

(Madhyamakavatara)中所说的:

“先运用抉择慧来了解
一切的烦恼过患,皆来自于
执著无常五蕴的错误见解,
并且了解到‘自我’即是由此见所生,
因此,禅修者排斥自我。”

建立无我之信心    因此,行者应该由信仰经典,思惟判断和上师的教授,来得到不可动

摇的信心,相信没有个我(pudgalatina)存在,也没有任何被一般人认为是大我

(dharmatma)的外在实体存在,如我们所熟知的小乘两教派的争论。
经由经典来建立信心的方式是如在圣不空绢索神变经(Aryadasabhumi sutra)中所说的:

“菩萨诸圣众,三界唯心造。”

此外,如在入楞伽经(Lankava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