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普济方·针灸-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复出于手太阴。此荣气之行也。逆顺之常。荣气之行。常循其经。周身之度。一十六丈 
二尺。一日一夜行八百一十丈。计五十度。周于身。卫气则不循其经焉。昼则行阳。夜行于 
阴。行于阳者行诸经。行于阴者行诸脏。凡刺之道。须卫气所在。然后迎随。以明补泻。此 
之谓也。黄帝内经曰。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三阳脉。以合为十二经脉也。手之三阴。从脏走 
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络脉 
传注。周流不息。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 
手阳明注足阳明太阴。足太阴注手少阴太阳。手太阳注足太阳少阴。足少阴注手厥阴少阳。 
手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其气常以平旦为纪。以漏水下百刻。昼夜行流。 
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卷四针灸门
手太阴肺之经
属性: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上注于肺。肺行 
荣卫 
故十二经脉。自此为始。所以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又高 德云。中焦。乃脐中也) 
下络大肠(大肠为肺之维。故肺脉络大肠)。还循胃口(胃口。谓胃之上口。贲门之谓也)。上 
膈属肺(手太阴为肺之注。故其脉上膈属于肺)。从肺系横出腋下(腋谓肩之里也)。下循 内 
(为肩肘之间也)。行少阴心主之前(少阴在后。心主处中。而太阴行其前也)。下肘中(尺 
泽穴分下)。循臂内上骨下廉(上骨为臂之上骨也。下廉为上骨之下廉也)。入寸口(经渠穴在 
此寸口中)。上鱼(鱼谓手大指之后也。以其处如鱼之形。故曰鱼)。循鱼际(鱼际。谓手鱼之 
际。有穴居此。故名曰鱼际也)。出大指之端(少商穴分也)。其支者(针经曰。支而横者为络 
此手太阴之脉。别走阳明者也穴名列缺)。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手太阴自此交入手 
阳明)。是动则病(手大阴常多气少血。今气先病。是谓是动。难经曰。是动者气也。此之谓 
乎)。肺胀满。膨膨而喘咳(膨膨。谓气不宣畅也)。缺盆中痛(缺盆穴在肩下横骨陷中。言其 
处 
如缺豁之盆。故名曰缺盆)。甚则交两手而瞀(太素注云。瞀。抵目也)。是谓臂厥(肘前曰臂 
气逆曰厥)。主肺所生病者(邪在气留而不去。则传之于血也。血既病矣。是气之所生。故 
云。所生病也。难经曰。所生病者血也。斯之谓乎)。咳嗽上气。喘喝。烦心。胸满。 臂 
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数频也。欠少也。言 
小便频而少也)。气虚则肩背痛。寒。则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卒遗失无度。盛者。寸口 
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寸口人迎。诸书不同。有言寸口人迎者。有言 
肺口人迎者。有言气口人迎者。然则气口脉。与寸口脉异乎。同乎。按五脏别论注云。寸口 
可以候气之盛衰。故云气口。可以切肺之动静。故云肺口。由是则肺口气口。皆寸口也。观 
丁德用二难图可知矣。气口人迎在头而法取之手也。左手关前一分。人迎之位也。右手关前 
一分。气口之位也。候气口以知阴。候人迎以知阳。知阳知阴。而盛躁明矣。明盛躁。而死 
生定矣。扁鹊所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皆因其原如环之无端。转相激灌。朝于寸口人迎。 
以处百病。而决其死生也者。正谓兹矣。人迎主外。寸口主内。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 
小大齐寸命之口平。无病。若其不一。谓之有病。素问云。人迎盛病在三阳。寸口盛病在三 
阴。若细而信言之。则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 
盛而躁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以上。谓之格阳。寸 
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病在手。心主寸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阴寸 
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阴寸口四盛以上。谓之关阴。若寸口人迎俱盛四倍 
以上。谓之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是以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二泻一 
补。曰一取之躁取之手。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曰一取之躁取之手。 
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曰二取之躁取之手。寸口一盛。泻足厥阴补足 
少阳。二补一泻曰一取之躁。取之手。寸口二盛。泻足少阴补足太阳。一补二泻曰二取之躁 
取之手。寸口三盛泻足太阴。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曰二取之躁。取之手。寸口人迎。皆 
宜切而验之。气和乃止。今肺经言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则是寸口二盛而躁。泻手太阴 
补手阳明。二补三泻。曰。二取之者是也。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则是人迎三盛而躁。泻 
手阳明补手太阴。三泻一补。曰二取之者是也。余同此例。又阴阳别论注云。胃脘之阳者胃 
人迎之气也。察其气脉动静大小。与脉相应否也。胃为水谷之海。故候其气而知病处。人 
迎在结喉两旁一寸五分。脉动应手。其脉之动。常左小而右大。左小常以候脏。右大常以候 
腑。气口在手鱼际之后二寸皆可以候脏腑之气)。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于鱼际。实则手锐掌 
热。虚则欠KT 。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 
上 
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 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下抵季肋。其 
病当所过者。下支转筋痛。甚则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名曰仲冬痹也。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 
聋嗌 
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 
身热。热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 
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手太阴肺经。从腹走手。长三尺五寸。左右共七尺。凡二十二穴。 
中府二穴。云门二穴。天府二穴。侠白二穴。尺泽二穴。孔最二穴。列缺二穴。经渠二 
穴。鱼际二穴。太渊二穴。少商二穴。 

卷四针灸门
手阳明大肠经
属性: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内侧(次指之端。商阳穴在焉)。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 
之间 
(合谷。穴名也。在此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阳谷。穴也)。循臂上廉(臂之上廉。遍历 
之分。手阳明之经也)。入肘外廉(曲池穴分也)。上循 内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 骨。 
谓肩 之骨也。故肩 穴在此。遇骨之端。故亦名 骨)。上出柱骨之会上(气府论注云。柱 
骨之会。乃天鼎穴也。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同身寸之半寸是也)。下入缺盆络肺(肺 
为大肠之维。故大肠脉络于肺)。下膈。入属大肠(手阳明为太阳之经。故其肺属大肠)。其 
支者。从缺盆上颈(结喉之后曰颈。颈后曰项)。贯颊(颊。谓面傍也)。入下齿缝中。还出挟 
口。交人中(人中。一名水沟。在鼻柱之下)。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手阳明自此交入 
足阳明)。是动则病(手阳明常多气少血。今气先病。是谓是动也)。齿痛。 肿( 谓颧之秀 
骨也)。是主津液所生病者(血受病于气。是气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手阳明血气常多。 
乃 
人之常数也。亦有异于常者。灵枢经曰。手阳明之上。血气甚则须美。血少气多。则气恶。 
血气皆少。则无须。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腋下毛美。手肤肉以温。血气皆少。则手瘦 
寒。由此。则手阳明血气多少。可得而知也)。目黄。口干。鼽衄(王冰曰。鼻中水出曰鼽。 
血 
出曰衄)。喉痹。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栗。战也。阴气盛。阳气不足。则为寒栗)。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 
寸口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肘循臂。乘肩 。上曲颊遍 
历。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齿龋耳聋。虚则齿寒痹隔。取所别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 结于 。其支者。 
绕肩 
胛。挟脊。直者。从肩 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顽。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 
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 
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也。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 。胸中热。刺手大指爪甲上。去端如 
韭叶各一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商阳穴也)。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商阳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 
立闻。 
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手阳明不已。刺其 
过脉出耳前者。 
热病如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长五尺。左右共一丈。凡四十穴。 
商阳二穴。二间二穴。三间二穴。合谷二穴。阳溪二穴。偏历二穴。温留二穴。手下廉 
二穴 
手上廉二穴。手三里二穴。曲池二穴。肘 二穴。五里二穴。臂 二穴。肩 二穴。巨骨 
二穴。天鼎二穴。扶突二穴。禾 二穴。迎香二穴。 

卷四针灸门
足阳明胃经
属性: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中(两目之间鼻吻深处谓之 中)。旁约太阳之脉(足太阳起 
于目 
。而阳明旁行约之)。下循鼻外(迎香穴分也)。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承 
浆穴名也。在颐前唇下。宛宛中)。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大迎之穴。在曲颔前同身寸之一 
寸二分陷者中)。循颊车(颊车谓颊之牙车也。言足阳明脉。循出颊车而行。故颊车穴在耳下 
曲 
颊之端陷中)。上耳前。过客主人(客主人。在耳前起骨开口有空处)。循发际至额颅。其支 
者。从大迎前下人迎(人迎。在结喉两旁大脉动应手是也)。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足阳 
明胃之经。故其脉属于胃也)。络脾(脾者。胃之维。故胃脉络于脾也)。其直者。从缺盆下 
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气冲。穴名也。在腹下。挟脐两旁相去同身寸之四寸。鼠鼷上 
或云在毛际两旁鼠鼷上。乃三焦之道路。故云气冲。或曰。在股归来下。同身寸之一寸) 
其支者。起胃下口(胃下口。即小肠上口也。此处名幽门)。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 
下髀关。抵伏兔(伏兔穴。在膝上同身寸之六寸)。下入膝膑中(膑。谓膝之盖骨也)。下循 
外廉( 外廉。三里之分也)。下足跗(跗。谓足上也。冲阳穴在焉)。入中指内间。其支者。 
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大指间次指之端也 
厉兑所居焉。素问云。阳明根起于厉兑足阳明。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